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阶段(教案)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教材分析】
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本课内容是前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内容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总结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升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世界瞩目,但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越多的国有资产,中国的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低谷。面对国内政治**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的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
邓小平南巡讲话一方面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提出了判断的标准,从而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又一次解放了思想,给中共指明的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中共十四大由此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对于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具体措施;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有了现深刻的认识。【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要求】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掌握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过程与方法:
本课理论性强,学生对这些理论的能力不足,故而以教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主要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实现。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教学难点】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可采用播放《春天的故事》,然后设问:你唱这首妇孺皆知的歌感受到什么?既然1979年中国“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为什么又在1992年“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呢?
教师也可以引用人民网《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周年》开栏语导入:
10年前的1月18日,时年88岁的邓小平,开始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巡视,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他的一系列谈话,如“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第二份宣言书,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新课:
一、邓小平南巡谈话
为什么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教师简单介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情况,得出:国际风云变幻。
在东欧局势的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政治**。展示材料:
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此影响下,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极少数人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迅速发展成为**。„„这场政治**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
其后果如何?——被不法分子利用,发展成为**,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河北省邯郸钢铁总厂是1958年建设的老厂。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总厂包揽了市场价格与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之间的较大价差,职责不清,考核不严,干好干坏一个样。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中国政治经济进入低谷。
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并已取得初步成绩的条件下出现这样的局势呢?展示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
•十二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一步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十三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从材料看出,党在探索改革中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作短暂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得出:
党始终在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但步子不大,不能跨越计划为主的框架。这种局限表现在实践中是怎样的呢?展示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改革遇到什么阻力?——思想意识上的障碍。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再来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
1. 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主要是基于对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东欧剧变教训的吸取。它能解放生产力,能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基本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国内政治**的教训。它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持社会主义方向。2. 判断实践的标准
邓小平认为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这三个“有利于”的关系要弄清:首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它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学们看看这三“有利于”是否符合党的基本路线? 3.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要想解放生产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冲突口在哪里?关键在于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上。展示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邓小平怎样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为计划与市场都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它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吗?——符合。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中可得出。
4.发展是硬道理
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这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设问:结合背景想一想,邓小平南巡谈话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向市场经济发展消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共十四大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于中共十四大政策制定走了思想指导作用。由此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决策。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对此分析为: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因为前者,所以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因为后者,所以必须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时对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就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中共十五大主要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作出规定。
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设问:据你所知,我国有哪些公有制实现形式?——如:股份制等 教师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力图使学生形式以下的认识:
邓小平南方谈话 思 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不同制度的本质区别,而是经济手段。
解中共十四大
放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和认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识 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具体化
化中共十五大的过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作出指导 程
四、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魅力
通过一组材料数据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作用:
材料一(1991-1995)5年来,邯钢坚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50亿元;上缴税款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实现利润由0.5亿元增加到7亿元,平均年递增率达93.4%;钢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215万吨;总资产由27.83亿元增加到76.4亿元,净资产由10.42亿元增加到46.9亿元,资产负债率从62.54%下降到38.6%。
材料二 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户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
材料三
据统计,2002年,江西省全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总资产达4939.8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37.2%,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为918.2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5.9%;国有控股企业实现的利税为336.8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9.8%。与1998年相比,资产、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5个、11.4个和13个百分点。表明近年来江西省国有工业成份能够左右和支配的经济总量呈明显下降之势,但在资产总量上仍保持着近四成的控制力,在其他经济总量方面则保持近三成的控制力。——江西省统计局
【课后练习】
1. 下列属于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的有①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指出判断实践的标准
③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建立公有制
D 产品平均分配
3. 下列对于邓小平南方讲话意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4 A 使我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C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D 促使香港的早日回归 4.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第二篇: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三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2、了解这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过程,认识其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认识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巨大贡献。
2、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和关于建立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重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内容。
难点:
1、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种的意义。
2、从整体角度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实行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道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完成有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教学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讲练结合;讲授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怎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怎样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认真解决好的课题。新授:
一.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春)(1)主要内容:
①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改革胆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标准三有利: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它们只是经济调控手段。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共十四(1992年10月)
(1)主要内容:
①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标志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过度:十四大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建立
(1)内容: ①通过市场决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②突出市场作用: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③公有多种共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④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③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完善(1)确立指导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4)公有制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非公有制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思想认识深化: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3.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4.21世纪初中国经济建设成就(1)2007年底,我国GDP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
(2)2010年底,我国GDP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小结:中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市场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5)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改革开放20年,广州人生活十大变化盘点
变化———过年买新衫/想买就去买;变化二——分分必计较/靓菜不讲价; 变化三——有证才能买/有钱就能买;变化四——三代五平方/一家两套房; 变化五——踩单车上班/开轿车度假;变化六——打的也心痛/机票也不贵; 变化七——联络靠传呼/人人拿手机;变化八——万元成首富/百万也寻常; 变化九——七十古来稀/百岁老人多;变化十——有钱就去存/有钱去充电。
一、选择题
1.(2011•杭州模拟)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C)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D)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B)
①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观察下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A)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③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②③D.①②④
5.(201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C)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6.(2011•杭州期中)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B)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第三篇:新阶段大战略——一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写帮推荐)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要深刻认识党中央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新阶段“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判断、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方针政策上来,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搞不上去,农民生活得不到显著改善,我们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顺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利用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基础,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两个率先”目标的按时顺利实现。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任务,全面正确把握建设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筹划、扎实推进,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根据新阶段的要求,真正采取“多予、少取、放活”这一基本方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比全国快一些,对“三农”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落实“一免三补”政策、推进500万农民大转移、兴办五件实事等,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农村面貌,维护了农村稳定,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的增幅还不高,农民持续快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步子还不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还不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在农村一些地方上学贵、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一定要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当前农村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想在心里、抓在手里、落实在行动上。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从心底上把农业作为我们的“生存产业”,把农民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去做“三农”工作,进一步形成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争取“十一五”成为江苏历史上农村发展最快、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实践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生态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跨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在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表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 调与可持续发展。[3]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三是加快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要走走循环经济的路线,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4]
四是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立法,建立由环境基本法、单项实体法、程序法等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方行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新探[J].经济学家,2011,2 [5]韩海.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第五篇: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新阶段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新阶段
——张志勇同志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会议的主题:学习贯彻全国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全省课程改革经验,部署今后一个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新阶段。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我讲以下四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站在新的起点上
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进入世纪之交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八年之后,再来回顾和认识当时启动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我们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到十年,整个世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
在国家整个课程改革战略部署下,我省2001年义务教育段开始进入,2004年普通高中启动,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4年,是探索实验阶段;第二阶段从2004年到2007年,是全面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从2008年至今,是深化发展阶段。八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教科研人员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绩
1、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发生了积极变化
这些变化至少表现在以下五点:课程的多元和选择,“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重视,加强了对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职业专业化成为共识,等等。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素养,教师专业发展伴随着自己职业生涯的始终,这些观念过去是没有的。
2、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课程制度建设方面,我省确实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二是建立了日益完善的教材审查与选用制度。三是形成了我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路线图”。这就是:第一年以必修为主、第二年在必修的基础上强化选修、高二年级末之前不允许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整个高中新授课时间恢复为两年半、高考总复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四是围绕深化课程改革,这两年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管理规范40条(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水平评估的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文件政策的出台为今后深化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具有山东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初步建立
根据国家关于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的要求,我省立足实际,努力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是积极支持有关单位编写国家课程教材并报教育部审查,目前共有15科教材通过审查并在全国中小学使用。二是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入地方课程。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每当听到哪个地方又砸死了学生,哪个地方暑期又发生学生溺水而亡事故,我就想这个地方的学校校长安全教育课开好了没有?这次,湖南一所民办学校发生上下楼梯挤死8个学生事件,校长被逮捕,其重要违法犯罪事实之一就是学生逃生训练落实不到位。大家想一想,我省设立的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课程,都是事关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课程。湖南省发生的这个典型案例,给各位教育局长、校长再次提了个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是何等的重要!三是鼓励和指导广大中小学结合当地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昨天晚上,观看菏泽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艺演出,有8个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课程,非常了不起,我深受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还是要回到学校,通过学校课程实施才能奠定基础。四是为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在中小学设置科学发展观教育课程,纳入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加以管理,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科学发展观教材,免费发放到全省中小学使用。
4、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围绕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先培训、后上岗,实施全员培训。二是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初步形成。每年开展创新人物评选,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带动全省高层次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为我省高层教师队伍建设找到了重要的抓手。三是建立了持续跟进的全员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机制。2008、2009年,先后连续开展高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2009年,启动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远程研修;更可喜的是,支持郓城县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小学数学、语文教师全员远程研修。至此,2009年全省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本个学段教师的全员远程研修。四是校本教研蓬勃发展。可以说,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校本教研精彩纷呈的局面。像菏泽一中,每年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既有必修,又有选修,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管理,这在全省我是第一次看到。五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从三级向二级过渡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小学教师培养层次实现了专科化。六是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从大学到中小学正在逐步得到加强。
5、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在潍坊高新区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应该说闯出了一条道路。二是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大力推广指标生招生制度。三是严格规范、严密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秩序、纪律有了根本性转变,为加强高中管理、制止文理分科、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制度环境。四是实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为实施高中教育质量的过程性管理,为高考制度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五是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引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特别是从今年起,我省在1:1.2投档的基础上,开展教授录取试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首次真正成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以文学学院为例,按照1:1.2投档之后,学生能否被录取,就不再依据分数了,而是由教授们阅读、审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如果某个学生在高中选修文科课程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那么,这个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就高。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在高中学习时的内容、水平和他上大学所读专业之间的相关性。这种教授录取制度对推动完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和高中学生选课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6、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取得重要成果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是依照法律、遵循规律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管理课程的基本前提。为什么到2007年我省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3年,可面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推开?最关键的,是管理不到位,外部环境不具备。总结自身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把规范办学行为看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这几年,我省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如下重要进展。一是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尽管有不同的认识,但全省各界对于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绝大多数是拥护的,95%以上是拥护的。二是明确了山东省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这就是“三个全面”、“三个还给”。很简单,就是政府要全面建设合格学校,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老师要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在“三个全面”前提下,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花架子。三是形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这就是“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载体、评价引领、督导保障”。对于我省探索形成的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2009年11月7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四是围绕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五是规范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取得了重要成效。不管怎么说,山东的孩子们寒暑假、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包括双休,比过去落实的好得多,不可同日而语。
7、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课程改革的先行者
这几年,我省有一批课程改革先行学校开始冒出来,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而言,除了今天上午发言的10所学校之外,菏泽一中、定陶一中、山东省实验中学、山师大附中、青岛二中、兖州一中、潍坊一中、威海一中、威海二中、牟平一中、淄博实验中学、泰安二中、临沂一中、日照一中、莱芜十七中、博兴二中,以及茌平杜郎口中学、莱州双语学校、泰安市省庄二中、临沂罗庄二中、桓台世纪中学、枣庄十五中等初中学校,做得都非常好。把这些初中、高中放在全国这个平台上看,在课程改革方面都是有一定特色的。昨天参观菏泽一中,我有一个感想,就是从菏泽一中的改革取得的进展看,我国高中教育开始和发达国家接轨,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对出席今天会议的200多位中小学校长朋友们而言,我要告诉大家,山东省的知名品牌学校正在重新进行大洗牌、大排队。2007年8月份,我在烟台召开的全省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会议上讲过类似的话,不到两年半,已经开始得到验证。
(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在充分肯定我省8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绩的同时,回顾这8年所走过的道路,我们有许多经验值得继续坚持和弘扬。这些经验是: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这是非常关键的,政府主导好了,这个工作就能干得好;政府主导弱了,这个工作就干不好,甚至无法推进。
二是坚持整体规划。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整体规划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这是不可以的。这几年,我省基础教育方面的所有政策、制度、规章、改革举措都是围绕着整体来进行的,都能具有内在联系。
三是强调高校专业支持。这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但很遗憾,我想强调,我省高校对于课程改革的支持还很不够。
四是坚持教师“先培训,后上岗”,这是国家的要求。
五是强调试点先行。
六是边实验边推广。“边实验边推广”,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抓莱芜17中的“选课制、走班制”试点工作。今年5月份,在莱芜召开现场会,通过莱芜17中“选课与走班”的现场经验,给全省做引领和示范。这次,我们在菏泽召开现场会,同样是推动菏泽先行一步,在全省推广他们开齐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等课程的经验。明年到哪里去开会?可以告诉大家,我正在物色下一次会议召开地点。我坚持的原则是:在一个地方每开一次会就要推广一个典型,就要推动全省的工作。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站在新的起点上
8年过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后的改革站在什么起点上?
一是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这个我不展开谈。
二是从结构失衡到结构优化。经过近几年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环境与八年之前大不一样了。1998年,高等教育开始大扩招之后,普通高中急剧膨胀,职业教育急剧滑坡,结构发生失衡。八年过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使普通高中的发展环境更好。
三是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关注质量公平。我不大同意“有学上、上好学”的提法。什么叫“上好学”?是不是让老百姓的孩子将来都上人们当前追求的所谓重点学校才是“上好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什么是好?好到什么地步?都好到山东省实验中学那样吗?这样的表述是有问题的。如此,我想,我们永远不可能满足老百姓“上好学”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有比较准确的表述,也是国际通行的提法,就是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关注质量公平。当下的教育已经站在了这样的起点上。
四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八年之后,高等教育悄然进入大众化。大众化是什么?教育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了,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精英了,就是说,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都去坐办公室的。
五是从“非标准化”到“标准化”。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强国?要看中国教育标准化的程度。包括硬件、软件、教师,追求配置的标准化必然是一个新的要求。
六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呼声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民群众一边关注升学,一边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我们既要看到老百姓希望孩子升学的一面,也要看到老百姓希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一面。去年,我到淄博六中调研,班主任告诉我:家长们说,“不要把我的孩子给教傻了”。对老百姓的这种要求,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昨天晚上,看完菏泽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汇报演出之后,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控诉:孩子上初中,每天晚上作业十点、十一点还做不玩。他说:我们在流血,孩子在流泪。对这样的呼声,我们为什么听不进去?
二、正视挑战,明确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担当新使命
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所谓新阶段、新起点,就是把课程改革推进到了更高的改革平台上,课程改革进入了更加困难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明确方向,认清今后一个阶段课程改革担当的新使命是什么?
(一)正视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从总体上讲,今后一个阶段我省课程改革面临着以下6个方面的新挑战:
1、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
我省把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着力点。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什么体制机制改革,而是对素质教育理念认同的统一性。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想当然地理解素质教育、宣传素质教育,导致人人谈素质教育,而人人谈的素质教育内涵又不一致,有的甚至与国家素质教育宗旨相违背,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引起了老百姓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担忧。
2、课程理念缺位
教育局长、校长、广大中小学老师最擅长的、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是课堂教学。重视课堂教学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没有课程观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是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我曾经跟很多校长谈到,我省课程改革搞了六七年了,许多学校从校长到老师课程观还没有树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在夏津一中,我问校长语文课选修模块学生选的是什么?他说《唐诗宋词选读》。为什么要选呢?高考要考。我告诉校长:学生愿意学习高考相关模块并没有错,问题是你在看到所选模块与高考的关系时,是不是也看到了所选模块与人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唐诗宋词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如果你仅看到《唐诗宋词选读》与高考的关系,看不到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你就没有树立课程观,而有没有课程观大不一样。同样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如果你回到生活,回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学习就是有兴趣的;如果仅仅着眼于这个模块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价值,对于学生就是一种负担。课程观就这么重要!不仅如此,我跟夏津一中校长讲,如果你真把《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开好了,十年之后,夏津一中毕业的学生回到社会,当地的老百姓就“腹有诗书气自华”了。正如博兴实验小学开设乒乓球学校课程,让博兴县城的人喜欢上乒乓球一样。
3、校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不能不承认,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相比,我省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两年,我一直强调要切断“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道路,开辟“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素质教育的道路。这个道路的开辟为什么如此之难?固然有许多制约改革的环境条件,但关键还是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如果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真正拥有了科学精神,各种违规办学行为就不会存在了。我说过,要呼唤中国教育科学精神的启蒙,没有中国教育科学精神的启蒙,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还会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4、办学条件
课程方案的贯彻必须有相应的办学条件做保障,没有专用通用技术教室,如何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关于今年的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和复审,高中没有专用通用技术教室一个都不能过。为什么下这么大的狠心?不这么干,我们如何调动政府投入的积极性?我想,校长们不会有意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校争取政府更多的经费。今年日照一中为了迎接省级规范化学校复审,市政府专门投资1000万。音乐、美术、体育器材、图书室、阅览室、通用技术教室,包括教师的配备,等等,达不到基本要求的一个都不能过。在这方面,大家要形成共识,推动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配备。
5、教育教学制度重建
说到底,课程改革最终要求全省中小学要重建教育教学制度,或者说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这个路很长。课程改革的深化,关键就是要推进制度的重建。
6、考试评价招生制度改革
大家对此呼声很高,尽管我一直不太同意高考是素质教育前提的说法,但它确实对当下的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考试评价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加快推进。
(二)明确今后一个阶段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在我省8年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未来5年我省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作如下概括: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为要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着力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这就是未来全省基础教育战线的共同奋斗目标。
关于下一步全省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设计,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实事求是。未来五年全省深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开齐课程是底线目标
每个地市、每个县,都要把开齐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连课程都开不齐,何谈素质教育,何谈教育公平?城市教育什么课程都开得很齐,农村教育开不齐,这叫什么教育公平?不要以为我少开点课程,满足老百姓所谓的升学需求就是为他好。说到底,这是在扼杀农村孩子的职业竞争力!让孩子从小接受不健全的教育,这样的地方政府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样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
2、课程保障能力能够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未来五年能不能使全省的课程保障能力达到满足课程改革需要的水平?这是全省基础教育战线面临的巨大挑战。
3、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就是要迎接校长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适应或者基本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挑战。
4、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有实质突破。这是全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
5、保障机制改革要有真正突破
6、初步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管理和实施机制
既然规范办学,又要科学实施课程,同时为各地特色学校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省教育厅将大力支持各地中小学走特色办学道路,让每所中小学都充满活力。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担当新使命
齐涛厅长昨天讲,高中校长们都是教育家,高中校长在孩子的心目当中是非常崇高的,不仅是孩子们心目当中,在当地老百姓心目当中也是非常崇高的。那么,在座的各位教育局长、科长、主任、校长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昨天晚上,听孩子吟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雄于欧洲,雄于全球,则中国雄于欧洲,雄于全球”。但是,我在想,如何才能让中国少年强?只有中国教育强,才有中国少年强;只有中国少年强,才有中国强。
2、要放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钱学森之问”给当前反思整个中国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确定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三个部分:科研院所的知识贡献、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我认为,这一战略部署存在着重大缺陷,这就是:没有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普通高中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的兴趣、独立性、责任感,那么我国创新人才从哪里来?因此,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
3、要放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当中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为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深感忧虑,这就是: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快,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教育的内涵发展却与此极不适应,甚至是出现了事业发展与内涵变革的“悖论”现象。不要说建国之初,就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基础教育,学生的负担也没有今天这么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也比今天大啊!教育事业在发展,教师队伍在扩大,教育教学设施在现代化,可是按照育人规律培养人方面,教育却不进则退,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困境。要走出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这种“悖论困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承担着重大使命。
4、要放在整个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上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发出的最强音就是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工作核心。
经过8年的改革和探索,我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的认识比八年前更清楚了。可以说,课程改革担当的新使命比八年前更加清晰、更加重要。
(四)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关于未来五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我想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抓住“四个关键”
一是开齐课程。我反复强调,这是首要任务。昨天,参观考察菏泽一中的课程改革,他们有一个口号,“课程改革没有借口,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有些同志对“课程改革没有借口”这句话不太同意,我是完全赞同的。昨天齐厅长讲,教育要现代化,但教育不能对现代化设施和条件形成依赖性。或者说,课程改革需要条件支撑,但我们不能形成“唯条件论”。2003年,我到菏泽巨野调研,有所小学连围墙都残缺不全,院子里横躺着一根电线杆子。校长说:这是上体育课让学生练身体平衡用的,在上面小跑,练平衡。这说明,没有平衡木也能练平衡。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小学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小学也能开齐课程。济钢高中没有一间多余的教室,难道就不搞“选课走班教学”吗?不,他们的办法是让学生把1/3的书放在宿舍里,1/3在放课桌下面橱子里,1/3天天背着。菏泽一中的创造性实践则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也能全面开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所以,开齐课程没有借口。这是思想认识问题、是对课程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问题。
二是突破课堂教学改革。当前,我省课堂教学改革从整体上看,还没有突破。有些地方,所谓“学案导学”,效率是很低的。很多地方把课堂预习、课文感知、基础题目训练放在课外,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交流互动,认为这就是高效课堂。我认为,这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一些地方搞的所谓高效课堂,只不过把课内教学任务前移到课外完成而已。如果学生课堂交流还是被动的、填鸭式的,还是老师领着学生对答案,怎么能有高效课堂?
我曾经讲过,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现在,有多少学生对学习真正感兴趣,真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有些老师不管学生想不想学、会不会学,你必须学,我强迫着你学。这就像人人都拿着一张破网捞鱼,你能捞多少鱼呢?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把那张已破了的网补一补。谁愿意补啊,补网耽误事啊!小时候在农村,农民每当麦收开始之前都要磨镰,他们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今天连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我们的老师们却功利得都不愿意做“补网”和“磨刀”的活了。昨天我说,给齐厅长写信的孩子太幸运了,齐厅长能给他回信,与他交流思想。可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里,我们的校长、老师们有多少能经常跟孩子做这样的对话?
三是狠抓作业教学改革。作业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严格说来,作业教学包括相互连贯的四个阶段,即教师设计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师生共同进行矫正教学。对于如何进行作业教学改革,在最近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总起来讲,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现在的作业教学作业设计不精、缺乏针对性、选择性,对作业批改不重视,反馈矫正教学环节落实不好,作业教学总体效益较低。作业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精心设计作业,精心批改作业,精心反馈作业。其中,我们要求书面作业全批全改,不批改就不布置作业。这次会议安排济钢高中介绍经验,就是要在全省推广他们作业教学管理的经验。
四是深入进行考试改革。过多过滥的考试已成为危害学生健康发展的另一“杀手”。过多过滥的考试,带来的危害是:考试焦虑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考试过多导致学生的日常学习似乎一切都是围绕考试转的,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生活最主要的组织部分;考试过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成果进行“反刍”、消化。减少考试,规范考试、提高考试教学的质量,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处理好四个关系
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教育本身而言,这与我国教育只知不行、知行脱节的育人模式有关。建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推进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关系。面对规范学生的节假日、双休日,有些局长、校长很焦虑。他说,一年当中学生有那么多的假期、双休日,不让上课,这不是浪费嘛!面对这种言论,我不能不深感忧虑。难道我们的教育除了上课、做作业,其他都不是教育吗?学生的教育时空,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处理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2007年,到德国考察,发现德国17个州中仍然有16个州坚持义务教育半天上课,上课时间如此之少,并没有影响德国的竞争力。
二是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11月9日,我到济钢高中调研,语文教研组长给我放了一个课本剧录相片断,内容是学生演出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孩子们在课外排练课本剧,在语文课上演出。大家想想,对于这些高中生,剧本的台词还用专门背吗?剧情还要老师讲授吗?
三是处理好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讲得很清楚,素质教育要坚持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可至今,许多学校现在仍然是一条腿走路,还是只进行单一的书本学习,很少或根本就排斥实践学习,反对实践学习。章丘四中地理老师王晶华非常优秀,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王晶华老师来信说:“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呢?”我想,通过这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动,学生们不但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纠正了日常错误的知识判断,更重要是学生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独特的认识和体验,这是在课堂里的书本学习无法实现的。什么叫智慧?只有基于经验的反思得到的东西才是智慧。实践教育具有书本学习无法替代的独特教育价值。
四是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通常指课堂教学;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列入国家课时计划的自习和晚自习。我省规定,晚自习不允许教师进行统一的辅导、上课,不允许将这些时间分到学科,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时间,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规划、安排、控制自己的学习;二是让学生有扬长补短的时间。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自习是一种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师没有权力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在这里,有人提出学生有了问题谁来辅导?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学生有了问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研讨得到解决,同时,即使解决不了,也可以记录下来,待合适的机会找老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每位教师可学习深圳中学的办法,每周安排两次答疑时间,提早通知学生,接受学生对个别问题的答疑和指导。
我还想指出的是:安排教师在晚自习期间值班,只是为了维持晚上学生学习秩序的一种过度性措施。主要因为:晚自习时间不允许老师上课,不允许分到学科让老师值班,刚一开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弱,一时适应不了。从长远看,各个学校要从高一学生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能力,同时,要发挥学生自治与自主管理组织的作用,让每位学生在自习时间轮流负责维持自习时间的课堂纪律。在这种背景下,我更主张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过去,我上学时晚自习是没有老师值班的。这么多年来,学生被管制惯了,似乎没有老师看着就不会学习了。这是教育的一种退化。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桓台县世纪中学有一个学生自主管理手册,要求学生每日自省,必成大器。每个学生都要反思今天过得如何,规划明日如何度过?自主管理手册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天天照着自己,自主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必然日益提高。
3、重视五项制度建设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校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教学制度的变革。包括学校治理制度,这就是要建立符合法治、民主、多元精神的管理构架,还有: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变革与重建是保障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发展新阶段
(一)解放思想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改革越深入,我们越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认识不统一。
今天,仍然有不少人认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反对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甚至就是取消高考。
既要抓素质教育,也要抓教学,抓教育质量。
把素质教育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立起来。
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农村孩子吃亏。
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难以实施。
用人制度不改革、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怎么实施素质教育?
„„
对于上述观点,我曾经反复作过辨析。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强调:
“应试教育”这个概念1988年、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曾做出过专门的定义,“应试教育”是指违反党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不是反对考试,更不是要取消高考。
“既要抓素质教育,也要抓教学,抓教育质量”,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蛊惑人心的观点。素质教育难道就不要抓教学,就不要抓教育质量?显然,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无非仍然顽固地坚持应试教育思维,号召大家不要听省教育厅“三个全面”、“三个还给”那一套,一切还是按照高考来组织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办人人考重点大学的教育。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不是一个个老百姓满意就等于人民满意。如果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让更多学生进入重点大学读书,中国永远不可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的统一。具体讲,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享受有条件保障的教育、有质量保障的教育、各得其所的教育。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孩子吃亏,理由就是农村办学条件差。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无论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其教育资源都具有相对性,农村有的教育资源可能城市没有,城市有的教育资源可能农村没有。另一方面,教育功能和价值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具体的教育资源其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与否,并没有直接的依赖性。如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昂贵的西洋乐器可以,简单甚至不用花什么钱的当地戏曲也可以。如菏泽的教育工作者把地方剧种搬上舞台,不同样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嘛!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吃亏”观点的同志,似乎在为农村、为农民说话,其实这种观点是带有欺骗性甚至反动性的。因为就教育生产力而言,当前城市不可能向农村看齐,惟一的出路是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保护落后是对老百姓最大的不负责任,不把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到城市的水准,农村孩子怎么与城市孩子竞争?
今天,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推行,几乎成了人人脱口而出的“口头禅”。甚至有人给我提建议:推进素质教育不用那么忙活,也没有那么难,抓好一条,就是高考改革就行了。可是,30年来,我国的高考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可为什么“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我认为,把高考改革看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直接否定了基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否定了基础教育的国民素质教育性质,把基础教育直接当作了高考预备教育,把普通高中办成了高考训练班。我可以断言,不管高考改革推进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测查出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改革不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不可能完全靠高考改革解决引领我国教育健康和谐发展问题。
我们要告诉老百姓,仅有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学校贴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光有知识能改变命运吗?如果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大学生就不会失业了,就不会找不到工作了。
总之,对于教育而言,社会与家庭可以有自己对教育的直接的功利化需求,但政府和政府主办的学校不能把直接满足这种功利需求当作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在满足老百姓的功利性需求时必须以满足老百姓的长远根本利益为前提。或者说,教育必须承担引领老百姓、引领社会需求的功能和责任。
当前,中国教育有一种被非理性教育思潮所绑架的危险。只有尽快从非理性教育思潮的“陷阱”中走出来,在教育认识上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才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改革路径,进而走出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二)改革创新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力
现在,有不少认说:规范办学行为,这不能干,那不能干,不知道怎么干了?课程设置规定得越来越具体,校长没有课程开设的自主权,如何创办特色学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其实,任何自由都是有前提的。规范是对自由的保护,而不是对自由的剥夺;规范是对教育创造力的真正解放。试想一下,像菏泽一中、章丘四中、定陶一中这样的学校,没有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能迸发出如此的创造活力吗?如果都去拼消耗、拼时间,这些学校敢这么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正是因为规范办学行为,我省正在为那些有教育情怀、具有创造活力的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提供巨大的、无限的改革创新空间。
特色课程
实践教育
课堂教学
学生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
现代学校制度
„„
上述领域存在着大量等待开垦的处女地。特色课程、实践教育,还没有真正开始;真正的高效课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还没有破题?学生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全面育人评价等改革处于初创时期,谁说现在教育的创造性都被束缚住了、被扼杀了?规范只是对错误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制止而已!昨天晚上,我曾对个别校长说过:斩断你们违规办学的邪念吧!我是在给个别学校打招呼。
(三)基础教育要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
当前,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是我省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最困难的一站,是必须打好的最重大的一场战役,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能够挺过未来这三五年,把这个“坎”迈过去,我省基础教育必然会有光明的前景和未来。
我省基础教育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有四个:
一是育人为本。就教育价值而言,要真正回到育人为本,把功利主义放到一边,真正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办教育。
二是规范办学。规范办学行为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自我约束成为一种习惯,不再闯底线、打擦边球、搞“地下战”了。
三是尊重规律。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内心里认同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教育规律。
四是依靠科学。教育生产力的解放靠科学,不是靠时间加汗水。
除了上述四个标志,我想从国际视角提出我省基础教育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的七个具体标准:
一是教育价值的现代化。发达国家真正从知识本位、认知中心走向了一个新阶段,“站在国际范围里考察中小学教育,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关注点和发展措施存在根本的差异,发达国家教育质量的含义逐渐从认知(cognition)转向素养(competence),教育政策越来越强调在体制、制度上加以创新,强调优化学校学习环境,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的教育环境。”
二是课程体系的现代化。
三是校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四是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五是教育教学设施的标准化,六是学校教育制度变革进入稳定期。我想,在未来三四年将是我省学校教育制度变革最剧烈的时期,之后将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期。
七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
四、2010年要着力做好的主要工作
2010年,从全国来看,有三件大事要关注: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出台;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召开。三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再出发。
就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也有三件事要牢牢抓在手里:一是巩固规范办学成果的关键一年,咬牙也要坚持。二是要把今年出台的新政策落实到位。三是要在突破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目前,我们正在代省委、省政府起草关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
具体而言,2010年要努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强力规范办学行为
坚持规范办学行为不动摇。教育要改革、要发展,必须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如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不要,奢谈什么教育教学改革?
要加强规范办学监管队伍建设。必须强化教育监管执法队伍建设,要下决心建立一支相对专业化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队伍。
要建立“问题单位、问题学校名单”,对这些单位或学校持续推进跟踪整改。大家可能已经收到文件,针对11月份高二“选课走班”督查结果,省教育厅最近给每个市发了一份整改通知单,检查发现的问题只要没有解决之前就要始终在那儿挂着号,省厅只要下去检查工作,就要关注这些单位或学校的整改情况。
要改变规范办学行为的监管方式和重点。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反映的是地方教育局的问题,必须把学校违规与教育局监管不力挂起钩来,如果学校存在违规办学行为,就是当地教育局没管好,教育局对此要承担责任。力争建立各市规范办学行为责任制,省市共同采取措施规范办学行为。
全面建立规范办学行为课程改革一票否决制度。课程改革要求做到的,如果你没有做到,你这个地方先进单位不要评,先进学校不要评,一切先进你都别想拿。必须坚决制止存在违规办学行为的学校到处去讲什么素质教育经验。
把强化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作为2010年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
(二)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推动开齐课程,重视德育、音乐、美术、体育课程。
重视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地方必修课程。省教育厅11月份检查发现,17市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实施的很不理想。
强化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
继续推进“选课制”与“走班制”教学,这仍然要作为2010年的工作重点。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家不能一门心思只想着课内教学,而不重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统一的问题。
要加强完善高中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现在看来,如果这个网络管理平台不能很好地运行,各地自己解决相关问题非常困难,省教育厅必须提供好这方面的服务。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校长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校长和教师对“选课制”与“走班制”教学的认识、理解和执行
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
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缺乏开放性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性倾向
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题海战术、疲劳战术的层次上,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教学赶进度、考试无穷多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课程改革工作检查和指导力度不够
等等。
(三)建立“专业引领,典型示范”课程改革推进机制
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我省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力量太薄弱,极大的影响着我省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拟采取措施整合专业力量,加强高校课程中心建设。
要善于利用外脑。什么叫“外脑”,就是要利用国内各方面的专家。11月25日,我来菏泽检查这次会议准备情况,菏泽一中王校长见面就问我:“张厅长,你能不能帮我请一批专家帮我论证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我说:没有问题。可这需要学校支付一定的专家费用。他说,钱没有问题,几十万块钱还拿得出来。我想,这并不是说菏泽一中多么有钱,而是表明菏泽一中把课程改革放在了应有的位置上。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启动,我省也要建立若干实验区。
要把培植典型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任务。这两年,我一直强调典型培养问题。可是,一些地方对这项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反映了工作作风问题。为什么不深入到学校深入研究、指导工作?2010年,省教育厅要召开50个样本校课题研究总结会。每个市除此之外,必须抓1所市直高中、1至2所县直高中、2所初中和小学(包括农村初中、小学各1所)。今后,检查各地基础教育工作,要把培植典型作为重要指标。
(四)转变教研职能,教研系统全面进入深化课程改革主战场
教育部在规划未来课程改革的整体布局时,把教研系统放在了重要位置上。问题是,全省教研系统如何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2010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研系统要全面学习贯彻省教育厅颁发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省教研系统要向青岛市普教教研室、菏泽市教研室学习。
在我看来,教研员不是官员,教研员是什么?教研员是学者、是老师、是导师。教研员是学者,教研员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真理;教研员是老师,教研员必须以身示范,亲自上课;教研员是导师,教研员必须帮助、指导学校、老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案、路径、方法。我们对教研员三个角色的履行要求很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没有资格当优秀教研员,希望全省教研员都能够配得上这三个称号。
全省基础教育教研系统、教研员要真正配得上“三个称号”,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规范》的精神和要求,全面履行《规范》赋予教研系统和教研员的主要职责。《规范》共计29条,其中,教研工作定位4条,教研机构和人员要求6条,教研工作职能5条,教研工作制度10条,教研工作管理4条。
《规范》对教研工作定位、教研机构和教研员任职资格、教研职能、教研工作制度、教研工作管理等方面,围绕“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具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是规范、指导全省教研系统、教研员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考核、评价、管理教研机构和教研员工作的基本依据。
(五)加强考试管理,把考试次数降下来,考试质量提上来
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问题是现在的考试过多过滥,考试的效益、质量太差。最近,我收到了一些县教研室考试之后反馈分析的报告,主要内容还是排名,对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指导性不够。在这里,必须指出:现在,教研员、教师的命题能力、对学生试卷的分析能力、以及矫正教学能力,都不能适应考试改革的需要。现在,有多少教研员、老师学习过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知识,能用双向细目表来命题和分析学生考试结果?
省教育厅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的目的,就是要规范中小学考试行为,制止过多过滥的考试,把考试次数降下来,考试质量提上来。《规定》就考试的类别、命题部门、考试结果处理、考试管理、违规考试行为处理等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希望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广大中小学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规定》。这里,我强调几点:
学科单元测验属于诊断性测试,不打分。
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小学只有期末考试,初中有期中和期末考试,命题由学校负责,不允许教研室统一命题。
初中学业考试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统一教研机构命题,省教研室可以提供样题。
高中模块考试,也是学分认证考试,每个模块结束之后进行模块考试,命题由学校命题,不允许教研室统一命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教育厅组织,省教研室命题。
高考模拟考试只允许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统一组织一次模拟考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得以教育质量检测等名义组织学生进行统考。
《规定》2010年1月1日起实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全省中小学考试行为的规定与管理。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省教育厅刚刚颁布的《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文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
《意见》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做出了新规定,强调中小学教师要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认真履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教师不得有进行有违职业道德的教学活动;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惩罚学生;不得从事有偿补习活动;不得擅自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
《意见》提出了“八个精心”,包括: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精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进行作业教学,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教科书,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要依据《意见》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评价和管理教师教育教学。我想特别强调指出:《意见》是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是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内容。围绕《意见》落实,抓教师的专业发展,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管理,就抓住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关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障。
2010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继续推进教师全员远程研修;要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载体,推动全省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要落实省教育厅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等等。
(七)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建设
这里,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每位中小学校长都要自觉地加强自身专业化发展;二是加强中小学校长全员研修;三是以“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全省名校长队伍建设,要用好“齐鲁名校长工作室平台”;四是要加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实施工作。
(八)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这里,我强调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关于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这个文件已经上网公布,各地要抓好落实;二是要争取出台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规定,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三是要推动中小学校学校章程的建设,从学校层面规范学校关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加强对有偿家教的管理,将制止有偿家教纳入学校绩效工资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
(九)继续推进考试评价机制改革
日常考试按照《规定》的要求,加强实施与管理。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厅党组的意见,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精神,就2010年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出台一个具体的意见。
要继续加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菏泽一中的经验和做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具体改革精神和方向,以省教育厅年底公布的方案为准。
(十)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推动,把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纳入党政领导主要工作议事日程。这方面的工作,事在人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党政领导加强对教育工作领导做好参谋助手工作。
加强学习和培训,力争要举办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领导和教育局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班。
加强社会宣传,组织素质教育宣讲团、家庭教育宣讲团。
加快教育政绩观的转变,推动建立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最后,感谢同志们一年来的辛苦和努力,为山东的孩子,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做的贡献。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