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德育统一起来,寓德育于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的本质,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确切地说更是社会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在肯定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的学科的性质的同时,又着重强调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培养、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中又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功能。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学的首位。霍尔巴特是资产阶级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就说在教学中应该既教书又育人。这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学除了知识传播因素,能力训练因素,智力培养因素以外,还必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当然语文毕竟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思想政治因素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讲授进行渗透的,也就是说要把德育因素寓于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文以载道,道以显文,同时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德育因素,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等因素,把语文课作为单纯的文化课讲;一是过分强调德育,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所以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正确处理德育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我国的经济迅猛腾飞,物质生活逐步提高,中学生受到开放环境的刺激,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发挥语文育人的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有效呢?首先,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语言,同时也要接受文章的思想。在教给学生学习用语言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语文课的德育教育是它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但在加强德育教育,绝不能冲淡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基本任务,两者必须相结合。否则就会割断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形成“两张皮”。
语文教材,内容极其丰富。有记叙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崇高品质的生动故事;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爱国爱民之情;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腐朽,歌颂新社会光明等。是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明了人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其次,从语文入手,突出文中的道。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特点,按照不同的体裁内容,“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如《枣核》一文,通过对美籍华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的分析及人物一系列的动作表现美籍华人眷恋故土的深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说明文时,根据教材具体的说明内容和对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苏州园林》可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全部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第二篇: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
李 杰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做出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物理思维等等优良品质的熏陶,这些都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物理知识及物理学的发展都贯穿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不是外加的而是其内在所具有的功能。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物理学也能提供德育的条件和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实验和观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做到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物理实验的趣味,生活现象的解释,规律的应用、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现状和前景,物理故事的阅读、物理学家的逸事等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把德育因素渗透到物理教学内容中。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即万物之道理。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自始至终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向学生介绍法拉第断然拒绝英国政府请他领导研制用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毒气;玻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致力于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爱因斯坦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强烈不满,后来全心投入废除核武器的运动,这些都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要有坚持正义的思想。我国也有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王淦昌甘愿隐姓埋名,献身两弹;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毅然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这些都将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世界,认知身边的事物。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崇洋媚外思想的有力武器,是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统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例如:回音壁、地动仪、小孔成像、色散等都闪耀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火花。展示历史上的我国科学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
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培养一个人很重要。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不能游离于物理教学之外,也就是说,要把这种教育寓于一节课的每一部分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例如:在力学部分的一系列分组实验中,要适时的对学生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到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总之,在物理教育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例如安全教育,树立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思想教育,科学发现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想教育,关注自然和身边现象,善于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等等。物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了德育的教育,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总之,只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德育教育的深入、全面和坚持,一定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成效。
第三篇:浅谈高中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愿做心灵的领航人——浅谈高中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数学史的学习中渗透德育。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再例如,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实际应用问题中渗透德育。数学离不开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市场经济情况,税收问题,时政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可通过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如市场经济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税收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等。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实际,又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3.在数学思想方法中渗透德育。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引导高中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高中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实数和虚数的对立统一;向量加法和向量减法、指数和对数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辨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高中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就是要根据这种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动态生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在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美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到处闪现着美的光辉。早在二千年多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极度赞赏整数的和谐美,圆和球体的对称美,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第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那里有数,那里就有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并不都具有理想的鉴赏能力。因此,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中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段学燕
摘要: 德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现代社会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中学数学课,人们往往只是看到和想到它的知识价值和实践价值,而对于它的德育价值人们难以理解。事实上,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思维能力,甚至更广泛一点说,数学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中学生的素质。人们一再提倡“教书育人”,但是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解和贯彻这一问题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中学数学课到底有没有德育价值?中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在数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都值得即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我们进一步探讨。关键词: 中学数学
德育教育
任务
方法 引言:
别林斯基说过:“青春也就是向未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期往往是分裂的、不协调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教师引导及教育好,中学生身心发展就很顺利,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如果引导及教育不好,则可能会使中学生感到成年人的干扰太多,反感情绪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而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因此搞好中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必须的。作为一名即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数学教师,提前研究一下“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没有德育价值?中学数
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出对社会有利有用的优秀人,帮助学生渡过“危险年龄”,也有利于日后教育工作的展开。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实践活动是数学知识的最初产生,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与思想成长的阶段,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思维发展、思想健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把实践的所得正确的表达出理论,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1)、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公理时,先让每个学生用直尺在白纸上作一个AB=2cm,AC=3cm,BC=4cm的△ABC,并把这三角形剪下来,然后与其他同学剪下的三角形相对比,看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这是学生发现能够完全重合,接下来再让学生改变长度大小再作三角形,剪下三角形进行对照,这时学生发现每次所作的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而且重合三角形的对应边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就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公理。再让学生用量角器 杜仕贵.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J].学术期刊.2011.10 和直尺量出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体现在简单的动手实验中,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2)、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时,可以发动学生如何对班级损坏的桌子板凳动
手把它修好,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不仅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教育他们不要故意破坏公物,号召他们公物损坏要及时维修,不然会给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他人的财产或生命的损失。这样不仅把知识很轻松的传授于学生,学生也能很牢固和深刻的接受了知识,而且还教育了他们公物是大家的应该爱护。
利用中学数学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教学任务,教学中适时、适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学生遭遇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如学习二次函数的描点法时,有些学生只找了一两个点就把图像画出来,有些学生则找了七八个点才把图像画出,这样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画出的图像会这样偏差,学生会问“为什么?”,这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二次函数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只有直线才能用两点来确定,不仅使学生弄清楚知识的难点,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做事要认真,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最后才能成功。遇到“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勇气。让学生自己会说,自己会做,虽然在其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会失败,但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
持之以恒决心的都是值得表扬的。学生遇到“问题”之后,在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挫折的耐受力。
2、让学生学会协作,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三角形、平行线、垂线、圆等等一些实际操作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学生优生与差生搭配后分成几个小组,这样动手能力好的既可以带动动手能力差的,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年龄相当,语言贴近更容易沟通,不懂的知识和问题都能在同学之间可以大胆的提出。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分小组让学生互查,在互查中发现错误,并订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互助、互学、互查、互教的形式,多给学生一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共享学习和快乐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团结他人、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培养出活泼、开朗、大方的人,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增长人与人交往的初步能力,提高中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个别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由于社会、家庭不良的环境,中学生经常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有抄作业,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的表现,欺骗父母、老师。自己本来不会不懂,还装成什么知识自己都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学生需要个别教育,不然长期下去导致成年后的品德不良。中学生正处于反叛心理最强阶段,以上的这种学生不能明指说你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等最直接的话。让他在自己面前做那个抄的作业题,很快就能暴露实情。此时学生就感到自责、内疚,这时就抓住他内心冲突的瞬间,一方面晓之以理,一方面当
时当面耐心辅导。这样的个别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中学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中步步有理有据的推理证明,灵活巧妙的证明方法和直觉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学习态度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及工作作风严谨,勇于探索真理而不惧艰险的精神。为了可以使中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遇事含糊不清或流于空泛议论;数学思维活动的简洁、明快使中学生形成不拖泥带水的工作态度,谈话和行文简明扼要,避免和减少损失,所以数学思维要明确和实际。
赵继源.数学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出错的作业,要重做,哪怕是一个小数点,或是一个数、一个字,都强调改正。严格的指出,在实际工作中一小点的差错都有可能给他人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以后的工作像数学作业一样,不认真一个小数点的点错就把数字变了出错,你不认真就会把工作做得不好。从而一点一滴培养中学生以后优良的工作作风。
利用数学中的辩证唯物论,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
恩格斯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在数学中,正与负、有理数与无理数、有限与无限等关系随处可见;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互相存在并对立着的矛盾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绘制y=sinx、y=cosx、y=tanx、y=cotx的图像,由图像分析道三角函数的性质,由三角函数的性质画出图像,在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教育学生看事物不能只看事物本身或一方面,看到事物一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方面、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在分析事物是要从多方面来看事物的本身。这就说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身就存在着德育教育。在学习三角函数与图像时,让学生知道数学的两大基本“数”与“形”统一起来。而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时,总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为原理,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绝对与相对、对立与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利用数学的美,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数学中充满着各种美的形态和美的意境,可以使中学生收到美的熏陶。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统一、秩序、数学符号简练抽象等等的美。
例如:圆是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它具有完全对称性,还体现着集体主义精神。而且圆是由无数个离散的点,有对称、和谐地按照统一有序的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封闭图形,圆上每个点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地位缺一不可,就好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中学数学中传授圆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教育
学生,他们每个人就好比是圆上的每个点,而整个班级是由每个学生所构成。对于学校则是由每个学生和每个教师构成的圆,由此可以想想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我们每个人只是一个孤立的点,由我们这些孤立的点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集体的形象和荣誉与我们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个人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不能遵守集体的纪律,游离在集体之外,是不会得到集体的温暖。整个集体也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集体得不到好的发展个人就没法发展。有这样的美既可以诱发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可以诱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使中学生情操受到陶冶,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数学中,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德育教育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应该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活动或以数学为主题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可以把学生分组到农村进行调查村民的文化素质情况、收入、居住条件等等,通过调查的数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让他们知道农村里盛行的读书无用论错误的,只有不断的学习科学知识才能使整个国家不断的强大,导致不被外来国家的欺负。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纸箱,让中学生感受工人们劳动的艰辛。
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导,既可以激发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中学中学习负数时,像收入与支出,海拔的高度等等问题,告诉学
生只利用小学的知识是不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的。实际的生活中只有正数往往是不够用的,从而古代的科学家不断探索发现了负数,发现负数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与负数有关的资料,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最早发现负数和最早使用的国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了提高,还加深学生对 赵继源.数学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学习到勾股定理时,告诉学生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而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这个定理的国家,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很认真,而且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还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
把数学史的教育参与到整个中学数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了解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方面是有辉煌成就的。促进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德育教育不仅是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要求,是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整个中学数学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认真钻研,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搞好德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充分掌握中学数学教材的德育,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加以渗透,激发中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中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杜仕贵.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J].学术期刊.2011.10 [2]赵继源.数学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丁石孙.数学与教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4]王庚.数学文化与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4.1
第五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庐江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喻林
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古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大部分都是自小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长大的,过着饭来张口,衣来身手的生活,从而形成了没有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等等这些坏习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我们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高中英语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遵循联系学生实际、恰如其分的原则,选择德育渗透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捷径。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将书本上传达交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绪,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如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让学生写观后感等活动。通过具体情境来感化学生,熏陶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认识,发展了兴趣,使其在活动中继续深化对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的理解,内在激情升华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怎么做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德育教育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它也渗透在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当中。因此,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