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2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碰到不平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20分 20分 教学 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 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 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 准备

幻灯片、课件

一、引入:

(1)用幻灯片出示教材第2页的图案

师: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

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相互交流)

(2)用幻灯片出示教材第3页例1上的图案

师:观察这些图案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4)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5)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 量一量

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师:“在轴对称图形中

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

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 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美丽的图案(2)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然后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2、课外作业:

轴 对 称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 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画法:先找对称点 再把对称点连接起来

课总 后结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 效果较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20分 20分 教学 理念

数学课堂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联系生活情境 引导参与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能行

强调学生身临其境去进行全方位的体验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 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

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 准备

幻灯片、课件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用课件演示:钟表的转动;风车的转动;滑滑梯;小火车的直行

观察课件的演示 你看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

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看到的现象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钟表的转动;风车的转动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 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 瞧

我们见过的电梯 它的上升、下降

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 我们一起来 向左平移2步 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 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见到了另一种现象 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 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

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 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 一起来左转2圈 右转2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

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 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 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 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 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

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 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 把位置定下来 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 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1)第6页2题(2)第9页4题

三、布置作业

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1)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2)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可分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课总 后结

先安排复习以前见过的旋转现象 在联系具体情景

让学生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 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教材第7~11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20分 20分 教学 理念

课堂环境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场所 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

教学 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 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 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

一、欣赏图案 感受美

(1)教师用课件逐一出示教材第2页的美丽的图案(板书课题:欣赏设计)师:伴着动听的音乐

我们欣赏了这几幅美丽的图案 你有什么感受?

(2)看看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设计图案 创造美

1、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图案 同学们一定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想自己动手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吧!那么 怎样才能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

(1)确定要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2)应该运用哪一种变换的方法

(3)把想好的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2、学生分小组合作 设计图案 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各小组汇报展示

4、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小小设计师”评选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 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 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 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 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欣赏和设计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课总 后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 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教材第8~11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20分 20分 教学 理念

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里特征 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理念

教学 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 小组交流 感受图案的美

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

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 感受创作的乐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

教学 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一、展览导入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图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选择有意义的图案进 行展示

并让收集人在视频展示台前说说是怎样设计的 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在生活中的美丽图案还真是不少 今天我们继续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设计练习)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

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 全班交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

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 可以经过多次练习

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 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 全班展览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课总 后结

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 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第二篇:2016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谷姣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使学生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与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搭、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根据从一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能拼摆出多种不同位置关系和形状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三、教学准备

正方体实物,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题目:下面图形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已经分两次学习了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观察物体时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观察。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小学阶段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与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复习旧知,另一方面也为系统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操作体验,理解运用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学习例1(1)(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①教师:想一想,可以怎样摆呢? 教师课件演示教材中的两种摆法。

课件出示问题:还可以怎样摆?

教师:请大家拿出4个小正方体,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摆完看一看,你们所摆的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不是符合要求的图形(注意:摆小正方体时,要面靠面地摆)。

②同桌合作操作,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的图形。④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一个可以放在这三个小正方体前面或后面的任意位置,或者如下图所示:

前后每行各摆两个(课件出示摆法)。(2)学习例1(2)(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教师: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摆完后请同桌互相验证,看一看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究竟有没有变。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

②同桌互相验证,如发现有问题的请你帮助同桌纠正错误。③反馈交流,展示多种摆法。

先把3个小正方体摆成一行。另外两个小正方体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的任意两个的前面或后面;另外两个小正方体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的任意一个的前面或后面(可以把一个摆在前面,一个摆在后面)。

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两个可以放在后面或前面的任意位置(课件出示多种摆法)。

(3)想一想: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多种摆法。③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④概括总结: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例1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拼摆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到“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2.教学教材第2页例2。

(1)出示例2(课件出示教材插图)。

(2)教师:刚才我们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能拼摆出多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根据兰兰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这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你能摆出她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吗?请你尝试着摆一摆。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拼摆,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

你发现了什么?

5)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6)教师:根据这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你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结果只有一种。(7)尝试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独立思考──尝试拼摆验证”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拼摆出原来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2题。

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像这样只根据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成的立体图形是不确定的(结果不只一种),只有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的立体图形才是确定的。

3.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3题。

4.小明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左下图,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右下图。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小明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认识到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出的立体图形是不确定的,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数学中概括总结的学习方法,同时深化了所学知识。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4题。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

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四、教学措施:

1.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2.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平移,对称。

四、课时划分共4课时

轴对称 2课时旋转3课时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系列活动,2、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此基

础上本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反思:学生正确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能正确地找出轴对称图形,会画其对称轴。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旋转观察有所认识,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何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反思:学生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活动,本节分为两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本节以独立完成设计图案的任

务为主,再在本班展示交流。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反思: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图片2

教学反思:

第四篇: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教材分析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

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依托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理解小数乘正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整数,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因数扩大一定倍数,积也会扩大相同倍数,为了使积不变就要将积缩小相同倍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回答

二、自主探索

1、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如果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3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强调“估计”这个词。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探索新知

(出示0.72 × 5)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 学生独立思考。②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3、小结:仔细观察乘法算式,你能用你的话说说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吗?(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

4、练习:结合主题图,提出问题: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风筝呢?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页做一做1、2题

2、课本第7页练习一1、2、3题。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6页的例

3、例4和例

5、“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0.8 ×1.2

二、自主探索

师:自己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你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先把因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另一个因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3、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先按照整数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师:大家会计算小数乘小数了么?那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你们有信心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5页做一做。

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学生板书,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说出:①你是怎样算的?

②怎样点小数点?

2、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3、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 8 6.2 5 2.0 4

× 4.2 × 0.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4、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小结

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课题:积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教学重点: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0.256≈ 12.889≈ 40.00001≈

2、出示例6主题图,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引出问题: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计算方法,列式。

教师板书: 0.049×45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

(1)计算的积精确到哪个数位?(千分位)

(2)保留一位小数该怎么办?(用“四舍五入”法对小数求近似数)

(3)运用“四舍五入”法对小数怎样求近似数?

教师板书答案。注意提醒学生,由于最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在横式中要用约等号。

2、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8×0.9 1.7×0.45 计算下面各题,得数精确到百分位。

0.85×1.12 0.86×5.4

3、小结:引导学生说说在求积的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2)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该保留不要划去;

(3)在以后计算应用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小数位数。如:遇到有关付钱的题目时,如果计算的结果小数位数较多时,要自觉地保留两位小数,即精确到分。

三、巩固练习课本13页练习二第1、2题

三、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第四课时

课题:连乘、乘加、乘减 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320

2、把上面复习题2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变成:1.2×0.5×60 30×0.7+8.5 2.5×4-3.2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小结: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3、出示例7主题图,认真观察,说说你观察到的信息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让不同做法的同学板书到黑板上。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师: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2、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

=0.81×110 =0.81×10+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3、小结: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出示习题: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4、你能灵活的运用这些规律简便计算吗? 0.25×4.78×4 0.65×201

=0.25×4×4.78 =0.65×(200+1)=1×4.78 =0.65×200+0.65×1 =4.78 =130+0.65

=130.65

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用了什么规律?

5、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数的运算顺序和小数也适用整数的运算定律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5-1.9 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25.2 =26.7776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 5.67×0.21-0.63.25×4.76-7.8 7.2×0.18×28.18.1×0.92+3.93 0.043×0.24+0.875

3、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西红柿,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0.65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四、小结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课本22、23页 课程标准: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特点,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对物体进行估测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长度表象,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学会估测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第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内容分析:

本部分知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要在已学过的米、分米、厘米等换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例1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例2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这两个例题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教材中介绍了换算的推理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碰到这类问题知道该怎样去想,但学生做题时,只要求写出结果,不必写出推理过程。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内容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学情分析: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 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身及实际的密切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有兴趣学这样的学习状态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生活和数学是离不开的,他们相辅相成.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下载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凉州区蔡庄小学李世燕 电话 *** ) 一、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60-103页(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产;2.分数与......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

    第( 一 )单元整组备课 一、单元主题: 图形的变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

    人教新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Lesson27教学设计

    新版小学英语《Unit5 How much is it?》教案 奇台二小武晓萍 Lesson 27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如何购物及接待顾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听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art A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art A教学设计 武帝台小学 卜洪涛 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把英语的学习生活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尽量的把所学内容和学生的身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3. 早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找次品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