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地理课在歌曲和美的欣赏中进行
让地理课在歌曲和美的欣赏中进行
咸阳周陵中学 龚蓉红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教学以《我们新疆好地方》为线索,利用FALSH动画和歌词相关的图片链接分析相关地理知识。
关键词
歌曲欣赏
美景图片
探索分析
切入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备课过程中,我想到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以其特有的民族旋律,唱出了新疆的特色,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以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为线索,利用歌词做成相应的链接,将截取的影片、扫描的图片、FLASH动画等融合在一起,既加大了信息量,又增强真实感,从而真实意义上实现了地理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课堂过程简单记录如下:
一、歌曲欣赏,引人入胜
课前连续播放由FLASH动画配音乐的《新疆好》,精美大量的图片与歌词的完美结合,将人们带到了美丽的新疆。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同时具有如此多姿多彩、对比强烈的自然景观:银装素裹的冰峰雪岭,百花盛开的如茵草原,碧波荡漾的高山湖泊,沙浪滚滚、浩瀚无际的戈壁荒漠,连绵万顷、深邃幽森的原始森林,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地质构造。还有那雪山上傲然竞放的雪莲,沙漠深处竞相奔突的野驴、野骆驼等等。优美的歌声,精美的画面,引发了学生无尽的神思遐想,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新疆,拉近了学习的距离。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歌词赏析,渐入佳境
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新疆的感性认识,从而喜欢新疆、关心新疆的发展。播放演示文稿,首页为《新疆好》的歌词: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弹起你的冬不拉,跳起舞来唱起歌,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歌词中划线部分都做成链接: 1.由“天山”链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图、卫星照片。学生观察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的特点,看看这种地形的特点和我们本课的标题中的哪一个字相像?通过“疆”字构成凸现新疆地形和位置特点。右半部分反映出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左半部分反映了新疆的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北边疆地区。
2.由“天山南北好牧场”链接到天山的山地牧场景色、牧民转场以及有关剪羊毛的录像片。回忆在《西北地区》了解的新疆畜牧业的特点并阐明原因。
3.由“戈壁沙滩”链接到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沙漠中的耐旱植物、胡杨林。感受生命在自然界中的顽强。
4.由“戈壁沙滩变良田”链接到大面积番茄田、棉田、麦田与灌溉系统、吐鲁番的坎儿井、葡萄沟、葡萄、哈密瓜的图片,讨论:为什么戈壁、沙滩会变良田?这些美景都会在哪里出现?探求新疆农业、交通、城镇的分布特点。学生读课本图叙述坎儿井的原理。
5.由“麦穗金黄稻花香”链接到“新疆的农业和牧业”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找出新疆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优质长绒棉),主要的畜产品新疆细毛羊,从而得出新疆农业生产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特点。
6.由“葡萄”链接到新疆葡萄沟的录像片。录像片记录了新疆的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生产以甜著称的瓜果的新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7.由“甜”链接到“吐鲁番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了解新疆温差大、气候干旱的特点,分析得出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8.由“煤铁金银”链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从中学会阅读《中国地理图册》封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图例符号,使学生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中顺利读出矿产资源的名称,知道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
9.由“藏”链接到有关新疆油田的录像片,再链接到“西气东输”图。由学生读图发现新疆沙漠中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因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从过去的“死亡之海”成为如今的“希望之海”,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油气资源,我国目前正在建设一项重大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它将缓解包括上海在内的东部许多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10.由“跳起舞来唱起歌”链接到有关新疆民族舞蹈的录像片。
11.由“各族人民大团结”链接到新疆13个主要民族的图片。13个主要民族包括: 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这些民族虽然风俗习惯不同,但亲如一家,共同建设美丽的新疆。
在多媒体所营造的生动、有趣、欢快的氛围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新疆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学生的情感慢慢被调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
三、探索规律,学会方法-视觉的冲击是表象的,对于学习来说,寻求表象背后的规律是实质。新疆的地形、坎儿井、人口农业居民城镇的分布等问题上用精美的图片做引导,在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就有了很高的探求欲望,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学会归纳、描述的基本方法。
旋律优美的歌曲,大量美丽的风光照片,实地的录像使得遥远、抽象的地理事务变得生动、真实,从心理上拉近了地理知识与学生学习的距离,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分析歌曲之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与规律,使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有一些课题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例如:《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长江》——长江之歌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成为我们关注的目标。将歌曲为切入点引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方法。但是,教无定法,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教与学的共同成长。
2008年12月
第二篇:在励志歌曲中成长
在励志歌曲中成长
——所属《一曲新歌抵万金与时俱进》篇
一个很平常的课间,我照例走到班级门口转悠,想看看学生们都在干什么。这样的课间休息,对于在校辛苦学习的孩子们来说,是难得的调节紧张思维的机会,当然都不会错过。所以,一眼看去,个个都闷着头小睡呢。我在窗口徘徊着,忽然,一位女生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轻轻走到她身后,发现她正戴着耳塞享受着美妙的音乐呢。她显然对我的出现感到非常尴尬,慌乱地想把她的mp3收进课桌。我并未多说什么,而是没收了她的mp3。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我带着她一起回到了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她一语不发。要在平时,我定会大说特说例如学校禁止携带mp3等贵重物品,可是看她态度还算诚恳,我倒不急着处理这事了。不慌不忙中,我打开了mp3,细细听了听,全是周杰伦的歌,毫无疑问,她是周杰伦的“铁杆歌迷”。这些歌曲,无一例外的含糊不清,甚至不知所云。跳过这些似懂非懂的歌曲,我被一首慢歌《蜗牛》吸引住了。早就听说这是一首励志歌曲,我便静静地听下来。
一曲听罢,果然感触颇深。这首歌旋律适中,歌词意义深远,而且还是偶像歌手的杰作,这不正适合这些十来岁的初中生来欣赏吗?凭借他们的理解能力,一定可以深刻感受到歌词里的励志情绪。既然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为何不利用这些流行歌曲,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偶像身上找到努力的方向呢?这个学生无意中竟带来了这么好的一个教育素材。
主意已定,我便打算付诸行动。按照以往的惯例,如果有了一个教育的切入点,我就会安排一堂班会课,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歌曲来进行励志教育,无非就是在班级中让大家欣赏一下这些励志歌曲,解释一下歌词的意义,让学生体会一下歌词的深刻含义,随即发表一下感想,这样的安排也可以算是成功了。但是,在以“励志”作为主题设计一堂班会课的时候,我对自己单一的课堂设计感到了乏味,没有亮点的课堂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反复思考以后,我想到了让励志素材更丰富,可以以励志歌曲作为主线,发掘学生熟悉的现代流行励志故事,运用更现代化的手段让大家都参与到励志主题活动中来,这样的效果应该比单一的课堂更有魅力。
首先我收集了一些励志歌曲,像旋律激昂,激人奋进的《我相信》,还伴有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挫折的《阳光总在风雨后》、红极一时的“好男儿”选秀节目的主题曲《年轻的战场》、兄弟间互相鼓励迈向成功的《奔跑》,以及适合女生在失落时欣赏的《隐形的翅膀》等歌曲。紧接着,我为班级建立了一个班级博客,在博客上发表了这些歌曲的歌词。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利用班级电脑网络或者自家的电脑网络登录到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班级有一位博客管理员,他经常将一些学生的听歌感言集中整理后发表到班级博客中。短短的时间内,班级博客的“音乐人生”子栏目里就有了很多的素材。令我意料不到的是,还有一些学生将他们所喜爱的其他励志歌曲也添加到班级博客中,希望与大家一同分享。一时间,班级学生将话题都集中到了“励志”上,有了这个平台,学生更加自由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将自己看过的偶像电视剧或者动画片里的励志情节也发表到了班级博客中,比如:《我相信》歌词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大长今》不凡的奋斗人生;《王子变青蛙》里的一句台词——关键时刻不放弃,失望也能变成希望;《灌篮高手》里篮球天才的起伏经历,《我为歌狂》里少年追求梦想的不懈努力„„所有他们喜欢的东西,似乎一时间都有了“励志”的元素,或者更确切地说,学生学会了从电视、网络和喜好中捕捉激励人奋发向上的瞬间了,我还组织班级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学习演唱这些励志歌曲,让他们在演唱中感受这个歌曲蕴含的励志的精神力量。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我感觉时机应该到了。学生已经在这一个多月里感受到了“励志”的情绪,同时学会了自己去发掘“励志”。这些流行的电视、电影、动画片以及歌曲,曾经一度成为学习的“敌人”,但现在,学生都能自觉去发现其中激励自己的元素,有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我重新设计的励志主题班会课上,我将班级博客中学生的所感所想都展示了出来,让全班学生都看到了同伴的清晰认知,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去发掘生活中流行信息中的有益一面。同时,我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演绎对流行歌曲的认识。他们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励志”的理解,也将“励志”的情绪带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班会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者今后的奋斗目标,学生们也都畅所欲言,精彩发言不断。而我则送给大家这样一段话:小“蜗牛”们,现在的你们正在“年轻的战场”上“奔跑”,虽然有快有慢,但请你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拥有“隐形的翅膀”的你们要时刻对自己说“我的未来不是梦”!随即掌声一片!我和学生共同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这次成功的教育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而此时我们应当找对一个教育的切入点,寻找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效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明显。正确的教育引导能更好地调剂班级的氛围,只有每个学生都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集体的意识,才能让整个班级凝聚到一起,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前进。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引路人。
第三篇:浅谈在初中化学中如何进行
浅谈在初中化学中如何进行
“探究性实验”
一、课题的提出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化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新《课标》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小学数学教育网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面对《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小学美术教案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 所谓“探究性实验”,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对象提出英语课件网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绿色蝈蝈课堂实录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课件制作软件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题性原则:科学探究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宗旨。
2、发展性原则: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开放环境。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的组织形式、课题内容资源等都呈开放的状态。
4、循序渐进原则: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都很有限,循序渐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采取以教师演示为七年级上册各科试卷主的探究→ 学生尝试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的渐进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一)研究准备 10年9月——10年12月
1、学习教育理论、《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制定研究方案。在教研组内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3、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探究实验的素材。
(二)课堂实践 10年9月——10年12月
第一阶段: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幼儿美术教案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演示。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蜡烛及其燃烧”时,几乎是无从下手。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
探究性实验内容:蜡烛及其燃烧,提出问题:(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问题)
⑴蜡烛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⑵蜡烛幼儿音乐教案在水中能否溶解? ⑶蜡烛能否导电?
⑷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 ⑸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⑹蜡烛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根棉线?点燃蜡烛为什么要先点棉线?
⑺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 为什么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
⑻当吹熄蜡烛时为什么会有白烟冒出,白烟是什么? ⑼为什么火焰是外部明亮中间暗?
作出假设(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 ⑵、⑷、⑸、⑺、⑻、⑼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鼓励、启发学生对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在可能的情况下ppt课件制作让学生参与某些环节,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蜡烛在水中不能溶解。
2、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3、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石蜡熔点低。
5、熄灭蜡烛后的白烟能燃烧,应当是石蜡蒸气。
6、外焰最明亮,外焰燃烧最充分,外焰温度最高。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后感想”中写到:“化学实验很有趣、很吸引我”。“一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根小小的蜡烛,在老师的手里竟能做出这么多的实验来”。“在过去的学习中,老师教会我们许多的知识,包括一些物质的性质。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我多想向老师那样做探究性实验啊!”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初中体育教案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发展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泰化学公司、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木炭燃烧之后质量变小,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2)学生提出猜想。
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因为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生2:我认为变小,木炭燃烧之后生成灰烬要比燃烧前煤物理学史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木炭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计算。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方案②燃烧红磷。(老师指出:如何计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如何测出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学生提出在密闭容器进行实验。)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七年级上册政治试卷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方案③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铁丝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③“铁与硫酸铜医学论文发表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
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水”;
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6)进行实验再探究。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用书中的几个实验进行分析、验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涵义。(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老百晓小学语文教案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
比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什么是学案供参考。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组内修改方案,再由老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
课外探究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让学生尝试的课外探究素材有:
1、书中所列的“家庭小实验”;
2、食品充气包装里面的气体;
3、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
4、“可乐”饮料中的气体;
5、糖块在水中溶解总体积是否变化?
6、河水是纯净物吗? ……
六、课题研究运用的指导策略
在半年的实践与研究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实施,针对不同特点的探究性实验,我课题组应该总结出了一些不同的指导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探究性实验学习中,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高二数学试卷分析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在今天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看云是天气 学案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近四年市中考中均有学生获得满分。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充分说明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是显然的。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当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得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我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幼儿园英语教案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学生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养成了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化学方程式配平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实验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是显然的。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考教学成绩名始终列全县前列,06年获县《教学教研成果一等奖》;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07年论文《让科学探究走进化学课堂》获市三等奖;探究论文《哪支蜡烛先熄灭?》在06年《中学生理化报》上发中泰化学表;09年实验创新设计《水中礼花绽放》在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杂志上发表;09年论文《蜡烛虽小 学问不少》在《中学生理化报》上发表;0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09年被中国青年教师协会授予“素质教育选进工作者”。
八、课题研究需要反思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高中有机化学间紧的无奈。同时,在四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九年级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一些的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理论知识很不够。这也使我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一度茫然失措。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优秀老师的成功经验,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六年级上册音乐试卷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让青春在迷茫中盛放散文欣赏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个含着眼泪在雨中奔跑的孩子,泪水与雨水混杂在一起,模糊了视线,看不清远方。那些兵荒马乱的年华,其实我们都一样。
——题记
七堇年说:在这个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于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同时生命又是慷慨的,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生命好似一个浩瀚的宇宙,青春是漂浮在漫漫宇宙上的星河光尘和渺小尘埃。在黑暗的气息中迷离,又绽放,在这无边无际的轮回里,以爆炸的形式展示自己存在的意义。
时光是一支蘸满了胭脂的画笔,在尘世的喧嚣中涂满了浮华的痕迹。它就像是一只洪水猛兽,对心底的记忆和周边的风景疯狂的肆虐着。冥冥之中,我们接受了命运的咒印,尝遍了光阴许给我们的各种劫难,带着焦躁不安的心情期待着劫后重生。
青春的夜晚,明月装饰了我们的窗子,我们却朝生暮死的活在自己童年的梦里。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湖水,倒映着不一样的我们的影子。年华里,丢失了一份心情,找回了一次懂得。细数那段残忍的年生,其实我们都一样。
不停的路过,不停的错过,当生活成为一个交际的舞会,最初教会我们跳舞的人已经不知去了哪里。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交换中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更学会了看透人心底本来的面具:原来,那些执念,那些旧时光,都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牺牲品,为我们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那些年,生活于我们而言就像是一场挥之不去的疾病,将我们带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甚至走到哪里都会留下淅淅点点不同的印记,供后人唏嘘。
其实我们都一样,埋着头沉浸在心绪难平的晚自习里,心里怀想着昨日演出播放过的电视电影。在躁动不安的教室里放平心情翻阅着头疼脑热的文字,听身边学霸们笔尖沙沙作响,在一堆耀武扬威的试卷和的习题缝隙下,思考着这不知理想与现实的年纪。
其实我们都一样,十六年的时光攸忽而过,摆脱了学生时代的标签。从而固执的走在一条充满崎岖的路途上,去远方颠沛流离。追逐着旁人看似根本不切实际的梦想,说着自认为是真理而且不同平凡的话,做着代价高贵而又遥远的梦。那些年,心似平原走马,放浪形骸之外。
其实我们都一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和重逢,习惯了眼泪与痛苦的双重诉说。看到身边谁与谁分开都不会感觉太奇怪,嫉妒着身边比自己年轻而且有能力的朋友,羡慕着那些高坐在浮华之上的人们。此时,我们是那么的藐小,好像漂浮在宇宙之上的小小星辰。
其实我们都一样,迷茫的晃荡在满是尘埃的十字路口。大门不断的闭合,一些人进来,一些人出去。我们一边忙着生活,一边忙着打拼,在周边的世界懵懂的没有规律的冲撞着。青春的天平上,一边端着无处倾诉的话语,一边盛着深不可测的夜晚。
其实我们都一样,经历过爱情的背叛与彷徨,柔嫩的心灵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刺痛,仿佛路过整个世界的忧伤。特别喜欢《致青春》里的一句话:爱情就像是一条河,我们都是瞎子,谁不是摸着石子过河的。
其实我们都一样,在被社会的油漆粉刷过一遍又一遍之后,便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对曾经往事美好的向往,那是一种粉红色的情愫。就像高挂在记忆大树上的风筝,成为对美丽风景的妆点。我们都知道曾经的再也回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梦想那颗行星于我们而言飘的越来越遥远,不知不觉间我们接受了现实的淬炼,给足了成长的仪式感。
生活好似一个遥远而真实的梦境。这些年,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光阴的辗转,仿佛电影里白驹过隙的镜头,只是一晃,就过度到了一个孑然不同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片快节奏的世界,匆匆的打点起行装,恍惚间走到了季节的转角。时光断裂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萦绕,野花般燃尽了自己的茫茫命途,妆点着路人的梦。
人总是会分开,为着我们不可妥协的前途,和所谓的明媚的希望。人,活在世上,就只能奔跑,似乎奔跑是我们唯一的使命。以为向着落日的余晖追寻,就可以离明天晨曦的太阳更近。
时光本身就是一场沉迷的游戏。每个人都有自知,因为总有离别。每个人都会放手,因为总会失去。青春,一项必然的选择就是让灵魂孑然独立的走在黎明前的马路上,不再回头。这样,不管得到还是失去,你都不会太后悔,毕竟你收获了成长。
那些隐忍卓绝的年生,其实我们都一样。都会有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光,在痛苦与不安的黑暗中安静的思考,在荒诞无忌的世界里踽踽独行。
青春,一个神秘而且炽烈的相册,凡在那年我们所衷心追寻的都会成为我们内心珍藏的典籍。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定会下雨,只是请你记得努力撑过那段漫长的雨季。
第五篇:“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在创新中继承 在实践中发展
素质教育走向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2001年9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大连市是全国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实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检验实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在实验区的可行性;三是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提供经验。前两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对国家负责。而第三点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蕴含许多机会和挑战。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必须端正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区课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此次课改的一大特征是它从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均发生了变化,我们特别强调它绝不仅仅是换几套教科书,因而从国家到地方都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实施课改工作的。为使我区课改工作做得细致、扎实、有效,我区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主任为组长、由进修学校校长、普教科、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基层学校校长代表、副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而师训部、干训部介入课改工作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大特色。课改工作启动以来,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例会,每次例会汇总进展情况,研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工作方向,促使我区课改工作稳步发展。进修学校科研指导先行,师干训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中教部在对全体教研员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都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与教学工作,全区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
二、地理学科课改情况
(一)开展的工作 1.不断培训,转变观念。
自2001年9月份以来,我们经历了国家级培训,区内参与式的研讨、反思培训,使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使教师觉得新课程不是离他们太远;进行传授式的研讨培训,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课代培式的研讨培训,全区共推出14节研究课,每课一个主题,每课一次研讨,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小结反思培训,针对试验任务、科研课题进行半年工作的反思小结,形成优秀案例集、课件集、试验课题阶段总结集、课程资源专题集。半年来共组织培训18次,参加人数近900人次,除了我区的地理教师外,还包括我区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名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
2.以科研促发展。
地理学科申报了一个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经验与成果推广研究》,它包括以下几个子项目:验证地理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79中、4中);检验地理实验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和在大连地区的可行性(46中、13中);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研究(50中、52中);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研究(47中、49中、51中、天河中学、师院附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31中、83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45中、师大、格致)。实验的操作方式是分工与合作相结合。首先是分工,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学校的地理组承担上述一个科研专题;其次是合作,地理学科每一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都在围绕这些课题进行研讨,达成共识;再次是分工,全体教师共同研讨的结果分成专题,由承担该课题的地理组进行总结;最后达到一个结果,全体教师在科研课题的带动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和专长,达到科研成果共享。
3.开发课程资源。
前两年,地理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材没变。因而,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就要补充完善教材;目前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时代性增强了,但它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说验证新课程实验教材是实验的目的,那么开发课程资源、补充完善新课程实验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应负的责任。为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求全区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每所学校负责一个专题的课程资源开发,最后达到课程资源共享。
如何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进行地理教学的教育创新,79中学的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不断进取、大胆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为使评价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成为发现、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有效机制,评价方案体现了开放性、真实性、过程性、合作性。注重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方法采取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方式是“等级+评语”。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发展的评价体系。
5.成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程真正落到实处,成立了由教委蒋主任为组长,普教科科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为主持人、各中学教学副校长及各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在不断培训、开展研讨课的基础上,11月20日在全区举行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日活动,活动中46中做了以“基地”为载体的开题课;79中做了“人与环境”的结题课;师大附中生物学科做了“走进转基因食品”结题课;51中地理学科做了“WTO与中国汽车工业”长周期作业的过程展示课;格致中学数学学科做了“探究式教学”展示课。五节课看课人数达450多人次,为全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拓宽了思路;各校教学副校长与各学科教研员就“研究性学习”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指导进行了参与式的研讨培训,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为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6.对外研讨交流。
外省、市的许多地区都很关注地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来自人教社、广西玉林、湖北武汉、山西大同、辽宁葫芦岛市及辽宁省教研室的专家、教研员、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县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分别到49中、50中、79中、天河中学研讨交流我区课改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其他省、市提供课改信息。
(二)中学地理课改的现状
1.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和老师。教师们感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知道得太多了。感叹之余,教师们深深感到自己面临的挑战。2.构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差异、学生的兴趣、情感、人格,只要学生付出了,只要学生参与了,教师都能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而在开放性的、真实性的、过程性的、合作性的评价原则中,由于给了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学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惊喜。
3.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些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课改课程,校长多次看课,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极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师院附中苗延亮老师对地理教学的热爱感染了学生家长和学科内的年轻人,许多教师有了自我提高的要求。教师们普遍认为:
(1)只有拓宽知识结构,才能应对学生的不同要求(79中姜凡老师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课堂教学有较高的科技与文化含量);
(2)只有合作研讨,集体设计课堂教学,对不同课型、不同班级的教学情况共同反思,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50中、51中、83中、天河中学的地理组教师取长补短、合作研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步很大。51中毕文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给全区地理教师很大启迪);
(3)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变得容易,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硬件具备,而我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远远不够(49中于芳老师《多变的天气》一课,运用人机交互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很多知识;50中于春霞老师经常自制课件在多功能厅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们的实践与体会启发了其他老师);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不仅能将相关信息纳入课程之中,同时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各种教育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天河中学、46中学都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5.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4个月的课改实践,当我变成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以后,深深感到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他们许多创造性的教学行为丰富、完善了我的教育理念。
79中匡艳霞老师让学生往12只试管中注入有色饮料来观察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创造性地解决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
47中王月秋老师在《空气质量》一课中,当学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时为同学唱了一首歌《地球你好吗》,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31中韩伟老师在《降水的分布》一课中,让学生在7大洲简图上画一画世界降水的分布大致形势,让学生在“做一做”中进行课程的小结和巩固。
尽管教师们所上的10多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每节课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到位。
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教师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文化底蕴不够。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把握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
3.不能做到教学过程与结论相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既有过程又有结论而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也是不正确的做法。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但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4.教师的教学能力差距越来越大,这里有教师素质问题,还有观念转变问题,管理、指导问题。
三、由课改实践引发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做好准备
课改势在必行,现在各学科都要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首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学校领导也要用新课程理念管理、指导教学工作。各部门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做好理念、方式、行为、管理上的准备,才能使我们更加理智地、有序地、有效地走进新课程。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与教师素质有关。因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迫在眉睫。
(三)营造教学研讨的氛围
既要留给教师探索的空间,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及个性,又要加强管理,不断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共同反思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