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苏教版1
第七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龙塘中学
黄圣怡
一、课文简析
《敬业与乐业》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开篇明义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这篇课文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教师读了,心中紧紧牢记肩上背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学生学了,心中自然会激起对学习的渴望,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这是一篇对师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3、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
4、正确认识敬业与乐业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敬业、乐业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结构。
2、正确理解作者所说的“凡事都可敬的”、“凡职业价值都是等同的”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1、运用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2、师生合作交流,品味文章重要语句。
3、结合生活实例,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些激励民族豪情的语句出自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透出过人的才华。今天我们将学习凝聚先生人生智慧的《敬业与乐业》。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并圈点批注。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3、随机抽查学生词语积累的情况。(1)读一读(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心无旁骛
解剖
拣择
痀偻
曾经、曾孙
亵渎
骈进
强聒不舍
师生共同评点:
wù
pōu
jiǎn
gōu lóu
céng zēng
xièdú
pián
guō
(2)写一写(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a、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b、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c、专心致志学业或事业,与人相处得很好。()d、硬要啰嗦个不停。()
答案:断章取义、主一无适、敬业乐群、强聒不舍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著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5、阅读全文,思考全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论述的?本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思考并提出疑问)
明确: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章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最后总结全篇勉励我们都要敬业、乐业。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
三、探究“敬业”
1、阅读课文2—6段,说说什么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明确: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作者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引用论证(引用《庄子》、曾国藩、孔子的名言)举例论证(把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作比较)明确:作者认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在工作中领略趣味,创造快乐的秘诀是:“在发展中领略乐趣、在奋斗中感知乐趣、在竞争中体味乐趣、在专注中享受乐趣。”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苦”是不可避免的,要懂得化苦乐,这也是一个人理性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成功的有利保障。
三、如何对待我们的学业
学了这篇文章,不知大家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并谈谈个人的感受。
(这个话题的讨论一定会引起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反思,对他们的成长会大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倾听到学生们的心声,对他们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师生交流并总结:
学习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许多同学认为自己是为父母、为师长才学的,是在种种压力下硬着头皮去读书。其实不然,读书是个人知识的积累,是成长历程中的必经之路,最大受益的人其实是自己。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认真地学好它,进而把知识化为力量,为社会发出一缕属于自己的光芒。现在我们要做的除了按时上学、专心听课的“敬业”外,我们还要善于化“苦”为“乐”,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发展中、在奋斗中、竞争中、在专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积累名言警句
请从课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感触最深的话抄写下来,把它制作成简易的书签,送给同学彼此互勉。
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悟和智慧,从中我们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做到“敬”和“乐”。在漫漫的求学路上,送给大家两句话:书山有路“敬”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一(1)总起全篇,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重要
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 二(2-6)并列论证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乐业重要
从劳苦中寻找乐趣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三(7)总结全篇
勉励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学案(模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
学习目的:
1.体会作者瑰丽奇特的想象。
2.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写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要点点拨:
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以风、雷、电等自然事和一些神灵等作为象征对象,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文体感悟】 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1944年写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背景资料
《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党偷袭共产党新四军,致使新四军7000多人惨遭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为此,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说他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作品人物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诗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满腔义愤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内容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屈原
坚持真理的爱国者
感情
受到奸佞残酷迫害者
愤怒、慷慨、激昂 写作特点
1.语言节奏汹涌
构成这一大段抒情独白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以语言的节奏造成汹涌的气势,表现自然雄伟壮阔的气魄,展示人物心中潜在的复杂的变化着的情思,显示出感情的起伏,从而使这段独白充满了活力。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思念那长江,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这两节中“洞庭湖、长江、东海”的重复,强化了感情色彩。前一节是因狂风而起的联想,后一节以承接、重复来表达随着联想而跃进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无尽的思念。身处囹圄,而心驰于江河湖海、人民中间:舒缓的节奏,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绵绵情爱的映照。2.修辞灵活多变。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1)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课文的朗读? 明确:愤怒、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2)初读课文,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甲生:我认为文章用词激烈,毫不隐讳。文中用了“暗无天日”“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来形容社会的黑暗与顽固,反映出黑暗势力的强大和与黑暗进行斗争的艰巨。
乙生:我从文中读出了屈原对祖国的满腔申请。他所思念的洞庭湖、长江和东海,就是他心目中的祖国。
丙生: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2、局部突破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生:我从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中,仿佛看见了闷热的夜空,一道道闪电正在尽情地撕裂着寂静的天幕,沉闷的雷声在天宇间滚动,间或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炸裂声,狂风呼啸,仿佛要卷走沉寂的夜空,带来绚丽的黎明。
乙生:我爱屈原,他是奋斗在黑夜里不屈的斗士,他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们。
丙生:我从屈原对洞庭湖的深情思念中,仿佛听见了湖水轻轻拍击沙滩的微响,那是诗人在自由的天幕下合着音乐的节拍舞蹈。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伫.立()
睥.睨()
咆哮.()
波澜.()
污.()
劈.开()
稽.首()
驰骋.()
虐.待()
犀.利()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时而伫立睥睨..
()(2)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二、课内阅读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你”具体指的对象分别是谁? A 你的本身就是火。()B 你就是我的生命。()2.“你的本身就是火”,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能否改成“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炸裂呀!” 3.这两段礼赞的对象是谁?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4.这两段文字选自《屈原》的第五幕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
5.试将“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改成陈述句。比较一下,看看效果有没有变化?
美文品读 :
《繁
星》巴 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第三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 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第四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_1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文主旨,了解作者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2、整理和积累文中用以论证论点的大量经典格言警句,体会演讲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
3、理清论证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掌握讲道理、举例子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理解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才会理解欢乐的感情”,他告诉我们工作要有一种执着的敬业精神,要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今天我们就学习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有关的《敬业与乐业》(板书)。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题目点明了演讲的论题。其中“业”并不是局限于狭义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限于正式的主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八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以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三、整体感知文
1、认真读文(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字词)。
2、理解文层次:
⑴巩固复习议论文三要素、基本结构:
板书: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⑵概括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总起全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论述“有业”,再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篇。
第一部分(第1段):释题,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3、文内容研读: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⑴为什么作者先在文首交代论题的?有必要吗?
在文首进行说明,可避免听者把论题和古籍中的语句原意混淆,又显示了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论题来由,也便于揭示全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⑵讲演的目的是“敬业与乐业”,为什么梁启超在论证论点之前先说“有业”的问题?他是怎样介绍“有业”的必要的?
“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基础,对“待业”的态度,决定能否“敬业”、“乐业”。
先引用孔子的话,再用事例证明,然后用自己的话从反面论证了“有业”的必要。
⑶如何理解文中的“业”:
对“业”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职业成人的工作,可以指学生的学习,外活动等,可以指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研究,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四、归纳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1、结构条理清晰:
文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必要性,末尾总结全篇,提出希望。
2、论证方法的多样性:
道理论证使演讲富有说服力。举例论证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吸引听众。
3、语言浅显通俗。
五、堂训练
1、精读6、7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段中引用了谁得名言?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文中首句有何作用?
引用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是专注于某一项工作就是敬业。名言有权威性。语言简洁而深刻,指导作用大,用在文中能增强的说服力。
⑵文中举了什么事例?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把当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项职业进行对比,指出职业无高下贵贱之分,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事例论据能充实议论内容,有力地证明观点。
2、文中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本题考查我们读后的感悟,应结合文中主要观点,讨论我们应以何种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板书】
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要敬业
敬业与乐业有业之必要
要乐业
结论:敬乐人类合理生活
第五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鹜、亵渎、强聒不舍、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掌握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能够记忆文中引用的古典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概括归纳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学习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2、针对文章观点,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体会,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乐业”的生活原则,感悟人生价值。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认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职业观乃至生活观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全面掌握文章引用的古典格言,了解文中提到的典籍和历史人物。
2、结合文章题目,掌握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以及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
3、领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所阐释的“敬业、乐业”的观念。
2、结合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审视这个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做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积累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探究:
1、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3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1个典型事例。
2、在你我身边有许多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
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③赞美敬业的人。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
“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
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拓展反思
1.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2.仿写一两段文字,将文中的道理或事例换成我们自己的道理或事例。仿写示例:1(第八段后面部分)
凡学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坚持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学业,总有许多奥妙、规律、方法可寻,只要能潜心搜索,看它显现,为我所用,最为得意有味。第二,因为凡学业要优异,离不开刻苦,在别人闲聊喝咖啡的时间里用功苦读,将感受无比的充实与快乐。第三,学业性质,常常是要和同学相竞争的,如像踢球一般因踢赢而得到快乐。第四,专心于学业,把许多小差、杂念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2.(第八段前部分文字)
“学习好苦啊!”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是哪个学生都会常挂在口边的。但我要问他:“学习苦,难道不学习就不苦吗?”不学习的人就会想着要去玩。“玩”苦不苦?你肯定说不苦。但请问:你一味的玩耍你的父母就不会责骂你吗?你为了要逃脱责骂又要贪玩,于是你便会装模作样的边学习边玩耍,而一边还要担心老师和家长是不是知道你在玩!结果两边都没有做好,最终成绩不好还免不了挨骂,身心疲惫,难道你说这不苦吗?
四、课外链接 少年中国说选段 梁启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五.作业布置:仿写第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