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第一篇: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臧艳芬

教学目标:

1、熟悉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具体考点要求

2、理清文本思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

3、比对答案,发现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方法、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理思路,懂文意

2、总结归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翻阅《考试说明》,阅读考纲所解说的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2、请学生概括本考点最重要的两大核心能力(①筛选信息②概括分析)

小结:能够正确梳理文本思路是解答好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经典回顾,对应考点

1、《失败的英雄》(扬州期末联考卷卷):“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几千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策略:重点解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几分钟”(①怎样的几分钟,把指代内容具体化:“荆轲单独挑战强大的秦王”;②几分钟的特点:短暂;③几分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荆轲的勇于赴死精神、超凡的胆略和勇气、无比的英雄气概)、“ 震撼”(影响程度的深、巨大,)、“ 几千年”(影响时间的久远)“只,然而”(转折关系,内容的侧重点)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2、《回望钱学森》(常州期末联考卷):作者由钱学森的手稿想到他“唯美的人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钱学森唯美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题策略:梳理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文章总共6小节,前五节从五个不同的角度,介绍钱学森的唯美人格:①为人的唯美:对他人的尊重;②治学的唯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③学识的唯美:天才的智慧;④教育的唯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负责;⑤专业的唯美:对科学研究不近人情的全身心投入)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三、一模考题分析

1、教师介绍阅卷得分情况以及学生错误情况

2、客观选择第一题:

由一得分同学讲解做题思路,并就其他同学的错误给予分析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①与原文进行信息比对,②熟悉客观判断常见的错误陷阱,③要有基本的常情常理的识别判断能力

3、主观简答第一题:“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

①结合阅卷信息,让0分同学和满分同学分别宣读自己的答案;

②请一0分同学说说,两个答案的差异,总结失分原因(误以为是回答“变革后的中国印象”或者“变革前后的中国印象”)

③请一满分同学分析解题思路(上下文中,有“颠覆了”一次,可见是回答“原来的旧有印象”)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审准题意,在语境中理解,明确答题导向(引导再次阅读考纲,注意考点要求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的提示与强调)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4、主观简答第二题:“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促使新闻变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①学生找到信息筛选的“导盲犬”:旨趣,即目的意图,获取原文第五节的关键信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学生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筛选区间(文章4、5、6节),分析问段内部层次关系,筛选概括

③结合阅卷中暴露的失分类型,选派错误代表宣读答案,学生讨论失分原因,并总结解题技巧

教师板演方法技巧:强化梳理思路意识、关注分值的暗示、关注题干中的答题规范要求(分条)

参考答案:投影出示

5、小结

四、拓展训练

2008江苏卷《纯朴的嗜血者》

1、学生阅读文本,梳理思路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原文思路

3、独立完成文后问题

4、交流讲评

五、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 16.A 17.C 18.(6分)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9.(6分)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第二篇:2018届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代的神话 刘大杰

上古的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它们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和愿望。神话的产生绝不是凭空的创造,是建构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现实基础上的。在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里,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女娲氏的造人、补天等等,说明了每一个神的存在都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要求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在初民的社会里,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那样的神,实际是劳动英雄的典范化,是广大人民愿望的最高表现。再如《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那种征服自然的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费尔巴哈说:“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其他如自然现象的神——太阳神、风神、雨神等,同样是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神是来自人民的,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在那些神话里面必然会表现人民勇敢的性格、超群的智慧、丰富的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于幸福自由的渴望,所以神话是富有人民性的。同时,神话也可以体现出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它有很高的价值。研究神话,我们可以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看出上古历史的影子;同时,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美术的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神话资料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国语》《左传》和诸子诸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片段。这些故事出现的时代都很晚,其中的故事经过后人的口传和书写,不可能全是古代神话的原始形态,但在许多美丽的故事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古代神话的影子。

《山海经》所记的神灵,有四百五十几个。这些神形状奇怪:有的是龙身鸟首,有的是马身人面,有的是人面蛇身,有的是三头六臂。他们出现时,有的是红光满面,有的是狂风暴雨。在《山海经》里,有三首国、三身国、一臂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记载。这一部书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如《九歌》《离骚》《天问》诸篇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材料。《淮南子》虽说时代稍晚,但其中神话材料也很多,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很重要的参考书。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最富有文学意味而又具体地反映上古人民的生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是那些英雄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都是非常精彩动人的。

在初民社会里,能为人民除害的才能成为人们的神,才能成为历史传说中的帝王。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高尔基说:“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神是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

研究神话或是采用神话故事来作为创作的题材,都是很好的。但我们必须把神话和鬼话区别开来,把神话与迷信区别开来。在许多故事里,张皇灵异,都是鬼话,它同富有人民性的古代神话有所不同。我们研究神话,必须小心谨慎,万不可鱼目混珠。

(节选自《古典文学思想源流》,有删改)

1.依据作者观点,下列不属于“古代神话”范畴的一项是()

A.刑天争夺神位失败后被天帝砍头,他竟用两乳为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继续舞动。B.盘古开天辟地,最终力竭身亡,他的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毫毛变成星星。

C.落魄女子遇王生后被带回家,后被道士识破并追击,身上人皮脱落,露出厉鬼本相。

D.太白金星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常奉玉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2.下列不能说明神话“具有很高的价值”的一项是()(3分)

A.神话是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与人民劳动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B.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初步了解上古历史,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C.神话中体现出的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在后世的创作中依然传承。

D.《山海经》这本书记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神灵,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上古神话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活和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但不含有统治者的意愿,是富有人民性的。

B.有些神话故事在流传和抄写的过程中,与远古神话的原始形态已有所差别,但依然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神话的重要参考。

C.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那些帝王,都是能够为民除害、具有杰出的劳动成绩、并寄予着人民美好理想的人。

D.各种迷信鬼话跟神话有很大的不同,完全脱离了人民性,对于这些迷信故事,我们都要全面批判,完全摒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

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 梁启东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节选自2017年7月25日光明网)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B.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D.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D.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参考答案:

1、C(分析可知,C属于文中所说的“鬼话”。)

2、A(可根据文意进行筛选,判断。A.“价值”应谈神话的作用,而A谈的是神话的创作和流传,所以选A。)

3. B(A.“不含有统治者的意愿”是无中生有。C.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能为人民除害的才能成为人们的神,才能成为历史传说中的帝王”。D.由“把神话和鬼话区别开来,把神话与迷信区别开来”,可知“鬼话” 和“迷信”不是一个概念。)

4、A(B项,因果颠倒,“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是果,“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是因; C项,偷换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非英国;D项,以偏概全,“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它原因。)

5、B(B项夸大事实,“旨在强烈批判中国„„”解说错误,文中没有批判之意,只是客观分析。)

6、D(D项无中生有,“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解说错误,原文“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第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试说明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概念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1、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3、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五、常见的设题陷阱。(1)偷换概念。选项中漏掉了关键的修饰或限制词语或更换了修饰、限制词语。

(2)无中生有。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本中没有依据。

(3)以偏概全。把原文中对事物的判断推广到全体,标志性词语是凡、全、都、所有、一切等。

(4)张冠李戴。把发生在甲身上的事加在乙身上。(5)或然与必然。必然出现和或然出现的混淆。(6)未然与已然。尚未发现和已经发现。(7)强加因果关系或因果颠倒。

(8)答非所问。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但不符合问题要求。(9)主次颠倒。主要和次要原因颠倒。

(10)选择与兼备混淆。期中一个或具备多个(或,和)。(11)说法过于绝对。

(12)充要与必要混淆。(只要„„„就 只有„„„才)

六、命题方式。

不符合 符合 正确 不正确 恰当 不恰当

七、解题方法探究 索检 对比 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读原文。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4.比——比文题。

把文章和题目进行比照,确认对还是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专题演练

(见复习用书)

第四篇:2017届江苏省高三调研测试零模论述类文本教案

零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南京卷

1、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白衣人:当一个人痛苦地来见你 王开岭

患病,乃一种特殊境遇。一个生病的人,无论肉体、意志和灵魂,皆坠入一种孤立、紊乱、虚弱的低迷状态,他对身体失去了昔日那亲密无间的熨贴和温馨的感觉,俨然被异质侵入,肉体被劈作了两瓣——污染的和清洁的、有毒的和安全的、忠实的与背叛的„„

相对白衣人的优越,患者的弱势一开始即注定了。他对自身近乎无知,束手无策,被肉体的秘密蒙在鼓里——而底细和真相却攥在人家手中。身体的“过失”使之陷入欲罢不能的自卑与焦虑,其意志和力量被削弱了,连人格都被贬谪了。他敬畏地看着那些威风凛凛的白衣人——除了尊重与虔诚,还混含着巴结、讨好、恭维、攀附,唯唯诺诺,凄凄惶惶,对白衣人的每道指令都奉若神明。由于专业隔膜和信息不对等,白衣人——作为医学的权力代表,已成为患者心目中精神砥柱和图腾。

但是,接下来我们必须关注白衣人的态度。对于患者的弱势表现,他是习以为常、漠然受之,还是引为不安、勿敢怠慢?在一名优秀的白衣人那里,患者应被视作“合格”的生命,而非被贬低了的客体。甚至患者更应被作为“重要人物”,赢得超常之重视。有良知的医生一定会意识到:再去贬低一个已经贬低了自己的人,于心于职都是有罪的。同时,他也定能谙悟:在患者这种可怜兮兮的表象下潜伏着一股惊人的力量——一股难以抗拒的莫大的道义期冀和神圣诉求,它是如此震撼人心,容不得犹豫躲闪,你必须照单领受并倾力以赴,不辜负之。

“弱势”在良知一方总能激起高尚的同情,但在另一情形下就不妙了:一方正努力陈述痛苦,显露出求助的不安,同时不忘递上恭维;一方则满脸冷漠,皱着眉头,一副轻描淡写、厌倦不耐的样子„„很多时候,这涉关“生死大计”的接见维持不了几分钟即草草收场,更像是个照面。若患者不放心,巴望着多磨蹭会儿,白衣人便道:“先试试看再说。”其实,这话大有玄机:此次诊断只是个演习,乃试验性的,他已提前透支了一道权力——一次允许犯错误的机会。俨然一马虎士兵,从未要求自己“一枪命中”,竟打算连射下去,直到命中。细想一下那些粗鲁的医学行为,许多细节皆令人不寒而栗。

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札记》中毫不隐讳地说: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遗憾”。因为如果那样,医生本人就无法体会患者的恶劣处境,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与恐惧,亦无法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体恤对方。

读至此,我欷嘘不已。没有比这种“角色亲历”更能对蒙昧的医学现实有帮助了。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乃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白衣人永远不能绕过患者的痛苦而直接楔入其躯体,他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于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尔后,才能以最彻底和刻不容缓的方式祛除这痛苦。托马斯的话给自己的岗位设定了一种积极的难度,一份严厉的心灵纪律,进而从人文的角度更近地帮助医学,提升其关怀质量。它催促白衣人:以生命的名义,以全部的激情、理性和庄严努力工作吧!因为,拯救别人就是拯救自己,病人之现实亦即我们之现实,个体之命运即人类之命运。

(选自《江河之殇》,有删改)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患者通常的心理状态有哪些。(6分)

19.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的“角色亲历”?(6分)

卷2镇江卷、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7.第四段举好莱坞影视作品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18.结合全文,请具体说说成熟规范的中国现代影视工业体系应该包含哪些内容。(6分)

卷3无锡卷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极限也许只是一根草

叶延滨

①最近常看一个电视节目,这节目叫《挑战不可能》。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但他们走上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向人们认知的极限挑战。比方说,驾驶员开着直升飞机,用支架开啤酒瓶盖;一个社区女民警,能从十五个打扮一样蒙面行走的孩子中,找出其中的四胞胎兄弟,连国际刑警李昌钰都叹感:“我不行,做不到。”这个节目是对那些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也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可以达到的极限边界。

②这些极限挑战,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不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凡是那种超越极限的话,比方说骗皇上高兴的“万寿无疆”,比方说搞士兵卖命的“刀枪不入”,都是骗人的话。最近几年,几位诗人出乎人意料地去世,让我感到,与“挑战不可能’’展示的生命张力相反,生命的另一种特征,那就是脆弱和不堪一击。

③如果说生命是一只弓弦,《挑战不可能》里的主人公们,用绷紧的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现实生活中,从我们身边离去的那些人,他们在某一个节点上,这根弦绷断了。“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那么,谁能知道那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也许每个逝去的生命,最后那一......根稻草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古人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常”。庄子是洞悉生命奥秘的大师。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要想得到,那就活的太累了。庄子真是辩证法大师。他讲了三十三个寓言故事,大都与生命有关。他讲“郢人运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匠石的奇人,将郢人涂在鼻尖上的白粉用斧子削去却不伤及郢人的鼻子。他还讲大司马手下有个锻钩刀的人,锻出的每一把刀轻重一样不差分毫,“非钩无察”方能得心应手。这些都是古代“挑战不可能”的奇人。同时庄子也讲生命的另一面,那就是"吾生也有进,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要想得到,那就活得太累了。庄子真是辩证法大师。人可以在某一专门技艺上精益求精,创造出奇迹;同时人更要明白 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舍得放弃。遵循常理和中道,这样就可以享受人生。

④庄子帮我找到了那一根要命的稻草。人生有追求,术业有专攻,就能做........出成绩,甚至“挑战不可能”;人生有得失,生有涯而知无涯,善待生命,要学会放弃和舍得。在你放弃的许多“舍不得”里,必有一根将会是“会压垮骆驼的稻草”。⑤庄子早就告诉我们,那一根最后的稻草应该早早去掉。虽然我觉悟晚了,也要做个明白人。我也用手机,也开微信,但我绝不让这小东西把我变成低头族,人啊,就要珍惜“抬头”过日子。我 也喜欢小摆设小佩饰,但我绝不迷收藏,人啊,就要习惯“放下”朝前走。于是生活让我有了新的发现:每一个早上的阳光,都是让人欣喜的奇迹!

(选自《文汇报》有刪节)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文中“最后一根稻草”“那一根要命的稻草”分别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18.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文末划线句的内涵。(6分)

卷4苏州卷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谈写字 沈从文

①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地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一般人对于某种专门事业,无具体了解,难说创造;无较深认识,决不能产生奇迹。不特严谨的科学是这样,便是看来自由方便的艺术,其实也是这样。

②写字算不算艺术?就甲骨文字看来,当时文字制作者,在点线明朗悦目便于记忆外,已注重其装饰美或图案美。到铜器文字,这种努力尤其显然。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权量文字的整肃,汉碑碣的繁复变化,从而节省为章草,整齐成今隶,它那变革原因,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始终有一种造型美的意识存在。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促其发展。因此承认写字是一种艺术,算不得冒失。

③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是其被人承认为艺术之时。史称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者填塞街陌。王羲之作行草,更奠定了它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模仿,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④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还有个原因却在多数人对于字的估价方法。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把字当成人格的象征,权力的符咒;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中国运故宫古物往伦敦展览时,英国委员见有乾隆题字的都一例带走。中国委员以为这种毛子精神十分可笑。

⑤近来美术展览会里,常可以发现吴佩孚的竹子,冯玉祥的白话诗。假石涛假八大的字画,定价高而买主多。几个朝野要人,把鬻画作画当成副业,收入居然十分可观。“毛子精神”在中国是更普遍的存在的。几年来“艺术”走了点运,便是仰赖艺术欣赏者的糊涂势利精神,那点对于艺术隔膜,批判不苛刻,对于名公巨卿又特别容易油然发生景仰情绪作成的嗜好。山东督办张宗昌,虽不识字,某艺术杂志上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多数人这么爱好艺术。标准越低,充行家专家的越多。无怪乎名胜地方,总碰到一些名人题壁刻石。若无世俗对于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这些人一定羞于题壁刻石,来虐待游人的眼目了。虐人的还有艺术家的美术字,譬如林风眠先生是个画家,他那有创造性的中国画,虽近于试验,但得承认它是一条可能的新路。不幸他还想把那点创造性用在题画的文字上,于是一幅好画也弄成不三不四了。有个批评家称赞他题在画上的字,以为一部分用水冲淡,能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显然,这种称赞是可笑的。林先生所写的字,所用的冲淡方法,都因为他对于写字并不当行。

⑥所以说,“分工”是挽救这种艺术堕落的办法之一种。必需认识分工的事实,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

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概括“毛子精神”的实质及其“在中国是更普遍的存在的”的表现。(6分)

18.在写字艺术领域里,怎样才能做到“当行”?请根据文意概括。(6分)

卷5常州卷、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还我鲁迅

朱学东

今天许多人不喜欢鲁迅的原因,除了鲁迅似乎太过“刻薄尖酸”“不饶人”的传统说法之外,还有就是鲁迅死后的神化,在新的时代新的人群中引发的逆反。但是,从来没有第二个人像鲁迅一样赢得过我的心。

这位“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痕迹’’(废名语),“以非凡的志气,伟大的心地,贯穿了一代的人物”,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颓废苦闷,而又刚毅决绝;阴郁狐疑,而又温情慈悲。他对心性自由的攀缘,不屈服于一切势力的选择,他混合着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在黑暗里的挣扎,以自己的真反抗一切奴役之路。他的努力,就像无声中国微茫的烛光,穿透着无边的寒夜,至今回荡在这块土地的上空。他那些本该速朽的文字,依然鲜活,渗着斑斑血痕。假若他地下有知,更会有深深的绝望,一如他活着时。

他死后,在他的精神墓碑上,后人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式给他加冕。但他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在黑暗中,以他活着时穿透世相的目光,冷冷打量这喧闹的人世间,以他希望速朽的文字,让偶尔瞅上一眼的人胆战心惊。

他曾经带动了许多青年人走向精神幽深之地,后来也带动了我。他是我远离奴隶之路最重要的引路人,燃灯者。

但是,对于热爱鲁迅受教于鲁迅的普通人而言,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而不是一个被高度神化、脸谱化的鲁迅。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对于深谙鲁迅各种著述的研究者而言,或许不是很难理解,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更需要扎实的史料辨析,来为鲁迅祛圣祛魅,还给我们一个跟大家一样有人性弱点但更可爱可敬的鲁迅,而不是神坛上端坐的图像。

孙郁的《鲁迅遗风录》,其实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在《鲁迅遗风录》这本书中,孙郁通过对鲁迅生前生后的主要关系图谱包括精神传承的关系图谱的收集整理,为热爱鲁迅的普通读者,梳理出了与神化、脸谱化完全不同的鲁迅形象,那是鲁迅的友人、弟子以及受其影响者包括与他关系并不融洽的人心中或笔下的鲁迅,尽管立场态度各有不同,但所勾勒呈现的,都是活的鲁迅的不同侧影,它们汇聚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孙郁通过这些不同侧重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话语全然不同的鲁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这些非官方的关系和话语,用孙郁老师的话来说,他要还原的是“私人语境里的鲁迅”。这些“私人语境里鲁迅”,实际上也是与主流的神化圣化鲁迅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叙述。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个没有被功利化的私人眼中的鲁迅形象,应该是更接近鲁迅的本真。

孙郁所呈现的,不惟是一个私人语境中的鲁迅,也为通过这些私人叙述,用北京大学高远东的话来说,就是以鲁迅为线索,为我们勾勒了一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史。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说,孙郁是借这个话题,浇了当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块垒。

《鲁迅遗风录》中,孙郁的思考,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有着自己对于鲁迅精神的独特体验,文字感性流畅,温润诗化,充溢了与岁月不太相合的激情。’

我相信,所有热爱鲁迅的人,内心都会流淌着这种激情。18.作者为什么崇拜鲁迅?请分条概括。(6分)

19.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内涵?(6分)‘

20.作者认为孙郁《鲁迅遗风录》一书的主要价值有哪些?(6分)

卷6苏北四市卷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

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作者为什么说“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文中举钱三强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18.作者认为,成为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6分)

卷7扬州卷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 王梦影

⑴和颐酒店遇袭女性,衣着得体,遇事冷静,还是遭遇了质疑:怎么这么晚回房间?上个月,一位母亲在电梯里阻止男子吸烟,被拳脚相加,却遭微博红人怒斥:怎么做母亲的?不能忍气吞声么?本月初,一位中国旅日女留学生在家中遇害,嫌疑犯是她友人的同居男友。据被害者母亲陈述,凶手有家暴倾向,友人不得不向遇害女生寻求庇护,借住家中。这位姑娘仿佛已经无可指摘了。可她似乎仍有“不足”之处:怎能如此善良?警惕心呢?

⑵在每一起事件中,不幸已经发生,公众讨论无法弭平伤害或挽救生命。它的意义在于警示:未来避免悲剧重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⑶可是焦点往往偏移了。“键盘侠”常常分成几派,争论受害者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更糟的是,对受害者的审视会变成某种暗示,从键盘上蔓延到人心里,内化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受害者是羞耻的。受害者有罪论并不新鲜。自1965年威廉·莱恩提出这个名词开始,不公正的社会文化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围观者的头脑,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受害者有罪。

⑷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很多评论者并不想给谁冠上罪名。他们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幸找上这个人?肯定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⑸当事件已经发生,过程已经了解,这种找寻似乎非常容易得到答案。身在其中的人总是显得漏洞百出。就像我躺在柔软的沙发里抱着爆米花,对着恐怖片里的傻白甜不断痛心疾首:门口就是怪兽啊,半夜三更听到响动,出去看个啥!我看到那个人进地下室了,你就别跟着下去了!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能活到片尾。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因为我们开着上帝的视角。

⑹当我们俯视受害者,他们似乎总有可以提高的地方:犯傻、心软、莽撞„„但当自己置身真实世界,没有上帝视角,无法看到事态发展的进度条,不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再也不能够辨认每一个路人的忠奸,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逻辑尽管方便,却通常并不可靠。我们站在当事人的位置,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⑺其实,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根本就找错了方向——约束受害者再严厉也是没用的。

⑻用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量,完全可以用来追问和督促——被诈骗者利用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漏的?公共场所的监控和警察的及时反应如何到位?遭遇家暴的妇女有没有更安全的求助机构?

⑼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数十名高矮胖瘦的性侵受害者和歌星Lady Gaga一起走上舞台,共同演唱“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不知道我的感受如何”。当时的副总统拜登介绍他们时这样说:“他们不断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⑽不幸永远在发生,之所以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绝不是某种优越,只是幸运而已。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简要概括具有“上帝视角”的人有哪些表现。(6分)

18.结合文章内容,列举“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的正确做法。(6分)

卷8南通卷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观 园 陈四益

①中国人对景物的观赏,先秦时期多任其自然。造园之兴,可上溯秦代,但那时帝业初兴,开疆拓土,君临天下,所以想的不过是壮其宫室,广其园囿。②私家造园起源甚早,蔚为风气,则在宋以后。尤其是山水画兴,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昆阆之形,围方寺之内,激发起造园家无限奇思妙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林园。由于园主的衰败,时局的动荡,战乱的破坏,愚昧的毁弃,到今天,经典园林,所余无多。因其无多,更需珍惜。人海人山的践踏是对名园的破坏,闭门谢客的封闭也会断送了名园的生命。

③懂得园林之美妙,要有一双审美的慧眼,否则,美景当前,只留得几张时装照和一句:“啊呀,好看来西呀!”——岂不可惜。苏州久被上海人称为“后花园”。春日晴好,各家园林人满为患。不过,多数游客只是轮番在各处摆姿拍照;然后又急忙奔向其他园林,略无驻足流连、细细品味的余闲。每见此景,总不免为之扼腕叹惜。

④美,要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展现它的奥秘。园林之美,要有懂得园林的观赏者,才能展其妙趣。我认识一位苏州资深导游,她能把造园的奇思、观园的妙谛讲解得细致入微、俱在眼前。她告诉我,导游要能引人入胜,先得长期积累,深入研习,自己成为行家;当然,单有知味的导游还不够,还必须有求知的游客。有修养的游者遇到无修养的导游,或有修养的导游遇到无修养的游者——不是游客无味,便是导游无趣。赶路式的旅游,难免只能观其大焉者也。精细的园林,如不能深入领会,就必将“如入宝山空手回”了。

⑤游览园林,也如学习。要把事前预习的功夫做够,游览时,好景当前,一经点拨,便豁然贯通。自从《带一本书到巴黎》一类书籍出版,不少欧游客真是带才这类书去,大约一是因为花费浩繁,一生或只这一回,不甘空跑一趟;二是语言文字的障碍,不得不做些功课。

⑥多年前,应邀到过如皋水绘园。水绘园是如皋冒家建于明代晚期的林园,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到明清易代之际已渐趋零落衰败。清初,经冒辟疆再度经营,才重新显现出活跃的生命。“冒董因缘”是水绘园传说的魂。水绘园得此一魂,平添了无数思绪与谈助。可惜那回行程仓促,事前又没找到足够的资料做番“功课”,闲逛一响,不曾留下多少印象。近来得到一册关于水绘园的资料,在补上了有关水绘园艺术、历史、人物故事的一课之后,才惋惜那次竟是虚行,内心很是懊恼。遗憾的是,近几年我未能有机会再临水绘园。

⑦今日的水绘园,已非当日风貌,而是今人追摹、想象中的水绘园。(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在作者看来,一座名园怎样才有“生命”?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

19.第⑦段说今日的水绘园“是今人追慕、想象中的水绘园”,你怎样理解?(6分)

第五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教学重难点】

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命题范围及考点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 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1.解题指导

纵观近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 阅读备考中要解决的问题(“五缺”)

①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②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③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④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⑤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仔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文章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其一是未勾画要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把文章主读懂了;其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

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

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1、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键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类属

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2.注意概括

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应考知识储备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重要句子作用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感情。

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识破答题陷阱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有效阅读信息】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试题】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辽宁卷5题)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明确:原文是书院选择的教材与官学一致,但选项则为“相似”。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有效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全国卷Ⅱ6题)

A.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明确:原文是因为“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且“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才“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而选项是“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果关系混乱。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有效阅读信息】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

【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08湖南卷6题)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 D.不对称性

明确:设题点新,整体把握语段说明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对位信息]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第五段)【试题】(江苏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7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如果、可能、或许、一定、必然等。

⑧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对位信息]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试题】(安徽卷第6题)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就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下载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一模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明文(论述类文章)(教案)

    第四讲 论述类文章阅读(说明文)(教案) 一、 真题真练,总结规律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 “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

    学案13 如何进行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学案略语 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安徽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

    201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201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试卷整体概述】2014年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考试与2014年《中考说明》结合度较高,出现的新题型大多与中考说明的样题出题形式相同,其中文言......

    2012年初中化学一模试题

    2012年初中化学一模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2分。)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1.小煜同学所做的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主要发生物理变......

    2015郑州一模语文试题

    2015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遗骸/惊骇人旨意/苦心孤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B.模式/模拟诟......

    2018平阴一模语文试题

    平阴一模试题 一、(20分,每小题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勾当(gōu)阴晦(huì)亵渎(dú)心无旁骛(wù) ....B.栖息(qī)狡黠(jié)繁衍(yǎn)怒不可遏(è)....C.发窘(jiǒng......

    2017济宁北湖一模试题

    2017年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测试 BH初四思品试题(60分钟 6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