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直角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2.直角三角形
(二)宜昌市长江中学
李玉平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ADB=∠ADC=90° 又∵AB=AC,AD=AD,∴△ABD≌△AC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A'C'=A'B'2一B'C'2(勾股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22AA'BCB'C'BEAD1C2(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 ' 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如图).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BD=B'D',BC=B'C', ∴Rt△BDC≌Rt△B 'D 'C '(HL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AC=A'C'. ∴在Rt△ABC和Rt△A 'B 'C '中,∵BC=B'C ',∠C=∠C '=90°,AC=A'C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3:做一做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4:议一议
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
(教师一定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同学们认真思考,勇于向困难提出挑战)5: 例题学习
如图,在△ABC≌△A'B'C'中,CD,C'D'分
ADA'D'BCB'C'CC'3
ADBA'D'B'别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A'C'B'.
求证:△ABC≌△A'B'C'.
分析:要证△ABC≌△A'B'C',由已知中找到条件:一组边AC=A'C',一组角∠ACB=∠A'C'B'.如果寻求∠A=∠A',就可用ASA证明全等;也可以寻求么∠B=∠B',这样就有AAS;还可寻求BC=B'C',那么就可根据SAS.……注意到题目中,通有CD、C'D'是三角形的高,CD=C'D'.观察图形,这里有三对三角形应该是全等的,且题目中具备了HL定理的条件,可证的Rt△ADC≌Rt△A'D'C',因此证明∠A=∠A' 就可行.
证明:∵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已知),∴∠ADC=∠A'D'C'=90°. 在Rt△ADC和Rt△A'D'C'中,AC=A'C'(已知),CD=C'D'(已知),∴Rt△ADC≌Rt△A'D'C'(HL). ∠A=∠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ABC和△A'B'C'中,∠A=∠A'(已证),AC=A'C'(已知),∠ACB=∠A'C'B'(已知),∴△ABC≌△A'B'C'(ASA). 6: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在一般三角形中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当一边的对角是直角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从而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定理,并用此定理安排了一系列具体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推理证明的方法,而且发展了同学们演绎推理的能力.同学们这一节课的表现,很值得继续发扬广大.
7:课后作业
习题1.6第3、4、5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HL定理的证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定理的应用方面尤其是“议一议”中的该题灵活性较强,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大,该题是一个开放题,结论和方法并不惟一,所以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可以达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二篇:《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彬县公刘中学 郭江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在本课时的开头引入了一个实际问题,从而自然过度到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情境中.通过例题的讲解后引出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从而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通过讨论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到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中,使学生能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以及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即优选关系式.从而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锐角三角比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用具准备 黑板、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倒下,树干断处离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由30°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得AB=6米。分析树高是AB+AC=9米。由勾股定理容易得出BC的长为3 米。当然对于特殊锐角的解题用几何定理比较简单,也可以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此题。
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2.学习概念
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分析
例题2 在Rt△ABC中,∠C=90,c=7.34,a=5.28,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分析:本题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当然首先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怎样求锐角问题,要记住解决问题最好用原始数据求解,避免用间接数据求出误差较大的结论.(板书)解:
∵∠C=90,∴a+b=c ∴b= ∵sinA= ∴∠A 460′
∴∠B=90-∠A≈90-460′=440′.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4、学会归纳
通过上述解题,思考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至少需要知道几 个元素,才能求出其他元素?
想一想:如果知道两个锐角,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如果只知道五个元素中的一个元素,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 归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说明] 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00
0
0 0 022
第三篇: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定稿]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运用. 过程与分析目标: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过程,理解勾股定理.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解决的愿望,体会勾股定理逆向思维所获得的结论,明确其应用范围和实际价值.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勾股定理进行逆身思维,形成一种判定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直尺、圆规
学生准备:复习勾股定理,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神秘的数组(投影)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收藏着一块编号为 符号实际上是一些数组。这些数组提示了一个什么奥秘呢?
经过专家潜心研究,发现其中2列数字竟然是直角三角形的勾和弦,只要添加一列数(如下表所示)左边的一列,那么每行的3个数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长.例:60,45,75是这张表中的一组数,而且602452752,小明画了以60mm、45mm、75mm为边长的△ABC,如图所示:
古巴比伦泥板
“普林顿322”的古巴比伦泥板,泥板上一些神秘
请你猜想.小明所画的△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思考上述问题的解答. 思路点拨:
思路一: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3个内角,看有无直角.
思路二:动手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2条直角边的长为60mm和45mm,看能否
与△ABC全等.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普林顿322”泥板的图片,以及数字. 古埃及人实验(投影显示)
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 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如图那样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学生活动:继续探究,感悟其中的道理
形成共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满足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是直角三角形(勾股逆定理)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发现它与勾股定理恰好是条件与结论互相对换的一个语句.教师点拨:实际上它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用它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
角形.从神秘的数组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勾股数,也就是满足a2+b2=c2的3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古埃及勾股也体现出这个特征.可见利用勾股数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二、范例学习
例 设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下列各组数.试判断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1)7,24,25;(2)12,35,37;(3)13,11,9 思路点拨:判断的依据是勾股逆定理,但是应该是将两个较小数的平方和与较大数
平方进行比较,若相等,则可构成直角三角形,最大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这一点应该明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例,然后提问学生,强调方法. 学生活动:动手计算,对照勾股逆定理进行判断.
三、随堂练习
课本P54练习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有下列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该逆定理给出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主要是进行
代数运算,通过学习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1、以下面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为边的三角形中,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 5cm,12cm,13cm B 5cm,8cm,11cm C 5cm,13cm,11cm D 8cm,13cm,11cm
2、⊿ABC中,如果三边满足关系BC2=AB2+AC2,则⊿ABC的直角是()A ∠ C B ∠A C ∠B D 不能确定
3、由下列线段组成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 a=7,b=25,c=24 B a=2.5,b=2,c=1.5 52 C a=,b=1,c= D a=15,b=20,c=25
434、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2c22ab,则此三角形是()A 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5、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m+1,m+2,m+3,则当m=,它是直角三角形。
6、在⊿ABC中,若a2b225,a2b27,c5,则最大边上的高为。
7、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5:12:13,且周长为60cm,则它的面积是
cm2。
8、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和4,要使它成为直角三角形,则第三边的平方为。
9、小明画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四边形,其中AB=4,BC=12,CD=13,DA=3,∠A=9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BCAD
10、已知在⊿ABC中,AB=AC=5,BC=6,求⊿ABC的面积。
第四篇: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 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 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完成以下题目
1、复习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 sinA=_ cosA=_ tanA= _
(2)三边之间关系:勾股定理_______(3)锐角之间关系:________。
2、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变形;
3、生甲:如果不是特殊值,怎样求角的度数呢? 生乙:我想知道已知哪些条件能解出直角三角形? ▴师:你有什么看法?
生乙:从课前预习看,知道了特殊的一边一角也能解,那么两边呢?两角呢?还有三边、三角呢?
▴ 师:好!这位同学不但提的问题非常好,而且具有非凡的观察力,那么他的意见对不对?这正是这一节我们要来探究和解决的:怎样解直角三角形以及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条件。▴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同学们的疑问。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和自然的过渡。带着他们的疑问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去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激情。【探究新知】
例
1、在Rt△ABC中,∠C=90°,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根据∠A= 6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2)根据∠A=60°,∠B=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 素吗?(3)根据∠A= 60°,斜边AB=4,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4)根据BC=2
,AC= 2,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
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即条件。)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步骤及解题过程。通过展示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更好的体会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能解出直角三角形。
▴ 师: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我们求出了其他元素,解决了同学们的一个疑问。那么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一个角,这个角不是特殊值能不能解出直角三角形呢?以及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来学习例1,例1:(1)在Rt△ABC中,∠C=90°,AC= ,BC=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2)在Rt△ABC,∠C=90°, ∠A=45°,c=4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例2 :在Rt△ABC中,∠C=90°,∠B=35°,b=2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精确到0.1)
学生讨论得出各法,分析比较(课件展示),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设计意图:(1)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2)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目标,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方
法——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使学生体会到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讨论的条件)
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中至少有一边)(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一斜边;两直角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边一锐角;一斜边一锐角)
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归纳和讨论,能让他们深刻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几种情况,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能解出直角三角形,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知识应用,及时反馈】
第五篇: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 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对部分学生来 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选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求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难点: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折断倒下,树干折断处距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问题2: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 75°(如图),现有一个长6米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米时,梯子与地面所称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二、知识回顾:
如图,已知:在ΔABC中,∠C=90°,你能说出这个图形有哪些性质吗?
1、在一个三角形中,共有几条边?几个角?(引出“元素”这个词语)
2、在RtΔABC中,∠C=90°。a、b、c、∠A、∠B这些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讨论复习:
RtΔABC的角角关系、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分别是什么? 总结: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两锐角互余:∠A+∠B=90°(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3)边与角的关系:
sinA=cosB=a/c cosA=sinB=b/c tanA=cotB=a/b cotA=tanB=b/a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从以上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几个元素,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交流讨论:
(1)已知两条边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可分为已知a、b或已知a、c两种情况考虑)
(2已知一条边及一个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可分为a、∠A或c、∠A两种情况考虑)
四、知识应用:
例1:如图在RtΔ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如图:在RtΔABC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两例有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
解决本章引言中提出的有关比萨斜塔倾斜角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解决之。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本节问题
1、问题2.注意强调: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出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位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五、总结概述
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中考的一大类型题,主要涉及测量、航空、航海、工程等领域,解答好此类问题要先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1 仰角、俯角; 2 方向角; 3 坡角、坡度; 4 水平距离、垂直距离等。再依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根据条件求解。
二、解实际问题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1)切割法:把图形分成一个或几个直角三角形与 其他特殊图形的组合;(2)粘补法:此方法大都通过延长线段来实现。
六、课堂练习:见教科书P.91 练习
七、作业安排:习题28.2 1、2、3.八、自我问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引入,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只要有两个条件就可以解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元素是 边)。这一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取,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 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