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信息窗1
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信息窗1
信息窗1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景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景,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活动二:
1.(出示课件)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金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 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课件)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3、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找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4、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5、师: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6、师:当算是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7时: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活动三
1、(出示课件)
师:从途中,你看到什么了?
2、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
4、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问题提要问吗?
活动四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活动五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活动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小结:学生能在具体情景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景,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第二篇:六下数学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信息窗2:合理选用统计图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70-77页。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四个统计表,分别是第26届、第27届、第28届、第29届部分国家奥运会奖牌榜.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吗”这一问题,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2、通过分析和解释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数据,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还记得我们中国体育健儿在这次奥运会上夺得多少枚奖牌吗?学生回答: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
谈话:是的,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以夺取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骄人成绩,登上了奖牌榜首位,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感到怎样?学生回答:骄傲和自豪。
谈话:大家想知道前几届奥运会前四名国家的奖牌情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藏在这些数据当中的数学问题吧。【设计意图】信息窗选择奥运题材,以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的佳绩为契机引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爱国情操,一方面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信息。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提出问题学生观察信息图: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回答:有计算方面的,有统计方面的)
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吗?比如说,可以由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来描述我国在四届奥运会中获得奖牌的数量情况,你认为怎样选择合适呢?(学生独立思考分析)
(二)分析问题
谈话: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每个人把自己的选择说一下,然后再把意见集中记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
用统计表描述我国在第26-29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情况
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第29届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的国家奥获奖情况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26-29届奥运会中美两国金牌的变化情况
用扇形统计图描述第29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银、铜牌数量与奖牌总数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交流,将问题分为三类: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的问题、用折线统计图描述的问题、用扇形统计图描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明白: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之间的大小关系;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及各部分之间的多少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必要环节。在分析问题的环节中,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的把问题分类,梳理出不同统计图的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解决问题
谈话:选择合理的统计图表除了描述数据外,主要是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进行合理的预测与判断,请你仔细分析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看那些问题分别反映了不同统计图表的特点?(学生根据特点,将问题梳理分类。)打开书本,第70-72页,看看这些问题能不能独立的解答出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完成统计图)
【设计意图】由于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旧知识,所以在本环节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自主进行知识的梳理,不断的完善内在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道题是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题目。练习时,应把重点放在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上。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图,然后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布置作业:搜集不同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会选择,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表,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谈话: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同一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鼓励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回顾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自主练习2
1、出示统计表
谈话:通过观察,你认为用那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明确要突出数量多少的比较,选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2、出示扇形统计图
谈话:如果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喜欢西式快餐的消费者的年龄情况,你能把扇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扇形统计图,然后在与前面条形统计图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自主练习3 出示统计图
谈话:通过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图,你能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全国耕地面积哪年最多,哪年最少?
谈话:通过你的观察,你认为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统计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接受,也不是一种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培养。通过观察统计图,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一种信息,了解社会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查阅查阅资料的作业吗?谁能说一说,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相互交流)
二、巩固练习:
师: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得到哪些数据?从哪幅图中得到的?
谈话:(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2)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3)2050年各洲人口的情况怎么样?你能得到哪些有关世界人口情况的结论?从哪幅图得到的?请你根据图片中的有关数据制作有关的世界人口情况的统计图。
(学生自己展示制作的统计图,并说明统计图所表达的不同的含意)从同学们制作的这三种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选择的统计图也不一定相同。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达到我们不同的目的。
三、拓展应用 谈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些“不同”的统计图,想不想看一看?
(一)出示统计图
谈话:这些统计图和我们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实际上,他们都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这些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观察,再思考,然后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现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情况,现实性很强,观察后再交流,使统计的知识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视野。
(二)这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地球陆地面积分布情况,也是现实性很强的社会素材。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欣赏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优越性。之后,可以结合内容适当延伸,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关注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篇:3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信息窗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1)、猜测。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
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3)3千米=()米 7厘米=()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一把小刀长6()课桌高70()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1)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篇:第八单元 野营信息窗1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信息窗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郊游吗?
说说你们都去过哪里、玩过什么好玩的东西。
2、今天一群小朋友出去郊游,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咱们一块去看看那吧!出示情景图课件。出示信息窗1图
二、精讲点拨
1、学生汇报预习题目:
信息:3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分食物,10片饼干,12个草莓,7根火腿肠,17瓶酸奶……
汇报完整的数学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1)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2)7根火腿肠,每人分3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3)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4)17瓶酸奶,每人分3瓶,可以分给几个人?……
2、理解题意,探求新知。
现在我们帮助他们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分一分吧!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用圆片代替饼干,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3份,还剩1片。指导学生用小原片摆一摆,分一分。
3、认识余数
是不是分的不是正好呢?剩下一个怎么办呢?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还剩1片。
当分后还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我们就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4、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写法和读法。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0÷3。可以分给3人,就等于3,剩下的1片是余数,咱们把它写在商的后面,并且用6个小圆点把它与整个式子连起来。
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并给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
10÷3=3(个)……1(个)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讲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出今天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归纳总结
1、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如果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表示的每份分的同样多后剩下的部分,因此,它的单位与被除数的单位是一致的。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随堂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出示拓展练习,增加的实际应用能力。
(1)独立解决“15个茄子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添加: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有几点提示:先利用小棒分一分,再圈一圈,然后列算式。
(2)独立解决“16个西红柿,每5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先利用小棒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列算式。(3)独立解决第2题,连一连,填一填。
“把11个玉米平均分到3个篮子里,怎样分?”
提示:先利用小棒分一分的话,你会选择几个几个的分,为什么?请在组内说一说。然后列算式。
(4)剩余问题独立解决。先分小棒再列算式,分小棒前一定确定好几个几个的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对比算式,寻找规律。
4、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3)对比(1)(2)题,你有何新发现,哪种方法更好。
四、拓展延伸
判断对错:11÷2=4……3 如果不对,请画图说明自己的理由。
五、系统总结 请学生说收获。教师小结。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0÷3=3(个)……1(个)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7÷3=2(人)……1(根)12÷4=3(人)
13÷4=3(人)……1(个)15÷4=3(人)……3(个)
第二课时
课题名称: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野营时的其中一类问题,这节课,我们增加一点难度,通过把不同数量的草莓每4个一份平均分,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如果有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
二、精讲点拨
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
1、下面我们以分草莓为例来研究,请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
汇报数学信息:预设1:要知道可以分给几个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片。预设2:可以由少到多的一一来试,如每人分1片,每人分2片,……
汇报完整的数学问题:18片饼干每人分一片,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怎样分? 18片饼干每人分2片,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怎样分? ……
汇报解决方法: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分法吗?
2、精讲点拨
(1)老师也把刚才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了,请看黑板。18÷2=9(人)18÷3=6(人)
18÷4=4(人)……2(片)18÷5=3(人)……3(片)18÷6=3(人)……
(2)对算式进行分类,观察余数与除数关系。(3)小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4)商与余数的单位不同,为什么呢?
3、类化练习: 自主练习第2题2(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
(3)对比1、2题,你有何新发现,如果没有提示,你知道几个几个分吗? 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3)提醒学生一定要写单位。自主练习第4题
试着在脑中想分小棒的过程,来帮助计算;实在想不起来再摆学具。自主练习第5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转化成数学问题。(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添加:交流时重点说为什么用“除法”。
三、拓展延伸(聪明小屋)
试试看,用4个数组成正确的除法算式。(1)46 5 6 8(2)39 4 7 8
四、系统总结
请学生说收获。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12÷4=9(人)
13÷4=3(人)……1(个)14÷4=3(人)……2(个)15÷4=3(人)……3(个)16÷4=4(人)
余数要比除数小
……
七、课堂反思
第五篇:2012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浇花教案
信息窗1 浇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口算方法。教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春天到了,绿色行动开始了,同学们决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先保护学校的绿色——浇花。活动二:新课学习
1、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你找到什么信息?让学生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回答。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
3、出示问题: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看到这个问题你会怎样解决?
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6+3=□(棵)为什么这样列式? 4、26+3=你怎样计算?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完成。5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做法?
6、数的方法:27、28、29。
7、我们用小棒来演示一下,谁来当小老师?鼓励学生来教学。
8、谁能用计数器来演示一下。为什么3要拨在个位上?
9、小结: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一位数加一位数,然后再和整十数相加。注意: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活动三:
1、根据信息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提出有关的问题。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你怎样解决问题?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列出算式: 26+30=□(棵)
3、为什么这样列式? 4、26+30 怎样计算?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指名让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活动四:思考:计算26+3和26+30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五:智慧乐园,练习巩固。
活动六: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板书设计: 浇花
+ 3 = 29(棵)
2个十和6个一,3个一,合起来是2个十和9个一 26 + 30 = 56(棵)
2个十和6个一,3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和6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