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案

时间:2019-05-12 20:3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案》。

第一篇:4.1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案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课《经济发展新阶段》是第四课的第一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机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呼唤学生好好学习,有新作为。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教学难点】

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教学过程

一、文字引入

改革打开了财富之门, 我们的生活由此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学习做经济生活的主人, 应该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关注经济发展形势,掌握经济生活常识,做经济生活的理性参与者。【设计意图】文字片导入,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人调整期, 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使同学们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便于同学进行理解。

三、我国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发展到今天,各种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四、辩论

我们一面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面弘扬“工匠精神”,同学们对此存在不同意见, 于是展开争论, 请你选择一方观点,.参与辩论。

甲方: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工匠精神”因循守旧, 与创新思维相悖。乙方:“工匠精神”就是要继承和 发扬传统, 创新是对传统的背离。

总结:新型的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学习新知识,有善于学习的能力,掌握新技术,具备一定的技能,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引起同学们兴趣,引出新知识。

五、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为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我们要树立新发展理念, 更加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筹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

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设计意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

七、总结

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向上调整,这是中国推动改革、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好时机。针对如何减少信贷强度、减少中国经济发展脆弱性的问题,张龙梅建议:中国在微调财政政策之外,采取与结构化调整相关的政策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再平衡,并改善投资效率。【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树立知识结构体系,感情升华。

八、讨论

我国作为制笔大国和钢材生产大国, 为何却长期无法实现小笔尖的自主中国制造?这个事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加强对本课的理解。教学反思 略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靳香玲

论文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南非总统姆贝基指出:贫穷、落后和不平等,加上不断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是笼罩人类的阴影。一个多数人贫穷,少数人繁荣的全球社会是非可持续的。人类的共同繁荣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社会首次拥有了消除贫困和落后的能力、知识和资源。比照这一说法,我们认为,我国的“三农”问题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并迫切需要在实践中逐项解决。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随着工业飞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工业在依靠自身积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开始逐步对农业进行反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人均GDP800~2000美元的区间,工业化大体到了中期阶段,1990~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2001年的财政收入达到16371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6.1倍,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大大增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实行由“吮吸农业”到保护农业的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农村经济滞后、城市化水平滞后、环境污染转移三大问题。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农村经济滞后问题更加突出

20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我国GDP超过9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800美元,这充分证明我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市场上大多数商品供应充足,基本上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72种,供过于求的528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具体来说,工业品中有9成多供过于求,农业生产资料则全部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形成。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基本确立;商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依赖性显著增强。“三个重大变化”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这种基本判断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必须面对两个现实的课题: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数量矛盾为主转变为数量矛盾与质量矛盾并存,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由此引发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呈上升趋势,继续深化改革就是把前一阶段改革开放尚未完成的任务完成好,如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等。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快,要学会从需

求的角度解决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供过于求问题,必须由以往满足供给型的经济结构向满足需求型的经济结构转变,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要突破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瓶颈”,必须重视9亿农民的消费需求,中国农民人数上的优势从来没有使他们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主导者”:据统计,改革初期,1978~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7.7%后,其后却出现了始料不及的递减颓势,1985~1988年降为4.9%,1992~2000年增幅为4.6%,2000年为

2.1%,尤其是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收入出现绝对数下降,前者从1998年的2034元降为2000年的1933元,后者从2031 元降为1980元。与此相对应,1997~2000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递增仅为1.08%,同期城镇人均消费年递增6.09%,城乡消费差距从1996年的2.94∶1扩大到2000年的2.99∶1,农村与城镇的消费水平相距大约15年。

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20世纪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到了20%左右,减少了15个百分点。在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中,乡村所占比重,1978年为52%,1984年达到最高59%,之后连续下降,1997年已降到43.4%,1999年全国农村商品市场的销售总额增幅仍比城市低0.8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年的内需不足确实和农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不足高度相关。1996年以来,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重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品种,发展无污染农业,拓展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广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但是,提升农业生产结构是传统农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成就此项事业,必须以资本积累和增加投入为前提,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使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都很大,没有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保护,仅靠农民显然是力不从心。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民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主要受益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但由于早期乡镇企业从整体上看基本属于手工业工场形态,效益低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经多年发展后,本应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相反却陷入停滞不前状态,以至政府不得不强制关闭“十五小”工厂,许多地区乡镇企业被迫关闭,致使大批农工重新回到田间,农村出现了返贫群体。此外,在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有所缓解的时候,农村环境污染却有失控的态势。由于多年来我国的环境政策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和居住庭院的不宽裕,使农民没有了以往种树的条件和动力,农业自身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上乡镇企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和蔓延,使农村的水和空气质量下降,目前和未来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减税免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农民消费不足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是实力不足所致。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搞活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是农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前提。减轻农民负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加入WTO后,要遵守农业税费方面的国际惯例,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极少数对农民征收高额税费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不但不向农民征收税费,反而给于农民直接的资金补贴。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都具有明显优势。WTO 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所以削减后的农业补贴仍十分可观,2000年,美国对每公顷耕地的直接补贴为100~150美元,欧盟为300~350美元,日本、韩国对农民基本

上不征收任何税费,与此相比,我国对农民征收的税费每公顷高达100美元以上。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大幅降低农产品关税(我国承诺加入WTO后10 年内我国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削减22.1%)、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而且有能力削减农业税费。

二、要解除农村城市化的重重束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一般来说,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是运用计划经济手段,采取严格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而城市人一生的生活由政府给以保障,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农村人才能进入城市,这种制度安排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分离,并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已经滞后。我国1949 年建国时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2%左右,1978年不超过17.9%,到1998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达到30%,而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组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 %,高于我国22个百分点。长期存在的二八开或三七开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束缚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农民长期落后于工业化过程已经产生许多绕不过的社会经济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醒阻。有专家预言,新世纪前30年将成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时期。

农村城市化并不是农民大搬家,它是农村人口伴随城市文明的扩大逐渐向城市聚集的缓慢过程。现在我国需要一个推进城市化的系统思路,比如,特大中心城市应围绕、突出其信息中心、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的功能发展,强调主要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大中城市应围绕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产业城市;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各类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特别要消除对农民在城市就业的歧视思想。近几年为了优先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简单、生硬清退农民工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平。各级政府应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限制,让农民自由、平等地按照经济利益比较原则,向城市有序流动;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使小城镇以良好的交通、水电、通讯、学校、住宅、医院和文化娱乐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居住。同时,积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当前80%的乡镇企业设在村庄、12%设在集镇、8 %设在建制镇,这种高度分散的地域构成,不利于乡镇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集中排污、治污,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转型。要以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合理聚拢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辅之以开放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将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并在公民最基本权利层次上向农民提供社会保障保护。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以及多年的城乡隔离政策,我国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到1994年底,全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3%,农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只有2%,因为1995 年以前,在我国农村只对“五保户”和优抚对象提供救济。1995年,民政部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县区市有1935个,占全国2126个县的91%,占农村人口的3.4%,保障资金由国家和集体筹集。由于2000 年农村税费改革使得乡镇经费大幅减少,近两年有些地方的社会救济工作处于停顿状态。不能否认,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差别巨大,因此,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为农民提供全面的、高标准的社会保障,然而,我们不应容

忍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必须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国家力所能及的。国家通过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广大农民相信科学、远离邪恶;如果国家能为9 亿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就能解除他们在生病及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他们就可能把手中多余的钱拿出来用于消费,扩大农村内需,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

1.要把农业作为绿色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农业是抵御贫困和饥饿的最安全的保护网”,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仅是“粮食生产机器”,而且是国计民生的支柱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目前,我国面临的严重缺水、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已经构成了对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威胁。农业始终是人与自然直接接触的产业。黑龙江大学的熊映悟教授提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新千年经济学的首要课题。工业化以来,形成了一条生产力发展的“灰色道路”,其特点是经济效率大大提高,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这条片面追求高速、高效的经济发展路线,代价太大,后患无穷。所以,“生产力发展的灰色道路不能再走下去,必须走绿色道路,即在保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所谓的“生产力发展的绿色道路”与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致的,但它的侧重点在于对生产过程中负面作用的关注。如果一个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损失过大,生产的负作用过强,即使有资源和技术,也往往不能进行生产或不能不加限制地生产,而这一要求只能用制度约束来实现。在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未来20~30年中,必须摈弃靠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做法,要着眼于生态平衡和环境改善,量力而行,更多地采用能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适用技术。走生产力发展的绿色道路在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

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因为绿色产业具有服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效益的外在性和长期性,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打破国际经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我国加入WTO后尤其需要强调。而农业本应是一种天然的“绿色产业”,种植业、果树业、林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对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农村的水、空气、土壤以及气候恶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有直接影响,如京津地区的风沙源治理问题。无疑,如果广大农村都能像近年新开发的旅游地区那样重视环境,那么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都将会大为改善。但是以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往往使微观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农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有其宏观经济意义。

2.要有效防止污染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加快,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原来那些物耗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起步行业,已经或将要被淘汰,所淘汰的设备或将要淘汰的产品因价格优势就有可能被农村农户或乡镇企业看好,向农村转移,形成新的污染源。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相差3 倍以上,对环境的要求和认识差距很大,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国务院清除“十五小”就有抵触思想,声称“不怕污染”,要求输入一些短平快的生产设备和项目。基于市场交换逻辑的“污染转移合理论”认为,污染转移的动力来自农村或落后地区低成本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比较经济优势,由于乡镇工业出现的三元经济

结构,它可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是一种必要的“代价”。虽然很多人在看过中国近年来农村污染的许多触目惊心的报道之后并不直接认可,但在实践上这种思维却能够得到默许甚至鼓励。关于这一问题郑易生先生研究得比较深入,他指出:“不能认为凡自愿的交易便是合理的交换”,污染转移可能完全符合市场自由交易原则,但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环境污染转移触及到基本人权问题时,时代进步要求给不断扩展的自由交换加上必要的限制。要从宏观的视角去“发现”污染转移的非效率性,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均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准则。

第三篇:一、适应人生新阶段一教案

专题一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标]:

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协调人际关系,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珍惜大学美好时光。[教学重点]:

引导新生尽快了解大学生活;人际关系中做胸怀宽广之人 [教学难点]:

了解我院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空中看常德——走近常德,走近这所百年老校常德高职院,让我们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美好的明天,将从这里起航。

讲授新课:课堂讨论:对课程的正确定位:你觉得还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吗?

一、走近大学生活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离开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能否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将关系到我们在大学三年的顺利成长。

课堂讨论:你感觉大学和高中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方面让你感到不适应吗?

(一)什么是“大学”与“大学生”

课堂讨论: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现实中的大学又是什么样?

诠释“大学”:名人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者„„大学的地位和声誉取决于学术和思想的创新。——蔡元培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学术与思想创新的沃土。大学应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知识殿堂。大学里有一种使人学习与成长的氛围、或者说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这里,能让人的心灵得到熏陶与陶冶。在了解了大学的一般含义之后,我们再走近常德职院来了解这所百年院校的发展史的并且来看看我们的大学生在这里是怎样的成长与成才,欣赏视频:常德职院简介——诗舞。

(二)大学生活特点

1、学习要求的变化。

第一、学习内容更为广泛。

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要完成规定的学分需要上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科目英语和政治,政治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是学校规定你必须学的;选修课是根据个人兴趣或者为了凑够学分自己选修的课。

第二、还需要学习提升素质类的内容。

你们毕业后是要走向社会的,大学是一个半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结束、走出校门找工作时,仅仅拿到毕业证是不够的,还需要知识面广,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恰当地协调人际关系等等。这就需要同学们不能仅限于学习学位课要求的课程。还要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课余时多到图书馆借些书来看,要尽量多听些讲座,要进行体育锻炼,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素质。

第三、要学做人。

学做人是要学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大学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硫酸泼熊,虐猫的,得抑郁症的,诈骗的,自杀的都有。他们的悲剧在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学会做人。实际上,我们学习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获得人生幸福。精英荟萃的地方,要能够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有时候,不是你不优秀,只是别人太优秀了,中国有句古话“人逼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要能够容忍自己暂时是一棵衬托别人的小草,要给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让自己成长为一棵树。在被人鄙视时要能够昂起头,保持自信和尊严;在面对贫困和苦难时要能够保持坚韧和顽强;在平淡的生活中要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快乐,是你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应当认真学习和体会的。

第四、学处事。

人是社会的人,当你成功时希望有人为你喝彩,当你失败时希望有人同情和安慰,如果无论你干什么都没有人理睬,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人生在世是需要别人关注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恰当地处事。买早餐,两人都有错。要确立善为本的理念,要宽容,注意讲话的技巧,细心观察那些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表示赞许和反对、如何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和真诚。认真观察模仿。

2、学习的途径更多。

第一、书本,中国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让你变的智慧和强大。

第二、老师,大学里聚集着众多学者和专家,他们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有着丰富大人生阅历,向他们请教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同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细心观察,同学们身上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长处。

第四、互联网。内不修,问老婆;外不修,问百度。注意网络安全。

3、生活环境的变化。(1)日常生活以自主管理为主。

中学阶段多数同学不住校,有些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集体宿舍,共同起居,独立生活,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特别是要学会计划用钱,开始一两个月用不完,后来越来越不够用。

(2)业余时间充足。

中学阶段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校园内有各种社团和协会。这对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对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可能会计划失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3)人际关系是多方位的。

中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由于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不善交往,交往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如:饮食、语言、作息、卫生等习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些不同,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同学们要学会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

(4)竞争是多元化的。

中学时代人际交往较为单一,主要限于学习交往。从中学到大学之后,我们跟周围的人所比较的范围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与别人比较的方面越来越广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比如还有体育、文艺修养等,当选班干部,入党,找工作等,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因此,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4、社会活动的变化。

(1)校园内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中学时期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各种社团组织活动增多(百团大战),各种课余活动也丰富多彩,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多了,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在这百团大战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先看看它的性质、以前组织的活动,再找师哥师姐聊聊,看该社团的口碑如何,最后要看它的会费是否合理。如果上述方面你都能满意,那就去报名吧!精力有限,建议同学们参加一到两个社团,不要贪多,正确处理好各种学生组织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视频:2006年清明节扫墓

(2)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色、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比较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时选择的余地大。崔永元。但是参加社会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可能会羡慕那些出去赚钱的同学,举例,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根据你自己的大学规划,把你要做的事情分为两类,必须做的事就大胆实践,勤奋严谨,努力做到最好。尽量做的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尽力而为就可以了。视频:万人祈福

二、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形象

(一)做热爱祖国之人:(名人论爱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自己的崇高理想落实到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二)做善于创新之人: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离开了创新,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古今中外,有出息、有作为的民族,永远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之所以延绵不断,奔腾向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代代批判继承,代代创新发展。

(三)做全面发展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做胸怀宽广之人: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人生价值。

(五)做脚踏实地之人: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听其言、观其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他一定是个非常受欢迎的人。(举例)

教学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了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制定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第四篇: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是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

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讲,进入新世纪,也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样,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预示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党的十六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将开始迈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导向[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从总体上,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题。如果说在进入新阶段以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还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那么进入新阶段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农业和农村外部。目前非农收入已经占农民收入的50%左右,农民收入来源逐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工业和农业、城乡经济的相互关系。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着力点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之外。

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提高工业、服务业部门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而且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难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还会增加农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从而也是最终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进入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济方式,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鼓励农民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联合,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分享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和最迫切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从全国来看,经济大县强县,无不都是工业或服务业发达的县市。进入新阶段,推进工业化要改变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两张皮的状况。要看到,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空间已受到明显制约。特别是在入世后,迫于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乡镇工业也强化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机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发展乡镇工业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如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运输业等;积极促进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打破现有的阻碍城乡产业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规划、政策制订和实施上对城乡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为县域经济工业化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增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只有继续推进工业化,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城镇化为支撑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

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要改变以前盲目追求“硬化、亮化、绿化”的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改变政府主导圈地造城搞建设的机制,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和效益,切实防止抽取农业和农村资源超前建设小城镇,这不仅从根本上不利于城镇化,还会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的恶化。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带动小城镇建设。要分别轻重缓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功能,繁荣经济,发挥城乡经济结合部的作用,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我国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东部地区可适应大都市圈和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推进城镇网络发展,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中心镇和发展重点小城镇。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小城镇建设更不能急于求成,贪大求洋。

三、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进入新阶段以前,县域经济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创新的推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解放了农业生产潜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90年代初中期,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崛起,有了农村办工业的制度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从“多元化”经营中得到了单一农业经营模式难以得到的收益。

进入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同样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来源于思想解放,来源于社会实践。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又进入活跃期,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定单农业、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领域的制度创新,必将带来生产力的新的解放。因此,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制度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必将促进新阶段县域经济的新发展。

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更加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商品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和城乡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可喜的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制度创新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如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以“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进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增强内部激励机制;积极培育中间性商业组织,充分发挥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别;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等等,这些有益的实践将为建立新体制和新机制探索经验和路子。

县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合理定位,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当前,这种转变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推进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减县乡政府人员,稳妥推进撤乡并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区外生产要素来发展县域经济;重视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等。总之,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转换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第五篇: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是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

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讲,进入新世纪,也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样,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预示着中国对外开放进

入新的阶段,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党的十六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将开始迈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导向从总体上,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题。如果说在进入新阶段以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还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那么进入新阶段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农业和农村外部。目前非农收入已经占农民收入的50%左右,农民收入来源逐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工业和农业、城乡经济的相互关系。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着力点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之外。

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提高工业、服务业部门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而且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难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还会增加农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从而也是最终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进入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济方式,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鼓励农民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联合,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分享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和最迫切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从全国来看,经济大县强县,无不都是工业或服务业发达的县市。进入新阶段,推进工业化要改变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两张皮的状况。要看到,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空间已受到明显制约。特别是在入世后,迫于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乡镇工业也强化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机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发展乡镇工业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如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运输业等;积极促进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打破现有的阻碍城乡产业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规划、政策制订和实施上对城乡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为县域经济工业化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增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只有继续推进工业化,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城镇化为支撑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

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要改变以前盲目追求“硬化、亮化、绿化”的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改变政府主导圈地造城搞建设的机制,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和效益,切实防止抽取农业和农村资

下载4.1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 经济发展新阶段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发展办公室1

    东港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09年6月)镇经济办在上半年中,紧紧围绕在镇党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本职工作,在镇领导的大力帮助和关照下,所分担各项......

    经济发展调研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近日,我就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基层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对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共走访了9个村84户群众及4户工商企业,查找了......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教案分析(5篇范文)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教案分析 题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章节时 一时 学习目标 描述改革开放在新阶段的重大表现,知道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超市新阶段工作计划

    超市新阶段工作计划【超市定位】----温馨大家庭and追求经验的合作团队 一间超市的运营,需要多人的团结合作,博爱超市的全体成员就是一个创业团队。通过这个共有的平台,大家提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三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2、 了解这个确立社会主......

    论新阶段读后感

    论新阶段读后感 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着重讨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而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于对人民的教育。下面,是我关于对民族精神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的感悟。 改革......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1

    大庆市第十九中学导学稿系列九年级全一册班级:初三姓名:李莉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第一目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掌握三步走......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1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只有占全国国土面积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