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单元教案
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二)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知识拓展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并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新授
(一)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三、知识巩固
师检查学生默写词语。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题:《月光曲》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曲子。
2、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月光曲)
3、今天我们就学习《月光曲》这一课,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走进茅屋”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出示句子。
2、通过姑娘和男子的对话,体会家境的贫寒和姑娘对音乐的爱。
3、再次读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走进了茅屋的?
(二)学习弹第一首曲子。
1、贝多芬弹后姑娘是如何赞美的?
2、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从姑娘的内心世界看出对音乐的热爱。
(3)贝多芬从姑娘的言语中得到动力,为即兴创作《月光曲》埋下伏笔。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月光曲》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
(1)了解月光曲下茅屋内的美景,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2)曲子的意境、感情是如何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皮鞋匠看到了什么?)
(3)曲子是如何变化的?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4)盲姑娘为什么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了)
(5)通过读来体验情感,为什么叫《月光曲》。
(6)播放月光曲,亲身体验和感受。
3、曲终人去,贝多芬己去记录刚才的曲子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地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
月光曲
走近茅屋弹首曲子弹奏《月光曲》
课题:《月光曲》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月光曲》
二、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板书: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三、知识巩固
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
四、知识拓展
片断训练。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题:《林中乐队》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二)详读课文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课堂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课题:《林中乐队》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指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二、新授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三、知识巩固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B、有感情地朗读。
四、知识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五、课堂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 业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课题:第九单元《语文天地》
课型: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摘录笔记;
2、学生读古诗,背古诗。教学重点:
1、教给学生摘录笔记;
2、学生读古诗,背古诗。教学难点:
教给学生摘录笔记;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摘录笔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摘录笔记。
二、新授
(一)学习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四、布置作业
课题:第九单元《语文天地》
课型: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自读课文《我的吉他》;
2、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在阅读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给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在阅读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音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 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他美好、善良的心情 ;并通过欣赏《 月 光 曲 》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月光曲》。
2《月光曲》 教学目标:
知识;自学生字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思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学习重点:
1、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投影片剪辑录像。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钢琴曲—《月光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又叫什么名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齐读课题。
二、自读悟情
1、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3)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2)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欣赏录像剪辑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评读。)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5)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6)指名说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三、课外延伸:
1、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www.xiexiebang.com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四、作业:完成仿写。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林中乐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摘录笔记、读古诗)
一、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嘈嘈:声音沉重悠长。小弦:指最细的弦。切切:弦声幽细琐碎。第二课时(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第三、四课时(习作)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音乐)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指名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引导习作主题。
A、注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B、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C、合理、大胆地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D、拓宽视角,引向人、动植物、大自然等等。
6、学生开始习作。
7、修改习作。
8、抄清习作。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积月累”,丰富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组织完成“初显身手”。
3、完成习作指导,学习《太阳城》,了解太阳的作用。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在生活、工作、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太阳能创建幸福家园的美好前景。
教学重点:
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从感性上理解抽象的事物。课前准备: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观察这两句话的特点。
3、请你积累一些这样的句子。
4、读一读。
二、初显身手
1、你能用准确的语言叙述你对阳光的理解吗?
2、选择实验地点,准备实验工具。
3、仔细观察,做好相应的准备。实验步骤: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2、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3、谈自己的收获。
4、撰写阳光报告,(与习作相结合)第二课时
一、学习《太阳城》,感受太阳的威力。
1、了解各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分段。
2、读课文针对问题进行研讨学习。
3、如果你是太阳城的小公民,你会如何学习、生活?你还会向我们介绍太阳城的哪些有趣的东西。
二、出示习作要求 任选一题,写一写:
用“你”称呼太阳,写一段文字或一首小诗。撰写一份搜集阳光的报告。
想象作文:我是太阳城的小公民。
三、分析作文题
四、金钥匙 板书设计: 太 阳 城
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 金钥匙
1、认真倾听,仔细观察。
2、学抓要点,做必要记录。
第三篇:第九单元作文教案
第九单元作文教案——礼物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本课教学选择的话题“礼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使学生易于捕捉到写作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能讲真话,抒真情。
二、设计目标
1、能回忆生活,从亲身经历中选取写作素材。
2、能以“礼物”为话题写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
三、所用时间
本课教学共计60分钟,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指导选材30分钟,学生写作20分,讲评10分钟。
四、所教年级
五年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太阳出来了真让人高兴,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你们想听吗?
2、师生互赠礼物。
(1)教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后,学生鼓掌。
(2)引题:谢谢大家的掌声,你们的掌声鼓励了我,使我充满了信心,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合作得非常愉快。同学们,刚才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已经交换了一份礼物。(板书:礼物)
(二)指导选材
1、理解“礼物”的内涵。
(1)同学们,你觉得“礼物”代表什么?
(指四———五名学生说说)
(2)过渡:对,礼物能传递人间的亲情、友情,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更加深厚。每一份礼物都表达着一份心意,每一份礼物都藏着一个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聊礼物的故事吧!
2、说说礼物的故事
(1)同桌交流
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你曾经收到过什么礼物?或者送出过什么礼物?把你经历的事和同桌交流一下。
(2)说说收到的礼物
①我们先来聊聊收到的礼物。(板书:收到)谁来说说你的故事?
(引导学生从收礼的时间、对象、内容上多角度说,说清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生日、节日、其他(生病、离别、做客„„)
礼物对象:同学、朋友、长辈、亲戚、父母„„
内容:吃的、穿的、用的、玩的„„
②层层拓展:
a、你收到过自己非常喜爱的礼物吗?(板书:非常喜爱)
b、你是否收到过意想不到的礼物?(板书:意想不到)
c、你收到过梦寐以求的礼物吗?(板书:梦寐以求)
d、教师补充事例:《教师节的礼物》
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总会收到学生的礼物,今年也不例外。我收到了许多礼物,最多的还是贺卡。这些贺卡有的是学生精心选购的,有的是亲手制作的,每张贺卡上都写满了对我的祝福,这些贺卡我一张也舍不得丢掉,我把它们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空闲时翻一翻,看一看,心里总觉得美滋滋的。这时候,我就会想:做老师真好,做老师真幸福。
e、在你收到的礼物中,有没有什么礼物被你好好保存着?(板书:精心保存)
(以上a、b、c、e环节,教师随机追问,重点从礼物蕴含的情意及喜爱的理由、表现上进行挖掘。)
(3)说送出的礼物
①拥有是快乐的,付出也是美好的,下面我们来聊聊送出的礼物,谁来说说你的故事?(板书:送出)
(教师点评,随机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精心准备礼物,怎样送出礼物,送出后对方和自己的表现、心情)
②拓展礼物的范围:你觉得礼物必须是一件东西吗?说说你的见解。
③对,礼物并不一定是一件实实在在东西。比如刚才老师送给大家的歌声,你们送给我的掌声,甚至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个电话都能作为礼物。这样的礼物往往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你们送过这样的礼物吗?
④小结:听了那么多礼物的故事,让人觉得礼物真是件好东西。的确,有位诗人就曾这样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赞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的生活。”
(4)说其他的礼物
①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非常希望拥有但还没有得到的礼物?(板书:期盼)
(教师了解为什么想得到这样的礼物?打算怎样得到它?如何对待它?)
②同学们有没有打算送但还没有送出的礼物?(板书:未送)
(教师了解原因,鼓励学生大胆送出礼物,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
(三)学生写作
1、提出写作要求:
礼物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评议习作
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附:学生作文题目《特别的礼物》、《珍贵的礼物》、《惊喜》、《昂贵的礼物》、《一颗钻石》、《一副手套》、《一个甜蜜的吻》、《这样的礼物我喜欢》、《礼物,我想对你说》。
(五)欣赏教师下水文:《一份珍藏的礼物》
六、预设效果
能以“礼物”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捕捉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材料,使人人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七、特色提示
1、选题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收到许多礼物,或是节日礼物、生日礼物,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赠送的礼物,“礼物”这个话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关于礼物的亲身感受,都经历过礼物带来的喜悦,感受过礼物的传递的情意。因此,这样的话题使学生有亲切感,大脑中有储存,容易激发写作的兴趣和愿望。
2、教学过程安排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层层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捕捉到大量富有个性,独特的材料。本课教学分四个板块:收到的礼物、送出的礼物、期盼的礼物、没有送出的礼物。这四个板决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其中“收到的礼物”中分为非常喜爱、意想不到、梦寐以求、精心保存的礼物。学生能想到的礼物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物”,因此在“送出的礼物”中又拓展了礼物的范围,礼物有虚实之分,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首歌等等。这个环节更深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能力。“期盼的礼物”、“没有送出的礼物”又从新的角度使学生挖掘出更加新颖、更具个性的材料,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本课曾在萧山区级教研活动中经过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广开思路,当堂从头脑中提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素材。
3、选材指导,表达指导各有侧重,点到为止。本课是作文选材指导课,重点落在选材上,在学生捕捉到各种材料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追问、点评,使学生能从礼物的由来,收到或送出后自己及对方的表现、心情这几方面进行描述,其实是在写作之前安排一个思考、口述的过程,巧妙地为下面的写作作了辅垫,从而能使学生当堂构想作文内容,完成从说到写的过渡。
4、引题、导语设计富有诗意。
叙事不是这堂课的最终目的,文章要写的饱满、强烈,必须以一种感情为线索串连全文,本课教学也是如此。开篇师生互赠礼物,巧妙地引出话题。每个环节的过渡,小结语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然融入礼物蕴含的情感之中,从而能活跃思维,说真话,抒真情,写出动情的故事来。范文:
礼物
那时,我才上一年级还不懂事,学习极差。就在那时,老师给了我一份“大礼”,令我霎时掉下地狱,但也是从那时起,这份礼物让我一步步地走向天堂……
一年级,我就出师不利,遇到了一位十分严厉甚至有些残暴的数学老师。本来就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我遇到了她,无异于雪上加霜。
她竣冷的外表里透出强烈的自尊心,再看看她凸出的嘴,不难想象,她有多么凶恶。果然,她对于常不交作业、对数学爱理不理的我特别“关照”。只要我一有风吹草动,她那恶狠狠的手掌便向我强攻过来,还要加上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让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园丁!如果说幼儿园的阿姨是在山上与我玩耍的好伙伴,那么我的这位数学老师就是把我推下山崖的人!
慢慢地,我成了班里名副其实的差生,对于她的打骂也习以为常。她也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便想出了一个高招……
父母对我非常好,所以我一般都把大大小小的数学考试瞒起来。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说要给我一份“礼物”。她拿出一张纸条,让我带给父母看。我也没多想,便高兴地交给了父母,他们看完便一同出去了。这时,我才仔细看那张纸条,我只觉得头脑“嗡”的一声!那上面竟然写着:“我是周楠的老师,请你们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愣了,父母要是知道我的程度如此之差,可怎么了得!
不一会,他们回来了,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刚想说点什么,又吞了回去,紧接着便叹了口气,走了。第二天来到学校,她对我冷漠依然,而且好像多了一份轻蔑。放学了,我背着书包慢慢地走着,我不敢回家,就坐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我眼睛红红的、湿湿的,想哭,但我极力克制着自己,可又怎么能不哭呢?我学习差,没有人玩,老师对我不好,连对我那么好的父母也唉声叹气的,慢慢地我逐渐由伤心转为愤怒;你让我的父母对我唉声叹气,但我偏要让他们昂首挺胸!我为什么学不好,我就不信,我就要学好给你们看!我拭干眼泪,充满自信地眨了眨眼。
工夫不负有心人,数学的最终成绩出来了,97分。我第一个要给人看的就是父母。在回家的路上,我脸上全是泪,但没哭。
从感情上讲,我可能会有些恨她——我的数学老师,可理智告诉我应该感谢她,不,确切地说应该感谢她的那份“礼物”。
第四篇:第九单元 第五课《游园》 教案
第九单元 第五课《游园》教案
汤显祖
一、内容介绍:
《游园》是一篇普高新教材读本中的课外自读课文,选择《游园》作为拓展教学原因有四。一戏曲可以说是现代学生文学欣赏的盲点,有必要让学生接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游园》是明清传奇,可与学生已学过的元杂剧《窦娥冤》作不同体裁的语言风格的对比阅读,欣赏《牡丹亭》独特的“诗化的戏剧语言”。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戏曲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代戏曲的兴趣;二明清传奇是从南戏发展而来的,温州又是南戏的发源地,《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的故里就在瑞安阁巷柏树村,乡土文学中的戏曲这一块对于这一代的学生而言,几乎没有印象和兴趣,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乡土文学;三作为与杜丽娘年纪相仿的女生可与主人公比较青春思绪之差异,女生读来会有亲切感,较好理解“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的特点;四《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六支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为此,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预习课文,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牡丹亭》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相互质疑解决字音词义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此外,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导入。
1、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感受,谈到学生的读后感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 “林黛玉素习1
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2.由《牡丹亭》的流传及影响谈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 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 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3.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4.从乡土教育引入,介绍南戏--明清传奇的演变。我们瑞安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北宋末年有部剧本因其高度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南戏之祖”,有哪位同学知道剧本名称是什么,它是谁的作品?(高明,字则诚,《琵琶记》)顺便介绍高明的故居在阁巷的柏树村,那里有纪念堂、集善院遗址(高则诚少年时读书学习处)、高郎桥遗址等。正是高则诚的《琵琶记》奠定了明清传奇的基本格局,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也更应此去接触并学好中国古典戏曲。明清传奇特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是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体裁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明清传奇中的精品《牡丹亭》,三.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zhì、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2 的旗手之一。
2.关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 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四、整体感知文本 1.简介常识
了解其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人物:旦 贴
字体变化:词牌名-----宋体五号外加黑括号 曲词------宋体五号 宾白------宋体小五
介--------仿宋小五外加小括号
传奇中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如【商调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如【乌夜啼】,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2.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有关注释自学,正音,有疑难处提出,先由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巡视,并主持质疑活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正音:炷zhù 恁nân 髻jì 晌shǎng 钿diàn 揣chuǎi 迤tuō 茜qiàn 簪zān 颤chàn 颓tuí 垣yuán 乐lâ 轩xuān 忒tuī/tēi 韶sháo 荼tú 縻mí 眄miǎn 缱qiǎn 补充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nân):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7)“沉鱼落雁”两句:这是以鱼、鸟的惊动,花、月的羞惭烘托丽娘的美丽。(8)泥:沾污,这里作动词用。
(9)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断井颓垣(yuán):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10)忒(tui/tēi):太。“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开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这里借花喻己,有叹息青春蹉跎之意。(12)凝眄(miǎn),(13)剪:剪刀声。
(14)观之不足:看不厌。(15)过遣:打发日子。3.朗读 a学生齐读
b学生分角色朗读: 旦、贴、介
三、赏读曲词.学生品读
(1)师:我想此时每位同学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少女游园图。哪位同学愿意用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构思的美景? 请一生描述。
(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断井颓垣、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2)师:这六支曲子都很美,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借景抒情中刻画了人物形象。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挑你喜欢的一支来品品、读读?并请在品好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曲词,读出杜丽娘当时的心情。
参考句式:我觉得(曲名)中的“
”这句(段)写得好,好 在
。备用提问: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1“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这句是什么意思?是写景吗?(鸟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啊,到处都是撩乱人心的春光!不止是写景,从“乱煞”这个词可看出。)
2“乱煞”这个词有何妙用?(不仅写了景——春光的热闹,还写了人——从中隐隐流露出杜丽娘心绪的烦乱)
3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禁锢在深闺内院,生活单调乏味,厌烦无聊。“小庭深院”,说明她是被禁锢在深闺内院,天地极其狭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是说,沉水香已经燃尽熄灭了,针线活没做完就被抛在一边。这里概括地描写了杜丽娘生活的典型环境,说明她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绣花就是闷睡。“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一个“尽”,一个“4为什么“今春关情”还“似去年”?(不只是关心春天,更是因为她有一颗压抑不住的青春的心在隐隐跳动。)
5能品出“莺啭”、“乱煞”的另一种味道吗?(景中有情。“莺啭”不但惊醒了她的春梦,也唤醒了她的春情;“乱煞”不但写出春光热闹,也含有春意撩乱、春情难遣的味道了。)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
1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蝶舞蜂喧?(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a晴丝只有春天天朗气清时才能见到,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b晴丝袅袅,极细极微,只有象杜丽娘这样细心闲适的闺房小姐才会发现,也只有对春天十分“关情”的人才会专注地观察它。这从侧面反映了杜丽娘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在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进象晴丝这样一点点可怜的春光,也说明深闺少女的寂寞可悲。c晴丝”同“情思”是谐语双关。“摇漾春如线”这“春”字,既是指春光,也可喻春情;既可说空中的晴丝摇漾如线,也可说是杜丽娘心中的春情象细线般颤动。春景与春情融合得如此紧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地步。
2为什么不说人照镜子,却说“菱花偷人半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化,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3杜丽娘用镜子照着面容都不好意思起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恐怕是杜丽娘在镜中窥探到自己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才羞答答不好意思吧!)
4“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闺中女子束缚的严重。)【醉扶归】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一个美丽华贵的少女顾影自怜、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爱美:穿戴、珍惜青春、对爱情的向往)【皂罗袍】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a音韵美:压什么韵?(ian/uan)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句式特点?(对比、整齐、用典)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b景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图?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c情美: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妈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绚丽的广阔的,衬托可怜)“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好姐姐】
杜丽娘的感伤情绪,在第五支描写赏花的曲子[好姐姐]中,又有所发展。这支曲子提到了三 5
种花,作者是别具深意的。杜鹃历来被当作悲剧的象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正是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是晚春开的花,写它主要为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所谓“烟丝(即晴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痴如醉的情状。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鸟衬人。成对的莺燕快活欢唱,更反衬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都扣紧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再也无法排解了。最后一曲[隔尾]: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丽娘的心事,还嫌“观之不足”,这更反映出杜丽娘的孤独、苦闷,身边连个像红娘那样的知心姐妹都没有。游园原是为了消愁解闷,谁知越游愁越重,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显然,杜丽娘的愁闷是时代、社会所决定,决不是游园所能解决的。但是,游园进一步唤醒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结:《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抛”,一个“残”,就把她对针线的厌烦以及长睡后慵懒无聊的心情表露无遗。)(3).杜丽娘游园时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4).对她的变化你是怎么认识的?[自然人,社会人(封建礼教)](5).你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体验?你又是怎么看待你和杜丽娘的相同或差异?
四.翻唱曲词
有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
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
五、欣赏昆曲(视频)
〈皂罗袍〉 {课外练习}
1.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潦乱、令人讨厌的春光到处都是。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无聊、苦闷的心情。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答案:A。没有令人讨厌的意识.)2.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了小姐的无精打采,真是旁观者清,杜小姐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情”。
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写春景,暗写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丝”与“情思二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写小姐的的羞涩、娇美之态,反映出深闺名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理。
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天风光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
(答案:D。参看前后文可知,“三春好处”在此实喻指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情思。)6
3.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开始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闷无端”。B.一番装扮之后,她为即将来临的欢乐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初出闺房的羞怯;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C.走入园中后,则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了春景又心花怒放。D.忽然传来了 “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千丈,人的顾影自怜和鸟儿的成双捉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便怏快而去,结束了游园。(答案:C。没有“心花怒放”只有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4.对这段曲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丽娘走出深闺,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样美丽,从而引起了自我觉醒,萌生了像木兰一样不让须眉的渴望和憧憬。
B.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C.杜丽娘的情绪经历了喜春——爱春——惜春——伤春几个阶段,杜丽娘这种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折射着那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六支曲子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支游园曲产生了摄魂
荡魄的艺术效果。
(答案:A。杜丽娘在此曲中是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萌生了对爱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和憧
憬。)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这道题旨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这一折戏通过六支曲子描绘了杜丽娘在游园中“思春—迎春—惜春—伤春”的情感变化,表现了她青春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要求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第一支曲子通过杜丽娘对春的关情,展现了她寂寞而苦闷的心境。
二、三支曲子中杜丽娘借梳妆曲折地揭示了她含情脉脉,娇羞无语,自我欣赏的心理。第四支曲子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写出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第五、六支曲子描写暮春景色,表现杜丽娘的伤春之情。
二、见[鉴赏要点]2
三、这道题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戏剧主题及人物的典型意义。由杜丽娘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封建社会中千百万妇女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向往。【内容评析】
一、课文概述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描写的是太守的女儿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梦而死,又由情而生,终于同书生柳梦梅结为夫妻的故事。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以及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游园”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一部分。演出本通常将惊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游园”,后一部分为“惊梦”。在爱情诗《关雎》的启发下,在婢女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严厉训戒,第一次走出囚笼般的深闺,在大自然中发现了良辰、美景。她惊叹于大好春光,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闺阁之中,向往美好的爱情,表现了她的自我觉醒意识。“游园”这一关目,成为杜丽娘从名门闺秀走上叛逆封建礼教的起点,对全剧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鉴赏要点
1、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在游园中,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是十分微妙和复杂的。为了充分表现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作者不是像一般剧本那样借助人物性格的冲突和情节的开展来 7
完成,而是通过人物对周围事物和自然景物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的,写景、抒情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巧妙结合。充分借助景与情的关系,将人物对美好春天的爱和对美好青春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同一大好春光,却展示了不同的感情层次,思春,迎春、惜春、伤春,对春的外在情感变化,表现了她青春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要求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
“游园”这折戏中,六支曲子写了杜丽娘对春天的感受和游园的整个过程。【绕池游】这一段唱词是“商调引子”,声情“凄怆怨慕”。“乱煞年光遍”语意双关,既是撩人春色的客观描绘,又是少女春心被逗引得恍惚迷乱的主观表现;
“人立小庭深院”不仅道出了杜丽娘长年生活的典型环境,而且透露出了她春情难遣的寂寞。而“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则把她由于过分寂寞而慵懒无聊的情状具体化了,“凭今春关情似去年”这一反问句式又点出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春色撩人胜似去年,单调乏味的深闺女红生活已拴不住她一颗青春渐渐觉醒的心了。第一支曲通过杜丽娘对春的关情,展现了她寂寞而苦闷的心境。【步步娇】写她对镜试妆,准备游园。【醉扶归】写她妆成后的孤芳自怜。这中间,幽微曲折地揭示了杜丽娘含情脉脉,娇羞无语,自我欣赏的心理。她先是自我觉醒:“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继而是自我爱惜:“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唱出了她由思春到迎春,从迎春到惜春的整个心曲。【皂罗袍】不仅以独具特色的语言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更以独特的手法充分地写出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好姐姐】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悲剧典故,并化用宋代诗人寇准“杜鹃啼处血成花”(《咏杜鹃》)的诗句,渲染了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是晚春开的花,它是春尽的象征。杜鹃的“啼红”,荼縻的“醉软”不仅将暮春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和声色,而且也衬托出了杜丽娘忧伤悱侧,如痴如醉的情态。她自觉和牡丹花一样美丽,但牡丹却不在春去以前开放,犹如自己“不得早成佳配”一样,触景生情,伤春复又伤人。更况眼前双双春燕呢喃细语,明快柔美;对对黄莺欢快歌唱,圆润清脆。相形之下,人却孤独寂寞,想来又是多少难堪!【隔尾】写出了杜丽娘游园后的感受。她游园本是为了消愁解闷,然而愁未解、闷未消,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烦恼。这种懊恼正是她内心春情荡漾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懊恼,激化了她与封建礼教的矛盾,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2、语言典雅清丽,华美工巧,充满了诗情画意。“游园”的曲词典雅清丽,脍炙人口,读后令人噙角生香,可谓具有巧夺天工之妙。【皂罗袍】更是作者的惊才绝艳之作,历来传唱不衰。首句的“原来”二字,活现了杜丽娘初到花园中的异常惊奇、欢悦的心情,原来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天地!“姹紫嫣红”,是极写春色的美不胜收;“断井颓垣”是说尽园林的凋弊破败,两相比照,是多么的鲜明突出;而前者正是杜丽娘美丽青春的象征,后者则是她所处的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的写照。美景付于残垣,娇花无人欣赏,不正像人物的命运一样。接下来又借主婢二人的合唱,用四个比喻强调了环境的凄清冷寞,进一步抒发了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感慨。“朝飞暮卷”典出于唐初王勃《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原是慨叹人去阁空,繁华销歇。在这里与下面几句联成一体,抒发了一种闺中少女的缠绵幽怨的情怀。客观描写与主观抒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在慨叹景物的变化中融进自己的哀怨,深沉自然,动人心魄。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不唯典丽,而且准确、生动,绘声绘形。如【步步娇】“偷人半面”的“偷”宇,极为生动形象,现实生活中镜子是不能主动去偷照人的,这是杜丽娘无意中从镜中发现了自我,才怪镜子偷照了她。一个“偷”字,惟妙惟肖地传出了杜丽娘含情脉脉的羞怯神态。再如第五支曲子【好姐姐】中的“啼红”和“醉软”,不仅把静物写活了,还赋予景物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情态,更显出了花园的春天气息。曲中将燕语状以“生生”,又以“明如翦”加以形容,使人由燕子的叫声联想到如剪的尾巴;莺歌状以“溜”和“圆”,8
使人由莺歌的溜滑和圆润想象黄莺儿在天空打了个圆转。
3、进步的思想和美学追求。
汤显祖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是明王朝的末世即临之际,正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各种败相暴露,社会黑暗腐朽,百姓苦难深重。另一方面,则是在行将溃乱的封建母体上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文化因素。思想界涌现出了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两方面的因素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他的美学思想核心——情。他高扬“以情反理”的大旗,借梦成戏,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和美学追求。这其中的“理”,就是宋明理学讲的“理”,内容就是封建伦理规范,即封建社会判断是非的标准。其代表就是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这个艺术典型告诉我们,汤显祖所谓的“情”,确实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这是明代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表达了当时城市市民阶层的要求。
透过杜丽娘游园中所产生的心理态势,我们正可看出作者在这位少女形象上所倾注的美学理想。杜丽娘的爱情渴望,不是由于男性追逐者所引发,而是她灵魂和性格中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情的温波。在那阴森、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她无法寻觅理想的情人,只能将爱情深埋心底。惆怅中,她偷偷地来到后花园,这无异于伊甸园中的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她第一次看见了春天,也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和春天一样美丽,她也发现了自我,她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发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不平之鸣。实际上,这正是千千万万被封建礼教禁锢在绣阁珠帘中的红妆佳丽的强烈呼喊。她在游园中所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幽怨,难以了却的伤感,正是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她要追求自由爱情,她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尽管这种追求还比较朦胧,但毕竟自我意识已开始觉醒了。
【相关资料】
一、《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承。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牡丹亭》的这个主题有其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何等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礼教,无疑地有着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思想指导,有明确的反礼教的创作动机,剧本的思想内容更显得深湛。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情”,就是人们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对青年 9
人身心的束缚。这种冲突既表现为杜丽娘、柳梦梅和封建家长杜宝之间公开的和面对面的斗争,也反映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作出的努力。这种从爱情的角度上表现的“情”与“理”的冲突,与明中叶的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的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脉相通、遥相呼应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着更进步、更深远的意义。《牡丹亭》所描写的爱情,有着和其他爱情剧不同的特色。作者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人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这种特色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作者善于继承前代戏曲遗产,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理想,是这种理想激烈进发的结果。《牡丹亭》教案
一、汤显祖【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土、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教学目的:
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教学重点:
杜丽娘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
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教学时数:一大节。
一、正反两方的矛盾冲突: 提问:
1、正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丫环春香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如何? 2、反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各自代表哪些阶级?各有些什么言论?
二、《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明确:
1、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2、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3、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小结: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 一体的复合戏。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
――――王思任
《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
三、《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
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
(1564—1616)2、时代背景
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
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
敢说敢做,敢爱敢恨(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
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1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第 九 单 元
2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备课时间:2016-10-29 上课时间:2016-11-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运用集合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指导】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比赛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时安排】 建议分为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2课时
3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备课时间:2016-12-4 上课时间:2016-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10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l、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事物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生谈话:国庆七天假,你们出去玩儿了吗?都去了哪些地方呀?
2、教师活动:国庆假日里,小红在聪聪和明明的带领下,非常快乐的在数学乐园里玩了一天,你们想去看看吗?那好,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随着小红,聪聪,明明去有趣的数学乐园看看吧!(板书课题:有趣的数学乐园)
3、教师活动:小红同学是个爱美的好姑娘,今天,她想穿得漂漂亮亮地去数学乐园玩儿,打开衣柜,你们看,小红都有些什么衣服呢?你们猜一猜:小红今天会搭配哪一套衣服去数学乐园呢?
4、这时,聪聪的问题来了:那小红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你们能为她搭配一下吗?”
5、学生活动:演练,动手排列,并作好记录。(活动前教师出示要求:
1、认真思考有几种搭配方法(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在本子上画一画、记一记。);
2、想一想:这些搭配方法有没有规律,怎样找才不会漏情况呀?;
3、自己思考完以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声音要小一点,不要影响别人。)
6、全班汇报交流:
7、展示结果:还是让明明来告诉我们,我们大家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了?小红的搭配方案在不在其中呢?
8、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组合,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4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二)探究思考
1、师:小红穿着漂亮的衣服出发了,很快,数学乐园到了。这时,聪聪告诉小红:数学乐园的大门是密码门,必须找到开门密码才能进去。小红很快就找到密码进去玩儿去了,你们能找到密码吗?
2、聪聪介绍密码门。
3、小组讨论摆出不同的两位数,并记下结果。
4、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5、师小结: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正确并有序地摆出9个不同的两位数,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三)体验感知
(1)师:在数学广角乐园里,有一个最精彩的地方——知识宝库,智慧老爷爷说,只有答对他的问题才能进去,你们想进去看看吗?
(2)展示题目:(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3)出示方法要求:教师出示要求:
1、认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三位数(将自己的想法在本子上作好记录。);
2、想一想:按怎样的规律去排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排完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声音小一点,不要影响别人
(4)小组讨论交流:
(5)学生交流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密码)(6)评价小结:看来呀,智慧爷爷也没能难住我们,大家真是好样的。
(四)交流实践
1、师:从知识宝库里出来,聪聪和明明又带小红去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2、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3、各小组展示记录方案。
4、师生共同评价。
(五)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
5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备课时间:2016-12-4 上课时间:2016-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2至6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活动发现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教学准备:国旗图片、练习题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很高兴认识你们,想和你们握握手,谁愿意?(我愿意。)好的,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我们三个人一起来握握手。大家注意观察,每两个人握一次手,我们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了3次手。)同学们观察很认真,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用字母来表示我们三个人。(A、B、C)你能用连线的方法求出一共握了几次手吗?
指名学生板演。
二、激趣导入,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告诉你们:2002年,中国队终于第一次取得了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资格。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图:(出示主题图的课件)
1、提出问题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2、小组合作: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合作,用四个队的国旗图片连一连。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利用国旗图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小组的方法一样吗?(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5、小结:
第一种方法:把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第二种方法:把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再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6
陶尧小学
金
伟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课时累计: 师:无论同学们用哪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简单的组合”。(板书课题。)
三、巩固运用
师:下面我们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1、课本第105页的”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这种游戏吗?(玩过)每一次都有两个小朋友抢到椅子,一共有几种可能?(指名学生回答。)
2、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7至9题。
师:同学们请看第7题,有四种硬币,每次取两个,取出的钱共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试试,可用画线的方法。(即:3+2+1=6。)
第8题,小兵去买书,他带的钱只够买两本书,请你帮帮他一共有几种选法?(3种。)
第9题,有四个小朋友要通电话,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话?用线连一连。(指名学生板演。)
四、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
请选择练习题卡上的其中一题来做。(练习题卡上出示两道题:第一题出示四种水果,让学生选择两种水果摆在盘子里。
水果拼盘。(每盘摆两种水果,有几种摆法?)
第二题出示五种物品,让学生自由选购两种,有几种选法? 小组展示。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组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