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尽的母爱—教学设计
无 尽 的 母 爱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二(1)班 李 霞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绎而成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再现,诗歌是故事内容的凝聚,将故事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更能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根据古诗内容创作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故事的蓝本,诗歌《游子吟》。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背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二、学情分析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小学生们对于母亲的恩情感受是模糊与朦胧的。教师上课时可以用图片和古诗原文引出课文。大多数学生对这首古诗有所了解甚至能熟背,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
三、设计理念:
世间最亲的人莫过于母亲,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母爱似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拂孩子稚嫩的脸庞;母爱如绵绵的春雨,无声地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我想通过《母亲的恩情》一课,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孩子们树立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的意识,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诗句的理解是难点。设计教案时我从课文插图着手,通过“深夜缝衣”、“临行送别”、“路上感想”这三幅图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感人的故事,将课文内容与古诗诗句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诗句的意思都很容易理解了。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五、教学重点: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六、教学难点:
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七、教学准备:
课件、《乌鸦反哺》的动画片。
八、教学过程:
(一)、课件呈现图片:《慈母图》(在昏暗的油灯下,儿子在埋头苦读。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坐在旁边困难地穿针引线,为儿子缝补衣服)问:看见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二)、谈话:唐朝的诗人孟郊和他的母亲之间浓浓的母子深情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这幅图一样,令人羡慕和感动。孟郊为了表达对慈母地深切怀念,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诗《游子吟》。下面让我们一起带着深厚的感情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三)、课件呈现古诗《游子吟》。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注意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边听边思考: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
4、根据古诗的内容说说看,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名《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反馈交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点评)
5、简单介绍诗人孟郊。
6、这首诗当中,母亲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都做了哪些事呢?
7、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四)、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声回答)《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
谈话: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势,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故事《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再现了诗人孟郊创作本诗时具体情景。(五)、勇过词语桥。
1、课件呈现本课生字词(带拼音):
孟郊 恩情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沐浴 寸 永远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前鼻音、翘舌音、平舌音。(3)、开火车读。(4)、齐读、(5)、小老师带读。
2、课件 呈现本课的生字词(去拼音)问: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再次指名认读生字词。
谈话:顺利度过了词语桥,我们一起到孟郊的家里去拜访一下这对情深似海地母子吧。
(六)、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呈现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务求读得正确连贯。
2、标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稍候大家交流。(七)、精读课文,借文悟诗,借图悟情。
1、精读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
借助课文第一幅插图想像当时的场景,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描述一下这幅图表现的内容。
你能从古诗中找出与这幅图相对应的诗句吗? 文中的省略号可能是哪些内容?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图画和对应的诗句中,你懂得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反复诵读这句话,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情意。
2、精读第二自然段:结合课文第二幅插图理解母亲对儿子的情意。
精读“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体会母亲说这句话时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孟母,此时你送儿子到村外,心里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希望的什么?你会向郊儿交待些什么呢?
假如你是孟郊,看着和自己依依惜别的母亲,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不住地点头,说明了什么?
你能把《母子惜别》的场景再现出来吗?上台演一演。哪句话可以看出孟郊感念母恩呢?请找出来,大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和哪句古诗相对应?找出来读一读。
3、精读第三自然段:结合课文第三幅插图理解孟郊拜别母亲后的所见所想所感。说说在路上,孟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太阳与小草;针脚与母亲)找出这段中的一个比喻句读一读,想想这个句子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段文字与哪句古诗相对应?找出来读一读。
想一想:这是一对什么养的母子?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谈话:是啊,乌鸦尚且懂得反哺父母,何况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我们要想孟郊那样,做一个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的人。
4、精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哪些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八)、带着对母亲的感激,我们一起饱含激情再次朗读古诗《游子吟》。
(九)、指导写字。
(十)、语文实践活动。
1、回忆一下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2、播放动画片《乌鸦反哺》。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检验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不仅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还要看老师是否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情感的种子。知识的传授往往比较容易实现,情感的渗透却容易苍白无力,无法有效地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在本课的教学教学时,我把“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加以有效地指导,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畅谈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能勾起孩子们哪些朦胧的印象,感受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无私地付出。最后在动画片《乌鸦反哺》的美妙故事中结束本课,情感的种子在无形中留在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第二篇:《无尽头灯廊》教学设计
《无尽头灯廊》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平面镜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电影《盗梦空间》中“镜子时刻”效果,初步分析电影中无尽头的人像是如何利用平面镜实现的。2.经历观看《无尽头灯廊》视频环节,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记录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实验中物与像的观察,感知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中的对称美与和谐美。
2.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3.经过完成制作作品,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获得科学成果的成功感。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制作无尽头灯廊
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问题启发法。
四 教具学具:两个平面镜 红花 无尽头灯廊配套制作材料一套 五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 【教师活动】
引入环节:播放盗梦空间片段,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电影《盗梦空间》中哪个画面最美?哪个画面我们在科学课上会比较感兴趣? 【学生活动】
讨论,得出镜子时刻的结论。
环节二:创设问题情景,将镜子时刻过渡到无尽头影像 【教师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镜子时刻是怎么实现的?
演示实验:两个平行放置的平面镜之间放一个红色小球,镜面与镜面相对。邀请前排同学观察其现象。【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环节三:讨论制作无尽头灯廊的步骤(播放视频10min,引导学生画俯视结构图,重复实验步骤,交待注意事项。)【教师活动】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学生实验。播放无尽头灯廊制作视频,引导学生画图。【学生活动】画出结构图。
【教师活动】画出结构图后,引导学生详尽地描述制作过程,将制作步骤的要点写在黑板上,交代实验注意事项,打在投影上。环节四:制作无尽头灯廊
【学生活动】先进行描述,待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后进行组装。制作过程:
1、盒子拼接。
2、粘贴双面胶至镜子靠外沿两侧。
3、将镜子固定在盒子上。
4、连接好灯座和电源盒之间的导线:红接红,黑接黑。
5、安装电池。
6、保证灯在盒子正中央的位置,打开开关,调试成功后固定好导线和电池盒的位置
7、整理制作材料。注意事项:
1、不要用手指接触镜面。(以免弄脏镜面影响灯廊效果)
2、双面胶贴在镜子两侧靠外沿。
3、要用双面胶使平面镜稳定在纸盒上。
4、确认连接好电路后,再打开开关。
5、制作成果要美观,制作结束后收拾实验材料。
6、保持安静,有问题举手问老师。课堂小结:
1、学会制作无尽头灯廊。
2、学会画出作品的设计图。
3、学会描述完成的实验步骤 设计反思:
平面镜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由于初一学生理论基础还不够,又对实验非常感兴趣。所以《无尽头灯廊》这一课需要学生先基于对平面镜的感性认识,进行实验制作,在观看视频和亲自动手实验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平面镜的用法、结构和成像的特点。待制作完成后,再次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在本节课中,先以《盗梦空间》中镜子时刻做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然后用花替代演员,尝试想办法用平面镜实现电影中的效果,通过师生交流,方法达成一致后开始演示实验再现电影中的效果,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影效果是如何达成的并确认镜子与实物的摆放位置关系,然后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分步制作视频,引导学生规范地进行制作。因此在制作前,要确认学生明白三个方面的问题:1.结构俯视图是怎样的。2.具体的制作步骤是怎样的。3.为了确保制作的顺利,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板书设计】
无尽头灯廊
一、原理:平面镜成像
二、器材:
三、制作步骤:
1、盒子拼接。
2、粘贴双面胶至镜子靠外沿两侧。
3、将镜子固定在盒子上。
4、连接好灯座和电源盒之间的导线:红接红,黑接黑。
5、安装电池。
6、保证灯在盒子正中央的位置,打开开关,调试成功后固定好导线和电池盒的位置。
7、整理制作材料。
第三篇:母爱教学设计
《母爱》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课前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相信你们都很熟悉
(出示,游子吟)
指名读,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生:母爱的伟大。
2、分析的很精彩,是啊《游子吟》传递的是一份母子之爱,这种感情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齐读一遍。(全班齐读)
3、同学们读的真好,很深情。这首诗中向我们道出了母爱是游子身上的一件衣,和衣服上的千针线。看到今天所学课文的课题《母爱》,你知道文中所指的母爱又是什么吗?(板书课题:母爱)(指名回答:老牛对小牛的爱)回答很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老牛为小牛拦路索水)师接着问:为什么要拦路索水,(因为这很缺水)
4、小结:同学们预习很到位。
二、初读课文。
1、边读边思考: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缺水的一段话,自由读读,说说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很缺水?并说说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从“极度”“珍贵”等,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
2、你能想象着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是怎样的吗?这儿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这个地区:黄沙满天,到处都是黄沙。热得让人受不了。这里的人:嘴唇都是干干的,没有那么多水可以饮用,等等。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是啊,水是生命之源,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文中那一向温顺的老牛也挣脱了缰绳,闯到了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
2、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做吗?(因为它渴。)
3、在渴的情况下它还是那头温顺的老牛吗?(不是)
4、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2-4自然段,从每段中找出一个能形容此时老牛情景的词语。并找出相关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板书(倔强、悲壮、慈爱)
四、反馈、学习“倔强”
1、理解“倔强”的意思: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外力所改变。
2、指名反馈:出示,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喝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
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哪些词语体现它的倔强。(任凭、半步、仍然、反复)“五分钟”该怎么读?
3、师总结:这还正是一头倔强的牛啊!下面继续交流
五、学习“悲壮”
1、出示句子: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看到这个句子,那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的悲壮 :瘦骨嶙峋的老牛、哀哀叫唤、凄厉的叫声,阴冷的风
2、师: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词语,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老师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出示画面描写:
师:同学们,老牛站在路上,任凭司机如何呵斥,如何驱赶,他都不走,为了什么呀?
生:喝水。师:它那瘦骨嶙峋的身躯忍受着皮鞭狠狠的抽打,为的是什么呀?
生:喝水。
师: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又为的什么呀? 生:喝一口水。
师:命都不要了为的是什么呀? 生:喝水。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名战士,你会给他水吗? 生:(给)
师:宁愿受处分也给吗? 生:(给)
师:为什么这么坚定的要给?
生:老牛肯定是非常需要水了。再不给它水,它可能会被打死的。我很感动。
3、师小结:是啊老牛的悲壮触动了人的心灵深处,不仅我们感动了,在场的战士们也哭了,面对受处分的危险,依然取出了半盆水放在了老牛的面前。
六、学习“慈爱“感受母爱。
师过渡 :这时的你肯定以为故事到此结束了,其实故事才真正开始,因为出任意料 的是面对用生命换来的水,老牛却一滴也没有喝,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
同学们,它在呼唤什么呢? 呼唤他的孩子,小牛。(出示句子:老牛慈爱地。。眼中的泪水。)
师:时间在此时仿佛停止了,一切都定格在这样的一个画面中。
师:再回过头想想老牛的倔强和被打时悲壮的场面,你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老牛拚命要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倔强”表现的是爱,冒着被打死的危险也是为了爱。)
七、拓展说话、写话。
1、此时的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把他写下来。(可以围绕母爱等方面回答)
2、师:老师被你们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有一句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希望你们,能好好报答你们的母亲。记住“感恩之心要天天有,慈母之爱要时时念”。
3、下面听老师朗诵一首诗。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一个人,叫“母亲”;
这一种爱,叫“母爱”!
这是人世间最圣洁的感情,没有一丝杂质。
这是人世间最无私的感情,没有一点自利。
是奇迹,让人惊叹敬仰。
最平常,却让人无法报答。这一个人,叫“母亲”;
这一种爱,叫“母爱
第四篇:《母爱》教学设计
《母爱》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母爱》是语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老牛为了自己的孩子,奋不顾身拦路索水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描写具体,感情充沛。
教学内容:
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默读并画出描写老牛拦车索水的表现的词语和句子,抓住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老牛拦车索水时表现出的奋不顾身以及坚定的信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场景,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1、读词卡
洗漱 包括 违背 缰绳 僵持 挪动 吆喝 极度 缺水
2、能用“极度缺水”说一句话。
3、(出示图片)这是我国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到处是干裂的土地、裸露的沟坡、枯竭的河汊,干涸的水井。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几斤,就这几斤水,还要驻军从56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就在这运水车必经的公路上,一头老牛拦路索水,带给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母爱》。(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5分)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为了得到水,老牛是怎样做的?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再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2.把你划出的语句,再出声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1)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
学生抓住“挣脱”“闯”“冲”体会老牛为了得到水不顾一切。
A、理解什么是“向来温顺”(一向十分听话)
B、一向温顺的老牛今天为什么有了这些一反常态的举动呢?(体会老牛的一反常态,是为了给孩子争水)
C、为了给孩子争水,老牛不顾一切的冲上公路,想象一下当时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如果司机没能紧急刹住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牛会被压死。
D、多么惊险的一幕啊,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大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生:母爱!
E、连起来将老牛不顾一切的劲儿读出来。(2~3人)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挣脱”“闯”“冲”这几个词,的确感受到老牛为了得到水不顾一切。除此之外,老牛还有那些做法,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2)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就是不肯挪动半步。(学生抓住“任凭”“不肯挪动半步”体会老牛要水的想法十分坚定)想象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读出来。(1人)你还从哪看出老牛争水的决心。
(3)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
A、僵持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
生:汇报并读。(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相持不下的意思。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下吗?)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慢啊? 生:感觉时间漫长,司机的着急。
师:僵持中时间也显得格外漫长,谁还能读读这句话? 生:(2)人读
B、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僵持的意思相近?(对峙)
师:此时,形势一触即发,空气中似乎多了一股火药味,这就是“对峙”。
(4)师:性急的司机终于受不住了,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 ——(生接)一动不动。
师:用文中的词语填空:这是一头()的老牛。(倔强)
师: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读出来吧!(练读,指名读1人)
(5)无论多长时间,老牛都可以等,无论战士、司机怎么做,老牛都可以忍受,不会说话的老牛在用这无声的倔强讨要救命的水呀!就在这时牛的主人来了,老牛又是怎么做的?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呢?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5分)
1、学生轻声读文。
2、学生汇报。
(1)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A、什么是“哀哀地叫”,联系上下文,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瘦骨嶙峋”“扬”“狠狠地”这几个词,体会老牛被毒打。(教师适时追问:老牛为什么“哀哀地叫”?还有哪儿也能看出老牛被毒打?)
B、谁能联系上一句说说什么是“哀哀地叫”?为什么“哀哀地叫”?(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别说抽打下来,光这个样子,我们看看都害怕。可见主人有多少的生气。
(B)狠狠地(C)“瘦骨嶙峋” 师:瘦骨嶙峋什么意思?想象老牛什么样子。生:一层皮包着骨头,很瘦很瘦的。
师:鞭子抽打在这样一头老牛的身上会是什么样呢? 生:特别疼。
师:几鞭子下去,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老牛被主人狠狠地毒打了一顿。
这头瘦骨嶙峋的老牛,跟随主人那么长时间,主人是多么疼爱它呀,可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人等水救命,他还是恼怒地——齐读后面的语句 生:全班齐读。
(2)谁能能联系下一句说说什么是“哀哀地叫”?
出示句子: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
指名读。读这两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它如果能说话,会说什么?
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配乐)
鞭子越抽越急,像雨点般的狠狠抽在这个瘦骨嶙峋的老牛身上,牛皮筋拧成的长鞭在空中“飕飕”地作响,直打得老牛皮开肉绽,几乎支撑不住脆弱的身体了,可它只是“哀哀”地惨叫,还是不肯离开半步。它浑身伤痕,鼻子也被主人用力拉的鲜血直流。但抬起的眼睛里却没有一丝的怨恨,还是那副可怜的眼神。它身上的鲜血“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染红了脚下的沙土,连鞭子也被血染红了。那老牛还是“哞哞”地哀求着,凄凉的叫声和着沙漠阴冷的寒风“呜呜”作响。那叫声,传送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凄惨,在旷野中显得是那样的悲壮。这哪里是在哞叫,分明是用生命在乞求啊,乞求的仅仅是一盆水!一盆水呵!我们听得很清楚,它叫出的声音竟然像人在说话:“„水-----、水呵„„”
想象这一画面,再读这两句。
(练读,指名读2~3人)
(3)此情此景让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运水的小战士明知道要被处分,还是坚定的说:——
生:齐读(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4)让我们想象当时的场面,把这一段话读一读。(练读,)(5)用文中的词语填空:这是一头()的老牛。(悲壮)
老牛的悲壮感染了你我,更感染了运水的司机和战士,终于,老牛得到了这救命的半盆水,可出人意料的情景出现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5分)
自已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感人的一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老牛冒死争来的这半盆水,却让给了小牛来喝。板书(小牛喝水)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这是一头()的老牛。(慈爱)
师导读:这母子眼中的泪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老牛不顾一切的拦下运水的军车,仿佛听到了老牛被鞭打时那凄厉的长哞,正是这悲壮的母爱,为小牛要到这救命的水呀!(指名读)
师导读:是啊,母爱就在这半盆水中,就在这亲切的呼唤,慈爱的眼神,温柔的抚摸里,此时,老牛忘记了伤痛,忘记了屈辱,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呀!(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再读这一段)
五、总结
在老牛身上,我们看到了这刻骨铭心又永世难忘的母爱,难怪作者在写完本文时曾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课件出示)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在电视机前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不禁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我那至今仍在辛苦劳作的母亲,我不禁流下了滚滚的泪水!
其实,这世间的母爱都是相同的,它存在于一个个的细节中,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细细感受,去慢慢体味。
作业: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母亲的爱(汪国真)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第五篇:《母爱》教学设计
《母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石园教育集团港馨校区 王新
一、背景分析
本课为京版教材10册5单元的略读课文(1课时),主要内容是:在我国西部的青海省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倔强拦路索水,甚至以死抗争,可它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唤子喝水的故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中年级和五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段的阅读方法;并且养成了课前预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将重点放在了学习归纳并写出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上(即六要素串联法和抓场景概括法)。可是学生虽从中年级就开始进行归纳文章内容的训练,但只是停留在“说一说”的层面上,即使是五年级上学期也未落实到“写”的层面。所以本节课要让学生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洁”,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读本课的6个字及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利用抓场景概括法和六要素串联法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抓住最受感动的情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并写下批注,从中感受动物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感受动物的母爱。
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做到全面、准确、简洁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准备
《母爱》的教学课件以及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和故事
六、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等7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①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断句准确无误,朗读流利。
②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或不懂的词语。
③标自然段,思考每段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导入:
在我国西部的青海省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生齐读课题)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能否读得正确、流利;读后评。)
2.认读课文词语。出示词语: 牲畜 呵斥 吆喝 仰天长哞
憨厚 瘦骨嶙峋 恼羞成怒
3.围绕“母爱”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预读后认知,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铺垫。)
预设:①学生可能简说原因:一头老牛拦住了运水的军车,造成堵车。②可能说了解的主要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③了解到了老牛对小牛的母爱——文章主旨④故事发生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故事背景⑤可能说感动的情节——老牛拦车索水或忍受主人抽打或将以死抗争得来的水给孩子喝。)
依照学生说的顺序逐渐引导,当学生说到文章的内容和背景以及感动的情节时,顺势引导:这些内容都出现在哪段?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六要素串联法)
【设计意图: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同时也能反馈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灵活教学。】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文章中的哪部分内容最令你感动呢?
(四)研读课文:
⑴ 导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情节,用“()”画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⑵共议交流,品读感悟:(依据学生回答的顺序而定,)明确要求:文章的第几段令我感动,读原句,谈感受。
A:憨厚老牛倔强索水
相机出示:人缺水不行,牲畜出也一样,渴呀!于是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中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迅速地顶了上去。司机一个紧急刹车,汽车停住了。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景,但它们都不像老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一个劲儿鸣笛,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1.结合语句交流感动:预计学生可能会围绕“拦车索水”展开:“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不听主人的指挥,举动异常;“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迅速地顶了上去”——不顾一切,动作快、不怕撞让人始料未及;“沉默地立在车前„„不肯挪动半步”——恳求给水;“5分钟过去,双方依然僵持着”——不给水寸步不让;“后面的司机一个劲儿鸣笛、试图点火驱赶,老牛不为所动”——不达目的不罢休。(老牛不寻常的举动,与它憨厚、忠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出示填空:这真是一头()的牛。带着这份感受与感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是事件的起因。无论学生先交流哪里,还是应该引导学生按“序”来学习的,所以老师可以预留板书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
B:以死索水终得成功
相机出示:后来,牛的主人寻来。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的悲壮。
(1)结合语句,谈出感动:预计学生能结合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以及老牛“瘦骨嶙峋”、“哀哀叫唤”、“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凄厉的叫声”等谈。
①“瘦骨嶙峋”什么意思?如此“瘦骨嶙峋”的老牛忍受着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哀哀叫唤”“沁出鲜血,染红鞭子”,这是为什么?(只是为了孩子能喝到那救命的水;妈妈爱孩子是无私的)。
②谈自己的感动:“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主人没有办法,急呀,已到恼羞成怒的程度;“哀哀叫唤”、“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凄厉的叫声”——老牛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救命的水呀!多么悲壮的场面!带着感受朗读。
(2)范读想象,体会心理。为了小牛能喝上水,老牛愿意忍受一切痛苦。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老牛心中只想了什么呢?没有想的是什么?
过渡: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喝上水,老牛是多么的倔强啊,它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那它成功没有啊?
相机出示:
运水的战士哭了,有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老牛面前。
预计学生可能会抓住战士和司机“哭了”、战士的语言、战士“取出半盆水”的行动谈谈自己的感动。带着感受朗读。
(1)当学生谈战士、司机哭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情感变化:呵斥驱赶、鸣笛点火驱赶、哭了。
(2)当学生谈到战士的语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感受3斤水的重要。
①“3斤左右”的水有多少?(3瓶矿泉水)
②当时在怎样的环境下战士将“3斤左右”的水给了老牛?3斤水能做什么?联系第2自然段的故事背景描写,感受3斤水的珍贵——极度缺水的沙漠;每人每天用水量严格地限定3斤;很远的地方运来;饮用、洗漱„„全依靠这3斤珍贵的水。
小结:这么珍贵的水,战士宁可犯错误、挨处分给了老牛,这说明战士完全被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打动了。
过渡:还有没有令你感动得情节了呢?
C:唤子喝水突显母爱
相机出示: 出乎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堆后面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在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俩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了。
1.回想老牛整个索水的经过,当它得到水后,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______________;也似乎在对战士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感受到他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牛。(老牛呼唤什么?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上面的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品读文章背后的深层次含义,进而品味情感的能力。】
2.当学生谈到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时,及时引导学生评价老牛:
这是一头()的老牛。(爱孩子、无私奉献、慈爱等)3.当学生谈到老牛“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这母子情深的一幕,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体悟母子“眼泪”中的深情:有水喝了,本该高兴啊!这母子俩却哭了!它们的眼泪中包含着什么情感呢?(小牛眼看妈妈身上沁着血的伤,泪水中包含着对妈妈的心疼、感激和感动„„妈妈回顾索水过程,泪水中包含着的是艰辛、痛苦,更是欣喜。)
(五)总结全文 :
小结:在这段中,老牛展现了它倔强的一面,这倔强的背后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是老牛对小牛的那份深深的母爱啊。
1.梳理情节,再说(写)内容。——方法指导:抓住感动场景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我们运用了六要素串联法来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现在你能结合这些令你感动的情节,并加上故事发生的背景,再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吗?
教师指导:抓住了三个令我们感动的场景(拦车——挨打——呼唤小牛),(或拦路索水——以死抗争——叫子喝水)进行概括。
(1)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极度缺水的青海沙漠地区,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强行拦住运水的军车,即使被主人打得哀哀叫唤也不肯离开,但它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给了自己的孩子。)
(2)写一写: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笔记本上,注意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洁”。并指名来汇报。
像这样抓住文章的主要场景,将它们串连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就叫“抓场景概括法”。
小结:其实方法不仅限于这几种,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风格,还会有不同的方法,有待于今后我们去总结、发现。但是,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才能全面、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以寻找感动为线索,在交流中理解了老牛对小牛深深的、无私的母爱;还学会了抓“场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但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份母爱不仅仅是存在于动物之间,我们的妈妈对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六)提升情感,拓展阅读
“母爱”这个话题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母爱的名言和文章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大家课后阅读。
【设计意图:拓展了阅读,又能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5. 母爱
(极度缺水)
憨厚忠实 拦路索水 倔强 以死抗争
慈爱 唤子饮水
(八)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如何上好略读课文真的需要仔细斟酌。每一篇课文承载的信息量都非常的大,像《母爱》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上。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本班的学生来说,字词的积累早已不成问题,而且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我本节课的重点确定在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上以及体会老牛对小牛的那份母爱上。并且重点落实在写上,因为教材第一次出现写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而学生们也存在“说”的能力比“写”的能力好,所以做到“全面”、“准确”、“简洁”这个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而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够灵活,不能紧紧抓住课程上生成,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有一个学生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说的很细致很全面,而我却说他的不够简洁,没有及时利用起这个机会,对学生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