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1.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设计
第一章勾股定理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3.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能力;
4.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作适当变形,便于计算。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3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第二篇: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案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案
课题: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
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和勾股数,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经历运用试验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逆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格结论。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解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得到直角? 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 用13个等距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
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这是古埃及人曾经用过这种方法得到直角,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多少?
222(3、4、5),这三边满足了哪些条件?(345),是不是只有三边长为3、4、5的三角形才可以成为直角三角形呢?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做。
二、做一做 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5、12、13 7、24、25 8、15、17
222abc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同学们在运算、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要学生完成。
2、分别用每组数为三边作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同学们在在形成共识后板书:
22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22满足ab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大家可以想这样的勾股数是很多的。
222abc今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三边a、b、c满足时,三角形为直角形”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同时也可以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注意: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步骤:
(1)首先找出最大边(如c);
(2)验证a2+b2与c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 若c=a+b2,则△ABC是以∠C=90°的直角三角形。
若c2 ≠a2+b2,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小结:
(1)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紧记一些常用的勾股数,将为我们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带来方便,如3、4、5;5、12、13;6、8、10;8、15、17;7、24、25等。
三、讲解例题
例1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 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 = 4,AB = 3, DC = 12 , BC=13,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13D54A3B12C
分析: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C 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派上用场了。
22222解:在△ABD中,ABAD3491625BD 所以△ABD为直角三角形 ∠A =90°
222222在△BDC中, BDDC5122514416913BC 所以△BDC是直角三角形∠CDB =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四、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
⑶12,35,36;
是最大角.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13D4A312BC ⑵15,36,39;
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
五、读一读
P31 勾股数组与费马大定理。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六、小结:
1、满足a2 +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七、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勾股定理的逆应用。大部分的同学只要能正确掌握勾股定理的话,都不难理解。当然勾股定理的理解掌握是关键。
第三篇:直角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2.直角三角形
(二)宜昌市长江中学
李玉平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ADB=∠ADC=90° 又∵AB=AC,AD=AD,∴△ABD≌△AC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
(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A'C'=A'B'2一B'C'2(勾股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从而肯定了第一位同学通过作底边的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22AA'BCB'C'BEAD1C2(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 ' 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如图).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BDC和Rt△B'D'C'中,∵BD=B'D',BC=B'C', ∴Rt△BDC≌Rt△B 'D 'C '(HL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AC=A'C'. ∴在Rt△ABC和Rt△A 'B 'C '中,∵BC=B'C ',∠C=∠C '=90°,AC=A'C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3:做一做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4:议一议
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
(教师一定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同学们认真思考,勇于向困难提出挑战)5: 例题学习
如图,在△ABC≌△A'B'C'中,CD,C'D'分
ADA'D'BCB'C'CC'3
ADBA'D'B'别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A'C'B'.
求证:△ABC≌△A'B'C'.
分析:要证△ABC≌△A'B'C',由已知中找到条件:一组边AC=A'C',一组角∠ACB=∠A'C'B'.如果寻求∠A=∠A',就可用ASA证明全等;也可以寻求么∠B=∠B',这样就有AAS;还可寻求BC=B'C',那么就可根据SAS.……注意到题目中,通有CD、C'D'是三角形的高,CD=C'D'.观察图形,这里有三对三角形应该是全等的,且题目中具备了HL定理的条件,可证的Rt△ADC≌Rt△A'D'C',因此证明∠A=∠A' 就可行.
证明:∵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已知),∴∠ADC=∠A'D'C'=90°. 在Rt△ADC和Rt△A'D'C'中,AC=A'C'(已知),CD=C'D'(已知),∴Rt△ADC≌Rt△A'D'C'(HL). ∠A=∠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ABC和△A'B'C'中,∠A=∠A'(已证),AC=A'C'(已知),∠ACB=∠A'C'B'(已知),∴△ABC≌△A'B'C'(ASA). 6: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在一般三角形中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当一边的对角是直角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从而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定理,并用此定理安排了一系列具体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进一步掌握了推理证明的方法,而且发展了同学们演绎推理的能力.同学们这一节课的表现,很值得继续发扬广大.
7:课后作业
习题1.6第3、4、5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HL定理的证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定理的应用方面尤其是“议一议”中的该题灵活性较强,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大,该题是一个开放题,结论和方法并不惟一,所以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可以达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四篇:《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彬县公刘中学 郭江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在本课时的开头引入了一个实际问题,从而自然过度到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情境中.通过例题的讲解后引出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从而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通过讨论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到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中,使学生能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以及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即优选关系式.从而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锐角三角比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用具准备 黑板、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倒下,树干断处离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由30°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得AB=6米。分析树高是AB+AC=9米。由勾股定理容易得出BC的长为3 米。当然对于特殊锐角的解题用几何定理比较简单,也可以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此题。
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2.学习概念
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分析
例题2 在Rt△ABC中,∠C=90,c=7.34,a=5.28,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分析:本题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当然首先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怎样求锐角问题,要记住解决问题最好用原始数据求解,避免用间接数据求出误差较大的结论.(板书)解:
∵∠C=90,∴a+b=c ∴b= ∵sinA= ∴∠A 460′
∴∠B=90-∠A≈90-460′=440′.注意: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除特别说明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4、学会归纳
通过上述解题,思考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至少需要知道几 个元素,才能求出其他元素?
想一想:如果知道两个锐角,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如果只知道五个元素中的一个元素,能够全部求出其他元素吗? 归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说明] 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00
0
0 0 022
第五篇: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示例一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用已经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来判定.
2.使学生掌握“斜边、直角边”公理,并能熟练地利用这个公理和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发现探索法).
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还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因为这是第一次涉及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从而体现由一般到特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斜边、直角边”公理的掌握. 2.难点:“斜边、直角边”公理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教具(剪好的三角形硬纸片若干个).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 2.三角形按角的分类.(二)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SAS、ASA、AAS、SSS.我们也知道“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些结论适用于一般三角形.
我们在三角形分类时,还学过了一些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否会有一般三角形不适用的特殊方法呢? 我们知道,斜边和一对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ASA”或“AAS”判定它们全等,两对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SAS”判定它们全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对直角边相等(边边角),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全等呢?
1.可作为预习内容(投影仪)如图3-43,在△ABC与△A'B'C'中,若AB=A'B',AC=△A'C',∠C=∠C'=Rt∠,这时Rt△ABC与Rt△A'B'C'是否全等?
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一个实验:
把Rt△ABC与Rt△A'B'C'拼合在一起(教具演示)如图3-44,因为∠ACB=∠A'C'B'=Rt∠,所以B、C(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ABB'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利用“SSS”可证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B=∠B'.根据“AAS”公理可知,Rt△ABC≌Rt△A'B'C'.
2.下面我们再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同学们一同画图)例1 已知线段a,c(a>c)如图3-45,画一个Rt△ABC,使∠C=90°,一直角边CB=a,斜边AB=c.
画法:(1)画∠MCN=90°如图3-45.(2)在射线CM上取CB=a.
(3)以B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4)连结AB.
△ABC就是所要画的直角三角形.
此例题着重说明,如此画出的Rt△是唯一的(画出的线与射线CN只有一个交点).
3.把2中画出的三角形剪下,两位同学比较一下,看看两人剪下的Rt△是否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引出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HL”公理.
(三)讲解新课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要向学生说明“斜边、直角边”公理的条件,就是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但所对的角是直角,这是Rt△的特有物质所决定的,对于一般三角形并不成立.这就是说,Rt△是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还具备一般三角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它的其它特殊性质.
这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公理,其他判定公理同于任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练习(利用投影仪作练习1、2)1.具有下列条件的Rt△ABC与Rt△A'B'C'(其中∠C=∠C'=Rt∠)是否全等?如果全等在()里填写理由,如果不全等在()里打“×”.
(1)AC=A'C',∠A=∠A'
()(2)AC=A'C',BC=B'C'
()(3)∠A=∠A',∠B=∠B'
()(4)AB=A'B',∠B=∠B'
()(5)AC=A'C',AB=A'B'
()2.如图3-46,已知∠ACB=∠BDA=Rt∠,若要使△ACB ≌△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就写几种).
理由:()()()()设计本练习要求学生执果索因,缺什么,找什么,这即可帮助学生熟悉基本定理,又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
例2 已知:如图3-47,在△ABC和△A'B'C'中,CD、C'D'分别是高,并且AC=A'C',CD=C'D',∠ACB=∠A'C'B'.
求证:△ABC≌△A'B'C'.
分析:要证明△ABC≌△A'B'C',还缺条件,或证出∠A=∠A',或∠B=∠B',或再证明边BC=B'C',观察图形,再看已知中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利用,容易发现高CD和C'D'可以利用,利用它可以证明△ACD≌△A'C'D'或△BCD≌△B'C'D'从而得到∠A=∠A'或∠B=∠B',BC=B'C'.找出书写顺序.
证明:(略). *讨论(发展思维)“边边角”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我们知道有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未必全等.但是当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由“边边角”便可断言它们全等(为什么?),那么除此以外“边边角”是否还适用于其它种类的三角形呢?
事实上,对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边边角”也是成立的(验证方法与直角三角形类似).
这样,一般地我们便有如下结论: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锐角三角形全等.
具体验证留给学生们,以上两个结论都是在学习“斜边、直角边”公理时引出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我们要问的是:既然“边边角”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成立,那么,它为什么对一般的三角形却不成立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吗?
小结:
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因而不仅可以应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还可以应用“斜边、直角边”公理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公理只能用于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不能用于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所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五种:“SAS、ASA、AAS、SSS、LH”
(四)练习
教材P.50中练习1、2、3.(五)作业
教材P.55中习题3.4A组2、3、4.(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