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 信息窗1 去姥姥家1教案 青岛版
信息窗1:去姥姥家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同位互相说一说)
2、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计算小能手比赛,好吗?谁能顺利过关,谁就成为我们班的计算小能手,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起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 活动二:闯关活动 解决问题
(一)第一关:摘智慧果
1、谈话:老师手中有一棵智慧树,上面结满智慧果,智慧果下面有4道题(粘贴在黑板上)288+139+547 604-417+135 502-136-78 234+157-126(1)脱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2)抢答。老师说算式,学生谁举手早谁说出结果,答对的就自动上来摘下一棵对应的智慧果。
2、公布各小队抢答结果。
(二)第二关:商场调查
1、谈话:看到小朋友表现的这么出色,姥爷感到特别高兴。他说,现在天气热了,我们到商场去看看销售空调的情况吧,你们想去吗?
2、点击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姥爷说,我这儿有4道题,如果你们都答对了,就带你们回家参观小强哥哥的书房。(1)()月的销售量最多,()月的销售量最少。(2)前三个月一共销售多少台?
(3)7月的销售量比5月、6月的总和多多少台?(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三)第三关:参观书房
1、多媒体出示书柜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内容。提出问题:(1)你发现了什么?
(2)你知道故事书和科技书大约各有多少本吗?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互评)(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一共约有多少本书?
2、谈话:看见书柜上有这么多书,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基本性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教学本身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四)第四关:奇妙的骨骼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小强的妈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来考考你。多媒体出示:成人的身体有206块骨头,婴儿比成人多99块。儿童的身体比婴儿少88块骨头。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发展性练习,把书中直接呈现出的问题,变为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为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第五关:魔术箱
1、小朋友们觉得开心吗?下面啊,小红的爸爸给我们带来几个魔术箱,想知道魔术箱里的秘密吗?
2、多媒体出示第6题的前2道题,学生观察后找出魔术箱里的秘密(有困难的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再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第6题下面的4道题。集体订正时,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最后2道题的填法。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最后两道题是开放题,只要正确,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处,学生难免有些倦怠,此时,通过设计活泼有趣的变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六)第六关:聪明屋
山前一片湖,三边栽柳树。四角都栽上,每边三十五。共栽多少棵,请你算清楚。
[设计意图:此题灵活处理,有时间课堂上完成,时间紧张,布置学生课后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三:自主评价 总结交流
1、谁是我们今天的计算小能手呢?你想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一块儿交流交流,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收获,旨在促进学生爱思考、乐求异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后反思]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二年级的小学生争强好胜,乐于接受挑战,因此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注意练习的实效性、层次性,同时更注意安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爱练、乐练、练会的目的。一是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稳定性不强,他们往往就会被一些无关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趣致动。二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通过创设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由于在练习中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三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篇: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1通分教案
课题: 信息窗1——处理垃圾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
2.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历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思想,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总结通分的概念,在不断的完善中教师进行了总结,而后又深刻挖掘了通分的内涵,让学生真正的明白通分的意义。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转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谈话:同学们,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很多城市为了保护环境,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垃圾。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生1:火烧、填埋。生2:回收。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相信有你们这些环保小卫士,青岛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有一所城市就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进行了垃圾的大处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出示情境信息图,提出数学问题
师:观察这幅信息图,谁能大声的读出包含的数学信息?
生:某城市每天处理垃圾近万吨,其中填埋处理的占2/5,堆放处理的占3/7,回收处理的占 2/35,其他的占4/35(师随机板贴)师: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填埋处理和堆放处理的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生2:填埋处理比回收处理的垃圾多占几分之几? 生3:堆放处理的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生 4:填埋处理的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生5:回收处理的与其他的垃圾,哪类多? ……(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提了两类数学问题,一类是分数加减法的,一类是分数大小比较的,都很有研究价值。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分数大小比较的这一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加减法,好吗? 生:可以。
师:看这些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中,你已经会解决哪些问题了?
生:第四个问题应该是填埋处理的多,因为 2/5和2/35,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所以2/5大。师:你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很扎实。
生:第五个问题应该是其他的垃圾多,因为2/35和4/35,分母相同,我们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所以4/35大于2/35,其他类的垃圾多。师:你讲得真有条理!
教学红点1;比较2/5和3/7的大小
师: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呢? 生:也就是比较2/5和3/7的大小。师:如何比较呢? 生:没学过。
师:确实,这类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以前没见过,这类分数的分母不相同,而且研究分母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更有帮助,所以我们把这类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
2、小组合作探索 2/5 和 3/7 的大小(3分钟)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出比较 2/5 和 3/7 的大小的方法,小组长负责负责记录写在练习本上,准备汇报。
3、汇报交流
师:老师提点要求:汇报的同学声音洪亮,听得同学认真倾听。现在开始。第二小组代表:我们是把它们化为小数来比较的,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5 = 2÷5=0.4 3/7 =3 ÷7≈0.429 我们比较0.4和0.429,不难知道,0.429大,所以 2/5 < 3/7。师: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代表:化小数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你们讲得很详细,而且根据方法的特点起了合适的名字,很不错。第五小组代表:我们把 2/5 分子、分母同时乘7得到14/35,把 3/7 分子分母同时乘5得到15/35,因为 14/35 < 15/35,所以 2/5 < 3/7。生1: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的分数都化成35呢?
代表: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过了,所以化成分母都是35的分数我们就能比较了。生2:你怎么想到的35?
代表:因为乘法口诀五七三十五,35正好是5和7的公倍数。师:你们小组的创新意识特别强。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齐说):化分母的方法。
第八小组代表:我们利用的是化分子的方法,把 2/5 分子、分母同时乘3得到6/15,把 3/7 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6/14,因为6/15<6/14,所以 2/5 < 3/7。师: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你们小组非常了不起!
4、通分概念的总结。
师:在同学的方法中,都有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转化成小数比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转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在这些方法中,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这种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尤为重要,我们把它叫做通分。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分。(板书课题)师:你认为什么是通分?
生1: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子分母乘相同的数得到了同分母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师:化完后的同分母分数和原来的分数比较,怎么样? 生:相等。
生: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大小不变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师:你的总结能力很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师:你认为通分的概念中那几个字是最关键的? 生1: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师:这样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化成同分母分数。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或计算。2.教学红点2,你会通分3/4和5/6通分吗?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②全班交流。
生1:3/4=18/24;5/6=20/24 生2:3/4=9/12;5/6=10/
12、师: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他们两位同学做到通分了吗?同一道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呢?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3.教学绿点问题,把3/5和4/15通分。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三、巩固练习
1.通分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
2.判断对错(自主练习3)(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
3、解决问题
1、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 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
2、三名学生跳远的成绩是:甲 米,乙 米,丙 米,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三名?
4、你能写出一个比 大, 又比 小的分数吗? 你 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 还能再找到两个这样 的分数吗?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同学们你们感觉通分有什么作用?不但能帮助我们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帮助我们计算以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四、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会用多种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了。生2:我学会了什么是通分。
师:这节课,老师也收获了很多,同学们想到的精彩方法让老师震惊,另外我们也体会到了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作用!作业:举例说说什么是通分?
新课堂69、70页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分类(信息窗1)》参考教案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教学内容:
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难点:
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看图说一说)学生独立做。
2、自主练习第2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4、自主练习第4题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信息窗1
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信息窗1
信息窗1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景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景,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活动二:
1.(出示课件)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金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 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课件)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3、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找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4、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5、师: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6、师:当算是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7时: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活动三
1、(出示课件)
师:从途中,你看到什么了?
2、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
4、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问题提要问吗?
活动四
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活动五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102页自主练习第2题。
活动六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小结:学生能在具体情景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景,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参考教案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2-5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身边,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参加过野营活动吗?有什么感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认真观察这幅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说:我发现有四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分食品,我发现他们带的食品很多,有„„
追问:根据以上信息,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预设:①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分多少个?
②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③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④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
先来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己想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看谁分的又快又好!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预设:①一个一个地分
②两个两个地分。
小结:同学们的分法都对,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2个,还剩一个。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剩下1个?这一个还能不能再平均分了?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反馈,重点突出这一个不能再平均分下去。谁能把我们刚才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学生尝试列示,教师注意发现,然后全班交流。
6.讲解算式的写法:9÷4=2(个)„„1(个)(板书)
讲解算式的意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就是商,剩下的一个,就叫“余数”。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借助直观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里的教学要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他食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先自己做,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解
决得好。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列式,帮助他们理解意义。2.汇报交流。
预设:①分苹果:12÷4=3(个)
②分黄瓜:13÷4=3(根)„„1(根)
③分酸奶:15÷4=3(瓶)„„3(瓶)
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思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
通过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真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同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决许多分一分的问题,体会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很多,从而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四、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并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除法问题。现在请你想一想,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什么呢?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并把想到的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看哪组想得全,分得对。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2.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教师进行板书。注意引导学生说清算式的意义。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学生可能谈到,同样是18片饼干,每人分得的数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②商和余数的单位不同等。
4.观察黑板上所有的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余数都比除数小。追问: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
结合实际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不要轻
易地告诉学生这一结论,而应在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后,引导他们观察、发现这一关系,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注重了这一点。】
五、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填一填。首先观察图意,然后自己填一填,反馈交流。
交流时注意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注意学生的表述是否准确。2.自主练习第2题:圈一圈,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野营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对,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并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提问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本节课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