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

时间:2019-05-12 18:3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

第一篇: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

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

吕艳君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从联合国到各式非政府组织,从多边舞台双边关系,从政府到企业、普通个人,无不津津乐道,尤其是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将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关乎地球、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前途命运的大会中,充分暴露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与此同时也将中国置于这场争议的风口浪尖中。本教学专题就是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和中国在气候谈判问题上的机遇挑战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以使同学清晰了解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对策,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认识到低碳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中的角色作用。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

教学安排:首先看视频:美国气候灾难片《后天》,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个感性认识;

其次看视频:央视新闻调查《面对气候变化》,对气候变化对中

国产生的影响有一个现实感受。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 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尤其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根据IPCC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但事实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期。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全球海平面上升: 由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如果海平面上升多1米,一些岛国,比如马尔代夫便会被淹没。而IPCC在2007年的报告中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59厘米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的地区暖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70米。

大量物种灭绝:英国一份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的四次物种灭绝都与温室效应有关。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加剧,将会导致地球一半的物种灭绝。首当其冲的将是北极熊,目前世上仅存的2万只北极熊被预计将在2050年灭绝

淡水资源流失:如果世界几大山脉上的冰盖不断消褪,山下居民将面临淡水资源危机。其中源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流域影响涉及到世界1/3的人口。另外,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赤道雪峰”也将在10年内消失

农作物减产: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反常的旱灾或洪灾现象,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

疾病肆虐:气候变暖将使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另外,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

造成新的冰河期: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世界各地,地球甚至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气候是公共物品,气候变化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外部性。温室气体排放者没有承担其排放成本,而是将其成本转嫁给全社会和未来。除非实施有效的政策干预,市场无法纠正外部性。气候又是均质流动的,气候危害产生的后果是全世界的,因此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也必须是全世界的。面对气候变化有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必须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这一危机。

二、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

(一)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博弈

1、力量结构:一个地球两大阵营三足鼎立

所谓“两大阵营”,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们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国际政治上俗称的“南北关系”。两大阵营在气候政治中的博弈始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简称《公约》)谈判启动之时,博弈的重要结果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公约》框架下的首要合作原则。三足鼎立则形成于《京都议定书》谈判时期,指的是欧盟、伞形集团以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这三大集团共同作用影响国际气候政治进程的格局。欧盟。欧盟当然不是为国际气候政治所建的集团,而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欧盟《公约》生效之初,欧盟仅有12个成员国,1995年扩大到15个。在《京都议定书》中,欧盟15国集体性承诺到2012年前将温室气体减少到比1990年低8%的水平。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盟迄今已发展为27个成员国。多年来,欧盟一直是全球气候合作的推动者,并自称为领导者。

伞形集团。伞形集团形成于1997年,由9个国家构成,即: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冰岛、俄罗斯和乌克兰。“伞形集团”这一名称从何而来,至今尚无定论,该集团也从未对此发表声明或解释。但一般的说法是,伞形集团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用线条连起来就像是一把伞,故此得名。伞形集团成立的初衷是反对在京都议定书》中制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其自议定书达成以来的所言所行也从未违背其成立初衷。

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团,目前有130个成员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七十七国集团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合作。作为一个大的谈判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并非创建于国际气候政治领域,而是开始于国际贸易领域,该集团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气候谈判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自《公约》生效以来就一直代表着广泛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应有的减排责任,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京都议定书》谈判过程中,伞形集团、欧盟以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的三足鼎立格局对进程的作用相对而言是积极的,它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成。进入哥本哈根谈判阶段,“两大阵营、三足鼎立”的格局依然延续。

2.博弈新舞台:哥本哈根会议

国际社会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落实于2007年12月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即:达成一个气候协定,就2050年的长远目标有一个共同愿景;发达国家在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相对于1990年下降25%-40%;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减缓行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毁林。然而,哥本哈根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两大阵营围绕在多个问题上争执不下。归纳起来,博弈的焦点集中在谈判机制、减排问题和资金供给三大方面。

(1)谈判机制:单轨 VS 双轨

根据“巴厘路线图”安排,哥本哈根谈判是一种“双轨”谈判机制,即《公约》框架下的长期合作谈判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后期承诺谈判。这种机制安排的好处是,既能将美国纳入谈判进程,又可以维持各阶段承诺的连续性与可比性。令人遗憾的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伊始,发达国家就主张将谈判并轨,仅保留《公约》框架下的谈判,企图扼杀《京都议定书》,以否认它们在京都第一承诺期所作的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谈判,坚持《京都议定书》。迫于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会议同意继续进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谈判。

(2)减排问题:北方 VS 南方 减排问题是气候谈判的首要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中,代表北方的发达国家和代表南方的发展中国家就减排问题分歧很大,在多个方面均有角力。首先,全球和发达国家长期减排目标。IPCC报告主张将气温上升限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高2℃的水平之内,全球排放量到2050年至少应比2000年水平减少50%,其中发达国家到2050年比1990年水平减少80%,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450ppm。在“丹麦草案”中,发达国家虽为自身设定到2050年减排80%的目标,却没有提及到2050年的全球长期减排总目标,反而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制订了2050年人均排放目标。其中,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为2.67吨,而发展中国家则为1.44吨以下。这种毫无公平基础,无视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的行为遭到发展中国家的震怒。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表现出以下特征:①远期目标明确,中期目标模糊,意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远期减排承诺;②中期目标与其长远目标并不匹配,并不能满足其长远目标要求;③承诺不仅留有余地,而且以他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减排承诺为条件。

最后,发展中国家行动。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是《巴厘行动计划》的

一个重要安排,是哥本哈根谈判的重要内容。但是,包括《公约》、《京都议定书》和 “巴厘路线图”在内的所有政治协议都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有约束性的量化减排承 诺。这是分阶段性谈判的一种制度安排。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巴西、中国、印度和南非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了到2020 年的各自自主减排目标。这些举措大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得到了 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在承认发展中国 家减排承诺力度很大的同时,在自身没有任何新的积极承诺或让步的前提下又要求主要 发展中国家做出进一步的减排承诺。除此之外,发达国家还提出发展中国家所承诺的减 排目标要接受“三可(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国际监督。美方表示,如果发展中 大国拒绝接受“三可”,根据美国国会刚刚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框架性文件,在遵守世 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美国可能采取措施,以防这些贸易竞争对手逃避履行碳减排 义务。

对于发达国家这种采取双重标准和违反“巴厘路线图”授权的做法,发展中国家坚

决反对。解振华表示,中国自主采取的减缓行动是公开透明的,有法律保障,有统计考 核体系和问责制度,要向社会和世界公布,但决不接受国际“三可”。发展中国家的减 排目标是自主自愿的行动。只有那些在获得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情况下采取的行动,才应 接受“三可”监督。

(3)资金供给:供方 VS 需方-71-资金问题是《巴厘行动计划》授权谈判的四个支柱内容之一。由于发达国家的保

守,资金问题成为哥本哈根会议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供资方和需资方就资金供应的 大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在“丹麦草案”中,发达国家仅提出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 亿美元的应对气候变化基金,且这笔资金只向草案所列附件C发展中国家供应;草案还 主张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给世界银行管理。对于发达国家这种既保守又试 图破坏发展中国家团结的做法,发展中国家予以嘲讽和抵制。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100亿美元平均到全球,人均不到2美元,连买棺材板都不够。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指 出,发展中国家仅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这项工作上,每年就需要至少4000亿美元。为发 泄不满情绪,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1.5%,也就是4500亿 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供资承诺离《公约》要求还相去甚远。

为缓解发展中国家不满,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一些新的供资承诺。11日,欧盟宣布

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4亿欧元的援助资金。14日,美国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提出美国将提供8500万美元在未来5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 术和提高能效的技术。15日,日本宣布在2010年至2012年出资约100亿美元。16日,日 本又提出,如果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强有力的协议,未来3年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资金 将提高至约150亿美元。但这些资金数目依然是杯水车薪,七十七国集团主席卢蒙巴指 出,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供资不应与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混为一谈,因为这不是 “施舍”,而是义务。

在双方预期相差巨大的形势下,谈判裹足不前,全球目光都聚集在哥本哈根,聚焦 在发达国家身上。17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突破性”地提出了 发达国家的供资新目标:美国将和其他国家一起到2020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 年筹集1000亿美元。这一目标虽然离《公约》的要求还有些距离,也没有阐述资金的具 体来源,更没有说明美国将会出资多少,但它基本上也算得上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重大让 步和会议的重大进展。需要提及的是,希拉里提出的新供资承诺也并非无条件的,前提 是所有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减排行动都必须是透明的。这被发展中国家认为是“颠倒逻 辑”,违背《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的规定。代表欧盟谈判的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伦 也责怪美国提出的这项建议为时太晚。3.哥本哈根会议结果

作为规模空前的一次气候谈判,来自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国际组织、非

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界的4万3千名代表参与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包括119个国 家首脑。然而,这次被形容为拯救地球的会议,却没能在“童话之国”编织令人欣慰的 童话。在谈判机制、减排目标、资金供给等诸多问题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经过13天 马拉松式谈判的哥本哈根会议在全球期待却无奈的心情中落幕。在这个“希望”之城,会议唯一留给世界的是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72-尽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正面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做出积极评价,但国际 社会普遍表示了失望情绪,尤其是那些满腔热情、风尘仆仆、忍冻耐寒却难以进入会场 的非政府谈判代表。《哥本哈根协议》是在谈判最胶着状态下,18日由美国、中国、印 度、巴西和南非五国讨论提出的。根据规则要求,任何协议都须经所有缔约方,也就是 192个国家一致通过后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哥本哈根协议》在19日的表决中仅得到了 部分国家的通过,各国只是注意到有这样一份协议,可自愿决定是否签署。

《哥本哈根协议》的关键内容可归纳为三点:一是长期行动目标方面,维持了将

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不超过2℃的此前共识。二是减排承诺方面,《公 约》附件一缔约方在2010年1月31日前提交2020年的量化减排目标;非《公约》附件一 缔约方在2010年1月31日前提交减缓行动措施,仅供文件汇编用途。三是资金供给方 面,在有意义的减缓行动和透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到2020年每年共同筹集1000亿美元 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需要;在2010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提供300亿美元额外资金 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因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上述供资大部分均由新设立的“哥 本哈根气候绿色基金”管理。

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除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外,国际社会对《哥本 哈根协议》最大失望莫过于未能就发达国家2020年的减排目标作出规定,即便是给出相 应的数字。

回顾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不时出现一些插曲。先是发达国家爆出“气候门”事件,质疑气候变化数据的可靠性,混淆视听,动摇人心;接着发达国家密谋的“丹麦草案” 又被曝光,试探发展中国家底线,同时利用岛国忧心“水淹”的焦虑,离间发展中国 家;会议期间欧盟、日本大力鼓噪“中美对峙”、“美中共治”,企图推卸责任;会议 临近最后,大会主席换人,康妮·赫泽高辞职,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替,又引发来诸 多猜测。实质上,这些插曲都是气候博弈的表现形式。

人们有理由对此次会议感到失望,但还不至于绝望。《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公

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 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至少,各国都亮出来底牌,也学会放弃一些不切实际 的幻想和不合理预期,这会为后续谈判奠定一定的基础。哥本哈根已逝,后续谈判更难。关注点将集中在温升2℃目标与减排幅度的关联、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的量化明确、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的具体化、测量、报告和核查的技术细节与安排等。

第二篇:2014年大国博弈时事解读

2014年大国博弈时事解读

1、欧洲目前的策略是:如果与美合作能达成共利,则合作,如果只是单利,只有美获得利益,欧洲没好处时欧洲是不配合的。更不用说损害欧洲利益换来的是美国的单向利益。在制裁俄国的问题上,乌克兰局势上,如果强力配合美制裁俄国,那么未来乌克兰局势深度恶化后,万一出现俄全面介入,而欧洲被动卷入(欧洲被战争)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美一方面在东欧有限的口头加强部署军事给欧洲打气,给波兰打气,鼓动欧洲介入,自己在临界军事碰撞面前选择的是退缩,在乌克兰上玩的两面手腕,作乱欧洲,为祸欧洲的意图下欧洲怎么可能全面配合?因此,只要俄不出大昏招,欧洲与美在乌克兰问题上,在制裁俄问题上就是穿的两条裤子。

2、中国的作为,目前既然与中国交恶为主轴,我们也少谈和谐。但中国策略不要扒整个西方的祖坟,只针对美对中国的政策进行反击,不将矛盾扩大化,与欧洲目前利用可能的合作机会进行经济金融贸易方面的合作。目前美在贸易问题上小动作不断,是想起“示范”作用,给欧洲做姿态,中国要注意欧洲借这个事向中国要利。沟通工作一定要做好。南海问题上,我的观点还是不给越南擦屁股,不要听有些大仙什么战争论。只要给越南的共产党以足够的提醒:越共利益集团只要想执政,不想被颜色,就要选择与中国合作,你不合作丢失政权,与中国无鸟关系。现在竟然到一国总理选择与其它党派合作,且到与境外势力合作的地步,颜色越南之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了,现在越共还不清醒?因此,越共现利益集团只要不想上断头台,就由他们。中国要将他们的后路堵死,一旦出现当年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的局面,中国绝对不会收留他们。这个要私下点明,但如果他们清理门户,需要中国做些支持,或是安全保证,中国是可以给的。前提是不得损害中国利益。目前,越南是与中国消耗中,那就消耗吧,看谁消耗得过谁。如果越南党军队都控制不了了,那中国崛起第一战就顺理成章了。呵呵,相信越南党是清醒的。

3、美在波斯核问题上的作为,再次将美的实用主义暴露的一览无遗。我昨天说的,美是两点出击,东西出击,中总支撑的策略,通过美与波斯今天的核会谈,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这就有工作好做了。相信俄不会闲着。

第三篇:叙利亚问题-叙利亚问题起因及大国之间博弈

叙利亚问题-叙利亚问题起因及大国

之间博弈

初探叙利亚问题及大国之间博弈

“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6年12月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而叙利亚动荡不安也被称为“阿拉伯之春中的又一春”。

直接引发叙利亚动荡不安的导火线是在2016年1月下旬,叙利亚警方扣押了德拉的小学生。因为他们在墙上涂写了一些自己听到的反政权标语。而这些学生的家长们走上街头,抗议自己的孩子被捕。最终,这场抗议浪潮变成一场对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积怨已久 的起义。但引起叙利亚今天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叙利亚公民权利缺失,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军队、复兴党及官僚机构牢牢稳固着阿萨德政权,其统治通过对社会团体的控制和渗透延伸到社会基层,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直到去年4月19日叙利亚政府才通过法案,废除实施48年之久的紧急状态法

其次,叙利亚经济困境,并且石油面临枯竭 失业率节节攀高。巴沙尔在执政后,重视国内经济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但由于缺乏完整的改革方案、对改革国有经济缺乏政治决心以及国际环境不佳,叙利亚的经济改革难以深入,使人均收入徘徊在阿盟成员国的中后位。

再者,官员贪污腐败,整个叙利亚几乎变成总统的家族企业。政府部门腐败问题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巴沙尔的弟弟马希尔的贪污腐败

问题一直都为社会所熟知。他的叔伯兄弟等都掌控着叙利亚的垄断行业和要害部门,不同程度地涉嫌贪污腐败,对巴沙尔总统的威信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教派矛盾也是造成该国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该国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矛盾交织,68%的叙利亚人是逊尼派,但他们被占全国人口20%的什叶派所统治,各个民族之间矛盾不断,教派间利益此消彼长。

如此众多内因外因,导致了叙利亚这个一直都不太平的国家再度进入水深火热的战争中,变成了东西方大国博弈的一盘棋局。

目前,在叙利亚问题上,东、西多方正在进行激烈博弈,呈现出拉锯战的状况。由于中、俄这次在对叙问题上做出了不同于上次应对西方干预利比亚的举措,使得霸权国家颠覆叙政权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在阿盟看来应当对叙利亚实施制裁。阿盟的大部分成员国都是逊尼派组

成的政府,所以意识形态有所不同,而且,近年来中东地区战乱不断,严重影响了中东地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阿盟并不愿意看到外来势力总是干涉自己”地盘”上的事务,也不想让阿拉伯的声音淹没在各方喧嚣之中。所以,自从叙利亚问题出现以来,阿盟反对巴沙尔政府的态度逐步升级。先是谴责武力事件,后是终止叙利亚的成员资格,并对其实施严厉的经济与政治制裁,再后来,就是讨论承认反对派,并要求在联合国讨论叙利亚局势。希望通过联合国干涉,促使叙利亚问题快速解决。

同样是支持制裁叙利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则心怀不轨。就以美国与法国为例。在美国眼里,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眼中钉”。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就把叙利亚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在以色列问题上,叙利亚向来高举反以大旗,直接干扰了美国在中东实现改造的战略。美国一直用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手段对叙利亚步步

紧逼。法国与叙利亚在黎巴嫩问题上一直不和,甚至对立。自叙局势发生动荡以来,法国反复谴责叙当局的行动,但也多次表示不主张武力干涉叙局势,而应通过制裁来迫使叙政府就范。

与上述国家唱反调的主要是俄罗斯与伊朗,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之一就是叙利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保留在叙利亚塔尔图斯的海军基地。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重要一环。俄罗斯要抑制北约东扩对其战略空间的挤压,必须维护在中东的利益。所以,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态度鲜明,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叙危机,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叙利亚国家内政,偏袒叙反对派并向反对派提供武器。叙利亚和伊朗均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掌权。两伊战争时期,叙利亚是唯一反对伊拉克入侵伊朗的阿拉伯国家。在反对以色列的立场上,两国始终站在一起。所以,伊朗会力挺叙利亚政府。

中国与俄罗斯投反对票否决联合

国制裁叙利亚的草案,在中国坚持主权大于人权的意识形态下,反对霸权国家干预叙利亚内政。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推动叙利亚问题和平解决,促进中东地区局势逐步走向稳定。体现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的高度责任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和平希望,就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叙利亚人民自己选择他们国家的政府,这样做才最真正对叙利亚人民负责。

在叙利亚问题上,明显体现出了世界走向多极化。各国之间的博弈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愈演愈烈。但我们都希望看到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世界舞台上消失,这样才能促进世界长期和平与稳定发展。

第四篇:2014年大国博弈时事解读

2014年大国博弈时事解读

1、欧洲目前的策略是:如果与美合作能达成共利,则合作,如果只是单利,只有美获得利益,欧洲没好处时欧洲是不配合的。更不用说损害欧洲利益换来的是美国的单向利益。在制裁俄国的问题上,乌克兰局势上,如果强力配合美制裁俄国,那么未来乌克兰局势深度恶化后,万一出现俄全面介入,而欧洲被动卷入(欧洲被战争)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美一方面在东欧有限的口头加强部署军事给欧洲打气,给波兰打气,鼓动欧洲介入,自己在临界军事碰撞面前选择的是退缩,在乌克兰上玩的两面手腕,作乱欧洲,为祸欧洲的意图下欧洲怎么可能全面配合?因此,只要俄不出大昏招,欧洲与美在乌克兰问题上,在制裁俄问题上就是穿的两条裤子。

2、中国的作为,目前既然与中国交恶为主轴,我们也少谈和谐。但中国策略不要扒整个西方的祖坟,只针对美对中国的政策进行反击,不将矛盾扩大化,与欧洲目前利用可能的合作机会进行经济金融贸易方面的合作。目前美在贸易问题上小动作不断,是想起“示范”作用,给欧洲做姿态,中国要注意欧洲借这个事向中国要利。沟通工作一定要做好。南海问题上,我的观点还是不给越南擦屁股,不要听有些大仙什么战争论。只要给越南的共产党以足够的提醒:越共利益集团只要想执政,不想被颜色,就要选择与中国合作,你不合作丢失政权,与中国无鸟关系。现在竟然到一国总理选择与其它党派合作,且到与境外势力合作的地步,颜色越南之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了,现在越共还不清醒?因此,越共现利益集团只要不想上断头台,就由他们。中国要将他们的后路堵死,一旦出现当年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的局面,中国绝对不会收留他们。这个要私下点明,但如果他们清理门户,需要中国做些支持,或是安全保证,中国是可以给的。前提是不得损害中国利益。目前,越南是与中国消耗中,那就消耗吧,看谁消耗得过谁。如果越南党军队都控制不了了,那中国崛起第一战就顺理成章了。呵呵,相信越南党是清醒的。

3、美在波斯核问题上的作为,再次将美的实用主义暴露的一览无遗。我昨天说的,美是两点出击,东西出击,中总支撑的策略,通过美与波斯今天的核会谈,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这就有工作好做了。相信俄不会闲着。

4、俄罗斯在两场选举表露出向西方实质性妥协的苗头,中国没有提前拿出对俄的实质性支撑从而避免了中俄双双被持续消耗,并继续夯实占领南海和解决日本的战略准备,中俄战略合作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出于对中国两种战略准备的忌惮,西方的下一步动作就是继续套住俄罗斯并彻底解决俄罗斯问题,如果俄罗斯将对西方的实质性妥协进一步走实,西方再下一个动作就是:在对俄罗斯进行经济特别是金融实质性制裁的威慑下,不惜一切手段,迫使同情伊朗的伊拉克、黎巴嫩、阿曼、叙利亚等中东国家与西方微调后中东战略保持一致!

5、2014年6月13日伊拉克局势突变,全球油价大涨,引诱俄获利,打击中国经济同时告诉世人我还是老大。6月10日中俄两国向裁军谈判会议共同提交“外空条约”新草案。这是一件重大事件。同时,四架俄战略轰炸机集体逼近美国领空,美F22紧急拦截。测试美国(更多是美国国家利益这一制约西方资本的制约因子)对伊拉克局势13日突然变幻(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利、准确地讲、是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真实态度。

6、中国务必要避免局势走到西方资本全面兼并南方经济,转而拿这些被控制的南方实体经济去不计成本地消耗中国实体经济,并用西方控制下的全球金融防火墙去窒息中国经济活力的这一步。手握两种战略准备的中国,务必要在局势走到这一步之前(如果俄罗斯最终选择将对西方的实质性妥协进一步走实、而不是断然反击的话),伺机进行“半渡而击”!我们继续期望俄罗斯能果断回头,伊拉克局势13日突变这一最新发展之后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尽快地将伊拉克之乱的局势导向必然的、且也必将公开支持伊拉克之乱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对沙特阿拉伯这类的中东国家,中国应该阶段性地放弃幻想,直到伊核问题有个明

确走向为止,这至少要到7月20日)。从而以三种方式之一的中东大乱,或之

二、之三的手段去实质性打断西方微调后中东战略,终止,至少是实质性干扰西方资本的复杂转进进程,从而为重新撕裂欧美利益制造机会!在俄罗斯进一步态度没有明确之前中国要保持一定耐心等待:更加坚定且加速必要时绝对控制南海、必要时提前解决日本问题的进程!如:不理会日本(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要求与中国建立军事热线以防东海(其实是整个东北亚)擦枪走火的企图心,对越南开始加载实质性压力、发布“香港一国两制之实践”白皮书等动作。

7、莫斯科消息:据俄罗斯之声6月12日报道,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曝光了两份美国外交电报,称乌克兰新当选总统彼得·波罗申科(PetrPoroshenko)曾为美国国务院线人。在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2006年4月29日送出的一份绝密情报中,曾两度提及这位如今世界闻名的巧克力大亨。

8、

第五篇:大国的无声博弈成昆铁路与贝阿铁路

大国的无声博弈成昆铁路与贝阿铁路

郑 宏

20世纪60年代,风云动荡的年代。

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走出饥饿困境,又面临沉重的国际压力。中苏已经反目成仇,两国交恶,互相攻击;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白宫扬言要教训中国。形势一度非常紧张,毛泽东根据形势判断,告诫全国:“要准备打仗,准备大打,准备打常规战争,也要准备打核战争!”

图:成昆铁路四川境内的乐武展线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于是,从当时的国际环境考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将一部分与对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电子、能源、航空、兵器等相关工业相继内迁西南、西北等战略纵深地区的决定,以保存自己的力量。这场工业“大搬家”,定名为“大三线建设”。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中部为第二线,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

1964年大三线建设拉开帷幕,以四川为中心,众多与国防相关的工程纷纷启动。在实际实施上,就是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用心实在良苦。从最极端的情况考虑,如果再次发生像抗日战争那样的恶劣局面,大片国土沦陷,退守到西南一隅,成为一个“缩微中国”,也依然要具备自给自足、坚守防御、等候反攻的能力。——从国家博弈的战略考虑,必须考虑到最困难最为不利的极端情况。

四川大三线建设头三年的最重要项目是“两基一线”。“两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作为战时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

世界罕见的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一五”期间即着手于成昆铁路的勘测设计和线路选向,经过数年努力,初步提出了东线、中线、西线三大线路走向的比较方案。东西两线修建难度大,而中线相对容易,当时苏联铁路专家认为,三线方案中只有中线可行,另二线尤其是西线根本就无法修建铁路。但东西线沿线辐射人口多,中线辐射人口少,尤其是西线经过即将开发的钢铁工业基地,意义重大。在定夺线路时,成昆铁路最终采用了最险峻的西线方案,东线方案则成为今天的内昆铁路。

1954年6月,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川滇交界的暑期找矿实习,偶然开启了一个非常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巨型宝藏:7亿吨铁矿石储量、3亿吨煤炭储量、800万吨二氧化钛储量、200万吨五氧化二钒储量,以及钼、镍金、铂族、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等50余种。同时,周边地区还有几十亿吨的远景储量。在铁矿资源较少、品位普遍低下的中国,这一发现震动了中国的决策者们。在此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以及铺设相配套的成昆铁路成为那个“抓钢治国”时代人们的美好憧憬。

1958年7月“大炼钢铁”之风中,成昆铁路成都至峨嵋段开工,钢铁基地上马。但紧接着“大跃进”的失误,国家实行调整压缩方针,五年间两项工程均时断时续,不过成昆铁路的补充勘测及优化设计工作仍一直在进行。铁道部西南设计分局(第二设计院)及地质部先后调集了5000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完成了1.48万平方千米的地质测绘,钻探量达21.27万米。经过数年努力,勘测比较线路1.1万千米,制定大小比选方案300多个,基本绘制出线路蓝图。

图:成昆铁路云南境内的拉法展线

成昆铁路营业里程全长1090.9千米,北起四川成都,从海拔3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傍峨眉山麓南下,逆汹涌的大渡河转牛日河而上,攀越崎岖连绵的大小凉山,通过海拔2300米左右的岷江与雅砻江的分水岭,经过西昌,沿奔流湍急的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连接攀枝花矿区,再溯龙川江上至到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南止于云南昆明,纵向贯穿了被高山峡谷大江大河封闭着的四川西南部和滇北地区。它的建设,对于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建立机动灵活的战略大后方;配合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开发西南地区资源;促进西南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下,甚至被提升为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成昆铁路沿线不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由于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存在着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铁路的人们心惊胆战。新的地质运动也较活跃,全线有500多千米位于烈度7~9度地震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修建现代化铁路,必然桥隧密集,工程艰巨。

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千米,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113座;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千米,其中3千米以上的长隧9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从金口河到埃岱段58千米的线路就有隧道44千米,几乎成了地下铁道。穿越全线最高点小相岭(海拔2244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全长6379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隧道。

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牛日河上的尼波和洪峰两站之间直线距离只有7千米,但高差达142米,自然坡度20‰以上,不得不将线路以16‰的最大限制坡度在山间三叠交叉,跨大中桥6座,隧道11座,线路延长了一倍。在地势险峻的龙川江峡谷,由于隧道在大山里迂回重叠,进口和出口竟出现在同一个方向,不过高度已差了几十米。

被延误的紧迫工期

1964年,大三线建设开始后,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开始加速,成昆铁路的修筑又一次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毛泽东提出“成昆路要快修”,周恩来在总参谋长罗瑞卿关于铁道兵工作的一份报告上批示:“修成昆路,朱委员长提议,主席同意,使用铁道兵修。”于是,中央军委决定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

接着由中共中央西南局主持,组成了有铁道部、铁道兵主要领导参加的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下设工地指挥部、技术委员会和支援铁路建设委员会。任命吕正操为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维城为副司令员,刘建章为副政治委员,彭敏任总工程师。统一领导和指挥以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为主力,并有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三处、大桥工程局、电务总队、机械团及成都、昆明铁路局和沿线地方民工参加组成的共30万人的筑路队伍,迅速在北段成都至西昌、南段西昌至昆明全面展开施工。

1964年8月,成昆线大会战拉开了序幕。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工程在各方面支援配合下,进展顺利。1965年末,川黔、贵昆两线接近完成,铁道兵两个师转战成昆线,建设者增加到40万,施工很快达到高潮,按当时的进度原定1968年“七一”建成通车的计划完全可以实现。

可是就在施工正紧张进行的时候。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之而来的疯狂夺权、派仗、武斗,致使铁道部建设部门的机关瘫痪、工程停顿、物资散失、工地荒芜。甚至数万职工因武斗激烈被迫逃离现场,只有部分职工坚守工地,冒险看守器材设备,维护已停工的工程,避免了崩溃性的损失。在铁道兵负责施工的地段情况比较稳定,但对外交通、路料供应、给养保证等也受到影响,施工不能正常进行,1967至1969年三年间,成昆铁路工程进度仅及1966年一年的工作量。停工损失达7亿元以上,占工程总造价的1/4。

1969年8月,在珍宝岛之战后紧迫的国际形势下,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成昆铁路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命令,并指令新成立的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筑路大军奋起响应,短短数十天内,数万铁路员工兼程返回工地。

9月1日,沉寂两年的成昆铁路北段全面恢复施工,建设者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工程一路突进。经过10个月的突击抢建,成昆线南北段终于按期在四川省西昌礼州实现了铺轨对接。7月22日全线试通车,1971年1月1日即正式交付运营。

技术攻关与成就

按当时物价计算,成昆铁路总投资30.75亿元,平均每千米造价282万元,是当时普通平原铁路平均每千米造价的4倍以上,简单的量化折算,成昆铁路的建造难度是普通铁路的4倍以上,修筑一千千米的成昆铁路相当于修筑四千千米的普通铁路。

在成昆铁路施工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地质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近345千米的隧道。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岩层结构面变化无常。在施工中,有的地段遇到破碎松散的覆盖层,造成大量坍方;有的隧道内发生岩爆,烟状粉末和碎石四处弹射,危及人身安全;有的地方突然出现大量涌水并夹有泥沙,影响施工,有的洞内出现高温、有害气体或瓦斯爆炸,对施工人员威胁很大;有的隧道通过软岩、溶洞、暗河、基础悬空等病害,影响隧洞路基强度。

此外,线路走向虽经反复优化,绕避重大不良地质地段,但受地质条件限制,沿线病害隐患仍层出不穷。为保证线路安全通过,须整治滑坡、崩塌、泥石流、落石等,工程量大、技术处理复杂。

成昆铁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采用和发展新技术,1964年,会战指挥部就做出决定,确定在桥隧施工、通信信号、牵引动力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如当时隧道开凿还停留在风枪风钻、铁镐铁铲时代,为了加快成昆铁路的建设进度,铁道部从倭国进口8台大型隧道开挖机,实现了机械化施工,提高了修建长大隧道的能力。

经过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全体筑路人员的努力,成昆铁路技术成就出色,尽管修筑在条件恶劣的“地质禁区”,但仍然比西南地区原来修建的几条铁路干线设计标准高,建造质量好,通过能力大。最大坡度不超过16%,最小曲线半径600米,全线内燃机车牵引,隧道预留了电气化净空,设计年通过能力为近期1000万吨,远期1550万吨。

成昆铁路建设使我国的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山区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的范例。

1985年成昆铁路设计及建设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一起,首批荣获国家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高昂而沉痛的代价

成昆铁路建设者们创造出功垂千秋万代的业绩,谱写出新中国筑路史上的壮烈诗篇。成昆铁路建设工程转战在高山深谷之间,沿线环境艰苦、后勤保障物资供应不足,但建设者们士气高昂。

在同隧道塌方等险情斗争上,许多铁道兵指战员、铁路员工冒着危险,排除险情,不少人光荣负伤,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路上几乎每个新建火车站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或墓地,默默注视着来往的列车。

修建成昆线时所牺牲的铁道兵指战员、铁路工人和民兵的总人数,迄今未见权威详尽的统计数字,各种资料说法不一,从1000多人到3000多人不等。一般的说法,铁道兵牺牲达1000多人,根据《当代四川铁路》的介绍,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的一个单位因工牺牲的即达600多人,另一个单位在两次洪水、泥石流中就有130人殉职。

总之,为修建成昆铁路,平均每一千米铁轨就有两三名建设者为之牺牲,这一常见的说法并不为过。这其中,有工程复杂、环境恶劣、条件简陋的客观因素,也有为保证进度而对安全生产有所忽视所致。

在紧张的国际压力面前,速度自然高于一切,在那个“左”的激进年代,人的生命也被相对漠视。超越时代的局限,对成昆铁路建设过多指责,不是客观的态度,但必须吸取沉痛的教训,和平年代的工程建设绝不应再如此进行。

成昆铁路建设是一场战争,牺牲的烈士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谈到“三线”建设时,曾经说:“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基文化《武装力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

铁路建设的综合效益

虽然成昆铁路是作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诞生的,但实际上,它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备战,一位社会学家评称: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

在成昆铁路铺通的同时,1970年7月10日,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此后历经二十余年,攀枝花两期工程全部建成。最终在一片荒凉干热的河谷间,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钒制品、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和西部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依托成昆铁路,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被建立起来。

随着三线建设进一步发展,襄渝铁路也于60年代末上马,吸取了成昆铁路建设的经验教训,以铁道兵为主进行修筑,1973年便建成通车,沟通了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与华中地区的联系,并依托襄渝铁路,在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

同期,贯穿鄂西、湘西和桂北,作为京广铁路南段“备份线”的枝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建成后扩展为从太原南下纵贯到湛江的通道)也开工建设。这两条西南三线铁路干线,也都是在地质地理状况十分恶劣的地区修建的。

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及以绵阳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足以为现代化军队提供种类齐全的武器装备,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中国的避难所”。

成昆路三十年

曾几何时,一些外国专家得知中国人要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区修建一条铁路,不禁惊叹:“中国人简直是疯了。”有的权威预言:“即使建成了,狂暴的大自然也必使它在十年内变成一堆废铁。”毋庸讳言,他们的预言并非无中生有,成昆铁路在建成十年后便遭遇到严峻的考验。

1981年7月,四川全境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9日凌晨1时许,四川省甘洛县成昆铁路上大渡河的一条支流利子依达沟突发84万立方米的大型泥石流,长125米的利子依达铁路大桥高15米的1号、2号桥墩被汹涌的泥石流冲毁,两孔桥梁连同桥墩一道被折断。

1时41分,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旅客列车由双机牵引从尼日车站开出,沿着坡道向着紧连断桥的奶奶包隧道飞驰。列车驶进隧道后曲线运行,1时46分,接近洞口20米,离断桥70米时,司机王明儒在泼洒的暴雨中突然发现险情,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用生命中最后的几秒拉下了关键的死闸和汽笛。

英勇的司机随机车一起滑坠到断桥下面汹涌奔腾的泥石流里,壮烈牺牲。第二台机车、行李邮政车、11号硬座车厢也随着惯性相继坠入河中。后面的10号和9号车厢翻落在桥下的护坡上,8号车厢在隧道内出轨,7号至1号车厢安然停下。事故造成车上130人死亡,146人受伤,是中国铁路史上空前惨烈的事故。

当泥石流涌出沟口后,又冲过大渡河,直捣对岸。在几分钟之内就将宽达120米、最深处达13米的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拦腰截断,高26米的堵河坝体4小时后溃塌,大渡河上下两岸遭到了劫掠,沿河公路交通被阻断半年之久。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铁路人没有屈服,15天后被冲毁的大桥即在洪水中修复抢通,仅中断行车372小时。在成昆铁路建成后特别是利子依达大桥事故之后,铁路工作者从未间断过对泥石流的研究,成昆铁路的扩建改建和病害整治、挡护工程一直在进行:隧道间接成明峒,以使落石砸在明峒顶上伤不到铁道;泥石流沟口修建大型导引渡槽,以引导泥石流偏离铁道;结构不稳定的山体被钻出一孔孔深井,浇铸成巨型钢筋混凝土桩将山体锚固住;加强铁道沿线的看护、巡线和自动化预警工作,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成昆铁路在正式运营了33年后,依然是重要、繁忙的铁路干线,显示出铁路交通的巨大优势。

2000年,成昆铁路全线电气化完工,运能大为提高;今天,将成昆铁路扩建为复线的设想也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国家经济实力和铁路建设水平大为提高的今天,这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堪比拟的贝阿铁路

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已经远去,不过随着历史真相的逐步揭开,今天的人们对当时的地缘态势下各国真实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实力消涨等内部动向,初步掌握了较为真实可靠的资料,开始研究当年的对手的一些战略准备手段。

而下边我们所介绍的贝阿铁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得上是苏联的“成昆铁路”或者是“枝柳铁路”。

贝阿铁路是全长4275千米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的简称,俄语缩写为巴姆。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泰舍特,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州的乌尔加尔、共青城,东至倭国海畔的苏维埃港,大体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侧180-500千米,经三条支线同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

其中泰舍特至乌斯季库特、共青城至苏维埃港段是苏联二战后驱使日德俘虏修建的,分别于1947和1954年建成通车。

70年代初,苏联组建贝阿铁路建设总局。1974年春正式动工修建长3145千米的乌斯季库特至共青城段。当时贝阿铁路被称为苏联全国性的“世纪工程”,和中国三线铁路的建设一样,苏联投入的修建主力,是苏军铁道兵部队。

动用铁道兵的原因也是相似的,65%的线路要穿越永久冻土带,西段和中段是强地震频发地带;年平均气温-4度,冬季最低可降至-65度;开凿长大隧道工程艰巨。而且西伯利亚茫茫森林已开发程度很低、人口和居民点稀少,难以筹集地方建筑队。因此只有使用组织严密、令行禁止、劳动力低成本的军队。顺便说一下,直至今天已经大幅裁减的俄罗斯军队里,依然保留着铁道兵,这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后一支铁道兵部队了。

贝阿铁路计划初期建成单线,在铁桥、路基等方面留有余地,最终建成复线。同时计划初期部分电气化,最终全线电气化。从技术角度上看,贝阿铁路作为首条大范围穿越永久冻土地带的铁路,和成昆铁路同称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首创性的艰巨工程。

图:贝阿铁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示意图

贝阿铁路沿线穿越贝加尔山等一系列大小山脉,但新修段3145千米中隧道长度仅26.3千米,而且这26.3千米仅由4条长隧道组成:15.3千米的北穆亚隧道,6.7千米的贝加尔隧道、2.5千米的科达尔隧道和1.8千米的杜谢阿林隧道。

可能是拥有太过辽阔的土地可供迂回施展,从沙皇俄国到苏联的铁路建设理念中,除非是迫不得已,极不愿意开凿隧道(这也就是前边为什么苏联铁路专家认为成昆铁路方案根本不可行的原因)。因此,苏联铁路上的隧道不修则已,一修就是非修不可的长大隧道。但动辄以大坡度爬行或者曲线绕行,也严重制约了列车的速度和重量,进而成为运输能力的瓶颈。而且这种模式也使得修筑隧道的经验相对欠缺,增大了修筑长大隧道时的难度。

因此,贝阿铁路建设总局原计划1982年全线竣工,1983年全线通车。但即使在苏军铁道兵部队的连续奋战下(这其中也必然会有众多和我们的铁道兵一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方才在1984年10月27日底竣工,1985年通车。很多配套工程至今仍未完工,复线和电气化建设也尚待进行。

为什么苏联要修建贝阿铁路?难道仅仅是苏联官方所宣称的“减轻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负担,开发沿线地区丰富的煤、铜、铁、铅、锌、钼、石棉和森林资源,加强远东区经济和战略地位”么?请看本系列下一篇《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运输能力与苏联-俄罗斯国家战略》。

下载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变化 教师:胡成 教授年纪:高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最终定稿]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马鞍山外国语学校 吴昌庚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该节是本章大气内容的最后一节内容,在本章节中......

    Cyygdia_a大国博弈:中美新能源竞合(精选五篇)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大国博弈:中美新能源竞合 导读: 而美......

    论朝核问题解决中的中国与各大国的外交博弈

    论朝核问题解决中的中国与各大国的外交博弈 姓名:刘娜学号:20102801 院系:政府管理学院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内容摘要:随着一轮又一轮六方会谈的召开,六方就朝核问题逐渐达成一......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教案

    课时作业(十二)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上升......

    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

    《博弈与社会》读后感原创: 何徐任《博弈与社会》这本书是大二时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推荐的,老师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提起过“博弈论”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我的初步认识是:......

    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张中平1刘正本1袁绪永2 (1.安徽省淮南市气象局淮南232007;2.寿县气象局) 摘要本文基于近52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淮南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