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

时间:2019-05-12 17:0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

《海燕》

学习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掌握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要著作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猫》。写作背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远走欧洲,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一、知识链接(自主学习,我能行!)

1、给下列字注音

轻飔()隽妙()隽逸()憩息()縠纹()蹇劣()皎洁()粼粼()忧戚()伶俐()

2、下面注音有误的是()A.匾额(biǎn)鸟巢(cháo)奔驰(chí)B.疾雨(jí)飞窜(cuàn)

双翼(yì)C.轻颸(shī)隽妙(juàn)粼粼(lín)

D.隽逸(yì)

憩息(qì)

嫩蓝(nèn)

3、自读第一段,作者通过对、、、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4、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条万柳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2)见了他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

5、自读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愿意写出来与同学交流吗?

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团结就是力量!)

6、本文用(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順叙、倒叙、插叙、补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7、阅读课文第1—7段讨论:

在“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提示:此题可在课本上找关键语句划出来)

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对小燕子喜爱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8、阅读课文第8—14段讨论(提示:此题可在课本上找关键语句划出来)文中如何描写海燕的活动背景?

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9、作者为什么反复问“这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

10、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课文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三、目标测试(有目标才有追求!)

12、本文的体裁是 散文。

(2分)

13.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2分)

14.文章通过对 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表达了他对 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6分)

15、“燕子归来寻旧垒”属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16、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动态: 静态:

17、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 ”图。

18、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19、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20、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

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

课内精读我练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踌躇欲下,又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3、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4、“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5、“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6、“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拓展迁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16音乐之声

教师寄语: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

学习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基础知识:、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

国剧作家

(姓名)。

2、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

遐思()伫立()虔诚()弥撒()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

山麓:

流连忘返:

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

不以为然:

理解探究: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

5、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6、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写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

7、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合作释疑:

8、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9、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0、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麽麽,你觉得玛利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

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麽麽,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利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亚(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亚(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麽麽。”

玛格丽塔(唱):玛利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起放声地笑了。

1、“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结合本段内的内容说一说,玛利亚“怪”在哪里?

12、概括说说,在众人眼里,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从众修女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她们认为玛利亚是否适合做修女,为什么?

1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5、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他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6、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7《公输》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助读资料

.《墨子》及墨子

墨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钩钜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参考)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敝舆

短褐

犀兕麋鹿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

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吾义固不杀人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吾请无攻宋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四、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输:

五、总结升华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中考链接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子墨子曰

()

⑵愿借子杀之

()

⑶吾义固不杀人()

⑷不可谓知类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子何命焉为?

译:

⑵宋何罪之有?

译:

4.用原文回答:(4分)

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⑵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8《孟子》两章

设计人:范书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

⑴ 池非不深也()

⑵ 委而去之()

⑶ 故君子有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四中考链接

XX年北京市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比“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

庆阳市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助读资料

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关于《庄子》:《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读准字音

三、再读,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来,欲代子相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理解故事寓意。

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思考明确

五、形象分析

庄子:

惠子:

第二课时

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初读读准字音

二、再读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研读探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四、拓展阅读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思考: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试卷2

七年级语文(下)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写出已给拼音的汉字。(2分)

骊歌()污秽()chóu怅()澎pài()..

2、请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2分)

①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醒了。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2分)

A.同学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来势汹汹。

B.这人迹罕至的丛林,就是鸟儿的天堂。

C.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D.面对特务的嚣张气焰,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04年中国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从雅典奥运会胜利凯旋归来。

B.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我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了。

C.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做错了。

D.本周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较上周下降了一倍。

6、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2分)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2分)

例如:舌战群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积累,可以提高你的文学素养。请你把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6分)

A.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C.《木兰诗》中描写战场苦恶环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F.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写诗来讴歌她。

请你选取你知道的一个描写黄河的连续两句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一)(14分)珍珠鸟

①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②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大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③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他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④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⑤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⑥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⑦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段③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前“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选段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3.段④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⑥中“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段⑦最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段⑤这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一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个人体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伤仲永(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世隶耕()B.未尝识书具()..

C.或以钱币乞之()D.不能称前时之闻()..

2、下列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 B.或以钱币乞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余闻之也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庸人的原因是什么?(用选文中原句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方仲永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如花之开放,如笋之拔节,人生是一种静悄悄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曾经有过幸福、甜美的回忆,也曾有过尴尬、为难的经历。请你敞开心扉,以“成长”为话题,讲述你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故事。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2分)抄写时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即可得分。

2、(2分)Lí huì 惆 湃

3、(2分)①醒 省 ② 婉 宛

4、(2分)A5、(2分)C6、(2分)略

7、(2分)例如:

8、(6分)

A.明月来相照B.此夜曲中闻折柳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E.只缘身在此山中

F.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一)珍珠鸟(14分)

1、(2分)蹦到杯子上……玻璃瞅我。

2、(2分)大鸟再三叫唤,小鸟才回笼里。这种变化说明了小鸟逐渐对“我”产生了信赖和留恋。

3、(2分)“淘气”一词写出了珍珠鸟顽皮的特点。“再三”一词不能删,因为它显示了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程度。

4、(2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2分)揭示全文主题。

6.(2分)信赖。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的和平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

7、(2分)略

(二)门的悬念(12分)

1(3分)因为这是一扇用信任和爱心制造的,能够使人懂得珍惜和呵护的心灵之门。2(3分)经不起踢打的玻璃门。

3(3分)形象的写出了学生倾注充分的爱,以及学生沐浴在爱的氛围中。

4(3分)教导主任:用换门阻止踢打,主张用硬堵的方式教育学生。校长:用信任和爱使学生懂得珍惜,主张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三)不会跑的马(14分)

1(2分)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上不会跑

2(3分)惊讶 担心 恍悟

3(3分)不能,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4(3分)约束这匹马的不是截细细短短的木桩,而是它用奴性建筑的牢狱,用惯性打造的枷锁。5(3分)略

(四)伤仲永(10分)

1(2分)A.属于B.曾经C.求取D.相当2(2分)D

3(2分)

①(他)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于是向邻居借了这些东西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4(2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2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都很重要,但后天教育更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5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学措施: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认真抓好听说

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着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着,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学案 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周第课时班级小组姓名

30、《诗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2、背景知识

(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

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

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塘坳()

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

2、熟读课文1、2首成诵

3、简单概要1、2首古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赏析《饮酒(其五)》

1、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从是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主旨句是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什么?本句包含什么哲理?

5、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品味《行路难(其一)》

1、主旨: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抑郁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精神。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4、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达标测试

默写: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

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

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

为“诗圣”。

(2)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晚清杰出的诗人和散文

家。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

2、写作背景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

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

(2)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四月,龚自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

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

一、自主学习

1、熟读3、5首古诗成诵

2、简单概括两首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丧乱’指‘何由彻’表现了的感情。

4、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二)《己亥杂诗》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诗的前两句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浩荡’’写出了。“落红”指,比喻。

3、这首是表现出了哪几种思想情绪?

4、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达标测试

1、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

叹:。

2、《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

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2)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3),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一、自主学习

1、熟读本诗成诵并概括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中用互文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咏雪名句是。过渡句是,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三、达标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四、小结

【课文写作特色】

1.《饮酒》(其五)(1)说理、抒情、写景融于一体。

(2)貌似平淡,蕴含深厚。

2.《行路难》(其一)(1)悲愤不乏豪迈,失意仍怀希望。

(2)内心矛盾,波澜起伏。(3)语言形象,寓含悲慨。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层次清晰,立意高远。

(2)语言朴实,精当生动。(3)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情景交融,意境鲜明。(2)语言明快,旋律跌宕。

(3)结尾含蓄,遐思无尽。

5.《己亥杂诗》(1)抒情议论,有机结合。(2)比喻形象,贴切恰当。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 提前自学 一、提前自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诵四首诗,会默写诗中的生字词语。 2、了解冰心及其作品,尤其是理解......

    语文2答案

    语文2答案 一、1.B 【解析】A.张冠李戴。原文说:“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C.与原文不符。儒家文化深深根植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怎样选材导学案(无答案

    写作 怎样选材(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学习围绕中心取舍材料的方法。 目标达成: 1.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 2.学习围绕中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词句含义。 二、深入领会斑羚们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 2(推荐五篇)

    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一、 积累与运用(16分)①解放军某部200名官兵在参谋长王毅带领下,临危请命。他们爬险山,踏泥泞,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率先抢赴余震不断的地震中心汶川,抢......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 筏子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筏子 【预习导学】 一、相关链接(助读资料,是我们理解课文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细看) 1、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当代作家。 2、衬托(1)正衬 用类似......

    七年级下册语文资源与学案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23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鉴赏( ) 威慑( 镂空( ) 蛰伏( ) 丘壑( ) 轩榭( ) 嶙峋( ) 阑干( ) 贻误( ) 中枢( ) ) 2.填写、简答:(4分)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有、、、、等。 ⑵常用的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A.归省(xǐng)行辈(háng)撺掇(cuān duo).... B.蓦然(mù)羁绊(jī)晦暗(huì)... C.水门汀(tīng)嗔视(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