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富尔敦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知道“北约”和“华约”是如何形成的,知道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基本情况。结合“雅尔塔体制”及本课内容,理解“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理解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影响。
2、技能: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归纳历史概念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冷战开始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要素形成“冷战”历史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史实归纳历史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格局对于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阻碍,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在进步与发展,使学生认同人类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难点 :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对峙状态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冷战的开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下图是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是的情景。
这一演说为美国冷战发出了信号。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学习。学案导学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原因:(1)盟友基础的丧失: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2)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为了限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制定了“遏制战略”。2.盟友关系的破裂——冷战的实施
(1)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日益强大的“红色恐怖”,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2)冷战的含义: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美联社报道(1932年)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人民对苏联的支持迅速减弱,1945年9月的一次全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美国人民》下卷 第887页 请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中的现象?(2)二战后,美国人民为什么迅速失去了对苏联的兴趣?
答案:(1)该时期美国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而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受到影响,且有一定发展。
(2)①两国共同敌人—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维持合作的基础已经丧失,同盟关系不复存在。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重新显现。③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军事力量超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中心。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政治---杜鲁门主义,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2.经济---马歇尔计划,它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3.军事---成立北约组织,它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使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的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问题探究】下面是对“冷战”局面形成责任的不同看法:
观点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
观点二: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请思考:
根据你的理解,你同意哪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美国负主要责任: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特意制造的。①1947年美国以希、土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②1948年“马歇尔计划”出台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③1949年分裂德国。④1949年建立北约,使“冷战”局面恶性发展。
苏联也有一定责任:对西方政策作出强烈反应。①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②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抗。③1961年,支持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成立情报局,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联也通过它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成立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问题探究】想一想:如何评价华沙条约组织? 提示: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约组织在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它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原因:(1)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2)1948年6月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的币制改革,苏联也立即在苏占区实行了币制改革,随后又封锁柏林,全面切断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一做法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2、影响:(1)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2)在亚洲,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及东方。
3、对冷战形成的认识:(1)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2)冷战的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不过,双方在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并没有兵戎相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冷战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问题探究】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柏林空运
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请思考: 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1)原因: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2)影响: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在原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小结: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美国把这一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的破裂。为此,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苏联。与此相对立,苏联同东欧国家成立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重难点释疑:
对“冷战”政策的全面认识
1.原因
(1)战后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2)鉴于苏联的强大,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划定的双方的势力范围。
(3)美苏双方都不愿意重燃战火。
2.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以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别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为此,苏联及其东欧九国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它使西欧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为了与马歇尔计划对抗,苏联联合东欧5国成立了“经互会”。
3.性质
(1)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二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2)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对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彼得大帝的俄国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
4.影响
(1)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冷战也导致了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 制的行为,如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美国迫害进步人士等。
(4)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也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余毒未消,如美国借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
(5)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
(6)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总之,冷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典例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图一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图二杜鲁门在发表演说 请思考:
(1)说明图
一、图二历史信息与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关系。
(2)图
一、图二演说内容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思路分析:第(1)问图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公开了美苏之间的矛盾,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图二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开始。
(2)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并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规律技巧】“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跟踪训练:杜鲁门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A.征服全世界
B.充当世界警察 C.维护世界和平
D.与苏联争夺霸权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反映出的含义是干涉世界事务。答案:B 备课资料:
六、德国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的问题上,苏联同美英发生了严重分歧。这些分歧便成为战后苏联与美英战时同盟发生裂痕的导火线——美苏“冷战”的引爆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需要,极力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苏联也针锋相对,由此引发了l948年的“柏林危机”。这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双方对抗的最后结果是德国的分裂。显然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美国昀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两个德国成为欧洲“冷战”的前沿阵地,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优化训练
课堂小结
二战后“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为了取得世界霸权,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军备竞赛仅仅是其表象,政治与经济较量才是其主要的战场。
课后习题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板书 冷战的开始
第二篇:第10课 “冷战”与“热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级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理解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进入,贴近时政热点:以微信朋友圈《卢布狂跌 华人扫空莫斯科奢侈品》新闻报导话题导入,俄罗斯货币——卢布贬值,不仅对华人、而且对当地居民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抢购商品等现象可看出俄罗斯的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展示抢购的照片)。除了卢布贬值,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命脉——石油也受到创伤,国际油价大跌。(出示两幅漫画)师问:为什么俄罗斯现在会面临现在这么尴尬的情况?生答:(从漫画中可看出)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制裁。师:这两年,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强大,俄罗斯开始扩张。最近的焦点就是乌克兰。由此,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等进行了直接对抗,经济制裁也就随之而来。现在国际社会上都有这样一种声音:新的冷战是不是要来了?什么是冷战?冷战现在还在继续吗?今天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冷战”与“热战”。【新课讲授】
师: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冷战”?(先让学生表述什么是“冷战”)生:“美国和苏联冷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进行军事上的攻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和讲解“冷战”的概念,注意要强调实质)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式表现的战争。
那么,冷战,它对于人们或者世界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历史情境——一个德国家庭的悲欢离合,一起走进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学生活动:学生描绘以下情景)
【情景一
第一幕:期待重逢——1945年10月某一天.,德国柏林,Lisa站在夕阳中,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丈夫Jason参加二战至今未归,生死未卜。女儿Linda已经10岁,儿子David也已经6岁了。全家人都在盼望着Jason...】
【情景二
第二幕:喜极而泣——落日的余晖中,在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个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仿佛能从他身上闻到战争的硝烟气味。两个小孩尖叫着朝爸爸跑去,男人不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个“感谢上帝”的动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甚至不感相信自己还能回来,女人在他身后泣不成声。】
【情景三
第三幕:天伦之乐——丈夫回来后的第二天,给家人在讲述二战中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他是怎么死里逃生的经过,其中讲到他在军中听说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故事,他们结成盟友,对我们展开猛烈的攻势......】
师:看到这里,我们知道,Lisa的丈夫Jason是一位参加二战的德国士兵。人类步入21世纪,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大家回想一下,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师:这个秩序有维持下去吗?
生:没有,二战该体系瓦解,雅尔塔会议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师:(展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大巨头”参加的雅尔塔会议的页面)我们知道,在二战中,为了共同反抗法西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处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其中哪两个国家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生:美国和苏联
师:它们在二战中的关系是?(盟友)
(出示材料:“斯大林曾在雅尔塔会议上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二战结束后,美苏的盟友关系还可以维持下去吗?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盟友变成了对手。
历史探源:一探盟友为何变对手?二探盟友如何变对手?反思冷战之得失。师:二战后,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出示材料:“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克兰会议上曾形象地描绘: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最强大的是美国和苏联。
师:(出示表格材料《战后美苏实力对比》):美国在经济上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和债权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一,还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并操纵着联合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借此强大的优势要称霸世界。而战后的苏联也毫不示弱,凭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实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同时,它还认为它的政治制度非常优越。出示材料:“罗斯福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源于美国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美国认为,它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等思想。美国的政治野心与他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苏联的力量也逐渐强大,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杜鲁门上台后,一再声称,我们赢得了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在了美国人头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而苏联则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不屑。因为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加导致了美苏相互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一位美国学者说:“美苏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此时,二战时期的共同利益不复存在,且两国利益形成对立,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了对手。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之下,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德国家庭的生活:(学生活动:描述情景和播报新闻)
【情景四
第四幕:幸福生活——他们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听到一则新闻:“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师:这是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杜鲁门陪同下在富尔顿发表的一篇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请大家注意,“铁幕”一词比较特别,同学们觉得什么是铁幕?透过丘吉尔的话,你知道演说中的“铁幕”又指什么呢?(出示《“铁幕”分割欧洲形势图》)生:讨论
师:总结。“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具体指的是苏联东欧人民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丘吉尔以铁幕一词公开地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并号召英美联合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原来,首先挑起冷战是非的是丘吉尔。
对于这次演讲,苏联方面如何回应?(学生活动:分别演绎记者和斯大林)
资料回放(出示材料“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师:总结。斯大林认为这次“铁幕”演说是一次危险的行动,在挑拨离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美苏双方的矛盾浮出水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
【情景五
第五幕:风雨前夕——1947年的某一天,姐姐所在学校突然沸腾起来,出去一看,只见挂着一幅大字标语,上面写着:“欢迎杜鲁门的到来,感谢上帝。”姐姐就急忙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从妈妈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是喜忧参半,因为这可能将有一场大得暴风雨就要来了„„】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图:1947.3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致国会咨文(部分)》)和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就结论。杜鲁门主义的本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大家怎么看待杜鲁门主义?
生:是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如同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师:冷战的战书已发,美苏接下来要进行怎样的勾心斗角呢?
为了更好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实施“冷战”,1947年,美国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演讲,抛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出示材料:马歇尔计划西欧接受美国援助的相关数据)说明:战后,由于战争的打击,欧洲形势严峻,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西欧需要援助。
生:讨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 师:启发学生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援助西欧,加强资资本主义联盟、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比喻:黄鼠狼给鸡拜年。这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此,苏联等成立经互会,发起了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对峙。
这两极的对峙,还表现在军事上,如美苏军备竞赛(出示美苏军备竞赛数据表和相关漫画)
为有效实施“冷战”,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苏联也毫不示弱,也组织了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下面我们来认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展示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材料&《北约和华约对峙形势图》)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阅读课后“每课一得”——世界格局)跷跷板动图比喻:跷跷板两头熊比喻美国和苏联,由于势均力敌,跷跷板保持一种基本平衡。这就像二战后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即两极格局。
国际形势发展至此,德国家庭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
【情景六
第六幕:再次分离——1964年的某一天,爸爸还是在继续关注着电视新闻,因为时局紧张,姐姐从贸易公司下班回家了,讲述着公司在美国援助之下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妈妈在准备晚上要吃的三明治,画面中似乎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弟弟。弟弟现在正在东柏林的奶奶家,回不来了,因为一年前他去了奶奶家,结果一夜之间就被一堵大墙隔断了他与家人的团聚。几次想逃回来都被哨兵遣送回去,差点丧命,所以这家人看起来都不太开心。】 师:美苏冷战的另一表现——柏林墙,介绍柏林墙,讲述德国的分裂(展示柏林墙照片)
在欧洲,德国在美苏的冷战下一分为二,一堵柏林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因为它,30年来,德国老百姓连亲戚朋友都不能正常往来,这给德国民众的心理带来多严重的创伤。而在亚洲,美苏两大阵营对抗也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也是今天半岛危机的历史根源。再如,越南战争。局部“热战”也此起彼伏。(展示局部热战照片)
【情景七
第七幕:?(由学生命名)1990年某一天,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当中。此时,柏林的上空凝固着幸福的空气,这其中有没有小弟弟和家人的重逢呢?】
冷战期间,世界范围内没虽然有爆发大规模大范围的战争,但是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世界各地危机四伏,半个世纪以来都不得安宁。明争暗斗数十年,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瓦解,世界也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师:带学生总结“冷战”的进程:
冷战: 序幕
开始标志
发展
结束
时间: 1946年
1947年
1947年
1991年
事件: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①马歇尔计划(经济)
苏东剧变
②北约VS华约(军事对抗)
华约解体
③柏林危机(政治)
冷战结束
【探究与交流】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请你说说“冷战”带来了什么影响?点拨:一分为二)生:讨论 师:归纳总结:冷战影响:积极:
1、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消极: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3.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 “热战”。【小结】 贴近时政热点:
师:“冷战”早已过去,也成为了历史,但纵观今天的国际形势,冷战思维似乎还在延续,如课前导入的制裁俄罗斯、朝鲜半岛问题、《钢铁侠2》等,都有冷战思维的影子。尤其对于乌克兰问题上,北约秘书长呼吁政治对话、普京总统在2014年12月的记者会上也告诫西方勿以冷战思维筑墙。对于我们来说又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怎么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发展呢?
生:勿让冷战思维延续,勿让冷战重新上演!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我们应该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谴责和拒绝霸权主义。结语:“冷战虽成历史陈迹,冷战思维却从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独不见,笼罩在世人头上的战争阴云,是否又以反恐战争旗号,重出江湖。”
——中国政法大学 俞飞
第三篇:第10课_“冷战”与“热战”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级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理解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的兴起及具体表现。【教学难点】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进入,贴近时政热点:以微信朋友圈《卢布狂跌 华人扫空莫斯科奢侈品》新闻报导话题导入,俄罗斯货币——卢布贬值,不仅对华人、而且对当地居民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抢购商品等现象可看出俄罗斯的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展示抢购的照片)。除了卢布贬值,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命脉——石油也受到创伤,国际油价大跌。(出示两幅漫画)师问:为什么俄罗斯现在会面临现在这么尴尬的情况?生答:(从漫画中可看出)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制裁。师:这两年,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强大,俄罗斯开始扩张。最近的焦点就是乌克兰。由此,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等进行了直接对抗,经济制裁也就随之而来。现在国际社会上都有这样一种声音:新的冷战是不是要来了?什么是冷战?冷战现在还在继续吗?今天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冷战”与“热战”。【新课讲授】
师: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冷战”?(先让学生表述什么是“冷战”)生:“美国和苏联冷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没有直接进行军事上的攻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和讲解“冷战”的概念,注意要强调实质)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式表现的战争。
那么,冷战,它对于人们或者世界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历史情境——一个德国家庭的悲欢离合,一起走进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学生活动:学生描绘以下情景)
【情景一
第一幕:期待重逢——1945年10月某一天.,德国柏林,Lisa站在夕阳中,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丈夫Jason参加二战至今未归,生死未卜。女儿Linda已经10岁,儿子David也已经6岁了。全家人都在盼望着Jason...】
【情景二
第二幕:喜极而泣——落日的余晖中,在远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是个身材高大魁梧的男人,仿佛能从他身上闻到战争的硝烟气味。两个小孩尖叫着朝爸爸跑去,男人不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个“感谢上帝”的动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甚至不感相信自己还能回来,女人在他身后泣不成声。】
【情景三
第三幕:天伦之乐——丈夫回来后的第二天,给家人在讲述二战中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他是怎么死里逃生的经过,其中讲到他在军中听说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故事,他们结成盟友,对我们展开猛烈的攻势......】
师:看到这里,我们知道,Lisa的丈夫Jason是一位参加二战的德国士兵。人类步入21世纪,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大家回想一下,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师:这个秩序有维持下去吗?
生:没有,二战该体系瓦解,雅尔塔会议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师:(展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大巨头”参加的雅尔塔会议的页面)我们知道,在二战中,为了共同反抗法西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处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其中哪两个国家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生:美国和苏联
师:它们在二战中的关系是?(盟友)
(出示材料:“斯大林曾在雅尔塔会议上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二战结束后,美苏的盟友关系还可以维持下去吗?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盟友变成了对手。
历史探源:一探盟友为何变对手?二探盟友如何变对手?反思冷战之得失。师:二战后,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出示材料:“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克兰会议上曾形象地描绘: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最强大的是美国和苏联。
师:(出示表格材料《战后美苏实力对比》):美国在经济上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和债权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一,还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并操纵着联合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借此强大的优势要称霸世界。而战后的苏联也毫不示弱,凭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实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同时,它还认为它的政治制度非常优越。出示材料:“罗斯福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美国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天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源于美国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美国认为,它有责任将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移植等思想。美国的政治野心与他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苏联的力量也逐渐强大,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杜鲁门上台后,一再声称,我们赢得了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在了美国人头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而苏联则对此也表示出极大的不屑。因为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加导致了美苏相互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一位美国学者说:“美苏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此时,二战时期的共同利益不复存在,且两国利益形成对立,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了对手。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之下,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德国家庭的生活:(学生活动:描述情景和播报新闻)
【情景四
第四幕:幸福生活——他们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听到一则新闻:“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师:这是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杜鲁门陪同下在富尔顿发表的一篇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请大家注意,“铁幕”一词比较特别,同学们觉得什么是铁幕?透过丘吉尔的话,你知道演说中的“铁幕”又指什么呢?(出示《“铁幕”分割欧洲形势图》)生:讨论
师:总结。“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具体指的是苏联东欧人民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丘吉尔以铁幕一词公开地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并号召英美联合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原来,首先挑起冷战是非的是丘吉尔。
对于这次演讲,苏联方面如何回应?(学生活动:分别演绎记者和斯大林)
资料回放(出示材料“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师:总结。斯大林认为这次“铁幕”演说是一次危险的行动,在挑拨离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美苏双方的矛盾浮出水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情景五
第五幕:风雨前夕——1947年的某一天,姐姐所在学校突然沸腾起来,出去一看,只见挂着一幅大字标语,上面写着:“欢迎杜鲁门的到来,感谢上帝。”姐姐就急忙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从妈妈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的表情是喜忧参半,因为这可能将有一场大得暴风雨就要来了„„】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图:1947.3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致国会咨文(部分)》)
和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就结论。杜鲁门主义的本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大家怎么看待杜鲁门主义?
生:是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如同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师:冷战的战书已发,美苏接下来要进行怎样的勾心斗角呢?
为了更好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实施“冷战”,1947年,美国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演讲,抛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出示材料:马歇尔计划西欧接受美国援助的相关数据)说明:战后,由于战争的打击,欧洲形势严峻,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西欧需要援助。
生:讨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 师:启发学生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援助西欧,加强资资本主义联盟、控制西欧、共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比喻:黄鼠狼给鸡拜年。这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此,苏联等成立经互会,发起了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对峙。
这两极的对峙,还表现在军事上,如美苏军备竞赛(出示美苏军备竞赛数据表和相关漫画)
为有效实施“冷战”,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苏联也毫不示弱,也组织了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下面我们来认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展示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材料&《北约和华约对峙形势图》)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阅读课后“每课一得”——世界格局)跷跷板动图比喻:跷跷板两头熊比喻美国和苏联,由于势均力敌,跷跷板保持一种基本平衡。这就像二战后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即两极格局。
国际形势发展至此,德国家庭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学生活动:描述情景)【情景六
第六幕:再次分离——1964年的某一天,爸爸还是在继续关注着电视新闻,因为时局紧张,姐姐从贸易公司下班回家了,讲述着公司在美国援助之下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妈妈在准备晚上要吃的三明治,画面中似乎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弟弟。弟弟现在正在东柏林的奶奶家,回不来了,因为一年前他去了奶奶家,结果一夜之间就被一堵大墙隔断了他与家人的团聚。几次想逃回来都被哨兵遣送回去,差点丧命,所以这家人看起来都不太开心。】 师:美苏冷战的另一表现——柏林墙,介绍柏林墙,讲述德国的分裂(展示柏林墙照片)
在欧洲,德国在美苏的冷战下一分为二,一堵柏林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因为它,30年来,德国老百姓连亲戚朋友都不能正常往来,这给德国民众的心理带来多严重的创伤。而在亚洲,美苏两大阵营对抗也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也是今天半岛危机的历史根源。再如,越南战争。局部“热战”也此起彼伏。(展示局部热战照片)
【情景七
第七幕:?(由学生命名)1990年某一天,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当中。此时,柏林的上空凝固着幸福的空气,这其中有没有小弟弟和家人的重逢呢?】
冷战期间,世界范围内没虽然有爆发大规模大范围的战争,但是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世界各地危机四伏,半个世纪以来都不得安宁。明争暗斗数十年,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瓦解,世界也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师:带学生总结“冷战”的进程:
【探究与交流】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请你说说“冷战”带来了什么影响?点拨:一分为二)生:讨论
师:归纳总结:冷战影响:积极:
1、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消极:
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3.严重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 “热战”。【小结】 贴近时政热点:
师:“冷战”早已过去,也成为了历史,但纵观今天的国际形势,冷战思维似乎还在延续,如课前导入的制裁俄罗斯、朝鲜半岛问题、《钢铁侠2》等,都有冷战思维的影子。尤其对于乌克兰问题上,北约秘书长呼吁政治对话、普京总统在2014年12月的记者会上也告诫西方勿以冷战思维筑墙。对于我们来说又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怎么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发展呢?
生:勿让冷战思维延续,勿让冷战重新上演!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主题,我们应该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谴责和拒绝霸权主义。结语:“冷战虽成历史陈迹,冷战思维却从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独不见,笼罩在世人头上的战争阴云,是否又以反恐战争旗号,重出江湖。”
——中国政法大学 俞飞
第四篇:《“冷战”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2009年中山市石岐中学百米定向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中山市石岐中学
二、竞赛日期与地点 时间:10月18日 地点:学校足球场
三、参赛单位:学校初一 初二年级各班
四、竞赛分组及项目设置
(一)组别:初一组、初二组
(二)项目设置:男、女子各两人,百米定向赛。
五、运动员参赛资格
(一)参赛运动员必须是本校学籍的在校学生。
(二)参赛运动员参赛年龄:为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
(三)所有参赛运动员必须通过健康检查方可报名。
六、报名规定
每班级可报男、女运动员各两人。
七、竞赛办法
(一)比赛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定向运动竞赛规则》
(二)比赛地图执行《IOF ISSOM2007》标准。
(三)计时器材:使用深圳市华瑞健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Chinahealth电子打卡计时系统。
(四)运动员出发顺序: 以个人为单位由计算机随机抽签按等间距编排,间隔时间出发。
(五)比赛距离:约2公里以内。具体比赛参数,由赛前赛事信息为准。
(六)百米定向赛规则:比赛是在小块场地内进行,用1:1000大比例尺地图。比赛采用一次性决赛的方式,未出发的运动员不能观看比赛。在比赛中如果运动员有意挤撞或阻挡其他运动员而妨碍比赛时,取消其该项比赛资格。
(七)团队定向赛:以队为单位集体间隔1分钟出发,每队所有队员都必须按规定顺序在必过点打卡,并且自主分工完成路线所规定的所有选择点(选择点顺序不受限制),以最后通过终点队员的成绩作为该队的团体成绩。
九、录取名次与奖励
(一)各组别均按成绩分别录取、奖励前八名。不足八人(队)参加的比赛项目,按实际参赛人(队)数减一录取。
(二)对获得前八名的运动员颁发成绩证书。
(三)团体名次:按各单位运动员在各相应组别比赛得分总和,分别录取、奖励获得团体(男、女)总分前八名的队伍。如果积分相同,以获得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以此类推。
(四)团体总分计分办法:个人赛前八名按9、7、6、5、4、3、2、1分计取。团体项目(团队赛)前八名按18、14、12、10、8、6、4、2分计取。
十、报名办法
(一)请各班级于 9 月 28日前将报名表送交体育办公室刘凯锐老师处,逾期不予受理报名。
(二)请报名表同时发电子文件至lkrlkrlkr@126.com,并统一命名为“石岐中学××班报名表”,凡不按照要求报名的,不给予参赛资格。
3、报名表上交并经资格审查后不得更改和补充。
十一、其他要求
1、参赛运动员自备指北针,电子计时系统、点标旗、电子点签、电子指卡由组委会提供。
2、身体患有心脏病、脑溢血、高血压、冠心病等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不得隐瞒病情参加比赛。
十四、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十五、本规程解释权属石岐中学体育科组。
2009年中山市石岐中学
百 米 定 向 赛
秩 序
册
2009年中山市石岐中学百米定向赛秩序
一、入场式
二、大会开始,全体起立
三、奏国歌
四、校长致开幕词
五、运动员代表讲话
六、运动员退场
七、竞赛
八、闭幕式、颁奖仪式
组织委员会名单
一、主席团成员: 主任: 田世兴 委员: 学校行政
政宣组:尹秀元 学生二人(服务员两名)
二、竞赛组: 学校全体体育教师
三、后勤组: 学校后勤处
四、地器材编排组: 王秋瑾 王 晓
五、裁判组: 裁判长: 曾斌
地点检录处裁判长: 刘凯锐(学生两名)终点裁判长:曾斌
终点裁判员:俞杜鹃 马飞驰 陶晓刚 陆晓燕 周丽萍 计时长: 邓柄林
终点记录员:朱 漫 吴凤娟 总记录(编排组): 侯清选 发令员: 张建军(服务员两名)
2009年中山市石岐中学百米定向赛竞赛规程
一、比赛地点:学校足球场。
二、承办单位:石岐中学
三、比赛时间:10月18日
四、比赛分组及项目:
1、初一年级男子组,女子组;初二年级男子组,女子组。
2、百米定向赛
五、参加办法:各年级以班为单位组成代表队。
六、比赛办法、录取名次与奖励办法:
(一)各组别均按成绩分别录取、奖励前八名。不足八人(队)参加的比赛项目,按实际参赛人(队)数减一录取。
(二)对获得前八名的运动员颁发成绩证书。
(三)团体名次:按各单位运动员在各相应组别比赛得分总和,分别录取、奖励获得团体(男、女)总分前八名的队伍。如果积分相同,以获得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以此类推。
(四)团体总分计分办法:个人赛前八名按9、7、6、5、4、3、2、1分计取。团体项目(团队赛)前八名按18、14、12、10、8、6、4、2分计取。
七、运动会将评比精神文明班级,具体办法另定。运动员名单
一年级(1)班 运动员:(男)001邢
程 002武少帅
(女)008王雨希 009王钰洁
一年级(2)班 运动员:(男)015张
滔 016王家轩(女)022张雨晴 023徐
悦
一年级(3)班 运动员:(男)029 龙
蕾 030 朱翔宇 0(女)036 左蓉蓉 037石雨婷
一年级(4)班 运动员:(男)043陶宇峰 044杨少卿(女)050 顾
晨 051沈
月
一年级(5)班 运动员:(男)057许乃渊 058陈
磊
(女)064李心梦 065郭瑗瑗
一年级(6)班 运动员:(男)071徐
翔 072陈
昊(女)078许小萍 079李
晨
一年级(7)班 运动员:(男)085 王
达 086 王流东
(女)092俞佳韵 093于
佳
一年级(8)班 运动员:(男)099李水荣 100王
森
(女)106吴晓琪 107华可心 一年级(9)班 运动员:(男)113许艺耀 114戴子城
(女)120 徐
宁 121余珂琦
一年级(10)班 运动员:(男)127方于晨 128水贺亮
(女)134刘佳慧 135 陈
丽
一年级(11)班 运动员:(男)141包
帅 142 马
涛
(女)148钱梦婷 149沈娟娟
一年级(12)班 运动员:(男)155夏文韬
156 王
杰
(女)162 沈
威
163 许红干
二年级(1)班 运动员:(男)169陈苏全
170 杨思远
(女)176韩
肖
177张旖旎
二年级(2)班 运动员:(男)183王阿冬
184邱步童
(女)190顾
欢 191范俊华
二年级(3)班 运动员:(男)197陈施春 198马
俊
(女)204杨维伟 205秦剑英
二年级(4)班 运动员:(男)211胡呈祥 212胡呈勋
(女)218 李圆圆 219孙彤彤
二年级(5)班 运动员:(男)225刘
涛
226李苏阳
(女)232叶俊岑
233 吴小婷 二年级(6)班 运动员:(男)239黄京隆
240戴
磊(女)246党凌芸 247虞星恬
二年级(7)班 运动员:(男)253黄周钰 254郑
磊
(女)260曾伟娜 261周亚芹
二年级(8)班 运动员:(男)267孟天明 268姚君伟
(女)274 许梦丹 275 顾成巧
二年级(9)班 运动员:(男)281雷信文 282陈
锴
(女)288李蔚芷
289薛
颖
二年级(10)班 运动员:(男)295 贺
顺
296周颖
(女)302黄莉娟
303 姜倩倩
二年级(11)班 运动员:(男)309钱施嘉 310王阿建
(女)316崔
婷
317邓童童
二年级(12)班 运动员:(男)323曹成明
324邢志盛
(女)330崔梦娇 331董莲子
二年级(13)班 运动员:(男)337卞兆鹏
338车锡成(女)344余梦婷 345夏
璐
二年级(14)班 运动员:(男)351 余先东 352丁
胜(女)358夏
菲
359 陈新晶
2008年中山市石岐中学百米定向赛成绩公布
初一年级:
团体一等奖:一(8)班
团体二等奖:一(团体一等奖:一(初二年级:
团体一等奖:二(团体二等奖:二(团体一等奖:二(2)班 一(10)班
11)班 一(9)班 一(12)班 7)班
3)班 二(6)班
2)班 二(9)班 二(12)班
第五篇:4.15《“冷战”的形成》教案
第15课 “冷战”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政策的提出 ㈠原因
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㈡提出 1、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 2、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第一枪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二、美苏展开冷战 ㈠美国“冷战”政策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冷战”政策的表现
⑴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出台
①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②内容:
③影响: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节选)
问题一: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问题二:材料三当中“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折”? 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及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转型的问题。问题三:杜鲁门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响?
目的: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目的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影响: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⑵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⑴背景:
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
②无产阶级革命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⑵内容:P71 ⑶影响:P71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除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及西班牙外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了会议。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3)军事方面:北约组织的建立(冷战政策的支柱)⑴背景:
①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挥之不去和“恐苏症”而寻求美国的支持
②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⑵内容:
1949年4月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成立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成北约NATO)设在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
任何一个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可以“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⑶影响:p72 ㈡苏联的对抗措施
⒈政治:建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反击冷战政策,加强对东欧的控制。⒉经济:建立经互会
建立目的:反击马歇尔计划,发展经济,巩固东欧。
建立概况: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49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建立作用:对促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苏联的一些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3、军事: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的目的:加强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
1955年5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8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组织,总部设于莫斯科。
(三)北约和华约建立的影响
标志着二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三、冷战政策特点:
以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对峙和竞争,这种对峙和竞争不是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除此之外的一切方式。
四、冷战局面的评价
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㈡美国发起冷战和苏联的回应使之不断升级,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
㈢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不可避免; ㈣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