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直角三角形应用》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教学设计
一、(一)知识教学点
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3.疑点:对于坡度i表示成1∶m的形式学生易疏忽,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例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
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 介绍概念
坡度与坡角
结合图6-3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
h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一般用i表示。即i=l,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与坡角α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h答:i=l=tan
这一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教师不妨设置练习,加以巩固. 练习(1)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0°,则坡度i=______;______,坡角______度.
为了加深对坡度与坡角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提问:(1)坡面铅直高度一定,其坡角、坡度和坡面水平宽度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2)坡面水平宽度一定,铅直高度与坡度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答:(1)如图,铅直高度AB一定,水平宽度BC增加,α将变小,坡度减小,AB因为tan=BC,AB不变,tan随BC增大而减小
(2)与(1)相反,水平宽度BC不变,α将随铅直高度增大而增大,tanα
AB也随之增大,因为tan=BC不变时,tan随AB的增大而增大
2.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图中ABCD是梯形,若BE⊥AD,CF⊥AD,梯形就被分 割成Rt△ABE,矩形BEFC和Rt△CFD,AD=AE+EF+FD,AE、DF可在△ABE和△CDF中通过坡度求出,EF=BC=6m,从而求出AD.
以上分析最好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由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坡度问题计算过程很繁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选择最简练、准确的方法计算,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解:作BE⊥AD,CF⊥AD,在Rt△ABE和Rt△CDF中,∴AE=3BE=3×23=69(m). FD=2.5CF=2.5×23=57.5(m).
∴AD=AE+EF+FD=69+6+57.5=132.5(m).
1因为斜坡AB的坡度i=tan=3≈0.3333,查表得
α≈18°26′
答:斜坡AB的坡角α约为18°26′,坝底宽AD为132.5米,斜坡AB的长约为72.7米.
3.巩固练习
(1)教材P124.2 由于坡度问题计算较为复杂,因此要求全体学生要熟练掌握,可能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很快做完,教师可再给布置一题.
(2)利用土埂修筑一条渠道,在埂中间挖去深为0.6米的一块(图6-35阴影部分是挖去部分),已知渠道内坡度为1∶1.5,渠道底面宽BC为0.5米,求:
①横断面(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 ②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去的土方数.
分析: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要求S等腰梯形ABCD,首先要求出AD,如何利用条件求AD? 3.土方数=S·l ∴AE=1.5×0.6=0.9(米). ∵等腰梯形ABCD,∴FD=AE=0.9(米).
∴AD=2×0.9+0.5=2.3(米).
总土方数=截面积×渠长=0.8×100=80(米3).
答:横断面ABCD面积为0.8平方米,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出的土方数为80立方米.
(四)总结与扩展
引导学生回忆前述例题,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弄清俯角、仰角、株距、坡度、坡角、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水位等概念的意义,明确各术语与示意图中的什么元素对应,只有明确这些概念,才能恰当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认真分析题意、画图并找出要求的直角三角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3.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使计算尽可能简单,且不易出错.
4.按照题中的精确度进行计算,并按照题目中要求的精确度确定答案以及注明单位.
四、布置作业
1.看教材,培养看书习惯,作本章小结. 2.课本习题P96第5,8题
第二篇:《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彬县公刘中学 郭江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在本课时的开头引入了一个实际问题,从而自然过度到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情境中.通过例题的讲解后引出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从而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通过讨论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到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中,使学生能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以及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即优选关系式.从而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锐角三角比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用具准备 黑板、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倒下,树干断处离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由30°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得AB=6米。分析树高是AB+AC=9米。由勾股定理容易得出BC的长为3 米。当然对于特殊锐角的解题用几何定理比较简单,也可以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此题。
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2.学习概念
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分析
例题2 在Rt△ABC中,∠C=90,c=7.34,a=5.28,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分析:本题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当然首先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怎样求锐角问题,要记住解决问题最好用原始数据求解,避免用间接数据求出误差较大的结论.(板书)解:
∵∠C=90,∴a+b=c ∴b= ∵sinA= ∴∠A 460′
∴∠B=90-∠A≈90-460′=440′.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4、学会归纳
通过上述解题,思考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至少需要知道几 个元素,才能求出其他元素?
想一想:如果知道两个锐角,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如果只知道五个元素中的一个元素,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 归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说明] 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00
0
0 0 022
第三篇: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
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板书
第四篇:《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及教学反思
课程分析: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考点整合——复习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得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得类型,解直角三角形得应用;第二部分是归类示例——通过三个类型三个例题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三部分是课时小结———总结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第四部分是课时作业———巩固本节所学。
与技能”上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性质,和有关线段、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
归纳总结:
回顾本节课,虽然我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合理设计了本课,但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大脑看做“空瓶子”。我发现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往这些“空瓶子”里“灌输数学”,结果肯定会导致陷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所以是不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才能找出症结所在,让学生理解的更加到位。
2、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感觉像是整个课堂仅在我的掌握之中,每个环节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实际上却是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再加上我是急性子,看到学生一道题目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新方法的形成。其实我也忽视了,教学时相长的,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他们说不定就会想出出人意料的好方法来。
另外,这一节课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有一个主线,即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思路达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达到,而且效果甚至会更好。因为只有“想学才学得好,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才学的好”。因此,本人通过这次教学体会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针对教学目标整理思路,考虑到课堂上师生的双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要真正给他们“做课堂主人”的机会。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有收获的,尤其是作为“引导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教师,一个教学活动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挑战的开始„„
总之,这一堂公开课,让我既收获了经验,又接受了教训,我想这些都将会是我今后教学的一笔宝贵财富。
解决策略:
1、通过复习实际生活中的角度问题,使学生能利用已知条件构造直角三角形;
2、形成“以锐角三角比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方法结构;
3、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取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希望通过3道由易到难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的展开讨论,培养学生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一道是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是希望通过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为以下的教学活动做铺垫。接下来两道题目,我设计了相对比较复杂的条件,学生需要通过对复杂的已知条件的分析,构建出直角三角形,并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还有课堂小结,教师希望通过学生的小结一方面归纳本课时的重点:通过构建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五篇:《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反思[推荐]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反思 嵩县纸房镇初级中学 陈武杰
今天,我上了一节初三数学校级公开课:《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以下先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每周一的早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你 仰头望着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想没想过:旗杆有多高呢?如何求旗杆的高度呢?
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思考 :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么怎样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呢?(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学课本113—114页的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仰角、俯角?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弄清这两个概念需强调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时常用的关系有哪些?
三、合作研讨
通过三道典型例题讲解,并解决情境导入时提的问题
四、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合作研讨内容
五、拓展延伸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情景创设,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仰角、俯角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很有必要;
3、由浅入深的题组设计以变式训练呈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4、渗透化归、图形分解组合、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虽然我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合理设计了本课,但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还是
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仰角、俯角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时未能深入: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确定仰角、俯角,如何画水平线;
2、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大脑看做“空瓶子”。我发现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往这些“空瓶子”里“灌输数学”,结果肯定会导致陷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所以是不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才能找出症结所在,让学生理解的更加到位。
3、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感觉像是整个课堂仅在我的掌握之中,每个环节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实际上却是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他们说不定就会想出出人意料的好方法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引入情境的合理创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创造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的理想阶梯。
开展有效的情境引入教学进行研究。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引入的合理创设时机进行研究,从而对整个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使情境素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之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中激发、引导、促进、贯穿等作用,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