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5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附城初中:苏文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设疑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一: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根据这件事,让学生讨论“乞丐有尊严吗?”

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教师:提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3.参与评选 了解名誉

活动三:在班级中评选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

价。分析讨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评价一个人的品行表现和名誉所用的词:

优良:诚实、信用、真诚、善良、聪明、正派、公正、廉洁、敬业、精干等

不良:奸诈、邪恶、歹毒、卑鄙、无耻、狡猾、虚伪、愚蠢、懒惰、笨拙等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教师:①组织在班中进行最受欢迎学生(星级学生)的评选活动。②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星级学生名单。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评选出的同学的具体评价,并完成表格。④根据评价、表格及自己的体会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名誉的含义及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⑤并进一步提出设问:“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带着思考进入下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

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同时通过活动加深对老师、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从而正确的维护他人的名誉。

4.感同身受 维护名誉

活动四: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上述问题

三、问题四展开讨论。

教师:①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即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面对不公正的评价,假如你是大江,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5、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教师:首先出示材料,引导讨论问题①,让学生感受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明确这种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接着组织讨论问题②、③,完成相应表格,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明白要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6、巩固练习:给狗取名也违法吗?

教师出示课件:

我和楼上的邻居因一些小事发生过几次争吵,几年来关系一直不融洽。今年他家养了一只宠物狗,他给狗取的名字和我的名字读音相似。现在每当他喊宠物狗的名字时,我便有一种受辱的感觉,小区的其他邻居见到我还以此和我开玩笑。很痛苦,该怎么办?

明确:回信:你邻居和你存在矛盾,长期不和,他利用给自己的宠物狗取名的机会,当众含沙射影,对你进行侮辱。你邻居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你可以和他协商,若不成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

三、课堂小结: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即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不可辱,我们在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受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2、识记重点内容。

五、板书设计:

含义

表现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

内容 重要性

含义 作用

名誉

名誉与名誉权 名誉权

含义 主要表现 侵权行为及后果 维权方式

第二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常州翠竹中学 吴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能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的义务。【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

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事例分析:

(1)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2)孙天帅拒不向韩国老板下跪 请学生围绕这两则事例展开讨论(1)“乞丐有尊严吗?”(2)你如何看待孙天帅的行为?

讨论目的: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总结: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图片展示:《感动中国》2005人物

活动:请学生介绍他们的事迹并说说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人物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小结: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每个人一生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2、出示案例(见教材 36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品行优良者就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2)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

小结: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各国法律毫无例外地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展示民法通则第101条: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3、出示案例(见教材 38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小结: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结:尊严是一个人支撑信仰与生命的骨架;尊严是一个民族永不下跪、永不屈服的铁骨;一个民族只有人人都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个民族才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不可战胜的民族。

第三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政治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过程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

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 学生答略。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

(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

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

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

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 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四框的内容,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因此,本框内容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下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坚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情境及图片展示,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学生认识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小战士。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重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理念:要充分利用视频案例、图片展示、文字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及当地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教材、教师钻研教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编制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探究。(2)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知道都是什么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是自然资源做成的,那么,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呢?人类应该如何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呢?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现状如何?我们在利用资源时,有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呢?社会的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内容。探究新课:

(一)我们共有的家园(课件展示)

1、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当今世界的资源状况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2、教师提问: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

① 我们小学课本中学习过这样几句话:“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②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的1/

3、淡水是世界的1/

4、森林是世界的1/

6、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排在世界人均的100名左右。提出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略。)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这是我国资源的重要国情。学生阅读材料,认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要从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不足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出示结论: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科学、损失严重。(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民谣,并互相传阅。(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

(2)森林砍伐、植被破坏、“三化”面积增加。(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3)、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课件展示)

教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生阅读材料(略)。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时间及含义和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教材P61 教师: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个“资源小国”,是针对我国资源的()而言的。

A结构性短缺

B分布不均匀

C人均占有量少 D浪费严重.2、世界人均耕地4.05亩,我国只有1.16亩。我国已经利用的沿海滩涂和内陆水面不足 10%,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也只有6%。材料说明()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③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

A①②④

B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用垃圾发电。你认为垃圾发电的意义有()①消除污染、改善环境。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③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④满足人民对资源的需求。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材料一:2004年4月8日,公务员颁布《关于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和耕地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材料二: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活中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节约的有效途径。近日,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筒,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将废弃的纸张、塑料等合成制成的.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2)、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3)、在我们周围有那些浪费现象,请列举。(4)、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略)

第四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教案

依据课程标准“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尊严的法律意识;能自觉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做既遵守法律又讲道德的合格公民。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名誉权主要表现及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依据:因为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是后几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中名誉集中提现了人格尊严,所以名誉权的主要表现及侵犯名誉权行为也应该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定义。

依据:“人格尊严、名誉权”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初中生还缺乏成熟的理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这些权利的认知较差,甚至不懂得判断这些言行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因此确立这个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维护自己名誉权和他人名誉权的能力。

3、教法、学法:

①事例教学法 采用精选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②诱导点拨法 关键之处老师适时点拨引导(特别是重难点),激其思、启其智,从而化解难题。

③分组讨论法 成员之间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发表见解,集思广益总结提升,达成共识。

4、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 和资料。

5、教学过程: 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我将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是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学生观看“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根据这件事,引导学生思考“乞丐有尊严吗?”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乞丐有尊严吗”这个问题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人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策略】

运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以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环节是:创设情境,互动学习

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中学生大江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互动的过程中我利用“活动在现”、“感同身受”、“七嘴八舌”等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说、悟,通过讨论探究等将问题解决,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当然,其中教师的适时适度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关键处的点拨引导,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更轻松地化解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通过典型事例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理解知识点,再通过讨论探究,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是:知识延伸 总结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出生活中的种种侵权行(事例

1、事例2)为作为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上引导学生自觉维权。【教学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采用结合事例,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倡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环节是:课堂小结,作业延深 在课堂总结上,我会分别请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忆这堂课所学知识,如果出现掌握不扎实能力有缺陷的情况,会及时采用再次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加以巩固。在作业的布置上,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书面作业是完成作业本上内容,实践作业是“自我反省”和“请同学评价”。【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首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后,然后教师总结并加以引申。实践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对本课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相关法律,并按照法律的要求来为人处世,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6、板书设计:幻灯片

7、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课堂效果较好。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我急于给以纠正,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争辩,不要单纯地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8、课堂总结和作业: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人格尊严,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人格尊严的事。做一个既有道德又遵守法律的社会公民。

作业:幻灯片

第五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人格权的现实;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因此,我把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定为重点,把人格尊严不可辱定为难点。

我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现实中人格尊严受侵犯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进而激起学生的像晏子一样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欲望。在有效导入本课的同时,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进行了有效地调动。

在本节课中,我以“乞丐有自尊吗”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又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和点拨。如:学生答:乞丐也是人,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我问:乞丐是最卑微的人,向人跪地求讨,以求生存。甚至有些乞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取钱财,不劳而获,他有何尊严可言?!学生说:乞讨只是其生活手段,乞丐是很卑微渺小,但是你同情他就给他钱,你不给他他也不会伤害你,他比那些偷、抢、骗要好多了。他也是应该有人格尊严的。学生说得真好,我又及时点拨:任何人都有人格尊严权,面对乞丐的讨要,你可以不给他钱物,但并不能因为你给了他一些钱物,就可以肆意地侮辱他,侵害其人格尊严权。通过讨论、回答和点拨,学生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最后,我又让学生结合两个实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名誉权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转到课堂以外,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侵权行为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自己也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学会维护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是:因为一时慌张而打乱了课堂的节奏。前边讲得有条不紊,生动有趣,而后半部分时间多,任务轻,想让学生就身边的事谈得深刻些,但学生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认识不到位,只会就书上来泛泛而谈,显得有些轻薄无力。从而使整个课堂有些头重脚轻,不够和谐。这表明了两点:

1、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

2、我这节课准备得还不是十分充分,如果是很充分,什么都考虑到了,就不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这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导。

理论问题的讲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使本课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告知学生人格尊严权及名誉问题,突发事件的发生亦可被利用为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思《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这一课的教学,最大的亮色在于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构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课导入上,我选取广州白云机场乞丐被施舍者拿钱砸脸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课堂上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让老师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不已,自然就得出“人格尊严不能辱”这一教学主题。再如在教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让学生讨论“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权的现象”,学生发言很踊跃,谈到了同学中起绰号现象,引出了这是一种侵害名誉的行为,为下面怎样进行维护名誉权教学作了铺垫。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识点欠深入,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只顾及部分学 1

生,没有照顾到全体。

八年纪下册课本第四课《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开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学生小光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班主任郭老师在班会上批评小光不努力,简直比猪还笨,小光在座位上小声申辩,郭老师又以不服从管教为由,罚他面壁而战。对这件事情众说纷坛:律师认为“侮辱、体罚的行为,侵害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家长认为:“12岁的儿子有啥子人格嘛!是我让老师管严点儿,随便打,除了是由我负责。”郭老师认为:“严师出高徒,这是不辜负家长所托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

面对学生,我只能说:郭老师侵犯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下课后我想了很多:现在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来教育呢?当老师的不能训,不能说,更不用说打和骂,身边已经有很多因为教育学生被撤了职、被罚了款、被警告等事情,“家长要成绩,学生不学习,社会信息有些队学生影响很坏等”,面对这些,我们只能对学生连哄带劝,甚至说商量着学习,但学生好像比老师还牛,借着这个引子更加猖狂者有之,所以我们只能绞尽脑汁得想办法进行教育,不能伤学生自尊,不能训斥,更不能打骂,只有说服和哄劝了,学生又口是心非,你说完以后他听了又忘了,唉!真难办!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讨论生命健康权以及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激活课堂,突出重点,充分体现新教材、新课标的精神,避免学生简单的、粗浅的认识。做了以下一些安排: 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顾问,通过由预习—提问—讨论—讲述—课堂练习—作业组成的循环提高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为突出重点,达成教学目标,我运用一个富有争议的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列举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侵害行为,使学生分辨是非,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收集相关法律条款,使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法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总结和练习,训练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后反思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自己人格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人格权的现实;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因此,我把维护名誉权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把人格尊严不可辱定为难点。

我以《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现实中人格尊严受侵犯的一些现象进行关注,进而激起学生的像晏子一样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欲望。在有效导入本课的同时,对学生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进行了有效地调动。

在本节课中,我以“乞丐有自尊吗”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又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和点拨。通过讨论、回答和点拨,学生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最后,我又让学生结合两个实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侵害名誉权的现象进行总结

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内转到课堂以外,观察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侵权行为都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自己也会因此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学会维护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在这节课中最大的缺憾是:因为一时慌张而打乱了课堂的节奏。前边讲得有条不紊,生动有趣,而后半部分时间多,任务轻,想让学生就身边的事谈得深刻些,但学生一时之间,又想不出来,认识不到位,只会就书上来泛泛而谈,显得有些轻薄无力。从而使整个课堂有些头重脚轻,不够和谐。这表明了两点:

1、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

2、我这节课准备得还不是十分充分,如果是很充分,什么都考虑到了,就不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听 课 感 悟

——哈尔滨市第五十五中学校

王新伟、赵玉芝、诸宝康、付宝丽、席秀娟、王先芝

2007年11月27日,在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我们有幸聆听了全市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优质课竞赛中的十四位老师精彩的说课,课后,我们有很大的收获与启迪。下面谈一些听课的感悟:

感悟之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所有说课的教师都能围绕知识目标、技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整个说课环节设计新颖,语言设计新颖。老师把说课中的相关内容“教材分析、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有机地融入到三维目标、教学诸环节中,使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整体。

感悟之二: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使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不再单纯地以讲为主,而是以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积累教学活动经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都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很多位教师都是以事例、各种小活动为主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学会知识,是真正的寓教于乐。从听课中能发现,每一位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心的。比如他们用到的事例、各种知识、各种活动发及一些评价语和总结语,只有肯用心才会出现一节好课。

感悟之三: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老师都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感悟之四:教学资源鲜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就教材教教材”的传统教法,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当教学能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的时候,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小觑。孩子们的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稚嫩的表现,而应以赏识、富有童心的眼光来看。此次说课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选资料,使课堂的效果非常好。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活动又给我们一线教师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感悟到的就是我们体味到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一定会勇于追求梦想,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构

建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课导入上,我选取广州白云机场中乘客与乞丐发生的故事为素材,激发学生思考:乞丐也有尊严吗?本故事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课堂上不少同学都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见解,让作为老师的我都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赞叹不已,自然就得出“人格尊严不能辱”这一教学主题。再如在教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让学生讨论“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权的现象”,学生发言很踊跃,谈到了同学中起绰号现象,引出了这是一种侵害名誉的行为,为下面怎样进行维护名誉权教学作了铺垫。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整堂课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作出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力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识点欠深入,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只顾及部分学生,没有照顾到全体。

下载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