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七星中心学校夏晖(样例5)

时间:2019-05-12 18:5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七星中心学校夏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七星中心学校夏晖》。

第一篇: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七星中心学校夏晖

教学设计:

课题: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七星中心学校

夏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作用,能正确评价秦始皇。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客观评价秦始皇,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对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悟“千古一帝”的风范。

教学难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重温几个同学们熟悉的电影《神话》、《英雄》、《寻秦记》《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示PPT 教师导入语: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当秦朝说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秦始皇嬴政亦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他却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出示PPT。

二、师生互动: 学习活动一:

讨论问题:你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说明理由。

讨论方式:小对子讨论/组中组讨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大胆、大方、大声发表见解。

学习活动二:

展示讨论结果: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们讨论的成果。

学习活动三:

教师与学生互动:结合PPT客观评价秦始皇。学习活动四:

教师提问:怎样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你有巧妙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自由展示后教师结合PPT小结。

三、达标检测:

学以致用:客观评价汉武帝。

学习、积淀、内化是教师成长的永恒不变的定律,所以我渴望任何一个细小的进步!期盼您的指导!谢谢!

第二篇: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结合备课的具体过程,对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认为在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选教学课程、历史人物及人物经历;同时要大胆整合书本知识,尊重历史事实,并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情境创设。关键词:历史人物 郑观应 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社会经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动。该课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是概念多,头绪杂,涉及小农经济解体、外资企业、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等方面。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只是按照教材结构依次推进,重点阐述各个概念,但总觉得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2009年3月,我有幸参加东莞市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在初赛时,选择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作为参赛课例。借此机会,我得以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磨。这一过程漫长而艰辛,但正所谓有付出才有回报,在反复的尝试、否定、改进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专业的成长。至今,回顾这一过程,仍感慨良多。现将这一过程的点滴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用人物史串起事件史:亲切感,生动性,故事性,以小见大,符合认知水平。

一. 一稿草成:迷失在冗长的人物经历里

选定《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后,我初步决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可是到底选谁做教学的案例呢?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尝试着搜集了与本课相关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张謇、周学熙等人的资料,仔细研究却发现,他们都不太适合本课,因为他们的成就要么集中在洋务运动上,要么集中在民族工业上,经历相对单一。找到一个经历丰富、符合本课要求的“多面人”似乎很难(难在何处?用一个人物讲一个时代,有何不足之处?)。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想换一课试试。这时,科组的同事勉励我说:“愈是这个时候,愈要坚持,说不定前方便是黎明的曙光了。”大家的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后,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天课余,我翻起案头的一套《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其中有一本是《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相信很多老师对郑观应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说他熟悉,是因为他是我们教材中的老朋友,说他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细致、深入的了解过他。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书本,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描述:“郑观应,广东香山人„„生于1842年7月24日,逝于1921年6月14日„„”灵感在瞬间迸发,他的生卒年月与本课的时间跨度比较吻合,莫非可以以此人为案例来组织教学?兴奋中,我将全书快速浏览一遍,对他的经历有了大概了解:

鸦片战争后,郑观应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的农家,这里位于珠三角,是近代中国最早受到外国侵略的地方。少年时期,他离开离家乡来到上海谋生,进入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成长为晚清著名的买办。后来又在轮船招商局任过职,还自己创办过公司„„

简单了解过他的经历后,我心中不觉大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郑观应的一生就是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缩影,他就是我需要的“多面人”。

案例的人物确定下来后,我又查阅了其它一些资料,对郑观应的人生经历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列出了一个简单的年谱:

1842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雍陌乡 1847年 入私塾

1858年 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 1859年 入宝顺洋行,任学徒 1860年 在宝顺洋行正式成为买办 1868年 经营和生祥茶栈 1874年 任太古洋行总理 1878年 协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1年 与人合办天津塘沽耕植畜牧公司 1882年 入轮船招商局,任帮办

1884年 辞去招商局织布局职务,由上海起程返粤 1885年 写成《盛世危言》一书 1894年 《盛世危言》出版 1921年 病逝于上海

以年谱为基础,教学设计的第一稿完成了,内容如下:

1、导入部分:

从历史细节入手,用一个大家所不熟悉但影响深远并且与郑观应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导入。我这样讲到:“1895年,北京。这一年,光绪皇帝给在京的大臣每人一部书,这部书后来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被盗印次数最多的一本书。阅读过这本书的名人众多,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无一例外。可以说,这本书为近代昏暗的中国点亮了一盏思想的明灯。是什么书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大家来猜一猜吧!”

学生一下就被这部奇书所吸引了,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在揭晓谜底《盛世危言》后,主人公郑观应的出场便水到渠成了。

2、正文部分:

按照年谱所列出的年份,依次推进,详细叙述他在这些年中的经历。当他在某年的经历与书本中的知识相吻合时,便先讲他的经历,再讲书本中相关知识。

第一次试讲,效果出奇的差。除了开头部分学生反应较为热烈外,其余的时段,课堂气氛一直很沉闷,本应活泼热闹的课堂变成了我的“独角戏”。问题出在哪里呢?

课后,科组同事进行了集体研讨,意见如下: 优点:导入部分引人入胜,个案教学形式新颖;

缺点:这一设计的最大问题便是“迷失在冗长的人物经历里”。整堂课建构在郑观应年谱的基础上,过分依赖郑的经历,听完课后感觉老师在不断重复一个工作---郑观应在某年做了某事。他的无所不在冲淡了本课主题,这堂课似乎由“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变成了“鸦片战争后一人物的成长历程”。(重点剖析:用一个人物来讲一个时代,会陷入到怎样的“陷阱”中去?从历史层面来说,人物个人的历史更具有偶然性,用小人物来反映大历史,准确吗?从教学层面来说,借用人物说历史,既要保持人物的鲜活性,那如何保证突出时代重大节点?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你所说的“教学迷失在冗长的人物经历中”。)

修改建议:压缩郑观应的履历,突出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点1842年---出生;1858年---去上海,入宝顺洋行;1881年---与人合办天津塘沽耕植畜牧公司;1882年---入轮船招商局;1894年---出版《盛世危言》。因为这几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较有代表性。通过对个案的探讨,可以达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这一宏观现象的目的。

二. 二稿改进:游离于重要的主干知识外

同事们的肯定给了我成功的信心,他们的意见给了我前进的方向。按照上述建议,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对郑观应的履历进行了压缩,只保留以下部分:

1842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雍陌乡 1858年 到上海谋生,入宝顺洋行 1874年 任太古洋行总理

1881年 与人合办天津塘沽耕植畜牧公司 1882年 入轮船招商局 1894年 《盛世危言》出版 1921年 病逝于上海

在讲述郑观应履历时,突出课本知识。修改之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部分:同第一稿,此处不再赘述。

2、正文部分:

(1)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这一部分,我结合郑观应少年的经历,讲到:“郑观应小时候很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听得最多的,是嘉道年间,英国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后来,朝廷便派林则徐来广州查禁鸦片„„”在这里把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内容等史实一一罗列,甚至还设置了讨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而后,才过渡到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这一部分,我以郑观应1958年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入宝顺洋行为基础,引出近代中国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之后,为解决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忧外患,我着重刻画了郑观应在1860年和1861年的经历。1860年,我虚拟了一个情境:“1860年,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到了郑观应耳中„„”通过虚拟情境,带出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等史实。并还联系当时新闻热点,谈到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圆明园兽首。1861年,我虚拟了另一情境:“1861年,整个上海都吵翻了天。富商大贾们纷纷卷起银两细软准备逃跑„„”。通过这一情境,带出太平军围困上海、李鸿章借师助剿等史实。在此基础上才正式讲解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

(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这一部分我以郑观应1868年经营和生祥茶栈为引子,带出民族工业,进而对民族工业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述。

课后,科组的同时对这堂课进行了讨论,意见如下:

优点:主题得以回归,是在讲经济变动而不是讲人物经历了;

缺点:整堂课“乱而散”,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游离于重要的主干知识外。(第二次授课所解决的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继续。)

乱,是因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本课的非重点内容上,涉及知识太多,造成内容杂乱。如用了大量时间介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兽首等知识。这些知识,有些应作为背景知识一带而过,有些完全没有必要去讲。

散,是因为未能将个案的经历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说是以郑观应为主线,但现实中这条主线没有起到凝集课堂之“神”的做用。郑观应只是在导入部分和每个阶段的导入部分露了一小脸,而后便退居幕后,静观课堂的发展了。

修改建议: 第一,删减、压缩非重点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兽首”等内容,突出本课主旨---经济结构变动;

第二,强化郑观应的经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既要让郑观应贯穿始终,又要达到“不是为了讲郑观应而讲郑观应”,而是“通过郑观应的经历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效果。

三. 三稿定型:收获在人物与教材的完美结合时

按照大家的建议,我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导入主人公郑观应后,用精炼、幽默又不失智慧的几句话简要概括郑观应一生,明确抛出郑观应这条主线。这几句话是:

1842 年--初生小B B 少年时代--看风云变幻 青年时代--闯荡上海滩 中年时代--商界“白骨精” 暮年时代--著书述理想

而后,以这几句话为基础,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整合。整合后本课结构如下: 1.时间刻度一(1842-1858):少年时代----看风云变幻

这一部分我开门见山,直接铺陈:“郑家世代居住于广东省香山县雍陌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业为生。平日里男人们主要负责耕种自家的田地,女人们在家相夫教子,空闲时织一些麻布或是棉布补贴家用。”接着抛出问题:“这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引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然后再叙述少年时代郑观应所看到的鸦片战争之后家乡的变化,通过他的眼睛来反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时间刻度二(1858-1873):青年时代----闯荡上海滩

这一部分首先以他1858年离开家乡到上海,入宝顺洋行的经历,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之二---外资企业的出现。

接着,与第二稿相同,我着重刻画了郑观应在1860年和1861年的经历。通过虚拟他在这两年的经历,带出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史实,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不同的是,这些史实点到即止,不再像第二稿那样展开讲解,避免了冲淡本课的核心内容。此后,为了讲述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我再次虚拟郑观应在1865年的经历:“1865年,郑观应听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厂子,专门生产枪炮„„”。通过这一虚拟情境,引出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工业的史实。

3.时间刻度三(1874-1883):中年时代----商界“白骨精”

这一部分,我以郑观应1878年协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入轮船招商局的经历来讲解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企业等相关知识。

又以1881年他与人合办天津塘沽耕植畜牧公司,后该公司在188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破产的经历来讲解民族工业产生的相关知识。

4.时间刻度四(19 世纪末):暮年时代----著书述理想

这一部分,我首先叙述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及其出版的相关史实,接着引用《盛世危言》的一段材料:“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让学生提取材料的核心思想---振兴工商。进而提出问题:“这一思想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那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很自然的过渡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知识上来。

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总结升华:

少年时代(1842-1858)----看风云变幻: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青年时代(1858-1873)----闯荡上海滩:中国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

中年时代(1873-1884)----商界“白骨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暮年时代(19世纪末)----著书述理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再次试讲,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的设计较好的实现了人物经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郑观应这条主线不再是若隐若现、可有可无,而是贯穿始终,真正起到了统领本课的作用。最终,凭借这一设计,我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初赛。

四. 几点感悟:反思于赛课的尘埃落定后

通过这次磨课的经历,我体会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把枯燥、干瘪、结论式、符号化的“教科书历史”还原成鲜活、生动、丰富、有血有肉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历史”。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堂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案例教学课程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人物选择之难与运用人物史反映历史时代所具有的“陷阱”。

2、人物史与历史史实融合的策略与技巧(例子)

3、价值:人物不能成为道具——从人物的命运或努力,看到了什么。

4、人物细节的大胆想象(张元教授在《课堂选读资料的讲解》)第一,要精选教学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共84节课,每课内容和结构皆不相同。有些课程适合案例教学,有些课程不适合。个人觉得,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更适合主题集中、时间跨度不是很长(大概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相吻合)的课程,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五四爱国运动》等课。

第二,要精选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浩如烟海,不是每位历史人物都适合作为教学的案例。在选取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因为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通过 “个别”来推导认识“一般”。其次,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所选人物还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毕竟我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有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所选历史人物较为生僻,将很难搜集相关资料,这样即使我们再有想法,也很难付诸实施,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第三,要精选人物经历。历史人物的经历往往非常复杂,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与之相关的,便一股脑的塞进课程中来。这样的结果便是人物经历冲淡了课文的主旨。每堂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是我们实现这一中心的手段,而不能让人物经历充斥整个课堂,冲淡课程的主旨。

第四,要整合书本知识,找到人物经历与书本知识的契合点。在引入历史人物之后,如何实现历史人物和书本知识的完美结合是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课本,敢于大胆整合教材。如在本课中,我便打乱课本原有体例,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

一、时间刻度一(1842-1858):少年时代----看风云变幻;

二、时间刻度二(1858-1872):青年时代----闯荡上海滩;

三、时间刻度三(1874-1883):中年时代----商界“白骨精”;暮年时代(1 9世纪末)----著书述理想”,以人物经历来统领本课,最终实现了教材与人物的完美结合。

第五,要尊重客观历史真实,并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情境创设。既然选择了历史人物做案例,那么所选人物经历一定要符合历史真实,这当是历史学科最基本要求。当然,受制于史料和教材等因素,有时候,很难达到我们需要什么史料就能找到什么史料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尊重客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情境创设。如本课中,我便虚拟了郑观应在1860年、1861年、1865年的相关经历(详见本文第三部分)。当然,在虚拟这些人物经历之前,我仔细考察了相关史实,尽可能的让这些虚拟的情境能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让人物经历更加完整,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当然,以上几点,纯属一家之言,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通过人物反映历史时代

1、替代

2、引子

3、工具

4、揉合

人物的近镜头与时代的远镜头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刘圣宜,《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易惠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李惠军,《笃学行思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5、《浅谈范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从荣氏企业的发展看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例》,龚辉强,《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

第三篇:华阳学校教学设计评价标准2

华阳学校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取决于备课时对备课规范意识自动调空的程度,既备课要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课标要求,在教学全过程中,用新课标精神,确定一条自己清楚的教学行为运作线。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要求等均有准确的把握。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样教师确立了备课的目标,即可写出相应的指导教学的教学设计。为促使教师教案的指导教学,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能适应新课改一切要求,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构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板书的设想,课后的反思等几方面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对教学设计检查制定出具体的评价及考核成绩。

具体考核评价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明确、恰当。

2、目标准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

二、教学过程

1、理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材内容理解准确,年段特点把握正确。

2、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效组织合作交流。

4、课堂容量适当合理。

三、教学结构

1、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教学密度合理。

2、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特点,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能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增强学生学科能力。

4、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五、板书

1、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 层次清楚。

六、课后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

教导处 2010年9月

第四篇:基于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学习效果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及学习效果评价

摘要: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持续改进。本文基于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探讨了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再到课程体系设置的教学设计流程,给出了结合分层次目标模型与能力矩阵表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法,并以某专业基础课为例研究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最后,提出采用量规(Rubric)评价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成果导向;学生中心;课程体系;量规;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001-05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并未真正实施。尽管也有文献关于成果导向、学生中心的若干研究,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大多仍采用以知识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并以通过课程考试作为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依据[1]。这种培养与考核方式导致的问题是,学生对自己在毕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不甚清楚,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或考核,考试/考核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结束;另外,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还存在哪些问题,仅仅通过一个考试分数也无法全面反映。这些都导致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与研究的经验,以及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会,探讨从源头上,也即课程体系设置上,实现基于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并通过学习效果的量规评价,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核,以及基于量规评价的学习效果持续改进。

一、成果导向教育与学生中心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2]。中国自2006年起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就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持续改进。李志义等指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如下三个转变: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3]。

汕头大头以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进行了OBE工程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做好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2]。杨毅刚分析了高校当前创新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技术创新需求的差距,提出基于OBE模式的高校理工科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包括4个步骤:培养目标的确立,技术创新方法论的培养教育,成本控制及相关管理知识的课程,能力综合评价[4]。

学生中心SC(Student Centeredness)区别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即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SC改革有三个核心观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称为“新三中心”[5]。李志义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强调教与学的密切结合,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6]。李枭鹰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的理性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是课程教学立足于学生发展,建构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要着力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7]。

综上,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必须落实成果导向及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采用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以实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并探讨利于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持续改进的考核与评估方式。

二、基于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的课程体系设置

1.基于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是: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是一种以知识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的“老三中心”模式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流程侧重的是知识的完整性,旨在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领域较完备的知识。

而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设计流程则应该是:行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该流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自顶向下式的设计,首先根据行业需求、社会的大背景,以及本专业自身积累的专业特色,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生的12点能力要求及自身的专业特色,确定毕业要求的一级指标点、二级指标点和三级指标点,建立分层次目标模型;基于该目标模型,以满足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根本,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并通过构建能力矩阵表,判断课程体系对各指标点的满足情况;结合分层次目标模型和能力矩阵表,进行能力满足度评价与分析,完善课程体系。

2.培?B目标的设计。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首先应设计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对后续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具有纲领性的作用。

培养目标的设计应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为根本,首先明确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以及毕业生的定位,例如,“××专业面向×××需求,面向×××产业,培养掌握×××的核心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既明确了毕业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又明确了毕业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样的素养,而毕业生的定位则是“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此外,培养目标还应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前景,以使学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利于职业规划,例如,“毕业生可在×××等领域就业。同时,还可以在与×××相关的×××等多种行业中就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在×××或相关领域独立完成所负责的工作,并在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具备获得中级职称的能力和水平”,既明确了学生的就业行业和领域,又明确了学生的职业前景。

3.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需围绕毕业生能力要求进行设置,而毕业生能力要求则是基于培养目标确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生提出了12点能力要求,从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而这12点能力要求,又可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进一步细化,也即可建立图1所示的分层次目标模型,该模型包含了毕业要求的一级指标点、二级指标点和三级指标点。图1中的二级指标是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点能力要求构建,各专业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根据“新工科”建设的需要,进行扩充和完善;三级指标则是根据培养目标中规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考虑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规律,进行细化。

基于分层次目标模型,以满足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根本,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并构建图2所示能力矩阵表,判断课程体系对各指标点的满足情况。图2中,1.1,2.1,2.2,„,等,对应于图1中的三级指标点,而0.4,0.2,0.5等数字则代表了各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权重。结合分层次目标模型和能力矩阵表,进行能力满足度评价与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薄弱或冗余环节,完善与改进课程体系。

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之后,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设计关系到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指标支撑的实现。需要各课程紧密围绕需要它支撑的能力指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进行课程的详细设计。

以作者讲授的《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为例,该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铁碳相图、热处理、典型的成形方法等。支撑的毕业要求包括:(1)工程知识:使学生掌握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材料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知识;(2)问题分析:使学生能够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中涉及的材料进行成分、组织与性能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备为产品选择适用材料及毛坯并确定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4)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的成分及成形方法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针对该课程涉及内容多而课内学时不足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原则,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衔接的教学方式,具体举措包括:(1)根据课程讲授的进度,布置课程研究项目,内容是针对具体机械产品为其选择适用的材料并进行加工工艺路线设计(包括热处理),该项目是对学生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该项目完全在课外进行,不占用课程学时,并且学生可以带着项目研究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2)对于课程涉及的前沿性内容的学习,采用课下课上相结合的方式,也即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放的精品课程资源等,先进行课下学习,然后课上交流研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动力;(3)在实践环节方面,利用金属成形与热处理仿真分析软件,在课程项目环节,针对具体的机械产品,进行成形与热处理过程的仿真分析,加深对工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的举措,改变了简单的教师灌输式学习,学习的主体由教??转变为学生,实现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学习效果的Rubric评价

1.量规(Rubric)评价。课程的考试/考核,不仅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了结并给个最终评定,而且还要基于考试/考核结果分析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基于考试/考核结果以及对能力要求的达成情况,寻求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持续改进的途径。现行的主要考试/考核方式中,理论课主要是根据期末考试以及平时的测验和作业进行成绩评定,可通过对各试题完成情况的分析,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情况;而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则基本没有期末考试,主要是根据实践环节的完成情况,以及平时的表现等,给出一个综合分数。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所承担的任务,除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而现行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评价。量规的使用则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在能力与素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指明学生努力与改进的方向,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持续改进。

量规(Rubric),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标准,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标准的水平[8]。

下面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训练“机械制造训练”为例,阐述量规在实践课评价中的应用。

2.实践课的量规评价应用实例。“机械制造训练”是第6学期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必修课,该课程内容是围绕一个减速器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检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训练,不仅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在能力与素养方面的训练。该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包括:(1)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流程;(2)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材料以及毛坯和零件的成形与加工过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个人和团队:能够作为个体独立承担给定任务,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具有团队管理和项目实施能力;(4)沟通:绘制工程图纸、编制工艺卡和撰写报告,并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答辩陈述发言;(5)项目管理:通过对零件毛坯材料的选择、制造、采购、外协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生产组织及人员管理等环节,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根据该课程对学生毕业要求能力的支撑,以及各能力的详细描述,制定了如表1所示含有二级指标的评价量规,并给出了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对各能力指标制定了4个等级标准A,B,C,D,各标准都有详细的描述和对应的分数。

通过量规的使用,指导教师和专家在给学生打分时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实现基于毕业要求能力达成的学习效果评价,并且可以通过成绩分析及如图

3、图4雷达图的绘制,掌握整个班级及每个个体在各能力方面的达成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环节设计与内容提供有益的指导,并可对每个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出其优势与不足,指明其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学生也可在课程初期,根据这个评价量规表,清楚自己通过这门课将有哪些能力的提高,各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比较理想,从而为自己制定清晰明确的努力方向。

图3为某班级20名同学,在5个一级指标方面的雷达图评价结果,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班级同学在能力与素养方面的差异很大,第10、11、16、17这几名同学在各能力方面都很突出,而第14、15、18、19、20这几名同学在各方面都很不足,需要加以重视。图4为“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下面的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结合图3分析,第14、15名同学尽管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方面整体不足,但是这种不足主要是由“制定加工工艺流程”及“产品试制与检验”方面的能力不足所引起的;而第20名同学,则在“面向制造的产品设计”方面严重不足。

四、结束语

经济社??的发展及新的产业领域的出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跟得上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知识导向向成果导向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本文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探讨了课程体系设置的流程与思路,并分析了在实践环节采用Rubric评价的优势,希望借此文与广大工程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丁晓红,李郝林,钱炜.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19-122+144.[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包能胜,陆小华,熊光晶,陈严.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70.[4]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24-30.[5]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6]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7]李枭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47-49.[8]Heidi Goodrich Andrade.Understanding Rubric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7,54(4).

第五篇:天门中心学校廉洁文化进校园教学设计

朱堂中心学校“廉洁文化进校园”教学设计

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

邓慧琴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名人的廉洁故事,认识清正廉洁的社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师生交流讨论,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进而学以致用。在学习和生活中严于自律,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

3、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廉洁意识,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修养。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清正廉洁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生活中增强自律能力,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一起查找名人清正廉洁的故事,用于课堂交流学习。教学方法:

讲授

多媒体

互动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不久前我看到两副对联,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对出下联吗?

上联1:上不愧党,勤政之根基;

上联2: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 下联1:下不愧民,廉政之源泉。

下联2: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多媒体出示)教师小结: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换句话说民的品德对国家的根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诚信是做人之本,那么什么是做官之本呢?

教师明确: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翻开史书,回顾过去,国家的兴盛无不与政治廉洁有关。唐太宗能注重史治,使得贞观时期政治开明,为后来唐朝的强大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学习故事,认识廉洁

1.学习故事。

2.介绍周总理生平,点明廉洁为政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这位封建帝王对君民关系的深思。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

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要从谏改过。文本《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并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师总结:由此可见政治上的廉洁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三、师生互动,感受廉洁

1.学生讲廉洁故事,按教室座位把学生分为4组,故事比赛。教师点拨,认识廉洁的社会意义。

(1)明代有名的清官于谦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他六十岁寿辰那年,当地许多人都送来了厚礼连皇上也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可于谦却一一回绝了他们的礼物。

(2)宋朝的包拯。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那儿盛产端砚。一方端砚要经过千锤万凿才能生产出来。而当地一些官员不顾百姓死活,大量生产,上贡朝庭,以取悦权贵和中饱私囊。包拯自己也说:“能持端州方砚,可谓死而无憾。”可是,直到他离任,也未取一件。(3)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

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4)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太医去为他治疗。谁知,太医到魏家一看,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太医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师:同学们,听了这么多例子,你有什么感受,廉洁对社会有何作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明确:

(1)廉洁,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廉政才能取信于民。(2)廉洁是美德之一,受人爱戴。(3)廉洁可抵制物欲横流。(4)廉洁是大公无私的表现。

(5)廉洁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多媒体展示)2.观看2004年感动中国廉政人物录象。

师:同学们刚才讲了许多古人廉洁故事,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正如雕塑家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比如,2004年就是不寻常的。牛玉儒、任长霞、梁雨润、张建国„„一个个普通而响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传诵着,也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感动的热潮。他们那震撼人心的动人事迹,贯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扬着党内正气和名族精神。补充资料:

(1)牛玉儒:燃烧自己 照亮大家

一个富于激情的干部,就像一部发动机,既能带动一班人,还能感动更多的人。一个好干部,就像一颗小太阳,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照亮大家。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牛玉儒,在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493天是这样的,以前在别的岗位上也是这样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他的逝世,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倾城之痛。

(2)任长霞: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

这是个一年工作4600个小时的女局长,以自己的忠诚、才干和辉煌业绩,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20多项荣誉称号。任长霞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

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她拒绝宴请,拒绝送礼„„她是一座人民警察的丰碑。

3.廉洁自身,寄予心声

师: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一个人做到廉洁自律困难,一生保持廉洁就更难。也许有人说,我还是一个学生,手中没权,廉洁与我无关。其实不然,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廉洁问题已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校园。比如:小部分同学讲名牌讲攀比,比有钱比阔气,学生干部竞选时搞贿赂拉选票,做作业找“枪手”,过生日去酒店等等,这些不正之风严重地影响着我们。面对这些你应该怎么做呢?

请以“作为中学生我准备„„”写一段话(要求150-字左右,可从诚信、节俭、自律、有责任心方面入手)。

四、畅想未来,深化廉洁

1.畅想未来

师:刚才同学们分组谈了自己对廉洁、节俭等的认识。廉洁是什么? 法官说,廉洁是秉公办事,不殉私情;官员说,廉洁是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市民说,廉洁是不损公肥私,做合格市民。不同的人对廉洁的诠释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

同学们,20年以后,也许你和我一样,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也许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或许你是一位忙碌的市长„„,也许你就是这其中某个岗位上的工作者,到那时,你会怎么做呢?(1)小组交流。

(2)学生回答说自己的理想。教师相机点评。落实到廉洁上来。

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知道同学们都愿意做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公道廉洁的人,老师为你们感到欣慰。如果每一个岗位上的人都认真负责廉洁自律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五、教师赠言,升华廉洁

师:处事公平平似水,为官廉洁洁如冰。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三退赏赐,这是晏婴的廉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受黄金,这是杨震的廉洁;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这是包拯的廉洁。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精彩的诠释了廉洁的内涵。由此可见,廉洁对于个人,就是人格的支撑点,人性的闪光处。要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廉洁是多么的重要!希望同学们也能以廉洁自律养身,真正成为一个行为正直,处事廉洁的人。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廉洁文化进校园”为话题的作文。

要求:

1、请联系学生、家庭、社会实际,写一篇作文。

2、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有教育意义。

3、不少于400字。

下载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七星中心学校夏晖(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七星中心学校夏晖(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