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版毛概教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定稿]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形成的依据和过程,了解国际形势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曲折发展,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准确认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教学学时:3课时
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PPT、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2、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3、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步形成了新的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更深入地分析了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科学判断是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主流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与科学概括。
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首先,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
其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时代主题,但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于条件。但同时,世界仍然不安宁,全球发展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领土领海争端时有升温,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局部动荡频繁,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利时期。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战略机遇期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是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可以延续的拓展。十八重申,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新形势下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变化
国际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国内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四是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2、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第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第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第七,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 根据国 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做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
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霸权政策,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策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由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我国和平外交的性质决定了外交工作要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奉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必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二篇: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基本知识点(单选、多选、辨析知识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97
2.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P197
3.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P198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P199
5.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P206
6.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P207
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209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8.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P211
9.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P212
二、综合知识点(材料分析、案例分析及综合论述知识点)
1.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P203
(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2)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3)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4)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6)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7)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课题组成员:
学院: 专业: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目录
一.摘要„„„„„„„„„„„„„„„„„„
二.调查背景„„„„„„„„„„„„„„„„„„„„
三.分析总结„„„„„„„„„„„„„„„„„„„„
四.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度邓小平评价影响
一、调查背景: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了社会主义坚持正确方向。搞社会主义,必须有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由于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出现问题而异致社会主义挫折乃至失败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自己的切身感受也历历在目。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认识到要想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于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如今,我们党用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正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当然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以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研究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有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要深入的践行邓小平理论就要先从社会的新鲜力量入手。那么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有多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对它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实践,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进行了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程度的调查,以期了解潍坊学院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真实认知状况
二、调查方案(1)调查目的:
1.获取潍坊学院关于邓小平理论认知程度的相关信息; 2.了解潍坊学院邓小平理论践行情况: 3.找到邓小平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潍坊学院2015级学生(3)调查项目:(4)调查问卷:
大学生关于邓小平理论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选择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C大三 D大四
3.您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一位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D蒋介石 4.您对邓小平理论的了解程度为
A非常了解
B很了解C一般了解D不了解
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A已经过时,没必要 B根据个人爱好C非常有必要 D无所谓 6.您所了解到的邓小平理论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
A阅读相关书籍B课堂老师教授C影视资料 D生活中其他人的影响 7.您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是
A学习一些理论知识B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C考试有要求,不得不学 D以前不了解,现在想了解一下
8.您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应该采取()方法 [多选题] A课堂学习B网络学习C在实践中学习D自学
9.您认为学习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侧重点应该放在 [多选题] A研究理论B解决实际问题C观察社会生活
10.您认为邓小平理论能够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是 [多选题] A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B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C确实符合我国的国情、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5)调查方式和方法:原计划采用访谈式调查,后考虑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好调整存在冲突,无法接受详细的调查,故改进为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主要面向大学生采用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三、分析总结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的占11.9%,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的占57.14%,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邓小平的占30.95%,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蒋介石的0.其中47.62%的人一般了解邓小平里理论,非常了解的仅有23.81%。由此看来大多数的同学仅仅是在课堂学习上了解邓小平理论,极少数同学会在课下学习。
图1
图2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实践,形成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一系列的思想理论,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体系的完备,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每个使其都回油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体系会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在思想上认真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落实“中国梦”的规划,要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自身实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同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发挥光和热。
四、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常献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运用「J].学术论坛,2004,3.[5]杨荣.利益兼顾思想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 主义,2003, 6.[6]廖艺平.公平正义:邓小平的和谐社会观[J].理论探索,2006, 1.[7]郑必坚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2.
第四篇:毛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案
电气工程系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
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技术
电信S2009-4班
姓名:
号
授课老师:
2011年 4月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和基本方针。[学习重点]
1、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重点)
4、理解中国先进文化。(难点)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的科学涵义: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探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2.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践证明,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应认真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
3.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处理好文化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
(2)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对基层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应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加强建设和管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等。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和道德规范。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8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在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文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是文化建设的特有功能。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育四有新人。
(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伟大的创业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的一个精神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新时期“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现在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在并将进一步使民族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要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切切实实,长期不懈地抓紧抓好。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法律规范提供制度保证,有道德规范提供精神动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构建起日益完善的、反映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的、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就是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美德,发扬光大。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
(三)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增强我国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要制订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创新精神,既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丰富沃土和不竭源泉。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4、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
第五篇: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 体 和平、局 部 战 争,总 体 缓 和、局 部紧 张,总 体 稳 定、局 部 动 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
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
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交流、互动来化解冲突和矛盾。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中国和合外交的理念,渊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睿智的生命智慧。尽管中国外交面临冲突和矛盾多发期,但只要能“处变不惊,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能开出新局面。
二、国际安全与地区热点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与中东热点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对地区安全形势造成根本影响。从局部来看,亚太地区与中国外交密切相关,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政策下,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与加强与菲律宾等国家合作,使得中国南海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陷入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为此,中国不断加强与亚太地区的国家的友好联系,在外交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三、中国周边形势发展变化 中朝关系回暖、中日关系中的碰撞、中越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等等,面对复杂的周边形势,以“亲诚惠容”为理念的中国周边战略浮出水面。围绕“亲诚惠容”理念,中国周边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第一,亚信峰会作为契机,使得中国所倡导的亚洲新安全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倡导并践行符合亚洲发展实际和共同利益的新安全观是亚洲国家的普遍诉求。第二,以APEC北京峰会为平台,中国所倡导的亚太自贸区为APEC注入了新的活力。亚太自贸区方案强调,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应以所有APEC成员参与为前提。目前,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三驾马车”并存的局面:前景尚不明朗的中日韩自贸区、不包括中国的TPP与不包括美国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显然,要摆脱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目前的困境,亚太自贸区是一个理想的出路。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问题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一带一路”将会以开放多元的特征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并有可能成为最终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个新途径。
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继续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根据国际新形势的变化以及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对自身与发展中国的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以谋求同兄弟国家的更好发展。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全面认识, 从中国独立自主出发,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 ,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战略基础不会改变,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永远维护第三世界的共同利益。第二,中国要联合第三世界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绝不做第三世界的领袖。中国作为国际中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更加重视从战略高度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探索双方经济合作的新形式。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工作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恵、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伴随中国不断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战略,伴随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与制度化,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遍及发展援助、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等各领域,真正走向了互利共赢的全方位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