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模型,将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体会到用斜三角形构造直角三角形,要构造为可解(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及方程思想的运用。
教学重点:
将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和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将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及方程思想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回忆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和哪两种情形?
依据: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2.锐角的关系(互余)3.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情形有:1.已知两边,2,已知一边一锐角,二、练习直接解直角三角形
试一试:如图,在RtΔABC中,已知∠C=90°,(1)若AC=3,AB=5,求 sinA ;(已知两边)
A
(2)若AC=3, ∠A=60°,求BC;(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
C
(3)若AB=5,∠A=60°,求BC.(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
三、解斜三角形
变式:1)如图1,在△ABC中,∠B=45°,∠C=30°,AC=4,求AB。2)图2 中,∠B=135°,∠C=30°,AC=4,求AB。
BA
BB
图1
CC图2
A
四、用解斜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典型中考题赏析:
将实际问题化为解斜三角形
例:(2013遂宁)如图,某日在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两艘自西向东航行的海监船A、B,B船在A船的正东方向,且两船保持20海里的距离,某一时刻两海监船同时测得在A的东北方向,船B的北偏东15°方向有一我国渔政执法船C,求此时船C与船B的距离是多少?(结果保留根号)
方程思想的渗透
变式训练:如果将上题中“C在B的北偏东15°方向”改为“C在B的北偏东30°方向”,其它条件不变,你能解吗?
小结:解决与斜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北450AC北300B的方东
法是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1)形内构造(2)形外构造
练习:如图,海岛A四周45海里周围内为暗礁区,一艘货轮由东向西航行,在B处见岛A在北偏西60˚,航行18海里到C,见岛A在北偏西45˚,货轮继续向西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教学反思:
第二篇: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
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三篇: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
西湖中学 黄 勇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内容解析:本节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结合已学过的勾股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本课内容既能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又能为后续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角角关系、边边关系、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明确所有要求的未知元素。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根据元素的关系,选择适当关系式,求出未知元素。
三、学情分析
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而两边的比与一个锐角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锐角三角函数,还是有些困难,且解直角三角形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CB
四、教学过程
1、实例引入,初步体验
本章引言提出的比萨斜塔倾斜程度的问题。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 垂线,垂足为点C,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求∠A的度数。
sinA=BC5.2≈0.0954 AB54.5A一般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角,由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一些相等关系,如下图:
角角关系:两锐角互余,即∠A+∠B=90°;
222边边关系:勾股定理,即abc;
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即:
a,cosAcbsinB,cosBcsinAb,tanAca,tanBca,cotAbb,cotBabaab
解直角三角形,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起来只有下列两种情形:(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和一斜边;两直角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斜边和一锐角).这两种情形的共同之处:有一条边.因此,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是:至少已知一条边.
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就是要舍去实际事物的具体内容,把事物及它们的联系转化为图形(点、线、角等)以及图形之间的大小或位置关系.
借助生活常识以及课本中一些概念(如俯角、仰角、倾斜角、坡度、坡角等)的意义,也有助于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当需要求解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时,应恰当地作高,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再求解.
例1 在△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思路与技巧
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先求AB,也可以先求∠A,依据都是直角三角形中的各元素间的关系,但求解时为了使计算简便、准确,一般尽量选择正、余弦,尽量使用乘法,尽量选用含有已知量的关系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 解答
tanABC63AC2
A60o
B90oA90o60o30o AB2AC22A
C B 例2 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BC23,CD22,求AC,AB,∠A,∠B(精确到1′).
思路与技巧 在Rt△ABC中,仅已知一条直角边BC的长,不能直接求解.注意到BC和CD在同一个Rt△BCD中,因此可先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在Rt△BCD中
BDBC2CD21282
sinBcosBCD226BC323BD23BC323
用计算器求得 ∠B=54°44′ 于是∠A=90°-∠B=35°16′ 在Rt△ABC中,ABBC3236cosB36263 ACABsinB6
五、课堂小结
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练习
在Rt△ABC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C=20,b=20;(2)∠B=72°,c=14;(3)∠B=30°,a=7
第四篇: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的第一课时,源自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4章第三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A的邻边
∠A的对边
∠A的对边
∠A的邻边
斜边
斜边
sin∠A= cos∠A= tan∠A=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 10米 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 24米 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
26+10=36(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
◆师: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
生:学生结合前面复习的边角关系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
★目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步骤及解题过程。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
生: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至于“元素”的定义不作深究。)
◆师:所以上面例子中,若要完整解该直角三角形,还需求出哪些元素?能求出来吗?
生:学生结合定义讨论、探索其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利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目标,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二步:师生共同解答例2,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师: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那么,如果给出一个锐角和一条边,能不能求出其他元素呢?下面学习例2:(课件展示例2)
▲例2.如图,在Rt△ABC中,∠C=900,∠A=2608’,b=4,求∠B、a、c(精确到0.01)
解: ∠B=900-2608’ =63052’ b是∠A的邻边,c是斜边,于是
cos 2608’ = =
4从而
Cos2608’
c = ≈ 4.46
又∵ a是∠A的对边,于是
tan2608’ = =,从而 a = 4×tan 2608’ ≈ 1.96
◆师:a或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生: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及类型。
◆师: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步骤用时约3分钟。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 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五篇: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的第一课时,源自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4章第三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A的邻边
∠A的对边
∠A的对边
∠A的邻边
斜边
斜边
sin∠A= cos∠A= tan∠A=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 10米 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 24米 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
26+10=36(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
◆师: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
生:学生结合前面复习的边角关系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
★目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步骤及解题过程。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
生: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