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文+201703240119-2+无性别主义在人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创新
无性别主义在人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创新
摘要
中性化服装即无性别化趋向服装(Unisex)指女装和男装很相似,甚至一模一样。随着时尚造型的发展,性别模糊化,男装女穿或是女装男穿无性别主义,或是性别无差异化。越来越多的无性别主义理念影响着我们。但无论何时,我们碰到别人时,总会习惯性地先去判断对方的性别,Annie Woolhouse 却说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最先注意到的是他人心理性别传达出的外在表现,只是假设这样的表现是他们生理性别的准确表达而已”。而着装作为个人外在表现的首要工具,自然会和性别产生联系,但服装并非一直有着明显的性别标识,而今天大肆流行的中性着装风格和有无性别的议题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讨与争议。关键词:无性别主义;人物造型;设计;创新
目录
前言................................................................3 第1章 无性别主义在时尚人物造型中的设计调研与分析...................3 第1.1节 设计灵感来源...........................................3 第1.2节 设计市场调研...........................................4 第1.3节 设计思路分析...........................................4 第2章 无性别主义在时尚人物造型中的创新应用.........................5 第2.1节 无性别主义在发型设计中的创新应用.......................5 第2.2节 无性别主义在妆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5 第2.3节 无性别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6 第2.4节 无性别主义主题人像摄影创新.............................9 第2.5节 本设计作品的应用领域与展望............................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前言
自“服装”诞生以来,男女服装就有着区别。因此,无性别主义的现象不断发生。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男女着装之间的这种区别在不断的变化: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这种区别甚至到了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服装格局中,男女服装已然形成了鲜明的性别区分,其中“裙”是最能代表女性符号的服装样式。然而当今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正在逐渐出现新的模式,性别与服装的传统联结关系正在被打破,无性别主义的人物造型设计的现象在不断的挑起话题。
第1章 无性别主义在时尚人物造型中的设计调研与分析 第1.1节 设计灵感来源
模仿不是美,拼凑不是美。服装要忠于个性,要在生活、艺术、随性的领域里体现出魅力坊品味和无性别主义。在传统与创意、古典与现代、硬朗与柔情中寻求统一。为此,我们还将向国际流行的宽松、自然方向发展,以一种崇尚自然的心态来演绎时尚,以一种平和使然的色彩去闪耀生命。
男女装元素作为设计师改变原来设计面貌的一个灵感源存在,已经不再仅仅代表原来纯粹的男女角色的符号出现。现在的服装流行周期比20世纪中期大大加快,服装样式的变更需要加速变化,设计师已经不再以文化思潮为依据而变更服装样式,更多的是根据感觉,在自己头脑的设计资源中快速寻求一种可以带来新面貌、新感觉的服装样式的灵感源,而男女服装元素就充当了这个角色。男女服装元素的运用更多是为了变化出新的面貌、新的样式,而不再是体现某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中性化更加表象化、单纯化,在一定程度上 缺乏深层的人文基础。
服装造型是对服装风格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服装作为直观形象, 人们首先感受的是剪影般的外轮廓,服装外轮廓不仅表现了服装的造型风格, 也体现着时代的风貌。在服装设计领域,风格是指设计师们对服装的独特的见解,并用与之相适应的手法来表现其思想和精神气质的实体产物。它不但反映着设计师们的思想理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服装中性化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矛盾的改变,服装流行速度加快,男女装元素已经不代表某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仅仅作为服装的变化元素或服装意趣存在,以及社会对非主流文化的关注等多种原因交合造成的。
第1.2节 设计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汇总大量受访者信息,获得定量信息。调研形式包括街头当面采访、入户当面采访、网络问卷调查、邮件问卷调查及电话采访。1.二手数据调研或查阅调研
二手数据调查法研究的是网络、成书、杂志、商业期刊或学术、政府及行业渠道取得的已有数据。这种研究方法用于确定细分市场的规模与构成,获得背景信息以及更详尽的财务数据。这类信息多在图书馆能够免费查阅,部分来源需要付费。以商业企业形势提供行业信息收费可观,不过这些费用远比不上雇用市场调研公司开展原始数据调研的花费。2.原始数据调研或现场调研
原始数据调查法是直接到现场收集原始数据的调研方式。市场调查、调查问卷、中心小组调查、单独采访都是原始数据调研的方法。原始数据调研也可用来收集市场商品数据、调查竞争对手情况。现场调研并不高深——实地考察商业街或购物中心、记录产品、款式、颜色、价格、特惠及降价信息或是关注时尚趋势等,都可称为原始数据或现场调研。
第1.3节 设计思路分析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性别主义的人物造型设计的现代主义设计作为前卫艺术,以实现“理性”、“秩序”、“逻辑”、“功能”、“系统”、“永恒”、“纯粹”为理想,体现典型的男性气质与布尔乔亚文化所热衷的以“审美”、“舒适”、“装饰”为特点的女性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庭生活是布尔乔亚身份表征的最佳场所。消费文化及其文化的女性化成为舒适生活方式的温床,以包覆、围合、装饰、垂坠、填充为方式成为营造安全的、私密的、安逸的、亲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重要室内设计手法。然而,这种慵懒的生活态度与繁复的装饰性设计在现代主义者看来是对其核心价值观及其权威性的挑战。“„„又是填充物的装饰。服装是具有精神与物质两种属性的,设计师的灵感是服装所要表现的精神思想,而面料是则是服装形成的物质基础。真是深入骨髓的恐惧地带。天鹅绒和丝绸、干花、粉尘、令人窒息的空气、阳光缺乏、门帷、地毯等布置,上帝啊,我们已经受够这此了!”(Loos ,1908)对比之下,美国家具设计师尼尔森(Nelson,194)认为,橱柜式家具的出现是区分新旧两种室内设计风格的明显标志志。收纳式整体家具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又增加了空间视觉的秩序感,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功能上都十分符合现代卞义设计的核心价值,而收纳式整体家具的最早雏形在柯布西耶(Corbusier,1925)的现代主义宣言式作品的“新精神馆”中已能觅到踪迹。
第2章 无性别主义在时尚人物造型中的创新应用 第2.1节 无性别主义在发型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无性别主义的人群不断地尝试不同的衣着风格、不同的发型设计。变化使人发现不同的自己,无论是发型上的变化,还是服饰上的变化,都给人带来新的感觉、不同的体验。这让无性别主义的男性爱上了变化,越变越来劲,越变越有味道,越变越到位。
选择什么样的发型作为自己的职业形象标准,这是商务人员必须正视的问题,因为商界比较讲究规矩和恪守传统,过于老土的发型和太过前卫的发型都会与商业氛围格格不入,很显然,这里就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标准。
一是发型必须符合性别要求,男女不分的中性发型,或者男女互换的男类发型,都会令其他商业人士产生困惑与不安,他们将很难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性别异化的影响,从容不迫地进行交往。
二是发型必须符合身材比例,所谓修饰,就是运用发型的长短或肥瘦来营造视线错觉,为身材缺陷取长补短。
三是发型必须符合年龄层次,岁数多少都是明摆着的事,发型的作用是淡化年龄的差异,使自己或显得年轻,或显得成熟,但如果硬要完全依赖发型遮掩真实年龄,譬如上了年纪的女人还要剪个“童花头”,显然就太有些弄巧成拙,惹人笑话了。
四是发型必须符合职业身份,商界对此的一贯标准是庄重得体,具有成熟的分寸。
五是发型必须符合脸型特点,长脸形的发型应在脸部两侧增加发量,并且削剪出发式的层次感,压低顶发,弯曲垂发,使脸部的暴露部分尽量圆润些。
第2.2节 无性别主义在妆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妆容与影视妆容有相同于不同之处,而影视化妆造型离不开生活的形象设计,有许许多多的灵感都是来源于大自然和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所以,我们是发现美和制造美的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商业放映活动的推进,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性别主义的造型是非常直观的,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让观众可以间接了解无性别主义的人物性格。无性别主义有的造型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年代戏,科幻戏等,都需要特效化妆的运用,这样才能更体现无性别主义的人物造型对剧的重要性,所以无性别主义妆面造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影视化妆造型不同于生活美容和时尚化妆表演,前者必须尊重戏无性别主义所规定的人物性格化特征以及戏剧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造型;有时丑陋、有时亮丽。生活美容主要着重于修饰与弥补;所谓时尚化妆重在演示,极少适用于生活,随意性大,与完整的戏剧、影视艺术造型相比有档次的区别。
化妆师是影视无性别主义人物外貌的创作者,需根据剧本来设定人物的各个方面,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种族、年龄、性别、嗜好,健康状况等形象特征的描绘,有助于化妆艺术家设想未来荧屏上可视的人物形象构思。
从无性别人物造型设计的整个流程来看,要经历两个环节:平面设计创意与立体设计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转换时空,如少变老、男变女等。因此,人物造型设计显然属于综合设计范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人物造型设计是运用视觉元素塑造人的外观,并通过视觉冲击造成视觉优选,从而引起心理美感和判断的综合性视觉传达设计。无性别主义是人物造型设计的最高境界。人物造型设计就是调动一个人所有与形象有关的因素,进行组合与搭配,从而形成一种风格,是从心理的角度找到最适合的包装,从环境限制的范围找到最适合个性的定位。每个人在做自我人物造型设计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到,人物造型设计是人工的产物,而人的身体则是不得改变的。某些缺点也许就是你个性的所在,有些需要掩饰,有些则需要衬托,这正是无性别主义人物造型的存在之处。
第2.3节 无性别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服装设计中的无性别主义思维可适应服装市场的需求
服装之所以分为男女装,这是依照人类性别的社会角色以及男女身材特点的无性别主义差别而决定的。曾几何时,在经济落后的年代,男女服装趋于一致,女性的服装大多被男性化,但这并不属于异性化思维的服装设计结果,仅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被动产物。
如今,即便是男女都可穿替的牛仔服、运动服、工作服等,尽管它们在男女相应服装的“色彩、面料”方面达到一致,但其“廓型、细节”元素依然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类型的服装属于异性化个性服装的款型之一,而这类涉及异性化思维的服装设计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和 人们对外在美追求的必然结果。
1.无性别主义设计的服装适应社会职业角色的需求
在女装设计中采用男装元素的简洁、粗犷,可使女性在温和恬静中透出男性的锋芒。而在男装中添加女性服装的圃润、柔和的设计,可以达到一定的活泼细腻而不显脂粉气。这种异性化的服装除了可以凸显着装者的某些个性以外,也是人们适应特定环境下的社会角色的需要。
男性之所以女性化,是因为社会意识到女性品质中的彬彬有礼和注重打扮的特点更适合商业氛围,更具有公关、沟通和推销等方面的优势。而女性之所以男性化,同样亦有其中类似的道理。
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这一行为本身也促使男女性格及着装元素产生一定的交融。现代职场中的男性需要温文尔雅、轻柔的社交举止,穿着具备一定量女性化设计的服装可以增加男性的温存和非粗犷的感觉。而对于职场中的女性而言,在着装中体现必要的男性硬朗再配以自身的容貌、智慈与才干,将更能够表达女性的一种精干、踏实的风范。2.个体外观修饰和场长堪短
服装作为人的第二皮肤,人们利用它进行自我装饰。就普装者个人而言,无性别主义特征总是存在,对于那些特定的人员来说,穿着具备一定比例异性化的服装可能更能使其认为舒适和美感。且无论对于女性或男性,这样的装扮均有利于掩饰个体人物中的某些平淡,凸显独特与潮流。
尽管时尚服装的设计有时并不考虑与大众场面的和谐,但流行服装的设计却总是能够以“和谐”的身份出现。服装设计中的异性化思维,与设计师或设计师所关注个体的粉装追求密切关联。然而.对于普装者而言,他们可能会把穿普具有异性化特征的服装当做自己的一种风格。也可能仅仅是想去偶尔体验一下不同的自我,或者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而做出的外观装饰的妥协。3.因为流行而发展异性化服装设计
服装的异性化倾向在各个历史年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服装设计理念的变迁又赋予异性化倾向服装不同的时尚感觉。那些率先穿着异性化倾向服装的个体向外界展现了一种不同的个性美,在评论与观察之间,总有一些人去参照模仿。而当模仿的人多了,流行也就成为可能。
通常,由于个性的突出和另类,这种无性别主义设计的服装在年轻一代中间具备强大的市场潜力。也是由于这是一个巨大规模的消费群体,促进设计师们必须在这一方面继续进行思考和尝试。
(二)异性化思维在个性服装设计中的呈现 1.女式个性服装中的男性阳刚元素
在我们的社会中,女人可以穿男人的服装,但是对于男人穿着女人的服装却有着强烈的反感。传统的社会束缚对男性穿着女性式样的服装比较有抵触,但对女性的着装性别化则没有过多的约束。正因为如此,女装设计在廓型方面必要地加入男装特有的元素,是各时期服装设计师常常可以大胆采用的设计方式。
男性化风格的服装常常强调宽肩以及宽松的上衣造型,另有在色彩上的深沉单色(黑、蓝、墨绿等)、花型简洁、面料质地粗犷等。此外,经典的男式军服元素属于男性传统的审美范畴,那些飞行夹克、海军衫、军衔臂章、皮带、马靴等,代表了男性高大成熟、刚毅、帅气等服装特性,将这些服装的专属元素搭配于女装设计之中,完全可以不由自主地产生女性独特的气质。
2.男式个性服装中的女性阴柔元奋
现代女性似乎已经变得越加干练,而男性却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温柔。男女个性之间的距离似有逐步拉近的趋势。由此表现在男性服装设计方面,可以将原本属于女性专有的阴柔、娇艳等元素,渗入硬朗、刚强、执着、潇洒的男性服装元素中。
男装女性化风格设计在外形上主要表现为紧身和收腰,显出轮廓曲线。款式细节则常采用女装设计的手法,如镶嵌、滚边、刺绣、拼接等。面料方面的选择更多,只要能制造出女性化倾向的如透视、印花、飘逸,甚至曹丝面料均可参考使用。在色彩上,原本属女性专利的粉色、艳色也可以出现在某些现代男装设计中。但,基于社会的传统观念,设计时必须控制所采用的女装元素的比例,除非是专为舞台人物或其它特殊场合人物所执行的设计。
第2.4节 无性别主义主题人像摄影创新
现在在无性别主义人物摄影中,致力于人类先验的探索,力求突破传统理性逻辑的束缚,试将本能与潜意识从真实现实中剥离出来并揉和弗洛伊德的梦理论,是超自然情景得以再现。摄影艺术家的灵感突发、自动创作以及多元技法、天马行空的意识甚至心理扭曲都为艺术创作提供的无限空间。
无性别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日益丰富,从选择特殊视角、能产生夸张变形视像的镜头、多次曝光的技术手法到叠加、剪贴、拼放的多种暗房制作工艺以及photoshop等电脑软件技术应用,无性别主义可以尽情地将这些技术运用十实际的创作过程中。
利用特殊镜头进行创作是超现实摄影师常用的手法。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以及鱼目镜头产生的影像畸变效果给超现实摄影师创作拍摄提供了便利。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在1962年出版了《裸体的透视》,并以此作为自己摄影生涯的结束。他将无性别主义观念融入到人体摄影中,他利用广角镜头能使所拍摄的物体产生畸变的特点探索抽象人体的艺术表现。强烈的形体畸变使人体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这些充满着生命力的变形的人体,阐释着工业时代冰冷的机械化和社会传统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另一方面,布兰特将扭曲的人体从社会对自然化人体的定义、身份、时间地点的认定中抽离出来,形成一种符号式人体的抽象概念,从而为释放自己艺术情感提供载体。
一些摄影师对底片进行大胆的修饰,他们反对传统唯美摄影中优美、细致的影响,通过对底片进行矫饰曝光、增感显影、中途曝光、冰裂绸状纹效果、刮饰底片等方法,是影像往往呈现出粗糙、粗颗粒、高反差的效果。这类作品更注重情感的传递,而非对现实的写实描述。这种无性别主义摄影创作形式以20年代的摄影师是门雷(Man Rav)为起点。门雷常将中途曝光技术运用在肖像和人体摄影创作当中,感光材料经过长时间曝光,会导致正常影调层次发生反转,经过这种处理的人像作品在外形轮廓上会产生柔和的黑色轮廓线,甚至会出现一部分身体发生反转而另一部分正常显影的情况,这种迷离奇幻和超现实之感似乎透视着被摄者灵魂深处的阴暗鬼魅。中途曝光的技法技术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的实验才能出现想要追求的效果,而冰裂绸状纹效果似乎正是由十摄影师冲洗时温差3℃以上,技术出现失误才产生的。底片药膜而产生的冰裂状网纹使影调部分细节受损,影像无法完整连续的显现。门雷却利用了这种技术特性拍摄肖像,让不规则的网状断裂与神情忧伤的妇人肖像交融在一起,伤逝悲情之感跃然纸上。
第2.5节 本设计作品的应用领域与展望
无性别主义人物人物造型设计只能提供给欣赏者一个形象,要想把握这个形象,就只好依赖与表象。表象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就像一个人的名片一样,在无言中向他人展现着完整的自我,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性别主义人物人物造型设计中表象性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发型、妆面、服饰、体态等表象的事物,来反映这个形象内在的东西。从视觉角度来说,我们欣赏服饰,最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就是服装的色彩以及外轮廓造型。而其色彩和造型又是通过不同质地的面料而表现出风格各异的效果。无性别主义人物人物造型设计的审美,一方面在于它与人的自然形体融为一体,表现人的外在美;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气质、性格、思想、情趣、爱好等相适应,表现人的内在美。而内在美总是通过外在美取得最佳结合点,当衣(服饰)、形(体态)、神(气质)三者和谐统一时,人物造型设计才是成功的。无性别主义人物人物人物造型设计的兼容性是有目共睹的,它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兴设计学科。从视觉传达的观念来探讨视觉元素,研究视觉元素如何通过视觉途径传导给中枢神经,最终引起人们心里反映的整个过程。
结论
无性别主义的人物造型设计,通常为独立于上装的下装或与上装相连的服装,与裤子一样可以为男性或女性穿着。自古以来都有男人穿裙子的历史,虽然在近三个世纪里裙子被逐渐定义为女性的服装,且着裙的男性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男性也能穿裙子的事实。多年以来男性着裙渐渐形成了“不正常”和“女性化”的大众普遍意识,被打上了“无性别”的标签,这是一种误解。
男人的雄性魅力不仅仅只限于传统肢体力量的标榜,而更在于男性沉稳、自信的内在特质。裙子并不只能等于阴柔,不同款式的裙子所表达的语言也不一样,通过服装设计可以使裙子有更加适合彰显男子气慨的廓形、纹理等视觉感受。所以,在当代社会上将“裙”定义为女性专属服装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王羊羊.中国当代影视人物造型设计的风格表现[J].艺术百家,2012,03:227-228+241.[2]滕玉梅.舞台人物造型设计教学中的意象造型[J].艺术探索,2012,02:109-110.[3]宋菲菲.人物造型设计中的“拿来主义”——从葛丽泰·嘉宝、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的时尚谈起[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3:51-52.[4]邵琳琳.当代影视人物造型设计的风格分析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8:87.[5]罗婷.多媒体戏无性别主义的人物造型设计——爱丁堡戏剧节剧目《仲夏夜之梦》服装化妆造型设计阐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3:66-73.[6]李冰洁.奇幻人物造型设计要素浅析[J].大舞台,2010,09:91-92.[7]杨默.符号:人物造型设计的视觉母语[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1:75-79.[8]庞博.行业影视无性别主义人物造型的设计研究[J].服饰导刊,2016,03:68-74.[9]潘建华,钱亚平.新元素与莎士比亚式思考的兼容——莎士比亚《驯悍记》人物造型设计中国化实践[J].戏剧文学,2016,10:58-63.[10]马唯.浅谈戏剧人物造型设计的功能[J].戏剧文学,2014,05:115-118.[11]滕玉梅.剧场感表现在舞台人物造型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探索,2014,02:81-82.[12]王娇.浅析京剧人物造型设计的符号表意[J].艺术科技,2014,04:208.[13]宋立新,吴群,刘霖.城市广场地标人物造型设计:以湘西州泸溪县城市广场辛女雕像造型设计为例[J].装饰,2014,08:86-87.[14]张婷.论影视作品的人物造型设计[J].电影文学,2013,05:99-100.[15]张晶晶.论影视人物造型设计[J].艺海,2008,04:116-118.[16]王岚.动漫人物造型设计中应用我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14.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知不觉即将结束我的学业生涯,大学的生活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我就要在这里画上完美的句号,离校的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学校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四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四年里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们成为了不离不弃的姐妹,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我们一起哭,一起笑,晚上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讲述自己心底的秘密,可是今后,我们很难,或许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没关系,还是要祝福,各奔前程,大家珍重。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一直鼓励着我,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最后谢谢大家,谢谢所有爱我的人。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近些年来不断地被设计师们挖掘,重要的表现就是在人
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而这种设计是带动动漫、游戏等产业的重要环节,所以中
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如何更加丰富且恰到好处的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的应用似乎
是一个新的挑战。联系国际上的环境和需求以及中国的传统动画和人物造型,模
仿者永远不可能超越被模仿对象,这就在当前的这个时代下对人物造型设计提出
一些新的要求和区别于传统风格原本上的变化。无论是动漫还是游戏领域,设计
师们不仅仅要做到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出的角色形象刺
激到受众的眼球,更多的是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感染到受众的心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人物造型设计新媒体动画应用
造型美学这门专业理论课程,使我对造型美的发展、应用以及与领域里的关系有了更加进一步的深入认识。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包括建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通称美术,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独特的把握。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近年来迅速走红,出现了一系列的好作品,用东方艺术的魅力加上全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很多精品。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飞跃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很多吸引年轻人的动漫、游戏、网络信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深深的刺激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着他们对虚拟世界的无限的遐想和创造。而视觉上的享受是人们最为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最求。怎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它独特的古老的东方魅力,做到新而不旧,久而不老的中国风格,更多的吸引人们缅怀于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民族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真正的“旧元素,新组合”的中国新风格。现代与中国风的蕴含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经典。
在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我们能够深刻的去通过电子产品以及网络媒体深深的感受到美国的文化存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大片,迪斯尼乐园,变形金刚等等。而美国的文化似乎带有更多的物质色彩,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的确在世界上美国在经济上是一极。而欧洲共同联合体的形成意味着欧洲走向联合,终将成为一极,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以什么样的一种象征成为一极呢?无可厚非是文化,文化代表着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说汉语写汉字代表着你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沉淀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靠什么存在了5000年,不是因为我们很能打仗,我们在历史上要亡国的时候多了,但是谁灭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非常的伟大,中国的文化影响着世界,中国的文化元素也会成为国际上认可的一个标志。而传播中国文化元素的渠道就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媒介,好的设计,好的应用可以更加迅速的让中国文化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走向国际。
谈到绘画,我不得不说最为基本的就是一个人的手绘功底,在本科期间里我接触了人物造型设计,这在计算机上用Photoshop,Painter等软件完成的人物造型设计似乎与传统的绘画有着极大的区别。首先我要对人物造型设计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人物造型设计需要设定负责设计登场角色的人物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以及表情,并表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通常需要绘制一人物的:头部及、正、背、侧等多个不同角度的三面效果,有时还会包括线条封闭和人物发型,身着不同款式的服装造型,与其他角色的身
高对比,以及佩戴的小饰物等细节。如果动画的原作来自漫画,则需要将漫画家笔下的人物重新绘制,以符合动画的要求。也有部分动画作品请原作者担任人物设定。除了外貌特征之外人设还包括人物的性格,成就此人物的生活背景等相关资料。在插画中对人物生活背景和环境进行强调可以更加清晰的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同时丰富画面,人物的性格一般要和绘画的风格表现统一。
人物造型设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角色设计;二,人物造型。角色设计包括:人物、动物、怪物等设计,主要负责设计动画、游戏等角色。或者直接的说不需要真人表演的,都需要设计角色。负责此职位的工作人员称为角色设计师多数动画、游戏、媒体广告等的角色设计师亦肩负著服饰设计一职。人物造型是指动画角色的身形、容貌发型以及表情。原则上,人物设计师设计角色的正面、侧面和背面、正背3/4面,以及角色的不同表情各绘画最少一幅草稿。无论从漫画、剧集改编的动画,或是原创动画,角色设计均肩负重要的工作。通常从漫画或剧集改编的动画工作较原创容易,因为角色设计的工作可以依照原著绘画造型;而原创的动画则要从剧本、原著、或者其他文字资料中找出相关资讯,结合监制口述、笔录或录音的要求来造出人物角色出来。平均计算,人物设计占整个动画约一个月的制作时间。人物造型设计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人物造型的设计对整个动漫产业链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物角色设定好后,根据剧本画匠们就会画出剧情,漫画书籍就会批量生产,在畅销的书籍得到广泛的认可后,影视动画制作公司就会进行进一步的制作,做出播放的动画。随之而带动的还会有游戏,电影,玩具,装饰等一系列产业。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剧本,好的人物造型设计的结合所创造的价值是十分的巨大的。这就要求人物造型的设计师们有一个更能迎合大众,更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审美和创造。
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现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人们似乎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需求。在中国未来的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主流经济发展方向一定是以文化为中心。中国的经济也在转型,这决定了中国未来市场上的商品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上的设计。而文化的传播方式上也存在着转型文化,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促进了话语权向平民、向大众、向社会的深刻转移,加速了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的传播趋势,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科学认识新媒体传播形态、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充分发挥新媒体促推作用,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媒体媒介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单纯的就人物造型设计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就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力量,通过动漫,插画,游戏等平台对中国的文化元素进行进设计和传播。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在娱乐中对中国的服饰,装饰,纹路等一系列的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人物角色进行了解,同时感受中国审美和中国智慧。
以上是对国际环境形势发展,新媒体萌发,以及中国文化元素有机遇在人物造型设计领域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空间。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中国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是世界上动画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1941年万籁鸣兄弟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题材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开创了中国动画的先河。中国动画曾经拥有的辉煌,归根结底是由于强大的民族文化所支撑,动画作品中蕴含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看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真正扎根于民族的现货生命体。动画人
物角色设计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产物,它更是一种品牌,是动画衍生产品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动画角色作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下面以《大闹天宫》为例证来论述一下中国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应用的成功之处,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
《大闹天宫》作为中国动画品的传世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装饰性的造型,无论是动画片中的人物造型上的设计还是环境装饰上的设计。挖掘了多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综合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精湛的表演艺术技巧,使动画艺术达到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中国动画片因其彰显的特殊风格和审美品质,而被称为“中国学派或风格化时代的动画片”。
在人物角色造型风格上,《大闹天宫》强调线描和色块的卡通表现形式,以古雅和神奇之声,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影片从我国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民间皮影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兼收并蓄,进而创造出自己的造型手法。真正的实现了中国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的应用和创新。片中人物脸部色彩大量借鉴、结合京剧艺术中的脸谱和民间年画的色彩配比,服饰则吸收了中国壁画以及戏曲舞台服饰色彩的诸多元素,使本片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符号。在场景上也借鉴了中国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使其不仅具有装饰味,而且不同于一般人间的东西。造型简练中有变化,又带有欧美动画片中浪漫的气息。虚实结合的设计,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
孙悟空——《大闹天宫》主要取材于《西游记》的前七回,历史四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七万张画作,但这并不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或是神话传说机械性地苍白复制,而是把浓烈的延绵了五千的历史文化积淀融入到故事框架中。巧妙地把故事主角孙悟空塑造成一个动物性、神性、人性三者相结合的动画形象。弧线及S形线贯穿全身,充满了生命力与张力。一张京剧式的脸谱,一双锐利的火眼金睛,难以捉捕的表情瞬息万变,机灵过人。在用色方面,多采用红色,绿色,黄色等喜庆的中国传统三原颜色。这样一个古拙、赋有鲜明个性的造型出自于我国当代最为著名的漫画家,装饰家张光宇先生之手。张光宇先生广泛的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民间木刻、剪纸、京剧艺术装饰风格以及古人的绘画技法,将多年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感悟和体会融汇在影片的角色设计当中,从而形成了这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元素的装饰艺术的人物造型设计。
另外从角色的动作设计上来看,也是充满了京剧的味道,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与美国动画中美式的弹性动作有很大的区别。本片强调的是动作的舞台效果,并且影片采用了京剧舞台艺术来表现动作的流畅优美。所以影片角色的动作设计相当的考究,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舞蹈性。动作的设计是与孙悟空的形象相结合相匹配的,设计者用跑、蹦、跳等动作来展现它的“猴性”,用高难度、高速度、千变万化的动作来体现它的“神性”。利用角色的动作表演再现中国国粹京剧,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玉帝——黑暗势力的维护者,孙悟空的主要对手之一。在虚无缥缈的天空、云彩中有一座云霄宝殿,那里有一个天国的最高主宰——玉皇大帝。为体现出人物的最高主宰地位,显示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设计者分别从人物的比例、镜头运用和服饰设计上都给予了考虑。型体体积的悬殊起到了暗示玉帝位高权重的作用,使得设计意念能够直观的传达给观众。人物的外貌被构思的及其巧妙,并吸取了民间年画中的天神、文武门神。灶王等形象特征。
老龙王——马脸青面、身材细长、身着金色龙袍、脖颈上挂着大串的宝物夜明珠,生
动的诠释了一个贪婪自私的龙王形象,这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将形体相貌和性格充分体现在脸谱之中。
《大闹天宫》中的不同角色设计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强烈的形式美感。形如流水的造型风格,优美的舞台动作设计,个个饱含着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从《大闹天宫》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人物造型设计借鉴传统造型元素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成分,有着浑厚的受众群体。正如1983年在法国公映《世界报》所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有事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的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类似于《大闹天宫》这样的民族性动画片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都是将中国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应用的成功案例。例如《三个和尚》的动画,无论是场景上还是人物造型设计上都应用了非常多的中国文化的元素,就连表现技法上也是都参考了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如山、水、庙的大全景具有谁墨山水画造型的味道,人物造型寥寥几笔,气韵生动,随意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具有中国画的表现力。《三个和尚》的风格有别于人物造型设计复杂的《大闹天宫》,在故事取材、人物设计、场景设定,背景音乐和叙事表现手法上都别具一格。影片在艺术表现和动画技术运用上,有独到之处,达到了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在角色制作中将西方动画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相结合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中国的文化元素是多元化的,无论是人物的外表还是内心都可以通过各种具象的中国文化元素来统一表现所设计的人物造型。
在这里我也要谈一下中国的水墨动画,这也是很具有代表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一种表现手法。最能体现中华民族风格特色的动画电影当首推水墨动画片,它的诞生石中国动画对世界动画片种的巨大贡献。水墨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水墨从它的一开始出现就凸显出它在文化上的优越地位。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在动画设计还是在人物造型设计等方面的开发、创新,都具备着很大的潜力。
近些年来有更多的设计师在人物造型设计方面加强了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对人物的发型、神态、装饰、服装、道具等细节,添加了类似于汉字、水墨、图标、色彩、八卦、五行等各个中国的文化元素。比如汉字可以以书法、篆刻、排列等形式表现在人物的服饰和道具上,中国结、中国女性的装饰、古人佩戴的饰品等都会通常以图标的形式展现在人物造型上,而色彩上又通常搭配着统一风格的中国蓝或中国红等颜色在服饰和人物造型设计的环境中。这样的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人物造型设计现在被普遍的用于动画片、游戏、网络flash等各个领域中。而如何更好的借鉴和传承中国文化在人物造型设计上,似乎是当前每一个设计师都力求去打造自己的品牌,也在不断地寻找中国文化元素与时代的对接点。
这里有一个例子也是众多青年人所熟知的一款游戏——DOTA,这款魔兽争霸的地图游戏一路走红,赢得众多青年人的喜爱除了游戏规则上的乐趣以外,还有众多关于游戏中人物造型设计上的插画的宣传吸引着众多青少年的眼球。而这些人物造型设计的插画普遍应用了不少中国的文化元素,我以其中四位应用为例来进行说明。1,风行者,中国传统的大侠形象的绿色披风,传统风格的中国弓箭配饰,古代时候中国人用树枝进行的装饰在其身上也有体现。2,火女,传统的中国红与中国黄色相结合的服饰,中国古代凤凰形象的配饰,还有中国传统的镯子。3,天怒法师,传统的中国黄在龙鹰身上体现,中国传统的荷花造型元素
在法师身上也有体现,中国传统的女性的靴子和传统的中国纹饰。4,水晶室女,传统的中国蓝色女性服饰,具有中国特色的披风,有类似于中国八卦的纹饰在身上体现,还有中国传统的青铜色的配饰。这四位英雄的形象上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加充分的说明世界上的设计师都在人物造型设计上不断地挖掘着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人物造型的优势。
“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我们现在重新提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漫产业以及人物造型设计,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传统艺术元素中寻找人物造型设计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造型元素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中人物造型设计的传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目前我们所主张的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形式独特,而又适应于动漫产业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当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寻找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板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具有造型动画角色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是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提炼综合,并且适应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表达仍需要一个再创作和整合的过程。
中国的动漫产业要想发展起来,创造令人喜爱的中国动画形象,必须从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那么我们就必须深刻的理解东方造型观念,并将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很好的运用到人物造型设计创作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增强民族化的风格和元素,立足传统,继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和动画角色形象,大力发展动画教育事业,培养动画人才。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的潜力,创造出大众认可的审美的造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上的美,使其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刺激到受众的眼球,更多的是要感染受众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刘富强多媒体图像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4] [美] 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 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
[6] 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7] 倪镔;常虹动漫游戏角色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9.01。
美术-王钧珑
学号:201231948
第三篇:创新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肖 老 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思想品德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真正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有少数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的甚至扼杀学生自然发挥的创造力,让学生“死学书,学死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
创新人人都知,但并非人人都明,它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创新,是充满个性色彩地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有灵感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要从抓创新基本功入手,力求使他们达到初级创新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形成独特个性,变成人才。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要为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而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一言堂”;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全体又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每个人发挥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就难有创新精神可言,因而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起灵魂作用的,而这种培养绝不是空喊口号,或什么几步法、几步式所能奏效的,这种培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思想遨翔,鼓励学生爆发思想火花。也许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实际,考虑较多的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自己怎么学、用哪种方法学、效率怎样,效果如何,却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研究,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寻找规律。只有深入到学生之中,才能取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发言权,教法与学法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更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政治教师自己更应该注意求新的基础。求新必须研究,教师的研究应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活,教学随时有新招,多搞教研,多亲自写论文,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做到教师自己创新不断,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用反面事例得出正确的结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是曲折的,但大方向总是向前的,创新往往就是总结以往的反面事例,孕育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如:在讲述控制情绪时,给学生举例,有的同学生了气,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闹别扭,摔盘子,砸碗,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 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最后的结论合不合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用对比事例得出全面的结论。创新应鼓励学生置疑,创新思维,应让学生在正规答案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途径、方法,甚至结论。如:现代教学提倡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给自己曝光,以达纠错目的,但有个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天让学生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问:以上两种做法,你认为那个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自己心里出发,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发展观,联系观及全面的分析观。
三、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共通的结论 学生接触到的众多事物,纷繁复杂,他们常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创新思维要求引导学生从高处着手,纵观全局、找到共通的结论。
如: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初一知识分析以下几类现象
1、小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立即动手,决不拖延;
2、小王练长跑时,常常不能坚持到终点;
3、小李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可能就立即请求别人帮助;
4、小赵面临复杂情况常常举棋不定。
所列几例,看似无关,有对有错,让学生统一去分析,有难度,学生只有开动脑筋、异中求同,找到这几例都是有关意志品质的问题,方可用其来分析例中几人的不同表现。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曾经运用过的好方法,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等,只要常用、巧用,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多变,而老师方法不同,学生方法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大胆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激发创新之源,盛开创新之花。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大 理
中 荣祥
四 肖
第四篇:社会性别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探讨,主要有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等。藉此,面对这些现实中的客观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一、性别理论概述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也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该理论主张女性的命运和社会角色不能被生理差异左右,而且其在之后有关性别不平等等方面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性别方面的教育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具体实施。但就目前社会对女性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来看,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教育充分贯彻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促使女大学生培育主体意识。以往,因为对性别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误区。一些人信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缺乏成才的动力和勇气等。而社会性别理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对传统依附角色的挑战,可增强女大学生奋发进取和直面人生的精神动力。可以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改变传统观念,摆脱传统束缚,这是女性走向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2.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截至目前,“男强女弱”的观念都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思想里。正是因为这种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不断地受到打击。而社会性别理论科学地分析了性别和性别差异,这能够使大学生摒弃“男强女弱”的旧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建立自信,身心全方位发展。
3.引导女大学生认识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社会根源。在传统的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被无限贬低,女性更多地被定位在照顾家庭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让女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进而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争取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三、社会性别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此展开积极探索。但是,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还受到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的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传统父权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性别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学校各级组织性别分配不平等,暗示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灌输社会性别理论,反而有可能在帮助学生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强化着父权制思想。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有关性别教育活动或开设选修课,但缺乏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四、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至今不容小觑,可以说其已经沉淀成了一种社会潜意识,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女性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一直以来无论是平凡生活中还是激烈竞争中女性都成为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了她们自卑依赖心理的产生。
2.性别意识教育缺失。高校期间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别角色选择的重要时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只有具有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但是,高校对“性别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没有一种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自觉性,这种缺失会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深层意识中,所以,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不仅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甚至在学校各级组织分配上还体现着传统的男权思想。例如,大部分高校中教职工的角色分工性别不平衡,到处体现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也潜在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老师教育男生和女生时的不同态度,这更深层次地在大学生思想中加强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人力资源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混乱、应付心理强。在简单设立咨询机构后,便不再具体规划工作,且对咨询机构工作缺乏督导。长期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发展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够专业化等问题。除此之外,通常咨询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在专业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但是,一般高校招聘心理咨询师时对心理学方面的考核较少,更谈不上对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要求,而且咨询老师大多未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所以,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不仅很少普及到性别平等,而且有可能出现强化父权制思想的情况。
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性别理论应用的对策
1.冲破传统父权制的枷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摆脱父权制影响,在对现有性别文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摒弃封闭、偏狭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开放、理性、宽容等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促使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打破传统思想对女性价值的束缚,凸显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促使人们性别意识的觉醒,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意义上地认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从而推动女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加强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人类的社会性别观念完全取决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的后天培养及影响,在这个长期的影响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观。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性别理论,作为标榜站在性别平等立场上,为大学生传授正确的性别社会角色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只有在领会到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时,大学生才能真正发现其自身价值,并积极发挥其社会作用,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
3.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根据前文所述,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和责任,在学校里,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必须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这两点外,还不应该忽略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社会文化中应该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的文化心理环境。总而言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承担共同责任,三者必须共同努力,为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4.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里,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的影响,教师自身性别意识的表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促使教师摆脱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大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打下基础。通过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只有咨询师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去教育学生,才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摒弃传统父权制的影响,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性别环境,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性别理念,促使其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其对未来人生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继而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 行为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应用
1、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3、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4、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二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应用 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1相比,在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确认、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和发展。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三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是一个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它超越了客观主义认识论,把学习者的认知作用提升到了关键地位,树立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把以“教”为中心的ID1、ID2推进到了以“学”为中心的ID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ID3,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情景化教学(3)重视社会性互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