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堂洋溢着欢乐(xiexiebang推荐)
让课堂洋溢着欢乐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徐美芳
[教材简析]
《欢乐的泼水节》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旨在让孩子们领悟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心情,激发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感情。课文语言优美,插图形象,洋溢着浓浓欢乐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表演能力的好教材。[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诵读品味课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是教学重点。由于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缺乏感性认识,要在语言文字中把握所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让学生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体会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本课时目标预设]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观察、讨论、表演、、采访、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等各种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领悟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心情,激发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感情。[设计思路] 摒弃传统方式,以当小作家为傣族泼水节编写词串的新颖方式复习旧知。在激趣后学习第一段,创设情境,巧作铺垫,体会傣族人民对泼水节的珍视以及迫切盼望之情。接着紧扣问题:“参加泼水节要做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二段。在互动交流中,采用图文结合、交流评价、表演采访等形式朗读感悟,体会泼水的欢乐场面。学习第三段时,创设情境“让我们拿起相机拍照。”利用采访心情等方式,再次感受其他欢庆活动的热烈场面。创设“夺标800”情境进行拓展延伸,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知识。最后,个性作业,拓展延伸。整个课堂,教师紧扣欢乐,以情激趣,生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创设旅游情境,带领学生去西双版纳旅游,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听课文录音,模仿体会语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懂字词,同桌间讨论学习。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难懂字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学习生字,指导认真书写。第二课时:
一、新颖导入,夯实基础
1、仿照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的形式,请学生当小作家为傣族泼水节编写词串,并交流想写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泼水、凤凰花、象脚鼓”等词语,请学生简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摒弃以往复习旧知认读生词的形式,以当小作家编写词串的新颖方式进行。这一设计既巩固了生词,对初读情况进行了反馈,又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巧作铺垫,初步感受欢乐
1、创设情境,在“椰子树、凤凰花”等美丽画面和音乐的渲染下,用深情并茂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西双版纳,自读第一段。
2、抓住“一年一度”、“迎”进行品读,请学生说说体会,体会傣族人民对泼水节的珍视以及迫切盼望之情。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这种欢乐之情。[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欢快的音乐和多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带到充满异域风光的西双版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初步感受快乐。
过渡: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赶上傣族人民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细细感受欢乐
1、请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讨论一个开放式问题:“参加泼水节要做哪些准备?”
2、请学生做动作理解“提、端、滴、撒”,在表演的同时进行采访,通过闻浓浓淡淡的香水味、花瓣味来感受泼的水很有讲究。请学生联系“早早地、早已”等词语体会人们来得很早,感受心情的激动。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二两句。
[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可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感悟,品读语句。通过表演、采访等方式可使学生体会用词的巧妙精当,从“滴香水”、“撒花瓣”感受泼的水很有讲究。过渡:泼水活动开始了,自己去看看吧。
3、以欢快的《月光下的风尾竹》音乐导路,引导学生自读第三四两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交流看到的泼水景象,来感受泼水的快乐。扣住“相互追赶”感受追赶的快乐。表演“灌、泼”体会泼水的快乐。
4、出示图片,加上语言渲染,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理解“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体会男女老少齐上阵,尽情享受泼水的快乐。
5、以说导读,用采访质疑:“为什么你们身上湿淋淋,可脸上却都笑开了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泼水的快乐。
6、创设“泼水送祝福”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说话:“你想把水泼在谁身上?送出什么祝福?”当学生情绪高涨时,适时播放泼水录象,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进行朗读。[设计意图] “吉祥如意”“意味”等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创设“泼水送祝福”的情境,让学生在说话中品味。适时播放泼水录象,请学生认真看,用心去感受,可进一层体会泼水场面的热烈和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创设活动,再次感受欢乐
过渡:“庆祝活动还没结束,让我们让学生拿起相机拍照。”
1、创设活动情境,请学生自读课文,先在小组内说说,再请学生交流“哪张照片是你拍的?相机出示重点句子,稍加点拨。
2、出示图片“火红的凤凰花”、“龙舟”、“烟火”等进一步加深感知。动作表演“象脚鼓点”,联系成语“载歌载舞”理解“唱着歌,跳着舞”。
3、采访心情:“为什么你们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并联系上文“早早地、迎“等词语再次体会节日的欢快,并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采用相机拍照的形式出示“凤凰花瓣”、“香脚鼓点”、“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等各种图片,形式新颖,灵活多变。接着采访心情,教会学生联系上文的方法,再一次体会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带来的令人难忘的欢乐。
三、拓展实践,延伸欢乐
1、创设了“夺标800”活动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学习事先发下课外补充阅读。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男女生比赛的方式,出示图画,随着学生交流,了解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等其他传统节日的知识。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交流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比赛形式交流学习,可活跃气氛,更好地达到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的目的。
四、个性作业,快乐学习
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
1、画一画泼水节的场景。
2、做小导游向父母或同学介绍泼水节。
3、上网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个性作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体会学之欢乐。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互、幸”两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
2、在学生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互:第二笔是撇折,第三笔是横折,写好这两笔,整个字就站稳了。幸与辛比较,可用儿歌记忆: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
3、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教育学生“提笔既是练字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
互相追赶 灌 泼 笑
吉祥如意
第二篇: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彩韩善明
对话——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彩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就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精神活动,他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三种互动交融的对话,让语文课堂飘荡着个性,充溢着智慧;飘荡着和谐,充溢着平等;飘荡着欢乐,充溢着创造。
关键词: 课堂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话作为语文课堂上的新型态,昭示着民主平等;凸显着创造生成;张扬着人性人性,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成为只有能动性,创造性,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对话”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彩?
一、生本对话——飘扬着个性,充满着智慧。
1、走进文本,促进个性感悟。
为了不断地让对教材有新鲜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运用多种方法,巧妙的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让他们在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基调,在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产生共鸣。由于文本语言与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内化过程中产生差异,只要是学生独特的感受,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个性东西,我们都要给了肯定。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我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累不累、苦不苦?如果学生意见不一致,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就此话题展开小小的辩论。正方:天游峰的扫路人不累、生活不苦。反方: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苦、生活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寻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正方:天游峰的扫路人不苦。老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在别人眼里可能是辛苦的,可对于他来说却是充满乐趣的。你看,他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因此,这位老人是苦中有乐。„„
反方:天游峰是那么高而险,游客们登山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位老人都七十多岁了,每天要一上一下地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该是多么辛苦啊!„„
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激活积累,展示个性底蕴。
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都已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学习”,具备了一定得知识基础。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的生命价值。要实现对话的精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淀是重要的基础,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视野越开阔,他们与文本的对话越深刻、越细腻、越丰富。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教师可凭借教材,树立典范,使学生懂得独创思维在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如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独创思维。别的小朋友的思维方向习惯于让人离开水,司马光则让水离开人,从而赢得了时间,救出了小孩。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善于反向思维,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掉?这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其次,要善于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一是要加宽,在原文的基础上扩展内容。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在学习孔子论水时我就启发学生模仿孔子的观点说说“水的其他品性”。最
后是延伸,让学生根据原文结尾部分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合理想象,续写原文。例如在教学《爱之链》一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乔伊醒来以后„„”为开头展开想象。六是变体,改变原文的体裁,如教学诗词《过故人庄》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将原文改成记叙文。而在学习了古诗《寻隐者不遇》以后,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为记叙文,围绕原诗的中心大胆想象,增加了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这属于改变体裁的练习。
3、放飞思想,发散个性思维。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双向的,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另一方面,学生又以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的意义,新的形象,新的价值。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放飞形象,发散个性思维,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
(1)利用插图进行发散。
教材许多文章都配有插图,在教学时,我常引导学生给课文插图配文,即在旁边也加上简短精炼的语言,以求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学习第二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一边读一边想象廉颇和蔺相如当时不同的神态和心情:廉颇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满面惊讶、满心欢喜。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
(2)在课文空白处发散。
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有时作者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
《狐狸和乌鸦》一课第四自然段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这是文中的空白,教师可以提问:“狐狸会想些什么?”
二、师生对话——飘荡着和谐,充溢着平等。
1、改变角色,创造轻松氛围。
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师生对话中。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到精神的享受,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因此,在课堂中我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改变角色,做一个学生忠实的听众,做一个友好的学习伙伴,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做一个真诚的朋友,以自己真诚的信任,满腔热情的话语激活每一个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
2、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索。
在课堂上,教师适时、巧妙、灵活的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教师要准确的把握点拨的时机,点拨学生困惑之时,应在学生关键出突破,点拨避直就曲,含而不露;也可以单刀直入,乘胜追击。只要能使学生的经历思维的过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拨可谓成功。
3、学会赞美,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教师来说,赞美每一个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的,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对话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肯定学生的精神表现,巩固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的保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赞美送给学生,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个闪观点亮起来。而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课前在黑板上贴了一则“招聘启示”:XXX旅游公司现急需招聘导游数十名,年龄不限,要求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精通国语(月薪千元),时间有限,报名从速。——总经理 XXX老师,2009年3月28日。上课伊始,我问:“大家都看了本经理的招聘启示了吗?”“看了!”“想不想试试你的口才和胆量?”“想!”就这样,一则小小的招聘启示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投入到了读书的过程中,学导游、写导游词、解说介绍„„学得兴趣盎然。同时我在学生的汇报
交流中适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整个课堂充满着活力。
三、生生对话——飘扬快乐,充溢着创造。
1、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最有效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交流,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中,交换四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2、互动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相近,交流最放松,而且交往中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而且最容易激发创新思维。交流互动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台,形成了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创造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造,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例如我在《谁的本领大》一课中,我引导学生迁移编写,共享创作的乐趣。
小朋友们,还有许多事物也各有各的本领,请看:
猴子 爬树老鼠 打洞狗看家猫捉老鼠
鸭子 游泳小鸟 飞铅笔 写、画橡皮 除去错误 „„
你能想象一下,以《谁的本领大》为题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吗?
这就是我留给各组的课外作业。
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讨论着材料,讨论如何用词造句更生动„„
第二天,一篇篇迸发着智慧火花的童话写出来了。
总之,只有融入民主平等的对话,才能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彩,只有融入创造生成的课堂,才能使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只有融入个性的对话,才能使课堂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语文教学参考(六下)》
第三篇:欢乐的课堂
欢乐的课堂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萝卜娃”上课,一开始,老师说先跟我们玩个游戏,大家立刻兴奋起来。只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大大的脸,有眼睛、嘴巴和耳朵,但没有鼻子,请同学们轮流上去画鼻子。
我自告奋勇的第一个报名上去,我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老师让我戴着眼罩,并在原地转三圈,然后再凭刚才的记忆走向黑板画鼻子。结果我把鼻子画到了耳朵上,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轮到第二名同学上去画了,一开始他想画的地方是正确的,但是在座位上的同学们指指点点,有的说”向左一点”,有的说”向右一点”,打乱了他的思虑,最后,他把鼻子画到了那个人的头上,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自己摘下眼罩一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是我最欢乐的一堂课了!
第四篇:青春洋溢着激情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当美好的青春臵于黑暗阴沉的背景下时,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作者杨沫以林道静,一位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克服重重的苦难,挣脱精神的枷锁,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坚强的共产党员为故事主线,描写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这段历史时期北平一批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人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史。
整个故事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最终她看了透初恋情人余永泽的保守自私,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毅然离开原来封闭暗淡的小世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果说第一部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就是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搞到黑名单时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成长着,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那个软弱单纯任人宰割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围绕在主人公林道静周围,又是一批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是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或是学生中的进步分子,也不乏泯灭爱国之心,保守反动,唯利是图的罪恶形象。
我们先来说说那些引领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并不断给她力量和帮助的人。卢嘉川,这位北大党员,学生中的领袖,可谓林道静的导师,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林卢二人在北戴河偶遇,共同抒发了彼此的爱国热情和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妥协政策的不满,惺惺相惜。一年后的年夜两人相遇于白莉苹家,卢嘉川为当时单纯懵懂的林道静讲解时局战况,并向她推荐了许多革命书籍,为痛苦中的林道静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从此卢嘉川勇敢镇定机智的形象成为道
静心中美好的向往,两人虽相处时间不长,但彼此的爱慕之情去远远超出了朝朝暮暮。卢嘉川有才学有胆略,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不灭的信仰和崇高的追求,在被捕之后,虽然饱受酷刑,甚至双腿都被老虎凳夹断,依然顽强不屈,并在狱中领导绝食运动,那年轻的生命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壮烈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道静的成长与一年多的监狱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炼狱般的考验与折磨,促使道静完成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蜕变,她挺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思想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书中的话说是,“反动派把我们抓来不是让我们蹲监狱,而是让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大学”。狱友林红(化名郑瑾)像姐姐更像母亲一样慰藉了道静受伤的身体和不安的灵魂,每个黑暗的夜晚,每个让人辗转难眠的深夜,林红不顾多病的身体,向两位小妹妹(林道静和俞淑秀)讲述着革命的故事,她仿佛一盏明灯为林俞二人照亮了阴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让他们认清了现实,不对惨无人道的反动派抱有任何幻想。她,用年轻的生命,用依然滚烫的热血将中国革命的希望在那阴森腐臭的监牢中传递下去,自己却被深埋地下,去和她那分别四年同样坚毅的丈夫相会。又是一颗年轻却又明亮的星陨落,又是一首激昂嘹亮的青春之歌回荡在中华大地上。像卢嘉川,林红这样的人物还有许多,江华(真名李孟瑜),罗大方,徐辉,侯瑞等等,这些人都不是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当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一切,奋不顾身的投入的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上来,即使面对恐怖的白色威胁,面对着追杀与酷刑,他们都没有后退,将一切痛苦和血泪深埋心底,用最顽强最坚毅的一面与敌人对峙,看着他们那坚定不屈的眼神,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想到了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一句话:“共产党员就是要能将刀子咽下去!”正是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让一代代共产党员,前仆后继,最终战胜侵略者,迎来新中国的成立。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
于任何时代和历史时期一样,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令人捶胸顿足的奸邪小人,《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中,这种阻力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些阻力中,青年一代付出了血的代价,也换回了成长的经验。小说中的人物戴愉,原是
一名与卢嘉川等人并肩作战的共产党员,再一次行动失败后,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利诱之下,他放弃了信仰,投向了权贵和银元的怀抱,帮助反动派破坏北平地区的中共党支部,残害往昔的战友同志,假以共产党的身份蛊惑单纯的学生,做尽丧尽天良的事,哄骗利用林道静的密友王晓燕单纯的爱情破坏北大内的学生活动,他早已将爱国之心抛之脑后,眼前闪烁的只有银元的辉光,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俨然退变成了一个反动派的走狗特务。事情败露以后,为了保全自己,居然萌生了暗害心爱之人——王晓燕的卑鄙想法。这种人被利益和享乐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一失足,酿成千古之罪。书中的另一人物白莉苹虽不及戴愉,但也是人痛心惋惜,原本思想积极进步,关心国之伤痛民之疾苦的小白(朋友们的亲切称呼),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却迷恋上了奢华的生活,爱上了那些靡靡之音,自甘堕落,嫁给高官以求满足她的穷奢极欲,当林道静等人为中国革命艰苦奋斗着的时候她却浓妆艳抹出入豪华舞厅,攀龙附凤,巴结权贵,俨然一个平庸腐朽的小市民形象。
本书中最狰狞丑陋的嘴脸非胡梦安莫属,此人曾贪图林道静的美色百般引诱均未能得逞,戴愉的叛党也是其得“功劳”,官至高位,只求以权谋私,鱼肉百姓。这位胡长官对待共产党和革命青年可也是绝不手软,用尽卑鄙无耻的手段残害革命同志。在道静坚决回绝了他无耻的要求后,胡梦安暴露出了残暴的本性,对林道静进行各种迫害,企图从她这里得到更多共产党的信息。胡梦安是那些灭绝人性,卖国求荣,只为自己不想国家的贪官污吏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人像一只只蛀虫一样,吸吮着残破江山的骨髓,这样的人怎不恨得人咬牙切齿,怎不遭到千万人民群众的反击。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声唱出青春的梦想;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迈的歌,尽情唱出青春的斗志;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热。
《青春之歌》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将那段不应忘怀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斗争抒写豪情,那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我们心灵
深处强烈的共鸣,读罢次数,有一种也想亲身试一试的感受,唤起了我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勉励着我不断前行。
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抬头看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听嫩枝上那清脆的鸟鸣,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详,似乎这片安静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惨痛的经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当我们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弃希望的想法,让青春之歌来唤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
第五篇: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
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在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课例研究,综合运用课程教学理论、教育理论,以及古典诗词的相关理论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试图构建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推荐了70篇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以读为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也要坚持做到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古诗词教学坚持以读文本,而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中心。以读为本,以诵读为中心的角度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对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其中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 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古诗词教学,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古诗词的诵读能力,鉴赏能力,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师重视不够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有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教学目标,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会写、会背就可以了,满足于古诗词的积累和知识因素,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和情感因素。
2、从小语教研的形势来看,历届研讨会、观摩课上很少有人选择古诗词来上,可见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古诗词探讨的深度不够。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词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考试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指向作用明显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多老师都是紧扣考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小学的考试主要以书面考试德形式进行,不重视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了确保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在教学时以要求学生会写,会背诵,会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为基本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学生苦不堪言。
(三)教学方法枯燥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大多还是沿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句子意思,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串讲法。这种方法重视教师讲解,忽视学生个性解读;重视分析,忽视学生想象和感悟。这种古诗词教学方法将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消失殆尽,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词。
三、以读为本,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小学古诗词教学
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首先是提高师生对古诗词教和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古诗词的文化修养;第三是贯彻“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的基本策略,拓宽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第四是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本文研究的就是构建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何为诵读
什么是诵读?简单地说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和一般朗读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诵读注重“熟”,所谓熟读成诵。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文学都是在传承中发展的,熟读前人的文章,是提高自己语文素养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熟读还是积累和背诵的基础。
2、诵读讲究节奏、韵律。古诗词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美感来自于古诗词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在诵读时,要通过停顿来加强节奏感,古诗词的节奏有内在的规律。比如五言句为二三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七言句为二二三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诵读,对于押韵十分讲究。所谓押韵就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音节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因此,诵读古诗词要抓住韵脚,突出韵脚,否则古诗词的韵律美就会受到影响。
3、诵读要富于想象。古诗词言简义丰,委婉含蓄,其意境非想象不能领悟。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想象出一幅清新、宁静的江南农村的独特风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词,写出的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红杏,还让人想象到园中美丽的春色,想象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想象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4、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古诗词大多有感而发,缘情而作,富有情感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情感,才能做到以“情”读诗,才能更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获得对古诗词真正的审美情趣,从而揭示古诗词中蕴含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诵读教学既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道德,提高了文学素养。不同题材的古诗词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陆游的《示儿》写得悲壮而沉重。即使是相同题材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同是赠别诗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者通过客舍、翠柳、朝雨这些意境的创设,为辞别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而后者的画面景物明丽欢快,充满诗情画意,诗中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无缘与友同游的遗憾。因此在诵读古诗词时,要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才能使诵读做到入情入境。
(二)为什么古诗词要以诵读为中心组织教学
1、古诗词诵读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熟读、精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要读得“熟”,直至熟读成诵,不单要如此还要做到“精思”。“熟读”和“精思”相结合,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传统语文教学高度重视背诵,传统语文教学的“背”是为了吸收,是为了积累,是为了最终内化。
2、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诵读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因此,诵读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5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听觉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可见调动多感官学习意义很大。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意义。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时,它使口腔肌肉的运动沿着某种惯熟的“路径”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
3、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为什么提倡诵读古诗词?除了古诗词蕴涵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外,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原因之一。“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诗词语言的要求不仅高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同时也高于散文的语言以及一切未经“诗化”的书面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
古诗词语言形象生动、短小精悍、韵律和谐、易读易记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是小学生诵读的最好材料。反复诵读古诗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进而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文学素质修养,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诵读是语感的源泉。诵读是训练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诵读古诗词,诗化的 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下面以笔者《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谈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古诗词教学。
1.确保“诵读”的时间。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正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
其一,精讲多读。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做过多讲解,只是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做了必要的交代,以及部分难理解的词语比如相媚好、翁媪等做了适当的讲解。通过“精讲”“少讲”就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多一点诵读。
其二,以诵读代讲解。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比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在教学时,没有做详尽地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儿子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去领会他们的悠闲和自在。
2.落实诵读的任务
没有目的不读书,没有任务不读书。任务可以产生诵读的内驱力。诵读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体现出不同的诵读层次,根据《清平乐村居》的特点,本课教学安排了六次诵读,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是:
(1)初读:任务是把全词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教学时,特别要求学生读好、读准“翁、锄、莲、媚”等字音。
(2)再读:任务是读懂词意。
在要求学生读以前,老师提出了要求:下面我们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句话,有不懂得地方做好记号,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学生只有对全词的意思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进一步读好词的节奏,读出词的意境,否则没有理解的读是 没有效果的读。在这个教学环节将词语“吴音、相媚好、翁媪、卧”作为教学的重点。
(3)三读:任务是读好全词的节奏和韵律。
这个环节首先安排教师范读,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形象地感悟词的节奏,其次安排老师和学生合作读,再次学生自由练习读,最后学生展示诵读。通过这样的步骤,从扶到放,学生比较好地读出了这首词的节奏。
(4)四读:任务是读出想象。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请看笔者教学《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让老两口陶醉的还有什么呢? 生1:我觉得还陶醉在优美的风景中。
师:什么风景这么优美,令人喜欢?请你说说看。
生1:“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那青青的小草,绿油油的很是好看。师:同学们,小草是普通的,小溪也是普通的,但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被金兵占领的北方,也就是辛弃疾的家乡,他们看见的是什么?
生2: 看到枯草遍地,尸横遍野。生3:看到人们在痛苦地逃亡。
生4:看到金兵在四处掠杀。到处是烧毁的房屋。师:是啊,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到? 生1:听到人们在哭爹喊娘,大声呼救。生5:听到刀枪碰撞的声音。
师:那是人喧马嘶。占领区的人民能看到这绿油油的小草吗? 生齐:看不到。
师:所以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低婑,但却给人感觉? 生7:宁静。生2:和谐。生3:温馨。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让我们和老人一起陶醉在乡村美丽的景色里
情要靠“象”去显现,当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 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上述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眼前的美景想象出金兵占领的北方的情景,从而通过想象还原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痛切悲凉之情?两相对照,怎么叫人痛恨侵略者?怎不叫人倍加珍惜和喜爱眼前这涓涓的流水和青青的小草?
(5)五读:任务是读出自己的感悟。
古诗词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在学生读懂意思、读好节奏、读出韵律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
要引导学生读出《清平乐 村居》的词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报国之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作。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收复失地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词,就很难体会作者对及其平常的农村景色会如此陶醉其中,感情体验也就相差甚远。
其次要引导学生品读入境。《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字,是全文的词眼,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谁被乡村宁静祥和的生活陶醉了?学生通过品读理解,体会到陶醉在乡村宁静祥和中的不仅仅是翁媪,还有作者,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词人向往田园生活,渴望和平安宁的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与词人产生共鸣,词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片断(笔者执教《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
师:陶醉在温馨、和谐的村居里的仅仅是老爷爷和老奶奶吗? 生:还有作者
师: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看到这么温馨、和谐的农村画面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师: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生:人民生活幸福 师:还有谁也陶醉了呢? 生:还有我们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美丽祥和的村居中 学生一起诵读全词
这个教学片断,牢牢抓住“醉”这个词眼,通过品味,通过诵读,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翁媪在“醉”,作者在“醉”,体验到自己也在“醉”——“醉”在宁静和谐的乡村,“醉”在富有韵味的古诗词意境里。
(6)六读:任务是背诵。
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背诵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记忆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加强背诵。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全班是在背诵整首词后结束的。
3.选好“读”的方式。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需要朗朗书声,而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合作读等。如何选择读的方式是教学时需要考虑的,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课初读选用的是学生自由读;接着在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时,我选择了范读和师生合作和以及学生展示读;在要求读出感悟阶段,采用的是品读,个别读和引读;最后环节采用的是学生展示诵读和背诵。总之,诵读的方式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的。
4.处理好“诵读”与其他语言训练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古诗词教学加强诵读的同时,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教学古诗词还好处理好诵读和默读的关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强调以诵读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不排斥包括默读在内的其他形式的语言训练。相对于诵读,默读速读更快,更有利于思考,学生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能从不同角度角度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笔者也安排了适当的默读训练。请看一个教学实录片断: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请同学们默读全词,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词,圈出体现自己感受的字或词 生:喜 师:高兴 生:醉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两次默读,学生沉浸词中,通过边读边画的默读方式,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从而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笔者还安排了一次学生说话的训练,请看教学片断: 师:老师想问问老人,你家这么多人,而且又住在这茅屋里,生活这么贫困,你们为什么还这么陶醉呢?谁来替老人回答老师的困惑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师:你读出了老人一家的和睦
生:我们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快乐
生:我的儿子们都很健康,又很勤劳
师:是呀,儿子们勤劳、孝顺是老人最大的幸福来源
这样的说话训练是古诗词诵读之外的有益补充,学生通过把自己移情成词中人物,去想人物之所想,去感人物之所感。这样的说话其实是学生的精神诉求,学生用自己的回答,唤醒了自己的生命意识,表达出自己对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这种方式也使词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性,平面的人物顿时变得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