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信息窗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1)、猜测。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
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3)3千米=()米 7厘米=()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一把小刀长6()课桌高70()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1)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篇:第八单元 野营信息窗1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信息窗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郊游吗?
说说你们都去过哪里、玩过什么好玩的东西。
2、今天一群小朋友出去郊游,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咱们一块去看看那吧!出示情景图课件。出示信息窗1图
二、精讲点拨
1、学生汇报预习题目:
信息:3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分食物,10片饼干,12个草莓,7根火腿肠,17瓶酸奶……
汇报完整的数学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1)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2)7根火腿肠,每人分3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3)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4)17瓶酸奶,每人分3瓶,可以分给几个人?……
2、理解题意,探求新知。
现在我们帮助他们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分一分吧!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用圆片代替饼干,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3份,还剩1片。指导学生用小原片摆一摆,分一分。
3、认识余数
是不是分的不是正好呢?剩下一个怎么办呢?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还剩1片。
当分后还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我们就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4、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写法和读法。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0÷3。可以分给3人,就等于3,剩下的1片是余数,咱们把它写在商的后面,并且用6个小圆点把它与整个式子连起来。
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并给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
10÷3=3(个)……1(个)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讲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出今天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归纳总结
1、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如果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表示的每份分的同样多后剩下的部分,因此,它的单位与被除数的单位是一致的。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随堂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出示拓展练习,增加的实际应用能力。
(1)独立解决“15个茄子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添加: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有几点提示:先利用小棒分一分,再圈一圈,然后列算式。
(2)独立解决“16个西红柿,每5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先利用小棒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列算式。(3)独立解决第2题,连一连,填一填。
“把11个玉米平均分到3个篮子里,怎样分?”
提示:先利用小棒分一分的话,你会选择几个几个的分,为什么?请在组内说一说。然后列算式。
(4)剩余问题独立解决。先分小棒再列算式,分小棒前一定确定好几个几个的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对比算式,寻找规律。
4、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3)对比(1)(2)题,你有何新发现,哪种方法更好。
四、拓展延伸
判断对错:11÷2=4……3 如果不对,请画图说明自己的理由。
五、系统总结 请学生说收获。教师小结。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0÷3=3(个)……1(个)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7÷3=2(人)……1(根)12÷4=3(人)
13÷4=3(人)……1(个)15÷4=3(人)……3(个)
第二课时
课题名称: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野营时的其中一类问题,这节课,我们增加一点难度,通过把不同数量的草莓每4个一份平均分,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如果有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
二、精讲点拨
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
1、下面我们以分草莓为例来研究,请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
汇报数学信息:预设1:要知道可以分给几个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片。预设2:可以由少到多的一一来试,如每人分1片,每人分2片,……
汇报完整的数学问题:18片饼干每人分一片,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怎样分? 18片饼干每人分2片,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怎样分? ……
汇报解决方法: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分法吗?
2、精讲点拨
(1)老师也把刚才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了,请看黑板。18÷2=9(人)18÷3=6(人)
18÷4=4(人)……2(片)18÷5=3(人)……3(片)18÷6=3(人)……
(2)对算式进行分类,观察余数与除数关系。(3)小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4)商与余数的单位不同,为什么呢?
3、类化练习: 自主练习第2题2(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
(3)对比1、2题,你有何新发现,如果没有提示,你知道几个几个分吗? 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3)提醒学生一定要写单位。自主练习第4题
试着在脑中想分小棒的过程,来帮助计算;实在想不起来再摆学具。自主练习第5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转化成数学问题。(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添加:交流时重点说为什么用“除法”。
三、拓展延伸(聪明小屋)
试试看,用4个数组成正确的除法算式。(1)46 5 6 8(2)39 4 7 8
四、系统总结
请学生说收获。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12÷4=9(人)
13÷4=3(人)……1(个)14÷4=3(人)……2(个)15÷4=3(人)……3(个)16÷4=4(人)
余数要比除数小
……
七、课堂反思
第三篇:《解决问题(信息窗1)》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解决问题(信息窗1)》教学设计 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 孔繁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乘加、乘减问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教具准备:课件、提前准备的信息贴条。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儿?在旅游中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谁能和大家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轻松“随意”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能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1)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
师:请看屏幕,这是小丽一家5·1假期随旅游团所拍摄的情境,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生2:停了9辆大汽车。
生3: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板贴在黑板上。)(2)提出问题。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①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1/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②一共多少辆汽车? ③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④小汽车有多少辆? ⑤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多少辆? „„
(教师板贴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3)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等信息? 生1: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生2:还有剩下的5人。
师: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生3:(结合黑板板贴)旅游团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下5人。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黑板上的信息与问题。)师:先自己想一想,有想法后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尽管孩子刚接触两步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有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充分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合作交流。
师:把你的做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师:(展示学生解题过程)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通过“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4组一共多少人,9×4=36(人);然后和剩下的5人加起来就能求出一共多少人,36+5=41(人)。
生2:旅游团的人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分好组的,另一部分是剩下了5人没分组。已经分好组的人数不知道,要先算。
师(小结):看来我们同学很善于思考,要求旅游团的总人数,需要先求出4组的人 数,再与剩下的5人合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知用知,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2.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独立探究。
师:我们再来解决“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师: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生:(结合黑板板贴)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教师整理板贴。)
师:相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交流。(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2)合作交流。
师:把你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
师:(展示学生解题过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3排一共多少辆,7×3=21(辆)。再减9辆大汽车就能求出多多少辆,21-9=12(辆)。
生2: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需要知道大汽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大汽车9辆,小汽车的不知道,所以要先求。通过“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3×7=21(辆),然后减9辆大汽车就能求出多多少辆,21-9=12(辆)。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同桌交流。)(3)观察总结。
师:(结合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两步计算。生:第一步都是用乘法计算。
生:第一个问题是求“一共多少人”,用加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用减法计算。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解题思路的理解,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
3/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3.巩固练习。
师:大家对刚才学过的知识掌握了吗?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道题,我们一起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这一题是乘加问题的基础练习。练习的重点在交流解题思路上,要让学生再次体会乘加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2)小青买了2筒乒乓球,每筒8元。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这一题是乘减问题的基础练习。练习时,同样要重视解题思路的交流,再次体会乘减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3)
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对应的信息,B区对应的是一年级的相关信息,而C区分给了二年级,找对相应的信息后再列算式解答,之后交流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两步应
4/5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用题的解题思路。】
4.课堂小结。师:说说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通过已知数学信息怎样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不但温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回顾、反思的良好习惯。】
5/5
第四篇:5单元信息窗3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赵婧婧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航,尝试自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森林中谁是大树的医生吗?(啄木鸟、喜鹊和黄鹂)大树公公生病了,他们便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捉大树公公身上的虫子。咱们来看看它们的劳动成果吧(出示信息窗3)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相应的数学信息是:
(1)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2)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虫子;(3)啄木鸟比黄鹂少捉了12只虫子。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贴问题)同学们提出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2、独立思考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生: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
师:我们一起把相应的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齐读)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问题:(1)在这个问题里,是谁和谁在比多少?(生:喜鹊和黄鹂)
(2)喜鹊和黄鹂究竟谁捉的虫子多?谁捉的少?(生:喜鹊捉的多,黄鹂捉的少)(3)多的比少的多了多少?(生:多38只)
(4)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自己想不出)
(5)你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你所说的这些吗?
前三个问题,老师边读题,学生边回答;后两个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听听学生说的。
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
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就和小组同学一起想想这三个量的关系,还要想个办法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你所说的?
学生小组学习
三、课堂交流,质疑点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想法。你们组用的什么办法?你们是怎样想的? 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认为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我们是用纸条图表示捉虫只数的。
师:那就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纸条图吧!(利用投影仪展示,一边指着,一边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别的办法吗?(也让学生说一说)
师:不少小组选择了纸条图的办法,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纸条,谁能在白板上摆一摆? 师:老师手中有6根纸条,你想用哪根表示黄鹂,哪根表示喜鹊?为什么这样选? 生:短的表示黄鹂,长的表示喜鹊,喜鹊比黄鹂多。(两纸条左边对齐)师:黄鹂捉了多少只?生:146只(画上大括号写上146只)
师: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学生指一指,老师画出来)师:(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指一指,补充板书)师:这样一来,你能很清楚的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了吗?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书:146+38=184(只))
师: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师:146、38、184各表示什么?(让学生上来对应纸条图说一说)
四、基础练习,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吗?(一个小组到前面做,其他同学自己做)
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2、拍手游戏
过渡:我们来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师拍2下)师说:我拍了几下?
指名: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生拍
师: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它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师: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师: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同位来合作吧。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3、青蛙的工作 过渡: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
师: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点击青蛙出示)大、小青蛙。师:你能看明白吗?试一试?做到练习纸上。(指名说,用实物投影)学生汇报。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都是这样做的吗?真棒!(4、蜻蜓吃蚊子
过渡:让我们再去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 谁来读读题?作到练习纸上。汇报。(直接说算式)
五、梳理总结,应用拓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树林医生一起为大树治了病,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板贴)。认识了更多的田园小卫士,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第一个红点,第78-79页自主练习1-6题,《新课堂》第57-59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一组(2个)长方体实物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一组物体的三视图,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体的物体。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五.一节的时候,商场里举行了“冰箱冰柜大展销”的活动。热闹的场面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张鹏、李笑、王军三人也跑去看个究竟。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找到他们了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指两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张鹏站在冰箱和冰柜的正面,李笑跑到冰箱和冰柜的右面,而王军则跑到了楼上,看到的是冰箱和冰柜的上面。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多让几名学生提问。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从不同的位置看冰箱和冰柜,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呢? 2.张鹏看到冰箱和冰柜的正面是什么样子的? 3.李笑看到冰箱和冰柜的右面是什么样子的? 4.王军看到冰箱和冰柜的上面是什么样子的? 5.如果从左面看冰箱和冰柜,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
教师谈话: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1)教师谈话: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张鹏、李笑、王军他们三人看到的冰箱和冰柜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呢?把你猜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学生大胆猜想。
(2)课件出示3组形状:
① ② ③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猜测说一说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谁看到的呢? 指两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第①组形状是张鹏从正面看到的;第②组形状是李笑从右面看到的;第③组形状是王军从上面看到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生模拟操作,认真观察,验证猜测。
教师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准备的两个长方体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位置摆放好,分别站到张鹏、李笑、王军的位置亲眼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形状。先独立观察,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从你自己的正面、右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
3.学生小组合作,边观察边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验证。
教师谈话:你是怎样观察的?(指两名学生说一说。)
下面我们就同学们的猜测进行验证,请看大屏幕:(用实物投影演示)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放在投影上,提问:拿过一个物体应该怎么正确的观察它的正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示范。指两名学生分别试着说一说从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老师最后小结:观察上面时要站起来垂直看;观察侧面时要正对侧面;观察正面时要正对着正面。
用两个长方体分别代替冰箱和冰柜,分别指名学生从它的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并说一说:你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指定三个小组的小组长上台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并汇报,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回答:我在正面看到的是两个长方形。我在左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我在右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我在上面看到的是左面是长方形,右面是正方形。
教师谈话: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认真的听别的小组的汇报,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看看你们组和他们哪组答案相同。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3.教师提问: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如果不停地变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同学讨论,互相交流。
指两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教师评价:你们真善于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一般是不同的。(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验证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设置模拟情境,学生亲自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合作交流,充分感知并建立一组物体形状的表象。同时教师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4.想一想、画一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同时指三名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完后,集体订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猜测、想象、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知道了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猜测到观察再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这是数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下面用我们学到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1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闭上眼睛想象各组图分别是谁想到的,然后在书上连一连,再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第(2)小题,让学生充分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2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照着图中的样子摆一摆,从不同的位置看一看,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教师提问:同学们好好想一想,你能找出从上面看、右面看、上面看形状都相同的物体吗?
指两名学生回答。最低要求是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物体都是从上面看、右面看、上面看形状都相同的物体。
4.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4题。
让学生观察图,先说一说从正面、右面、上面分别看两人摆放的纸是什么形状的。
提问:
指两名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明确:从正面看两人摆放的纸形状不同但是从右面和上面看两人摆放的纸形状相同。5.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再让学生充分想象,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放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集体订正。
师生统一认识:第一幅图片是从正面拍到的,第二幅图片是从上面拍到的,第三幅图片是从测面拍到的。
6.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6题。
这是一道根据三个观察点看到的图形确定物体的形状和摆放位置的题目。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再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验证自己的想法。自后指三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从易到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做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合作交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7.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8.师生小结
教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学会了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你们不仅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还发现了观察物体中的很多奥秘。课下同学们可以自选一组物体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观察,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一般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