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蓝天白云》教案
八年级下册《蓝天白云》教案
第1蓝天白云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蓝天白云》
2、欣赏歌曲《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我听见时光的声音》
学习目标:
1、学习歌曲《蓝天白云》,唱出自由自在、乐观向上的情感
2、欣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感受现代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
教学重点
:感受表现花季少年生活的音乐作品,并能用自己的歌声传达出新时代少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对音乐作品的评析和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音乐:播放展现美丽风景(风轻云淡)的轻音乐
2、语言设境:我们送走了满载收获的XX年,迎来了崭新的充满希望的XX年。对于亲爱的同学们,也告别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步入了风华正茂的花季岁月。处处都洋溢着诗意和歌声,像蓝天和白云,沐浴着一片爱的阳光!
(二)揭示题
——花季如歌(小黑板)
(三)学习歌曲《蓝天白云》
1、听赏《蓝天白云》,感受歌曲情绪
2、说一说歌曲的情绪、节奏等→找出歌曲中重复和变化重复的地方,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教师归纳总结
3、再次听赏《蓝天白云》,轻声跟唱,熟悉旋律
4、节奏练习:Χ|Χ
ΧΧ
ΧΧ
ΧΧ|ΧΧ
ΧΧ、跟琴填词演唱→视谱演唱,注意唱好弱起拍、切分以及句末休止处
6、歌曲处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唱(齐唱、领唱齐唱等),用欢乐的歌声唱出超越昨天的信心和对今天世界的热爱!
(四)欣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
1、听赏歌曲,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谈一谈感受
2、教师归纳,简介歌曲
3、再次听赏,并跟唱,体会歌曲浪漫热烈的情绪和富有动感的旋律
(五)听赏《我听见时光的声音》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说一说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谈谈感受
(六)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欣赏了三首表现花季少年生活的歌曲,我从同学们的歌声里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自在、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欢乐和幸福!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超越昨天、珍惜今天、收获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八年级下音乐教案 蓝天白云
第一单元 花季如歌
第1课 蓝天白云
助学内容:
1、学习歌曲《蓝天白云》
2、欣赏歌曲《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我听见时光的声音》 助学目标:
1、学习歌曲《蓝天白云》,唱出自由自在、乐观向上的情感
2、欣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感受现代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 助学重点:感受表现花季少年生活的音乐作品,并能用自己的歌声传达出新时代少
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助学难点:对音乐作品的评析和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音乐:播放展现美丽风景(风轻云淡)的轻音乐
2、语言设境:我们送走了满载收获的2009年,迎来了崭新的充满希望的2010年。对于亲爱的同学们,也告别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步入了风华正茂的花季岁月。处处都洋溢着诗意和歌声,像蓝天和白云,沐浴着一片爱的阳光!
(二)揭示课题
—— 花季如歌(投影)
(三)学习歌曲《蓝天白云》
1、听赏《蓝天白云》,感受歌曲情绪
2、说一说歌曲的情绪、节奏等→找出歌曲中重复和变化重复的地方,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教师归纳总结
3、再次听赏《蓝天白云》,轻声跟唱,熟悉旋律
4、节奏练习:OΧ | ΧΧΧΧΧΧΧ | ΧΧΧΧO5、跟琴填词演唱→视谱演唱,注意唱好弱起拍、切分以及句末休止处
6、歌曲处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唱(齐唱、领唱齐唱等),用欢乐的歌声唱出超越昨天的信心和对今天世界的热爱!
(四)欣赏《为我们的今天喝彩》
1、听赏歌曲,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谈一谈感受
2、教师归纳,简介歌曲
3、再次听赏,并跟唱,体会歌曲浪漫热烈的情绪和富有动感的旋律
(五)听赏《我听见时光的声音》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说一说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谈谈感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欣赏了三首表现花季少年生活的歌曲,我从同学们的歌声里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自在、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欢乐和幸福!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超越昨天、珍惜今天、收获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教案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重点难点分析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
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
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
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 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
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 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
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
请同学在书上填空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综述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2.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
【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
二、不同种类的物质 【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 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上:一样。【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补充】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外资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引入】
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五、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 【新授】
一、元素的种类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
【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
【校本课程】营养与各元素的摄取;广告与生活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
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0、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
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3.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地形、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常见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简单运用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复习】元素的种类、分布以及与物质、原子、分子间的关系 【新授】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与其它元素重复时,克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2.元素符号一般表示: ⑴一种元素
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⑶这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 【练习】“2N”等的意义;与“N2”的区别
二、元素周期表
【介绍】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
7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 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8族); 112种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 【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量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子数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中子数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发现史上; 3.设计方案:研究课本上的元素周期表 4.记录考察结构 5.验证假设 6.交流 【小结】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教学目标 1.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2.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3.能用;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难点: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复习】
1、默写元素符号
2、说明符号的意义 【新授】
一、化学式
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双原子分子: 稀有气体: 多原子分子:
固态非金属(结构复杂,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同上):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一定顺序: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左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
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的最简单整数比表示。【例】 【练习】
4.化学式的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数。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⑵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⑶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⑸表示分子的质量 【例】 【练习】 【补充】
1.化学式能代表某种质,如CO2这个化学式就代表二氧化碳。因为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2.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组成。如H2O这个化学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化学式能表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个数比。如NaCl这个化学式表示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
4.通过化学式可计算式量。如水的化学式是H2O,H2O的式量=1×2+16=18
5.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32:16×2=1∶1
6.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离子的符号
【引入】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离子时,怎样用符号来表示呢?
1.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离子符号的意义:
3.常见的离子(包括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
三、化合价
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2.常见化合价: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氢、氧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3.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4.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5.标价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6.应用:
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例】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教学目标 1.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质量比。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及查阅;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
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PPT课件 教 学 预 设
【引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
表示碳元素
C
表示一个碳原子
表示碳元素的质量
关于前面两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三层含义 【新授】 我们知道“C”这个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且由相关的表中可以查得
C:1.993×10-26千克
H: 1.674×10-27千克
O: 2.657×10-26千克 由此可见,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会使计算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所以我们取他们相对的值。在取这个相对的值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就像画地图时用的比例尺,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按比例缩小画到一张纸上,现在我们的原子质量太小了,所以我们要让它按比例扩大,而且扩大后的数值要尽可能易记,实际上这就是建立原子质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质量的标准,我们就把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把比值就定义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下面就来规定这个标准
C-12(提问: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由于碳有两种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C-12
M=1.993×10-26千克
1/12C-12
M=1/2×1.993×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先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取1/12C-12作为标准?
找到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
例如:O: 2.657×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一、相对原子质量
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张青莲教授与相对原子质量--激发爱国热情
二、相对分子质量
1.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例题】注意规范及计算方法。H2SO4、3CO2、CUS04.5H2O等 2.化学式的意义:5点(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讲解】及【练习】
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
1.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例题】H2O、NH4NO3 【练习】Fe2O3、CO2、H2SO4、NH4HCO3、2.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题】讲解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①各元素的质量比跟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例如NH4NO3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7∶1∶12,而它们的原子个数比是2∶4∶3。②计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时,【练习】
【补充】计算5t氧化铁中含铁多少吨。[解]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e2O3 氧化铁的式量是56×2+16×3=160
5t氧化铁中所含铁的质量是:5×70%=3.5(t)答:5t氧化铁中含铁3.5t。
复习教案
1.同种原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2.同一种元素的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3.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阳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阴离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元素正价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负电荷数(元素负价数)质量关系:与原子、离子相同 4.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例题讲解】 例1:一种四价元素硫化物的式量与此元素氯化物的式量之比为100∶202,确定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名称。
解:设此元素为M,则硫化物的化学式为MS2,氯化物化学式为MCl4,由已知条件知:MS2∶MCl4=100∶202
(M+64)∶(M+142)=100∶202(M+142)×100=(M+64)×202 M=12.47
答: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47,是碳元素。
例2: x和y两元素组成的A和B两化合物,A的分子组成为xy2,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44.1%,B分子中x的质量分数为34.5%,B的化学式为
[
B
]
A.x2y
B.xy3
C.xy
D.x3y 例3:一包氯化铵(NH4Cl)化肥中,混入了少量某种其它化肥,此包氯化铵化肥中的含氮量为27.5%,则入的化肥可能是
(A)A、CO(NH2)2
B、(NH4)2SO4
C、NH4HCO3
D、KNO3 例
4、当氨肥硝酸铵[NH4NO3]和尿素[CO(NH2)2]所含氮元素质量相同时,它们的质量比是A、1∶1
B、8∶3
C、4∶3
D、2∶3
(C)例
5、R、X两元素形成多种化合物在RX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9.7%,则下列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43%的是
()
(A)RX2
(B)R2X3
(C)R2X
(D)R2X5 【练习】
1.已知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a个碳原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A
]
A.12am/bn
B.am/12bn
C.12bn/am
D.bn/12am 2.已知K2MnO4的式量为m,若钾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锰的相对原子质量(表达式)为x=m-2a-4b。
3.某元素R的氧化物化学式为R2O3,若R与氧气化合时的质量比为9∶8,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C
] A.9
B.13
C.27
D.56 4.某物质的化学式是RH4,其中含氢2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5.由C2H6和C2H60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
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 经济特点
位置 范围 主要地形区 农业 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 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播放视频] 《黄土高原》
[提问]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提问]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 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活动] 完成书本p.6活动。[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山区寒冷——针叶林
黑土地——东北平原
2.地区差异 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缺水,水土配合不佳;两年三熟
特点:结构疏松,易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
治理措施:建於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二节 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bsp;(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略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三节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 1课时 &nb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初步掌握网页制作(frontpage2000)的一些基本操作,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
3、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文字、图象、声音、视频的技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及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三、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本计划针对八年级全体学生,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powerpoint、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2)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是使用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编写组出版的八年级信
制作占教材的50%,可见制作网页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单元《大家一起来运动》、第二单元《感受精彩艺术节》、第三单元《设计班级网站》、第四单元《制作班级网站》
五、具体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八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有:
1、借助范例,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利用各种和现实有密切联系的软件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的机会,这样既可提高学习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自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通过“活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3、将评价作为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手段融入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特长,在使学生学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附表)
第一单元《大家一起来运动》……………………………………4课时
第二单元《感受精彩艺术节》……………………………………4课时
第三单元《设计班级网站》………………………………………3课时
第四单元《制作班级网站》………………………………………5课时
大家一起来运动
活动一:制作运动会会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标志的特点。
2、掌握利用形状工具进行图形绘制。
3、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
4、掌握图层样式设置的基本操作。
5、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理有效选择工具进行图像加工。
6、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标志设计的一般方法。
2、体验标志设计的一般过程。
3、训练学生分析、思考图片信息,并进行提炼和展现。
4、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平面设计在信息表达中的独特魅力。、通过标志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表现。内容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
本活动通过为校园运动会做宣传,制作会徽参与学校生活,学习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Photoshop进行平面设计及创意制作,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与编辑的应用能力,认识和理解设计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深对集体的责任感,展示运用信息技术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对图层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标志的相关知识,如构成要素,标志设计的美学要求,如颜色搭配等。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金山画王、画图等绘图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编辑能力;在七年级下册也初步接触到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能够使用Photoshop对图像效果进行处理;同时也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环境 电脑教师,计算机要求安装Photoshp CS。教学准备
课前可以准备一些标志实物和标志电子图像文件,还需要准备好课本中的示范作品,用于作品剖析。
在本次课之前(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与此课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查找、收集、整理和交流标志,激发起学生制作标志的强烈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单元引言: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周等活动,伴随着我们成长!值此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方舟中学春季田径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为了让全体同学广泛参与,也为展现同学们的艺术设训·才能,特向全校征集本届运动会会徽和宣传海报。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作品的创作--制作家长会请柬。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利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如下活动,设计出别具一格、赏心悦目的作品。
作品欣赏《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欣赏学生收集的标志作品,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1)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2)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启发讨论 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
(1)选题(2)构思
构图(4)着色 作品分析
观摩作品:展示本活动示范作品,观摩讨论
作品分析
(1)构图元素
(2)颜色搭配 提出任务,分解任务
任务(一)绘制“底图”
任务(二)绘制“大海”
任务(三)绘制“红日”
任务(四)美化、修饰
学习利用教材资源,完成示范作品的制作,在学生开发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对共性问题适时演示讲解,个别问题单独辅导。
示范学习刀完成任务(一)新建文档、显示网格,在网格的参照下,利用椭圆工具绘制“底图”。
示范学习:完成任务(二)复制并新建图层,利用“交叉形状区域”选项组合绘图,通过添加锚点和拖动锚点调整形状。
示范学习:完成任务(三)
(二)中操作外,增加利用“从形状区域减去”选项组合绘图
示范学习
完成任务(四)利用图层样式,为“大海”和“红日”图层设置“投影”、“外发光”等效果,增强运动会会徽立体效果和质感。在学习资源的支持下自主学习。
实践应用
课堂练习
通过修改示范作品,完成课本“创新园”有关“三色会徽”的制作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设计班徽和艺术节会徽等。给出——些例子,启发学生思维。强化经验形成技能
课堂小结:
活动评价
学生提交作业并填写教材《活动评价》,教师检查学生作业提交情况,选择典型作品予以评价,利用“自评”、“他评”相结合,让作品的作者和其他同学,都能参与作品的评价活动,欣赏亮点,认识不足。教师加以价值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完善作品。
学生归纳
教师反思:
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的提炼,将会对新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停留在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层面上,还要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比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都能很好地在这里实施。
活动二:制作海报背景
一.活动说明
传统纸介质作画,往往是根据景物的位置构成和色彩变化等因素,先画背景,再画中间景物,最后画近景,以这样的秩序一层一层地描色作画的。PHOTOSHOP完全模仿了这种过程,用图层分别存放绘制的背景中景和前景。
本活动通过制作海报背景,学习背景的表现手法,掌握底色处理、线条绘制和图像合成等图像处理和加工的基本技能。本活动的教学分为2个阶段来完成:
1.绘制背景图案
通过绘制背景图案,学习填充工具、滤镜的使用,掌握利用选区进行图形绘制,选区调整(选区移动),选区描边。
2.添加背景图片
通过添加背景图片,学习图层蒙版在图像合成中运用,实现两幅图片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图像的处理能力有很大帮助,为实现复杂的图像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到八年级下学期,绝大部分学校(比如使用人教社美术教材的学校),学生已经接触过纸介质海报设计,对于利用计算机设计海报,在文字处理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也有所涉及,但是运用专业的图形图像软件进行海报设计还是第一次。同时,在初中美术课本上,就有“电脑美术”部分,其中介绍的工具软件就是Photoshop,当然,那里只能是纸上谈兵,这里,所以对于本活动,他们的兴趣应该是有的。本活动是海报设计的第一课时,需要分析示范作品,所以需要准备完整的示范作品,图像合成过程中需要用到一副运动场图片,也需要准备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层蒙版的概念。
(2)掌握填充工具(油漆桶和渐变工具)、滤镜的使用。
(3)掌握创建选区、选区移动和选区的描边的操作。
(4)学会使用蒙版进行图像合成和修饰,正确理解蒙版与原图层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图像合成及修饰的一般方法。
(2)掌握海报设计的基本过程。
四、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利用选区绘图。
(2)利用蒙版合成图像。
2.教学难点
(1)图层蒙版的概念。
(2)正确理解蒙版与原图层的关系。
(1)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安排好学生上机。(2)导入新课:
由复习上节课内容和检查上节课布置的准备工作导入。
(3)新课讲解: A、设计背景图案
剖析室、加工坊、创新园:
填充背景底色
绘制背景图形
B、添加背景图片
剖析室、加工坊、创新园、知识库。
图层蒙版
渐变工具
(4)学生来操作,教师巡视辅导。(5)课堂小结:
Photoshop中很多工具,都有很多选项需要选择,选择不同的选项,工具的功用会有所变化,甚至外观也有所变化,有时候,这种变化还很小,不宜发现。学生往往不能注意这些略微的差别,导致在跟随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卡壳”。
本活动就有一处上述的情况。选框工具同其他选区工具(魔棒工具和套索工具)——样,在创建选区时,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创建新选区,添加到新选区,从选区中减去,“创建新选区”(其实是每次Photoshop正常退出时的状态,但是学生机器一般都有还原卡保护,所以这里的“默认情况’’就是指程序安装后的状态),当绘制一个选区后,再将选框工具移到刚刚的选区内部时,光标样式会改变,这个时候按下鼠标左键,能够移动选区。但是,如果此时选框工具的选项选中的不是(创建新选区”,而是其他3个选项,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上述的这种“默认状态”可能因为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应该选择哪一个选项。
图层蒙版是Photoshop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像合成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显示设计者需要的部分,隐藏或柔和遮挡不必要的部分,而对图像不造成损坏,在图像合成中经常使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达到正确操作的目的,还要让学生明白蒙版的实质,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所以本活动教学,在学生完成操作后,还需要加强图层蒙版的分析。
(6)布置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活动三 制作海报主体
一、活动说明
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均衡分布,本活动不仅完成制作海报中景——人物,还制作前景装饰 图形——动感箭头。本活动的教学分为2个阶段来完成:
1.添加海报主题形象
通过添加海报中的人物,学习使用选区工具(魔棒工具)从素材图像中抠取出所需图案,并将选取出来的部分同其他的图像进行合成。
2.绘制前景装饰图形
通过绘制前景装饰箭头,学习利用自定形状工具及载入选区和修改选区等操作绘制图形。
二、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图像合成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但是对于怎样突出海报主题和怎样合理修饰海报还不够明确,本活动不仅仅让学生明白“如何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2.教学资源
(1)活动2完成了海报背景的阶段性作品,用于本活动的加工。
(2)本活动完成的作品,用于作品分析。
(3)收集一些图像伪造的案例和图片资料,用于德育渗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抠图的概念。
(2)掌握魔棒工具的使用。
(3)掌握自定形状工具的使用。
(4)掌握有关选区的操作(载入、修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海报主题展现和前景修饰的一般方法。
(2)体验抠图以及图像合成的一般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图像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2)增强学生对信息真伪性的甄别能力,同时渗透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负责任 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和习惯。
四、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利用魔棒工具抠图。
(2)利用自定图形绘图。
(3)选区的载入、修改等操作。2.教学难点
(1)如何灵活使用选区工具在不同画面中抠取出所需图案。
(2)灵活运用自定形状和选区操作绘图。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安排好学生上机,稳定学生情绪。(2)导入新课:
由复习上节课内容和检查上节课布置的准备工作。
(3)新课讲解:
A、添加海报主题形象。剖析室
加工坊
创新园
知识库
B、绘制前景装饰图形 剖析室
加工坊
创新园
知识库
(4)学生来操作,教师巡视辅导。(5)课堂小结:
考虑到课时的安排,本活动不仅完成海报中景的制作,同时还完成前景装饰图形的制作。添加海报中的人物和箭头,主要使用到两类工具:选区工具和图形工具。这两类工具在前面的活动中都有所涉及,这里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各单元的使用情况,在示范操作过程中,不仅仅学会相应工具的使用和某个对象的创建,还需要强调“为什么这样做”,本活动中要指出海报中元素对于海报宣传效果的作用,如:海报中的人物的作用,课本中是这样描述的,“运动员背跃式式跳高动作,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仿佛将人们带到了那龙腾虎跃的运动场,用此作为运动会海报的主题形象,能够达到极佳的宣传效果”,海报中的装饰图形的作用:“在海报的前景中添加一些具有动感的空心箭头,一方面可以增强海报画面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本活动阶段1中“创新园”有关“就‘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的现象谈谈自己的观点”可以作为思考题,布置下去,留在下一节课再具体讨论,这主要是考虑到本节课没有太多的时间讨论,另外,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思考并收集相关资料。对于“将自己的照片,合成到一副喜欢的风景图片”的“动手做”,不宜占用课堂时间,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或习题选用。阶段2中“创新园”中其他箭头的制作,因为是海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学反思:
活动四:完成海报集成
一、活动说明
本活动首先阐述了添加文字和会徽的作用(活动引言部分),然后给出最终作品效果图,指出本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明确活动目的,对活动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各阶段所需要完成哪些分任务(活动分析部分):
1.添加主题文字:
通过添加运动会名称、时间地点、宣传标语的学习,掌握文字工具的使用。
2.添加会徽:
通过导入活动1中制作会徽学习,理解不同图片格式之间的差异。
二、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文字工具,学生已经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中都学习过,工具本身(比如:作用、输入等)还是具有较深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因为思维定式,在使用Photosh叩文字工具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2.教学资源
(1)活动3中完成的海报阶段性作品。
(2)活动1中完成的运动会会徽作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Photoshop中文字工具(横排文字工具、路径文字)的创建、修饰和美化。
(2)掌握Photoshop中不同文件格式图片的输出。
(3)了解不同格式图片之间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Photosh叩中文字处理(创建和修饰美化)的一般方法。
(2)体验图片格式的多样性。
四、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文字的创建和修饰。
2.教学难点
文字的合理美化。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安排好学生上机。(2)导入新课:
由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3)新课讲解:
A、添加主题文字 剖析室
加工坊
创新园
B、添加会徽 剖析室
加工坊
创新园
知识库
(4)学生来操作,教师巡视辅导。(5)课堂小结:
Photosh叩中文字工具同以前所接触的文字工具,既有很多类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同其他软件中的文字处理过程一样,包括“文字输儿编辑一格式设置一效果设置”等环节。Photosh叩中文字的常用格式可以在选项栏中设置,而其他格式则需要通过“字符和段落面板”进行设置。同时,Photoshop文字的效果是通过设置文字所在图层的样式来设置的,这第二单元感受精彩艺术节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