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性格、情绪、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分析理解能力及注意力等等。随后书中指出了预防学困生出现的措施,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争取家长支持等等。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什么是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
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
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堂课应讲究“导入新课”,使每课都能吸引学生,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住”。在讲课时,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水流淌”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精神易振奋,读起来有兴趣。
二、课文教学要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连贯:即语言通畅流利;得体:即适合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这六个字每节课都应有所讲究。
有些教师上课有个习惯,总要用不少时间进行思想纪律教育,这种做法不是都没必要,但要讲究个“度”。有些教师总是要重复说些口头禅,学生听久了会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同一内容无意义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促使他们精神的松弛和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在讲课中,除了一些重点难点需要重复外,应十分注意语言的严谨和简明,让学生沿着思维的规律记取下去。当然一个教师上一节课无意地停顿十数次,或句子表达不完整,或课文分析不连贯,只会破坏学生的思绪,学生是很容易疲倦的。
三、创设课文教学的“空白”情境。
中国画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去幻想、去猜测,填补没有沟画出来的部分。如“深山藏古寺”,这种画令人联想翩翩,思绪万千,达到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在课文教学中,可借用这种“空白”,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改变满堂灌,学生机械记忆的昏昏沉沉状态。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匀称、完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师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通过阅读感觉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会教死书,死教书,不会愧对于我们的孩子。
第二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第二个问题: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实验能力是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去研究自然现象的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使用和操作仪器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能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向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
一、培养实验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学习热情高,课上积极举手发言。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意识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实验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有所提高。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迷信书本,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法,就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3、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就要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学生有了实验的材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实验设计、操作、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二、我们先来了解科学实验的种类
1、验证性实验
为了验证某一种假设,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及实验的分析,证实假设成立。如学习《斜面》《铁钉生锈了》一课
2、模拟实验
为了更好探究某一自然现象的成因,模仿这一现象而进行的实验,如风、霜、露、雾、雨的模拟实验、卵石的形成,地层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3、探究性实验
提出一种假想,但不知道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可以采取探究性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该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三、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步骤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培根说:“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明确实验目的是做好实验的关键。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对明确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要培养学生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实验目的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学生只有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
1、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理解课题就是让学生明确所研究的内容。可以不同类型的课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题。有下列几种情况:第一,学生能从字面上直接了解所学内容的课题,可以让学生直接提问、确定学习目标。如:《蜗牛》《雨和雪》。第二,学生能从字面上明白题意,但在提问时过于分散的课题。如:《空气》《水》等。在理解课题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在所要研究的内容上。第三,从字面上学生不太理解所学内容的课题。如:《溶解》《电磁铁》《它是什么》等。这类课题不适应在上课一开始出现,可以先出现所要观察的物体或现象,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明确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要了解的内容,选择可实施的内容,确定实施方向。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教内容有关,又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将问题教给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考虑如何组织教学来恰当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学生所提问题和所教内容关系不大,如果所提问题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解决,教师可首先肯定问题提得好,然后作为一个悬念问题请大家先考虑,待到学习与之相关的教材时再解决。如果所提问题与所教内容和以后的学习关系都不大,教师可以将学生提的问题留在课后帮助解决。
第三,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课题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或从未有过提问的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层面提问。
3、在理解课题提出间透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目的
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
如:学习《斜面》一课时,首先举例说明什么是斜面,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书上实验1的方法是:①锯一段圆木,用铁丝做轴,使圆木能绕轴转动。②通过测力计将圆木提起,用多少力?③在桌面立一木块,从桌面到木块斜搭一块光滑的木板。通过测力计沿斜面上拉,用多少力?实验说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2的方法是:①换一块长木板,仍然搭在实验1用的那个木块上。观察斜面有什么变化?②沿这个斜面将圆木向上拉,用多少力?实验说明: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教学中,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去做,也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以完成书上实验为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我把“斜面有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
由于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学生发现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样的斜面,能省多少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什么是斜面的坡度呢?斜面的坡度指斜面和水平地面的夹角。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长度相
同,高度不同,高度越低,越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长度不同,长度越长越省力。学生还发现: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决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缓越省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数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样的实验一般是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所以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凸透镜使窗外的景物在纸屏上成像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实验前老师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自主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选择材料、确定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方法、预想实验结果、设计报告、讨论实验注意事项等等。可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如: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各种物体反光能力的实验。
学生在设计各种颜色物体反光能力的实验中强调,反光的物体要对着阳光,光线越强,物体反光效果越好。各种颜色物体反射的光要投在—个白色的背光的物体上,观察物体反光的效果。学生在室内选择了光线较暗的白墙作为反射光线投射的屏幕,效果很好。这说明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5、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必要条件。过去,由于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有的学校分组实验的实验材料过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
6、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实验活动中,才能体验科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我用两课时来讲。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设计各种物体反光情况的实验;第二课时带着学生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实验,学生发现把反射光投射到楼道的墙壁上效果更好。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不仅颜色不同,强度也不同。
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以前讲《蚂蚁》一课时,老师把捉到的蚂蚁放进昆虫盒里让学生观察,学生不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后来老师带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捉蚂蚁,学生观察到蚂蚁生活在有土有草的树林里,他们用树叶、羽毛把蚂蚁放到昆虫盒里,还担心的问老师:“蚂蚁怎么呼吸呢?”学生还观察到蚂蚁搬运食物,传递信息,打架的现象。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三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书笔记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书笔记
旭景小学 张康
在教研员李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一书。或许是现在教高年级的缘故,我对其中第五篇“其他教学技能”中的主题三“预防和缩小两极分化的技能”印象深刻。
书中指出这么一个现状: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新课程实施中,困扰教师的问题之一是,随着英语课程设置向低龄化发展,过去往往在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提前到小学中、高年级就出现了。随着语言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小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后进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英语能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书中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性格、情绪、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分析理解能力及注意力等等。在分析非智力因素时,书中特别指出,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学习兴趣或有效的学习策略,又或是性格过于内向导致的落后。
随后书中指出了预防学困生出现的措施,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争取家长支持等等。“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操作形式,供老师们参考。
1、渗透式
常态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学习策略教学应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可采取教学内容渗透式或教学活动渗透式。教学内容渗透式是指把学习策略教学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教学活动渗透式是指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
2、浸润式
所谓浸润式,是指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班集体里大力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发展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风格的学习策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浸润在一个学习型组织里。比如,擅长身体动作的同学可通过“玩”或“演”的方式来学习;擅长音乐节奏的同学可通过“唱”或chant的方式来学习;擅长绘画的同学就侧重于通“画”或“做”等方式来学习,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通过“说”或“读”的方式来学习,听觉敏感的同学可通过“听”的方式来学习等等。
3、专项训练式
专项训练式是指通过专项能力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项学习策略。通过听力、口语、阅读、笔头练习、词汇竞赛、语法等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听的策略、说的策略、读的策略、写的策略、词汇学习策略、语法学习策略等。
4、评价式 评价式是指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后,如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对照阶段性学习成果开展学习策略方面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5、讲座式
讲座式是学生则根据自己实际的经历,做一些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6、讨论式
讨论式是指教师确定某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比如,讨论如何提高听力水平、阅读能力、语法水平等。
第四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作为教师的我,喜欢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专著,因为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学前沿的专业,但是更需要学习是实际案例。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
一、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新技能
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技能、组织研究性学习技能、组织合作学习技能、组织体验学习技能
三、课堂教学特殊技能(学科技能)
数学语言、运算、思维品质
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备课基本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践)、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控制技能、课堂情感交流技能、课堂教学评价技能、课堂练习设计技能
关于什么是课堂,有很多说法,有认为“课堂只是一种学生借助于外来帮助的,特定的学习过程”,所以,深入浅出,课堂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的中心,引导与启发是教师的教,探究与流是学生的学。引导——探究、启发——流就是课堂的互动。课堂是师生共同长的地方、是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心灵流的平台、是激燃烧的地方、是智慧生的地方、是开放的空间。这就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对师生关系平等与,与互动的新的时代要求。
第五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继续教育学习材料2012】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小学科学教学
主讲:科学组 李映刚
课时:4课时
地点:科学教师办公室
时间:2012年6月6日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小学科学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关于小学科学方面《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小学科学》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阅读、品味。
一、加深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小学科学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知识,学会探究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概括推理能力,养成严谨的态度和精神。
从2001年至今,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已过去整整6个年头了。在这6年中,我们经历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有困惑也有收获。通过研读本书,我认为可以把它看成是课改以来对《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次再学习和自我剖析。在编写风格上,本书以每个“主题”介绍一个“技能”的形式,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提问的技能、假设的技能、观察技能等进行展开,而且是将理论观点和教育实例相结合,这样使我们对科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启发。通过阅读,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课程改革的目标意义深远、振奋人心,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富有创造性的努力。本书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而珍贵的教育教学改革案例,蕴涵着对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由此,触发了我对构建新课程的理性思考,并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二、认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国家的新一轮课改,将小学的常识课、自然课全部改为科学课,同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理应首当其冲,而观念的改变是重中之重。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识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书本知识在知识论里面属于陈述性知识,或称为编码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新知识、讲解、提问、练习、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解、学会与掌握这些知识。这是现行大多数教师所认识与具有的教学观。但是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探究式的学习不在乎学生探究问题的深浅、实验成功与否,方法的统一等,而应主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团结、分工与合作,对结论不在乎严密的程度,应注重对数据的记录、整理,对结论的规纳、概括、推理,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
三、意识到科学研讨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科学教师要能够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良好的合作小组,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充分的发挥,是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从内心里愿意学,愿意提出问题,愿意成为教师的伙伴,才能使教学过程变的有意义,教学才会成功。当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方法不是唯一的,需要教师针对各种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智慧因材施教。
小学科学教学的特征表明,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动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动脑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过程和认知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由已有的经验上升到新的认知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些都必须通过集体的研讨活动能动地完成,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获得,教师在这里的作用只是进行恰当的指导。基于这些特征,典型而集中的研讨活动往往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后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研讨活动后,在观察、实验和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教师应安排一个研讨活动,给学生汇报交流,将自己或小组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整理及评价,最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集体研讨使学生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将无用的探索抛弃,寻求有一定科学知识结构的探索,从而使探究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探究。
四、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把握了评价的内容。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也将被邀请参与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本《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总之,这本书比较实用,能很好地理解了有关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从而用理论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