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

时间:2019-05-12 18:2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

第一篇: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

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 第50~51页探索规律“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过程,发现并理解和与积的 奇偶性的规律,能判断加法和乘法的得数是奇 数还是偶数,并能说明理由。2.使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比较与猜想、验证,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规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内容是具有规律的,获得探索规律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产生对数学规律的好奇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和归纳规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算式举例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回顾激活。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想一想,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是2的倍数就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2.创设问题情境。出示:1+3+5+……+29。提问:如果不计算,你能直接判断1+3+5+……+2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对于判断这样的问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引导:研究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是和的奇偶性问题。(板书:奇偶性)这里加数比较多,又都是奇数,得数到底 是怎样的数呢?如果加数更多会怎样呢?这样的计算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像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人 手开始研究,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0(板书:解决复杂问题

从简单问题人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两个数和的奇偶性。(1)引导:现在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先研究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大家自己举几个例子看一看:每次任意 选两个不是o的自然数,算出它们的和,填在课本上表格里,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交流:仔细观察、比较得数和算式,想一想两个数相加,什么情况下和是奇数?什么情况下和是偶数? 大家看一看,你的计算的结果都符合刚才交流的结论吗? 引导:现在请大家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看看上面交流的结论到底对不对。(学生举例)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情况,通过先举出例子,再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相加和的奇偶性,与加数 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如果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两个偶数或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板书:一个奇数 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

两个偶数或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2)判断:任意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是奇数? 任意两个相邻自然数相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知道为什么吗? 说明:两个加数中只有一个奇数,和是奇数。2.探究几个数连加和的奇偶性。(1)引导:我们已经发现了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和的奇偶性的特征。那要是任意3个、4个,或5个、5个以上的不是0的 自然数连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请大家分别选几个写成连加算式,填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表格里。先观察算式里加 数各是什么数,想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算一算,看看你的猜想对不对。┏━━━━━━━━━━━┳━━━━━━━┳━━━━━━━━━━┓ ┃

算 式 ┃ 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 ┣━━━━━━━━━━━╋━━━━━━━╋━━━━━━━━━━┫ ┃ 3个或4个数连加

┃ ┣━━━━━━━━━━━╋━━━━━━━╋━━━━━━━━━━┫ ┃ 5个或5个以上数连 ┃

┃ ┗━━━━━━━━━━━┻━━━━━━━┻━━━━━━━━━━┛(2)观察比较。交流学生的算式,选择板书一些算式、得数。出示要求,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算式并讨论: ①观察每个连加算式,加数里有几个偶数、几个奇数,和是什么数? ②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这些加数中的什么有关? ③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和是奇数?什么情况下和是偶数? 提问:通过观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交流、比较,说说自己的想法,逐步点拨得出加数中奇数个数与和的奇偶性的关系,并联系两个数相加的情况,归纳相应的规律。小结:我们从这些加法算式中发现,加数里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和就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和就是偶数。这就是 和的奇偶性规律。(加数里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和是偶数)追问:现在让你不计算,判断连加算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认为只要看什么? 3.应用规律,判断结果。提问:回头看一看,1+3+5+……+2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说明:有了规律,判断就非常方便。在1~29这29个自然数里,一共有15个奇数。所以这个算式的和是奇数。4.回顾反思,积累经验。提问: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1+3+5+……+2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这个复杂问题的?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 体会与同学分享。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有两个重要的收获:一是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问题人手,找出规律来解决;二 是探索规律时,可以先举出一类例子,再观察、比较,寻找有什么特点,从中发现规律。(完成板书:

从简单入手

举出例子

观察比较

探索规律

寻找特点

发现规律 解决复杂问题

5.探究积的奇偶性。(1)引导:刚才我们找到了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我们再看一个算式,思考它的结果。出示:81×3×675×7×8×11×814×1 9×1 5×121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能直接判断吗? 提问:你准备怎么办?根据刚才的经验,可以怎样找积的奇偶性规律呢? 要求:那你就按刚才的办法,自己举例子,任意写出乘法算式,计算结果看看是奇数还是偶数,然后观察、比较,自己 寻找特点,看看积的奇偶性有没有什么规律。(2)交流:你举出了哪些例子?积分别是奇数还是偶数?(根据学生交流,按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分类板书算式)你发现积是奇数还是偶数与什么有关系?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说说你的发现。(3)小结:大家列举并计算几个自然数连乘的积,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特点,发现乘数都是奇数,积就是奇数;乘数 中只要有偶数,积就是偶数。板书:乘数都是奇数,积就是奇数 乘数中只要有偶数,积就是偶数)追问:判断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什么?(乘数中有没有偶数)小结:看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乘数中有没有偶数。如果乘数中没有偶数,积是奇数;乘数中只要有偶数,积一定是偶数。6.应用规律判断。提问:那前面的81×3×675×7×8×11×814×1 9×15×121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说说你的想法。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乘数里只要有一个偶数,积就一定是偶数吗? 指出:偶数是2的倍数,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乘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所以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就一定是偶数。7.总结内容。提问:通过上面的探索,你知道了什么规律? 说明: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加法的和、乘法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的规律,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与积的奇 偶性。(板书课题)

三、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提问:回顾上面探索和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和大家互相交流。小结:通过探索规律.大家发现了,解决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人手研究,寻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探索规律时,可以举出一类例子,通过观察、比较,从不同的算式中寻找共同的特点,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可见,举例、比较并进 行验证,都是探索规律常用的方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摸奖游戏

2、介绍游戏规则:从这两个口袋里各摸一个乒乓球,然后把乒乓球上的数加起来,结果是多少?中奖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

3、学生试过后都没有得到,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4、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谢谢”都在奇数的位置上,“奖金”都在偶数的位置上,每次摸出的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结果都是奇数,所以只能得到“谢谢”,而得不到奖金。

5、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 奇数+偶数=奇数(板书)

(二)探究与发现1:两个数和的奇偶性。

1、师:刚才我们摸奖游戏中的数只是10以内数。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来举例验证。

学生借助计算器用大一些的数,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2、师:你能再举一些例子,验证自己的发现吗?

(1)猜一猜:打开数学书,任意翻到第几页,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2)说一说:任意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奇数+偶数=奇数,那么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呢?你也用举例的方法,找找规律,说说你的发现。交流发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板书)

4、知识运用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0389 + 2004 11387 + 131 268 + 1024

(三)探究与发现2:几个数和的奇偶性。

1、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你发现了什么?(1)268 + 1024,再加6,再加30,再加96,再加712……

(2)11387 + 131,再加5,再加43,再加89,再加253,再加387……(3)1+2+3+4+5+6+7+8+9+10(4)31+22+3+14+25+6+72+89+10

2、任意选3个、4个、5个或5个以上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先想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看看加数中有几个奇数。

学生填写活动表

观察举的例子,再讨论一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 规律1:加数中有1个、3个、5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规律2:加数中有2个、4个、6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3、知识的运用:判断加法算式,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 1+3+5+7+……+19 1+3+5+7+……+29 1+2+3+4+……+100

(四)自主探究:几个数积的奇偶性。

1、几个数的乘积,什么情况下是奇数?什么情况下是偶数? 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

2、学生举例探究,小组讨论发现。

3、教师总结:

规律1: 乘数都是奇数,积也是奇数;乘数都是偶数,积也是偶数。规律2: 几个乘数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一定是偶数。

(五)回顾与反思

回顾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找次品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3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4 .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新授 .出示例1 :这里有5 瓶钙片,其中1 瓶少了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 瓶钙片,其中有1 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帮助板书示意图。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5)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 … 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 练习:完成P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1 题,因总数为9 筐,故可平均分成3 份,只称2 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 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 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 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 题,把15 盒平均分成3 份,至多3 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课后反思: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能比较清晰的用图示的方法加上自己语言描述的方法比较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进步。第二课时:最优方法找次品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次)(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二、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

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 …… 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人)

2.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3.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课后反思: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教案

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2017年2月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三)例1 例2 学习内容:

观察物体

(三)例1 例2(教材第2.3.4页以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

(三))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自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 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将例题补充完整。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四、先学

(一)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不宜辅导学生),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做一做(找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错例并请同学板书黑板)

1、学生独立完成第2页例1。请两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页例2。请四名后进生上堂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4(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3)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4)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学生依次更正黑板上的题)提示:更正时用红色粉笔,哪道题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议一议

1、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组长监督,有错的更正。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八、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摆法。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九、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

(三)例1 例2练习课 学习内容:

观察物体

(三)练习课(教材第2.3.4页以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通过练习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重点、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复习铺垫: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练习“观察物体

(三)”(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通过练习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通过练习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自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三、基础练习

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2、第5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3、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4、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四、提高练习:

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呢?从不同方向看呢?

2、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3、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 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组长监督,有错的更正。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

巩固上面习题

八、教后反思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2.用一些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搭建成一个几何体,从两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图形如下,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最大是()cm3。

3.如图,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图1小丽搭的积木变成了图2六种不同的形状。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号和()号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相同的;

(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号和()号,或者是()号和()号。

4.一个用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它的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少需要摆()块,最多能摆()块,共有()种摆法。

5.小刚搭建了一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都是如图的形状,请问:他一定是用()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二、选择

1.一堆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分别如图,那么至少有()块同样的正方体。

A.5 B.6 C.7 D.8 2.由10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B.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C.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大 D.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面积一样大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7页的内容。例1和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不同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因数和倍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 请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不同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5-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及“注意”部分,完成下面问题:

1、什么叫因数和倍数?举例说明。

2、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5页做一做和6页习题。要求:

1、认真审题 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 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积极思考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30的因数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追问3:认为5的倍数写对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过渡:下面咱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习题,比谁发言最积极。找出18的因数和倍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二1、2、3题 选做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教学反思

第 二 课时 因数与倍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的练习课,教材7——8页练习二的习题。.教学目标

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在“因数和倍数”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填空

(1)如果A×B=C(A、B、C都是整数),那么A和B都是C的(),C是A和B的()。

(2)16的因数有(),16是()的倍数。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第二问其实还是求16的因数。(3)30以内4的倍数有()。

(4)已知A=2X3X5,那么A的所有因数有()。

2、练习二第2题。

比赛找因数,看谁找得又完整又快。

观察这两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1、2、3、4、6、12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3、练习二第3题。

比赛看谁找得快,汇报结果。观察这两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72和14既是8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

4、判断。

(1)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同。()(3)1是所有整数的因数。()

5、练习三第6题。

同桌合作,你说我猜,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1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5 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能很快的找出2、5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2、5的倍数特征》。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7到1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P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2、思考: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9页的“做一做”和11页的习题。要求:

1、认真审题 细心做题

2、坐姿端正 仔细检查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都是好样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偶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最小的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偶数?

小结: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偶数。

追问3:认为奇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最小的奇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奇数?

小结:在自然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最大的奇数。追问5:认为2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认为5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它的特征是什么?

小结:个位上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追问6:认为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找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一个四位数是372()

(1)要使它是2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2)要使它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3)使它是既含有因数2.又含有因数5的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三:

1、2题 选做题:《学习巩固》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练习三相应习题。教学目标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重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2、5倍数的特征,那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认真看10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 1、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

2、识记3的倍数的特征。(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第10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你们检查的真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看谁回答的最精彩。

追问1:认为3的倍数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追问2:认为第2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小结: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120)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在下面的()里填上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18()2()174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三:3、4、5、题 选做题:练习三:6、7、8题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 五 课 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2、5、3的倍数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的练习3第7-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正确判断出2、5、3的倍数。教学难点

会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3.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7.第9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三、指导练习1.第5题。

2、第6题。3.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4.第8题。5.第11题。

6.第10题。全班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教学反思

第 六 课 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材第14、15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四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了解1的特殊性。)20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教学重点

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再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它们是《质数和合数》。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了解1的特殊性。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4到1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黄底色布部分的内容:

1.识记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及1的特殊性。2.圈出100以内的质数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3 页“做一做”及例1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过渡语:看某某同学更改的多认真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认为质数找对的请举手?合数呢?为什么? 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没有最大的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

(3)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追问2:10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巩固练习: 练习四:1题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四:

2、3题 选做题:练习四:5题 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没有最大的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

(3)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16、17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重、难点: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16、17页的4、6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四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练习四7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在4、9、36这三个数中:()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36的因数一共有()个,它的倍数有()个。2.圈出5的倍数: 24 35 40 53 78 92 100 54 45 88 60 在以上圈出的数中,奇数有(),偶数有()。3.从0、4、5、8、9中选取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

(1)在能被2整除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2)在能被3整除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3)在能被5整除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4.将2、10、13、22、39、64、57、61、1、73、111按要求填入下面的圈内。

5.用“偶数”和“奇数”填空: 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

二、选择 1.如果(都是不等于0的自然数),那么()。

A.是的倍数 B.和都是的倍数 C.和都是的因数 D.是的因数

2.在四位数21□0的方框里填入一个数字,使它能同时被2、3、5整除,最多有()种填法。A.2 B.3 C.4 D.5 3.下列各数或表示数的式子(为整数):数的共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按因数的个数分,非零自然数可以分为()。A.质数和合数 B.奇数和偶数 C.奇数、偶数和1 D.质数、合数和1 5.古希腊数学家认为:如果一个数恰好等于它的所有约数(本身除外)相加的和,那么这个数就是“完全数”。例如:6有四个约数1、2、3、6,除本身6以外,还有1、2、3三个约数,6=1+2+3,恰好是所有约数之和,所以6就是“完全数”。下面数中是“完全数”的是()。A.12 B.15 C.28 D.36

三、解答

1.有三张卡片,在它们上面各写有一个数字2、3、7,从中至少取出一张组成一个数,在组成的所有数中,有几个是质数?请将它们写出来。,4,,0。是偶2.菲菲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八位数,记为:ABCDEFGH。已知:A是最小的质数,B是最小的合数,C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D是比最小的质数小2的数,E是10以内最大的合数,F只有因数1和5,G是8的最大因数,H是6的最小倍数。

3.小丽写了这样的一个算式让小军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2+3+„„+993,小军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那么,你认为结果应是奇数还是偶数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4.如图是一张百数表,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很多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数学知识。请你用“”划出所有3的倍数,用“○”圈出所有9的倍数。从你圈出的数中,你能归纳出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吗?

5.体育课上,30名学生站成一行,按老师口令从左到右报数:1,2,3,4,„,30。

(1)老师先让所报的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去跑步,参加跑步的有多少人?

26(2)余下学生中所报的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跳绳训练,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3)两批同学离开后,再让余下同学中所报的数是5的倍数的同学去器材室拿篮球,有几个人去拿篮球?(4)现在队伍里还剩多少人?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表面积。

2、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体积,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及改写。

3、体积和容积的区别。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直观演示法等。课时安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表面积„„„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综合实践:探索图形„„„„..„„„„„„„.1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认识。第18——1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吗?生:长方体,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找出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8到19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书18页—19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1.看例1,重点填写表格中的内容。2.看例2,思考: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种?(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3.识记: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9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3)抽一名学生说说例1中表格里填写的内容。

总结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总结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5、拓展练习: 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一定是长方体。()(2)、一个棱长和是60厘米的长方体,长、宽、高的和是15厘米。()(3)、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五:1——3题 选做题:练习五:5——7题 板书设计

总结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总结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吗?生:正方体,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正方体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学习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书30页,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正方体有什么特点?(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0页做一做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3)抽一名学生说说所填写的内容。

总结: 正方体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4)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总结: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5)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的棱长和

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六:

3、5题 选做题:练习五:1、2、4、6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特征: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P23-24页的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2、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出这些长方体的表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3到24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课本33—34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1、标明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中的六个面。

2、例1填写在书上。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请看检测题:P23做一做,24页第1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字体都有进步,继续加油!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追问3: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P25第3——5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出这些正方体的表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3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24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例2填写在书上。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25页第6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的字体都有进步,继续加油!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追问3: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小结: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1、P26第8题

2、P26第9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26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26页的7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六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练习六10——12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科书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你们能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学习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7到28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27页至28页,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我先让一个同学说说他画的重点是什么?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28页做一做1、2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38(1)、过渡语:看某某同学写的过程多清楚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总结: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1、练习七1——4题。

2、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2、摆一摆:用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小结: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推导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材29——3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们能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29到3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课本29页至30页(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例1。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某某同学的进步真大,敢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继续努力呀!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练习七:6——8题 选做:练习七: 10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教材第3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咱们能不能用同一个公式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运用》。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认真看课本31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红底色部分的内容。

1、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2、识记正方体、长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31页做一做的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

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列式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认为计算结果对的请举手? 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v=sh(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由一个长方体铁块,底面积是32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把它锻造成一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截面成是4厘米(锻造的过程中没有损耗),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七:9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高

字母表达式 : v = sh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33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2、灵活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33页的11、12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练习七10、13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材第34——35页例

2、例

3、例4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的进率及化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那么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认识体积单位,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34到3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4、35例

2、例

3、例4,边看边填写重点看黄底色和粉红底色的内容并填填空

重点完成表格。思考:

1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35页做一做 36页1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1)、过渡语:你们能把自己不同的想法写出来,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回答的最精彩。

追问1:认为这两个同学填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1: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总结2: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45(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3.8立方米=()立方厘米 70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八:

2、3题 选做题:练习八: 6、9题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36、37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1、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2、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难点: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36页的4、5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八7、8题。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容积,教材第38——39页例

5、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重点

1、建立容积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会计算老师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会计算物体的容积,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0到51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师读。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8-P39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红底色和黄底色部分的内容,1.识记容积的意义和容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思考: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40页练习九1——2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

2、讨论(议一议):

48(1)、过渡语:你们真是好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追问1:认为第1题写对的请举手?为什么?、追问2: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小结: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追问3: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追问4: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

总结: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3)、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4)、拓展练习

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40厘米的鱼缸中水深25厘米,放入几条鱼后,水面上升了3厘米。这几条金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练习九:3——5题 选做题:练习九:13题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不规则的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九(41页的习题。)学习目标:

巩固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重点: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学生在书独立完成41页的6——9题,让学生订正。

四、练一练

1、要求: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字体写的最端正。

2、拿出练习册,完成练习九的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议一议

1、对改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

4、让学生更正错题。

六、作业 完成练习九10——12题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下: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教学难点

1、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旋转。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多利用多媒体小平台,创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教学情境。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能预习教材,上课能更好接受新知。

4、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组织好一对一帮教学习,抓好后百分之二十学生的学习。

5、加强课堂练习时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6、加强单元检测,及时让学生及教师自己反馈教学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7、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8、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9、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10、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利用学校星卡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优秀作业本评比”、“每周学习表现良好学生”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五年级共有37位学生。我接任这个班级已有一学年,对学生情况很熟悉,在上学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数学成绩有进步,虽有些进步,但与学区兄弟学校相比较而言,与学区平均分还有2分的差距。学生方面,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如计算方面,好多学生整数乘除就没有学好,计算错误率高,以至全班平均分不高,优生少,差生多。学生的作业习惯不好,上学期开学初有10来位学生作业经常没有按时做,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几个学生(侯东祥、张金成等)基础知识差,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第五篇: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12—2013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价评价方法,(建立“奇思妙想录”)。

二、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44名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基础知识不太扎实。一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少数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有困难。还有个别同学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结合气温认识正、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整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第三单元--方程

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列方程解决一步、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和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

第四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计算,简单分数乘法问题,认识倒数。第六单元--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计算,简单分数除法问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

看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体积

体积概念,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包括容积)。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第八单元--统计

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应用(安排4个活动)

记录天气

(一)--结合“生活中的负数”单元设计

通过记录10天天气情况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从许多途径都可以获得天气信息,并在记录中了解一些关于天气预报的符号,利用数据进行有关负数的学习。

包装磁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计

通过包装6盒、8盒磁带,探索怎样包装磁带,用的包装纸最少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设计包装箱--结合“体积”单元设计

结合香皂装箱问题,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自主设计包装箱解决问题的活动素材,使学生了解数学计算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录天气

(二)--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记录15天的天气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有关数据信息,与其他年月同期气温情况比较,培养学生善于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进行画统计图的练习。

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2.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3.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通过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重点:分数乘除法和方程。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五、教学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 真正做到将知识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六、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复数

第二单元

方向与路线

第三单元

方程

第四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五单元

长方体正方体

第六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七单元

体积

第八单元

统计

6课时 4课时 10课时 10课时 8课时 7课时 9课时 6课时

下载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和的奇偶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

    五年级总复习第一章 圆 一、填空 1、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条半径,( )条直径。 2、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 ),所有直径都,直径等于半径的( ),半径等于直径的。 3、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

    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说课稿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1800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说课稿 -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下)第79—81页。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15页例2,以及第16页练习四第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教后反思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中第2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平移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计划及教案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 倒数教案 冀教版

    倒数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倒数。 教学目标: 1. 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 2. 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