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中心小学
闫秋焕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应是主动参与,要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要取得成功,需要教师的指导影响,但最终还要取决于学生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观念要转向终身教育的观念,“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愿学”、“会学”、“善学”。我在此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愿学”
语文教学活动,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学生“思维无禁区”,让学生们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如在《一路花香》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这则寓言究竟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做人究竟有什么启发?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举出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例子进行交流讨论,谈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产生。
2、巧妙设问以激发学生好奇。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3、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赞赏”这原则,后进生一主动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不够完美,我会赞赏地说:“你勇气真可佳,能大胆回答问题,虽然回答得不够完美,但老师相信下次你会答的更好。”老师的评价如“你勇气可佳”、“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激励评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引导学生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
1、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有利于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下步的自主参与、自主质疑奠定基础。同时,学生通过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说勤奋》一课,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而且,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对童第周,司马光有了解,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学会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的预习质量不断提高。
2、让学生学会自主质疑。课堂质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自主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喜欢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入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先让学生读课题,接着,面对课题,自己心中有什么疑问,或想从文中了解到什么。此时,学生便会大胆的质疑,如:a、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b、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c、徐悲鸿励志学画结果怎么样?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兴趣,让学生进入了“我要学”。自主质疑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讨论,如讨论文章的各段是怎样具体叙述的,明确各段描写的具体内容;讨论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领会中心思想;讨论文章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了解写作思路。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肯定正确观点,排解学生的疑惑,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做出反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教会学生探究和创新让学生“善学”
1、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做到一课时要有一得。对小学高段学生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课外独立地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时代背景,划出重点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地阅读思考,每个人的所悟暂时保密,当学生都各有所悟,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有些该注意的问题而未引起注意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小结。教师要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策划、组织、启迪、督查的促进作用。
2、要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细心激发、培养、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如顺向思想与逆向思维法,发散思维与聚集思维法,联想、类比思维与求异思维法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异想天开,勇于标新立异,不盲从,不局限于书本,也不迷信书本,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以我们要以培养学生“愿学”、“会学”、“善学”为己任,以终身教育为方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让我们的教学由“受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培养出主动参与学习,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高素质学生。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六字方针”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这一理想境界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六字方针──静、竞、径、尽、镜、进,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静──静心宁神,为有效的学习提供可能性
二、竞──竞争机制,激发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三、径──方法路径。教会学习的正确方法
四、尽──各尽所能,完成各自层面的作业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设计有弹性的练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练习,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困难生吃不了”的问题,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镜──以人为镜,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实践证明,会总结归纳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学生,一般都是善于学习的人。只会努力学习,却从不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学,这样学有多少效果的学生,往往成绩平平,学习效果不突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定期地进行学习上的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别人好的学习方法要学习,自己好的方面要坚持。每周都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一周的学习情况,既要写收获,更要写不足之处。然后,再将这些反思拿出来共同分享,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以人为镜,及时改进自己不足的地方。
六、进──共同进步.获得学习的自我成功感
成功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成功感的强弱,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紧密联系。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较强的成功感,较强的成功感又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证实和加强最初的自我成功感;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有可能形成较弱的成功感。这种良好的感觉又激励着他们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形成良好循环,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第三篇: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引导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精巧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或课本中那些蕴含着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组织学生开展“解疑献计”活动。
三、巧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上课时,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就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学生至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四、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是指在课堂以外,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项目和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善于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五、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做到,不仅能够找出优等生的弱点,还能够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更要允许那些奇才、怪才、偏才的存在。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
如我曾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数学乐园”时,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勇于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
2012年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更应注重对学生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发表意见、提出疑问以及实践能力等过程中,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发挥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和引导者,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立足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一个民主化、合作性以及互动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创设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注重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由“要我学”的观念转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情景教学,利用分角色朗读、电教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手段创设课文中的一些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化。例如我在进行《麻雀》一文的教学时,当PPT播放出猎狗想要捕食一只麻雀的图像时,我就加以极富情感色彩而又生动有趣的形象化语言对PPT上的捕食场景进行描绘并提出相应问题,如“同学们快看,这只猎狗似乎想要扑向那只麻雀!那分明是一只嘴角嫩黄,头上还长着绒毛的幼雀!幼雀到底能不能死里逃生呢?”同学们听了我如此形象的描绘,心里非常着急幼雀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对PPT上猎狗捕食幼雀的场景以及这番“大战”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一番描绘,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和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准分为若干小组,给每一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各个小组的组员通过课外预习和组员共同合作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展现自己的学习结果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先引导其他同学相互讨论解答,最后再作补充。小组成员在对课堂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充分发挥,在其展现学习成果时,也促进了自我学习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设置合理的疑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前,设置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话题,分给各个小组去解决,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等话题,到上课时,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阐述他们的所学所思以及它们对于《月球之谜》一文的理解。我在课文最后结尾的一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设置疑问:“月球的未解之谜还可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看看应该如何解决这些未解之谜。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会被充分激发。
(三)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平等”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许多教师将自我的定位过高,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得师生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平等,须知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意义上来讲是平等的。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将学生放在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平等”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学生与教师关系和谐,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喜欢此门科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激发。
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改革,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篇:浅谈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浅谈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关键口:语文 学生
主动性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尤为重要。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自身的知识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一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做好准备。二是教师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三是删繁至简,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四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挥。五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语文。
新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改变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是必须的。新时代、新环境中“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但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呢?这是我们的一个疑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做好准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况且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引子”,必须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它,运用它。例如:在学习散文的时候,学生首先要了解散文是什么;其次要了解所学的散文是谁写的;再次了解这篇散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最后了解作者还写了哪些散文。在学习诗歌时,又该怎么预习呢?首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这篇诗歌的背景;其次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和其表达的感情;最后还要收集与本首诗情感类似的诗歌和作者写的其他诗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预习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只有在充分的预习之后,才能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讨论。而学生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才能树立自信,进而爱上课堂。因此,预习是学习的前提。
二、教师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一)别样的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以课文内容为主体进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或是以表达课文主题情感的歌曲来激情导入,又或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总之,利用种种方法皆以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为主旨。即会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更透彻,更主动。
(二)精彩的环节。有人说:只要结果好就可以,过程不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细水流长的过程,哪来结果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设置精细的环节引导学生层层剥离课文中的难点。例如在《自然之道》这一课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道”字来引导学生提问,“‘道’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道’”等等问题会围绕他们来展开。而这是紧紧围绕着课文来进行,同时也是围绕学生来进行。这是以问题围绕式来解决课文内容。当然还可以采用读品结合式、画说式、活动式等等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经典的结尾。结尾可以说是整篇课文的点睛之笔,他是对课文的浓缩和总结。我们可以采用教师结尾或者学生自己结尾,当然,我认为学生来结尾会更好,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是主导者,旨在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自然之道》这一刻,在结尾我们需要回归主题“道”,让学生去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道”,再请一个学生将同学们所说的做一个最后的总结。另外可以通过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等多种方式。
三、删繁至简,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
语文课本的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与其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抓住每个章节的要求,而不是面面俱到,惟恐有遗漏,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如果如此要求并天天以老三样的设计思路:作者简介——生字词教学——读课文——逐段分析——总结主题——写作特点来设计环节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状况就只能是恹恹欲睡的状态,我们的学生也只能是“掰苞米的熊瞎子”最后什么也剩不下了。因此,删繁至简,抓住紧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重点教学,十分有必要。而且也只有这种有重点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才能有创新,让学生眼睛发亮。比如全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来设计,其他皆由此生发开去,让学生自主去探讨问题,会让学生更有求知欲和满足的欲望。《新型玻璃》中可以围绕“新型”二字来探讨,那么以此展开的推销会才能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展开,而学生也会有学有所得。在学习中是不能偷懒的,只有自己的探究,自己主动的参与,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如果使学生学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当然在引导学生发问之前,教师要提前设置问题做一个引导,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发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在一篇课文中,什么是可以剔除的,什么是必须留下的,这都需要教师进行精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繁杂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主持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一切的问题都有学生去发现去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给与支持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他继续探索。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帮助和支持,给予他们在困难面前绝不屈服的勇气。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课堂才能有效的继续下去,学生才能感兴趣,并学有所得。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都有发言权。不能只有“教师说,学生听”那么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其和蔼去感染学生,做一个有亲和力教师,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哪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共同背诵一篇课文,都会给学生创造融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对“人”的关怀,对“人”的成长的“关切”,对“人”的未来命运的关切,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这种“关切”将激励教师百折不挠地去寻求“人”的成长规律,唤醒教师心中正在被激烈的升学竞争所窒息的创造激情,鼓舞教师去努力当一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艺术家。
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然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学生才会爱学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激发其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教学结尾时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个问题或作业(比如故事情节正讲到兴头上,来个欲擒故纵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学生对你这个问题魂牵梦萦,盼望着下次早点与你想见。如果你的学生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你的学生离爱学语文的距离就不远了。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学生主动去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展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自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结构中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重要革新。它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能够做到让学生快乐轻松的学语文,进而喜欢学语文,爱上语文,把“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必定能够学有所得。而教师作为主导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就不再是难事,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在生活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素飞.浅谈教师在“师生对话”中的角色定位[J].吉林教育,2010(2).[2]王鲁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济宁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