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第九单元集合单元分析
《集合》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Venn)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根据整套教材的编写思路,除了在各领域教学内容中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外,还专门安排“数学广角”单元来介绍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习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开始接触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习数数时,利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方法,把1面国旗、2个单杠、3个石凳分别用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数学概念;在比较多少时,通过两组数量相等的实物建立一一对应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初步体会了集合元素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又如,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集合理论的基础——分类的思想和方法非常熟悉了。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维恩图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按角的类型对三角形分类后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本套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教学集合思想的单元,介绍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例题,借助学生熟悉的素材——计算参加跳绳和踢毽比赛的人数,介绍如何用维恩图表示出参加两项比赛的人数,同时启发思考怎样列式解决问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和方法。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被称为维恩图。这种表示方法直观、形象,尤其对于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涉及三个以上的集合的并、交)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此,教材注重借助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画维恩图的方法。在通过例题介绍了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后,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让学生应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维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概念及其关系。例如,在维恩图中填出每个集合的元素,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练习二十三第2题、第3题);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练习二十三第3题);借助维恩图体会集合的包含关系(练习二十三第6题)等。
(2)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而且,在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是用列举的方法画出集合所有的元素,没有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圈出来的经验积累。因此,学生很难自己想到画维恩图来表示每一组数据,并用维恩图表示它们之间的运算。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先展示学生运用连线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要求,恰当选择自主探索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
(3)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
首先,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本单元共有9个题目(含例题、做一做、练习题),涉及到学生在生活(比赛人数、水果品种、参观人数等)和学习(按要求填数、写成语等)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学生虽然熟悉这些情境,但以前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因此,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其次,有层次地设计练习,逐步丰富并完善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例如,例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都提供了具体的集合元素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及其运算。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练习二十三的第5题和第6题,则脱离了具体的集合元素的支撑,让学生从集合元素的个数的角度抽象地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水平。再如,除了提供两个集合之间有交集且部分元素相同的情况外,为避免思维定式,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练习二十三第4题第(1)题)、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练习二十三第6题第(1)题)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关注“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后,学生的不同答案有可能引发“冲突”。教师应抓住这一“冲突”,在此处追问“你能确定有17人吗”“你能证明为什么不是17人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用个性化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时空保障。
2.重视多元表征,感悟集合思想。
在学生解决“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问题时会用到多种方法,如画图示或列算式等。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学生画的图示并不一定是标准的维恩图,只要能清楚地表示出两个集合的关系,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另外,要注重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在图示与算式这两种表征之间进行转换,感受集合的知识。当让学生列式解答时,学生会有多种算法。应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借助直观深刻理解维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例如,当学生列式为9+8-3=14后,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两个集合的并集,再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基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基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基数”这一基本方法。再如,学生列式为8-3=5,9+5=14时,让学生说明“8-3表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在维恩图上指一指是哪两部分相减,体会差集,在说明“9+5表示参加跳绳比赛的加上只参加踢毽比赛的”的同时,在维恩图上指一指是哪两部分相加,体会并集。
3.把握好教学要求。
集合思想虽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渗透,但并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不是掌握与集合有关的概念,也不是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的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难度和要求,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渗透集合思想。例如,对于集合的术语,如集合、元素、交集、并集等,虽然在教学中可以介绍给学生,但并不需要让学生掌握,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就可以了。教材中出现的解决问题都是计算运算后的集合(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但重点不是熟练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了解、体会集合概念及运算的道理。另外,教材中只给出了利用维恩图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和并的问题,没有出现三个集合的情况。如果学生在解答练习二十三第4题和第6题的时候,尝试用维恩图表示三个集合的运算,应给予鼓励和指导。
4.建议用2课时教学。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九单元测试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教材过关卷(9)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14分)
二、丽丽家两天买的菜情况如下:
(每题6分,共12分)
1.两天都买的菜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
2.两天一共买了多少种蔬菜?
三、学校体育小组中会打篮球的有马佳乐、张兵、夏涛、李禾木、兰翔、王凡、林刚,会打乒乓球的有陈敏、马佳乐、杨淇、兰翔、李鸣、张兵、吕俊良、章鹏。
请根据以上名单把下图填写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填图12分,1题2分,其余每题6分,共26分)
1.既会打篮球又会打乒乓球的有()人。
2.会打篮球和会打乒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解答)
3.请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爸爸喜欢吃苹果、香蕉、葡萄、橘子、西瓜、梨这6种水果,妈妈喜欢吃苹果、柚子、香蕉、柿子、西瓜这5种水果,丽丽喜欢吃香蕉、梨、草莓、荔枝这4种水果。(每题6分,共12分)
1.爸爸、妈妈喜欢吃的水果一共有几种?
2.爸爸和丽丽喜欢吃的水果一共有几种?
五、三(1)班同学都参加了折纸花活动。折红纸花的有30人,折黄纸花的有26人,两种颜色纸花都折的有12人。(1题6分,2题8分,共14分)
1.填写下面的图。
2.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六、3个小朋友一起去植物园采集树叶标本。明明采集了9种,红红采集了6种,丽丽采集了5种。丽丽采集的5种树叶标本明明全采集到了,红红采集的树叶标本有4种明明也采集到了。先用图试一试。(填图10分,其余每题6分,共22分)
1.明明和红红一共采集了多少种树叶标本?
2.明明和丽丽一共采集了多少种树叶标本?
答案一、二、1.有3种,分别是辣椒、大白菜、萝卜。
2.5+5-3=7(种)
三、1.3
2.7+8-3=12(人)
3.(答案不唯一)
只会打篮球的有多少人?
7-3=4(人)
四、1.5+6-3=8(种)
2.6+4-2=8(种)
五、1.2.30+26-12=44(人)
六、1.9+6-4=11(种)
2.9+5-5=9(种)
第三篇: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第九单元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课
型】:新授
【 课时】: 1节
【节次】:1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情境图。
教
学
设
计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板书:爷爷、爸爸、儿子】
2、两个爸爸【板书:2】,两个儿子【板书:2】,却只买了三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板书:既……又……】【爸爸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得最好?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了解运动爱好
同学们平时喜欢体育运动吗?体育运动各种各样,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
2、假如学校里要组织活动,一项跑步,一项跳绳,请你选择的话,你喜欢什么运动?
我们举举手看,喜欢跑步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都很多,有没有两样都比较喜欢的?
3、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你们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看看哪个小组今天的精神面貌最好!
4、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蓝色的圈表示喜欢跑步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5、【指定小组】现在请喜欢跑步的同学到左边蓝色的圈内集合【有6人,板书:6】;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有4人,板书:4】。
6、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第?小组喜欢跑步、跳绳学生名单”,请第?小组的同学分别在“跑步”和“跳绳”后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第?小组喜欢跑步、跳绳学生名单 【故作惊讶】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有4人,这个小组没有10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有两个同学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
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同学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是重复的,在计算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7、看来表格不方便我们统计总人数!
之前,在老师左边蓝色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在老师右边红色的圈表示的是什么?现在,老师让第?小组的同学一起上来,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跑步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8、谁愿意展示下你的想法?根据老师所掌握的,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蓝色的圈圈住的是什么?【喜欢跑步的同学】红色的圈圈住的是什么?【喜欢跳绳的同学】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分呢?【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的同学】一共是多少个同学?【8人】
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假如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跑步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①算法1:6+4-2=8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喜欢跑步的和喜欢跳绳的分别加起来。算式是6+4=10,然后再用10减去两个重复的,10-2=8】 ②算法2:4+2+2=8人
请你解释一下。【4是只喜欢跑步的,2是只喜欢跳绳的,2是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6+2=8人
【喜欢跑步的4人,加上只喜欢跳绳的2人】 ④算法4:4+4=8人
【喜欢跳绳的4人,加上只喜欢跑步的4人】
10、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吧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⑦⑧⑩】 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 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水果店昨天进了4种水果,今天进了4种水果,两天可能一共进了几种水果?
五、总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有重复的】都通过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的?【画韦恩图、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第九单元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页例1。是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对教材的理解是这样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复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在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前围绕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猜一个有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为交流内容,“两对父子一起到餐厅吃饭,服务员只给了他们3个饭碗,为什么?”这样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灵活处理教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稍做改动,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音乐、美术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贴一贴”的游戏,如果你喜欢音乐,就把名字卡片贴到喜欢音乐的下面;喜欢美术的,就贴到美术的下面,如果两个都喜欢,那么你就各贴一张。再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交流,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拿去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巧妙地设置一个让学生一下就找出喜欢音乐的学生,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喜欢音乐的,只喜欢音乐的,既喜欢音乐的,又喜欢美术的。”含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喜欢音乐的人数”,黄色圈是表示“喜欢美术的人数”,中间的部分表示“既喜欢音乐的,又喜欢美术的人数”,让学生明白这中间是表示两样都喜欢的人数。而去掉两样都喜欢的部分后就是“只喜欢音乐的”和“只喜欢美术的”。多了一个“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在探讨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比较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和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求出总人数。两种方法各个数表示什么。
五、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另外两组同学喜欢的情况。老师在地上和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集合图,让学生喜欢什么就站在哪个圈里,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的圈里。这样通过站一站,自己画一画集合图,变式,再计算,进一步了解各部分意义,以及解题方法的优化。
六、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先是出示孩子们熟悉的“排队问题”。再出示有一个重叠问题列成算式是“4+9-3=”,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事例来编题或画图来表示。这样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又使学生自主想象。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关于重叠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还不够。
2.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够透彻,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够充分。3.在板书算式时出现了不能用两个等号的错误。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单元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教材分析
张红艳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画好的韦恩图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1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第 九 单 元
2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备课时间:2016-10-29 上课时间:2016-11-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运用集合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指导】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比赛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时安排】 建议分为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2课时
3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备课时间:2016-12-4 上课时间:2016-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l、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事物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生谈话:国庆七天假,你们出去玩儿了吗?都去了哪些地方呀?
2、教师活动:国庆假日里,小红在聪聪和明明的带领下,非常快乐的在数学乐园里玩了一天,你们想去看看吗?那好,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随着小红,聪聪,明明去有趣的数学乐园看看吧!(板书课题:有趣的数学乐园)
3、教师活动:小红同学是个爱美的好姑娘,今天,她想穿得漂漂亮亮地去数学乐园玩儿,打开衣柜,你们看,小红都有些什么衣服呢?你们猜一猜:小红今天会搭配哪一套衣服去数学乐园呢?
4、这时,聪聪的问题来了:那小红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你们能为她搭配一下吗?”
5、学生活动:演练,动手排列,并作好记录。(活动前教师出示要求:
1、认真思考有几种搭配方法(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在本子上画一画、记一记。);
2、想一想:这些搭配方法有没有规律,怎样找才不会漏情况呀?;
3、自己思考完以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声音要小一点,不要影响别人。)
6、全班汇报交流:
7、展示结果:还是让明明来告诉我们,我们大家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了?小红的搭配方案在不在其中呢?
8、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组合,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4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二)探究思考
1、师:小红穿着漂亮的衣服出发了,很快,数学乐园到了。这时,聪聪告诉小红:数学乐园的大门是密码门,必须找到开门密码才能进去。小红很快就找到密码进去玩儿去了,你们能找到密码吗?
2、聪聪介绍密码门。
3、小组讨论摆出不同的两位数,并记下结果。
4、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5、师小结: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正确并有序地摆出9个不同的两位数,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三)体验感知
(1)师:在数学广角乐园里,有一个最精彩的地方——知识宝库,智慧老爷爷说,只有答对他的问题才能进去,你们想进去看看吗?
(2)展示题目:(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3)出示方法要求:教师出示要求:
1、认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三位数(将自己的想法在本子上作好记录。);
2、想一想:按怎样的规律去排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排完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声音小一点,不要影响别人
(4)小组讨论交流:
(5)学生交流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6)评价小结:看来呀,智慧爷爷也没能难住我们,大家真是好样的。
(四)交流实践
1、师:从知识宝库里出来,聪聪和明明又带小红去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2、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3、各小组展示记录方案。
4、师生共同评价。
(五)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
5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备课时间:2016-12-4 上课时间:2016-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2至6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活动发现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教学准备:国旗图片、练习题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很高兴认识你们,想和你们握握手,谁愿意?(我愿意。)好的,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我们三个人一起来握握手。大家注意观察,每两个人握一次手,我们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了3次手。)同学们观察很认真,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用字母来表示我们三个人。(A、B、C)你能用连线的方法求出一共握了几次手吗?
指名学生板演。
二、激趣导入,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告诉你们:2002年,中国队终于第一次取得了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资格。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图:(出示主题图的课件)
1、提出问题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2、小组合作: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合作,用四个队的国旗图片连一连。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利用国旗图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小组的方法一样吗?(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5、小结:
第一种方法:把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第二种方法:把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再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6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师:无论同学们用哪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简单的组合”。(板书课题。)
三、巩固运用
师:下面我们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1、课本第105页的”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这种游戏吗?(玩过)每一次都有两个小朋友抢到椅子,一共有几种可能?(指名学生回答。)
2、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7至9题。
师:同学们请看第7题,有四种硬币,每次取两个,取出的钱共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试试,可用画线的方法。(即:3+2+1=6。)
第8题,小兵去买书,他带的钱只够买两本书,请你帮帮他一共有几种选法?(3种。)
第9题,有四个小朋友要通电话,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话?用线连一连。(指名学生板演。)
四、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
请选择练习题卡上的其中一题来做。(练习题卡上出示两道题:第一题出示四种水果,让学生选择两种水果摆在盘子里。
水果拼盘。(每盘摆两种水果,有几种摆法?)
第二题出示五种物品,让学生自由选购两种,有几种选法? 小组展示。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组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