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1节《食物链》教学设计(新版)苏科版
食物链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1、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1、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这幅图讲的是哪个故事吗?
2、故事中谁被谁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箭头表示关系,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人)
3、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
4、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课件:链条)
师:所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食物链。板书:食物链(请生齐读)
二、谁被谁吃(认识食物链)
1、出示更多生物图片(草、兔、蛇、狐、鹰)。提问:在这些生物之间谁被谁吃?有哪几条食物链呢? 请你找一找。
2、反馈,请学生来说,课件展示。草→兔→鹰 草→兔→狐 草→鼠→蛇→鹰 草→鼠→狐 草→鼠→鹰
3、仔细看这些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找出食物链的特点。)
4、小结:
A、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B、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学生齐读)
5、介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
师:哪些是绿色植物呢?(指名说,师板书:花、草、树木等)
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学就把它们叫做——生产者。(板书)那么什么是消费者?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如:各种绿色植物---花、草、树木等是生产者; 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是消费者。
6、巩固: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又是是消费者呢?(指名说)
三、食物网
1、大自然中有许多生物,大家来看,在这张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呢?(课件出示多种生物)
2、这么多的生物在一起,有多少条食物链呢?请你用箭头像老师那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3、交流你发现了多少条食物链?(投影学生的作业本,纠正不当之处)
4、一起来看看到底有多少条食物链(课件展示)
5、小结:
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生物学家把它们叫做食物网。
四、拓展
现在有这样两个情境,请你思考:
情境1: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蛇肉,有一天蛇群遭到人类攻击,被大量捕杀。你觉得会出现什么后果?
情境2:因为蝗虫会使稻谷减产,人们痛恨蝗虫,把大量的农药撒到蝗虫身上,蝗虫全部被消灭了,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1节 光合作用练习(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土地里几年后长城100多千克的大樟树,樟树能够增重,主要来自于()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阳光 C、氧气 D、二氧化碳
2.下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上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褐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A、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 6.如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A、用酒精除去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叶 B、有白斑的叶 C、不含叶绿体的叶 D、全绿色的叶
7.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8.下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9.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A、水和光 B、叶绿体和光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叶绿体 10.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A、1、5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3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2、4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综合题
11.下列左边是光合作用的肥应式,右边是叶片横切图:(请在括号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文字)
(1)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合作用的场所[ C ] ________主要存在于图中的[ ② ]________组织和[ ③ ] ________组织内。
(3)光合作用所需的[ A ] ________和产生的[ D ] ________,都是由[ ⑥ ] ________进出叶片的。
(4)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由[ B ] ________转变而来的。12.如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
(2)、实验前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目的是为了将叶片内的___________耗尽。(3)、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目的是设置__________。(4)、分析实验结果,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13.下面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具体步骤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一部分的正面和背面均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个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丢掉黑纸;
④将剪下的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直到叶片由绿变成黄白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并记录结果。
(1)该实验中有无对照实验___________(填有或无),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结束后,你观察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14.下面是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①选盆栽的银边天竺葵放在黑夜处一昼夜。
②如图再将不透明的纸片用回形针夹在绿色部位,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
③ 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不透明的纸。
④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在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________色变为_______色。
⑤ 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1)步骤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组成了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通过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隔水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2015-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1章 第1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第一章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人新课。
二、新授
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生: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师: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生:引起注意。
师: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
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师:给予表扬。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生:是光学显微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师: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
生:回答问题。
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
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师: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先生也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生: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
生: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师: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
生:间为什么镜筒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防止压碎玻片标本。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
师:回答非常好。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要用低倍物镜(也就是10′或8′物镜,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另外要注意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演示给学生看。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另外请同学们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将标本压碎。
生:加深、记忆。
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
生:动手规范操作。
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主:小先生巡视,帮助。
师:观察后,同学们是否有问题要提出?
生:问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我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师:发动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从而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师:棒极了。现在我们换上另一个目镜再进行观察。
生:换目镜,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物像被放大了(或有的是缩小了)
师:现在谁来说一下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师:给予肯定。那么显微镜的使用应包括哪几步呢?
生:讨论,回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大步。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显微镜使用的录像。
生:认真观看。
师:鼓励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
生: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师: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三、小组竞赛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竞赛,中间这组站起来,其他三组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限定2分钟找到物像。
生:一组操作,另三组找错误。
四、练习(投影练习或小结)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其中
看到细胞数最多,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师:实验后,显微镜应如何处理?
生:收入箱内。看书39页注意事项,然后把显微镜放入箱中。
师: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给予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第四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3章第1节 植物细胞教案 苏教版
课题:第3章第1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课型:新授课
主备:jpfs2011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重点:
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习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自主学习】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合作探究】
活动
一、“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2、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吗?
[补充]:生物作图的方法,铅笔做图,用点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浅。活动
二、讨论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比较规则的长多面体形的细胞,细胞能保持这种规则的形态主要是什么结构的作用?
(2)能让有利的物质进入,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的结构是什么?
(3)我们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哪个结构?
(4)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该结构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
(5)控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的物质存在什么结构中?
【本章小结】
【检测】
1.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
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B.核糖体
D.内质网 3.活细胞中,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4.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保持细胞各种物质的稳定和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结构
是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
5识图题:右图为植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里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1)请写出各部分的名称:
[1] [2] [3]
[4] [5] [6]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叫[ ],起 和 作用。
(3)在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中有一层结构看不清楚,这层结构叫[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4)植物细胞中的叶是绿色的,主要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
学(教)后记:
第五篇:新人教版第11章 第1节 功 教学设计[定稿]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功
第1节 功 执教:周春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准备】 小车、弹簧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才处理】
一、导入新课: 课前提问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一章第1节内容——功。谁能用“功”这个字来组词?(指生组词)
总结:“功劳”、“立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功成名就”有成效的意思,我们物理力学里的 “功”又包含什么意思?有何确切的含义呢?学了这节内容后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力学中的功(幻灯片1-6)(1)小车前进
教师实物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动画演示(在竖直方向上,小车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呢?
(是拉力F让小车前进,小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拉力F对小车做了功)
(2)叉车举高货物 用叉车搬运货物时,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我们看到了叉车工作的成效。(动画演示)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板书: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定义:)
(3)力学中的功
描述: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在马拉车的过程中,车受到一个向右的 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S,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了小车移动了一段距离;对于这些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马的拉力对小车做了功。(板书: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说明:通常而言,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你知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力是否做功吗?(板书:
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课件展示后板书: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1)力做功的实例图11.1-2 图甲小车在推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
1、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是水平向左的推力。
2、小车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一致。
图乙物体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升高:
1、作用在货物上的力是竖直向上的拉力。
2、货物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一致。(2)力不做功的实例图11.1-3 图甲手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人提着滑板在路上行走,手对滑板的力是向上的,而滑板只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没有在提滑板的力的方向上移动,人提滑板的力没有做功。
1、作用在滑板上的力是竖直向上的拉力。
2、滑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不是在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不一致。有力也有距离,但它们的方向不一致,F≠0,s≠0 图乙搬而未起。用力搬一块石头而没有搬动,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人对石头的作用力没有做功。
1、作用在石头上的力是竖直向上的力。
2、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了一段距离。有力没距离,F≠0,s=0 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没力有距离,F=0,s≠0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5-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从而总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与距离,功的大小与力与距离有关,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教师提出问题:在拉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为S;在拉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的距离为2S;请同学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距离S,一次拉力为F,一次为2F,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让同学们懂得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多,做功越多.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总结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还有一个专用的单位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让学生课后了解科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1焦=1牛顿·米.教师强调: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做功的的多少只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再次,让学生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教师提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了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知能训练:(1)小张提着一桶80N的水上坡,已知坡的长度为20m,高度为4m,小张做了多少功(2)小王提着同样重的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20m,小王做了多少功(3)小李提着80N的水桶,原地不动,停了5min,小李做了多少功(4)讨论本课课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才算是做功,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布置作业:本节课后的练习1,2,3.4、5 小 结: 本节主要内容:
1、功的概念
2、做功的必要因素.3、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4、功的计算方法.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功
一、功的概念
1、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方法:
1、功的计算公式: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2、功的单位: 焦耳,简称焦(J).1焦=1牛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