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
还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
《风筝》课堂实录
党湾镇中 马锋云
设计背景:
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他的文章一向让许多语文老师望而却步,为了上好他的文章,不惜花费五六节课的教学时间,力争能挖掘到文章的方方面面。其实不然,鲁迅生活的年代毕竟与我们学生不一样了,有些问题大可不必为它兴师动众,浪费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就《风筝》一文,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课堂、文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剖析、理解。力求能在探究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现将课例展示如下: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开课入情
师:同学们,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喜欢放风筝吗? 生齐答:喜欢。
师:大家喜欢放风筝,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放风筝很有意思,当我放起风筝时,我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生:放风筝也有懊恼的时候,有时放了几次都没放上去,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生:放风筝时我的心很放松。有时就觉得自己是风筝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心情放飞,很舒畅。„„(学生群情激昂,发言积极)
师:很好!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有懊恼,有欢乐。确实,当我们望着蓝天白云,踏着茵茵绿草,迎着和煦的春风,感受春天气息的时候,这是何等惬意之事。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风筝的惬意和欢乐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周建人,来了解一段有关风筝的故事。通过风筝,我们来看看小时的鲁迅和中年的鲁迅在对待风筝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阅读感知 把握内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按照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看学生阅读速度,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师:作者回忆的是几年前的一段故事? 生:回忆的是20年前的一件事。
师: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怎样的?请同学来复述一下。生:“我”不喜欢放风筝,也不允许弟弟放风筝。有一次弟弟偷偷地在做风筝,被我发现后,很粗暴地撕了他的风筝,睬了他的风轮。
生:“我”回忆这段往事时心情十分沉重,因为“我”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明白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当时却很粗暴地撕毁了弟弟的风筝。这件事使“我”后悔不已。
师:讲得很好,看课文非常仔细!那么对于“我”的遗憾,“我”想到补救的方法了吗? 生:“我”想补救的办法,第一个办法是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起放。第二个解决的办法是请求他的宽恕。
师:回答得很好!对于“我”想到的补过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这件事忘却了,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撼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互问互答”的环节。看看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
生: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地下还有积雪的环境中竟然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浮动的风筝想起了儿时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毁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太精彩了,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理解,应该说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现在是北京的严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辟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入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产生了一个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我曾经看过鲁迅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师:老师由衷地佩服我们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白话文取代之前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文,为了尊重原著,保留了这些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我们的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生:“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各个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
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
生: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在北京的冬天,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一幕,他就会感到心头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而感到寒微和冷气。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男孩,为你的精彩论述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思,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达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人情颂歌,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二篇: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4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浙江杭州举办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短短几天,观摩了近三十节课。全国小语界重量级的人物都到了,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薛法根老师、王崧舟老师、窦桂梅老师等等。能近距离聆听他们的精彩做课,对于我和所有参会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饕餮大餐。他们的课堂,他们的理念无不透着和谐、智慧和新奇,一次次地让我们震撼。学习回来以后,讲坛上那些专家们的声音总是在不断地耳边回响,他们的面孔和身影总是在我眼前萦绕。同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番番场景也不断在脑海中涌现,我不禁一次次地陷入深思。
一、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也都在逐步地发生着变化。老师们对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也都非常地关注,尤其是关注:怎样让新课改形式下的语文课堂更和谐、高效?如果输入关键词,上千条的有关文章出现在我们面前:自主探究的课堂、合作交流的课堂、自由感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听起来非常好听的字眼,我们真的能做到吗?又能扎扎实实地做到多少呢? 我们不妨先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每个学校都经常搞课堂观摩活动吧,大家也经常听公开课、观摩课。大家是不是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尽管这些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者不同、学生不同,可是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不是都好像同出一辙?教学流程是不是都让人耳熟能详?比如:“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这些都成了课堂流行语了。“探究、质疑”、“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成了现在课堂上固有的教学模式。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把这些问题、这些模式有些形式化了呢? 比如说“你最想知道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这些问题吧,事实上范围很是宽泛,或许资深的教师能机敏地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不同处理,可也常有“滑边”的现象发生:比如学生的提问过于零散、细碎,经常会使教师乱了阵脚,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理起,干脆强行将学生拉入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使学生质疑成了时髦的摆设。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常常会使教师因为无法及时切入本节课的教学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所以就暗地里埋怨学生: “怎么搞的,老答不到正题上呢?”“这个班的学生不行,跟老师不配合”„„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有效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现在是风靡小学课堂。但是,这有效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等有些主观随意。比如:有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可老师也要组织小组合作„„;有的学生正在热烈的讨论,老师却戛然而止„„这样,致使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成了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也有的语文课堂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文字。可是,这些课堂却忽略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诵读,忽略了课堂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要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请老师们想一想,咱们都说要让课堂和谐、高效,像刚才所说的这些语文课堂能和谐、高效吗?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和谐的、高效的课堂呢?我常常问自己,也常常和老师们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却是一直在困惑着。这次外出学习,“千课万人”课堂研讨活动的主题让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生本课堂”。
什么是生本课堂?会场上大幅的标语是这样写的:“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生本课堂”就是以生为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下面我就结合专家们的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让课堂和谐、高效,应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薛法根老师,相信他的大名大家都知道,那是一支粉笔走天下。他执教的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番茄太阳》。听了他的课,你会不由得说,这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时的、灵动的对话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在讨论“这课题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时,一位同学一点也不配合,表示现在“无话可说”。如果是我们,就会这样做:你无话可说,你坐下,我再看看,谁有话可说。可是薛老师却不是这样,他盯着这个学生,紧追不舍:“你怎么能无话可说呢?”“读了课文就要有话可说”,并且千方百计地启发这位这个孩子„„最后这个孩子真的有话可说了。还有一个孩子,表示如果自己是盲童就“完蛋”了,(这个问题是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的,学生应该感受到的是明明的自信和快乐。)这个答案,是老师所没预料到的。在生成与预设完全成对立面的情况下,薛老师不紧不慢,层层引导,一是假设(如果明明就是你,她看不到黄瓜,她可以„„,看不到豆角、番茄,她可以„„看不到阿姨用双拐走路,她可以„„太阳摸不到,她可以„„。学生认识到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心来感受„„),二是追问:(太阳摸不到,明明快乐吗?听阿姨用双拐走路的声音,明明快乐吗?甚至,她要把自己的双腿给阿姨,她快乐吗?„„最后孩子说,明明快乐,因为她心里有爱。薛老师马上说:“是啊,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还会“完蛋”吗?”)薛老师就这样不时地与他对话,终于使这个孩子对盲童明明的自信和快乐,有了真切的认识。亲临课堂之中,会明显地感觉到“假设、追问”部分是薛老师为扭转乾坤,现场生发的对话场景,听起来并不是那么自然。正如他课后自己所说:“对于这节课,我心中有三个备案。今天,我上的却是第四个。”正因为如此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结和学习需求,薛老师放弃了教师深度的预设,也放弃了教师一相扮靓的精彩。他追求的是什么?正是“以生为本”,正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如果问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和谐的、高效的?薛老师告诉我们: 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站稳多变的互动课堂,和学生一起悠悠同行。
2、让课堂和谐、高效,应该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
在这次“千课万人”教学研讨活动中,陈金才老师执教了《普罗米修斯》一课。陈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著名特级教师。没等听他的课,我先看了他的简案,当时就被这位不曾谋面的老师吓了一跳。我心里一直在犯嘀咕:短短四十分钟,不仅课文上完,还要写课本剧。这 可能吗?等听完这节课,我剩下的就只有惊叹了。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很简单,分两大版块。首先,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主要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反复的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精神及内心世界。要按照我们的惯例,这部分内容原本要两课时的时间。可陈老师在短短20分钟就完成了,而且学生读得是那样的投入。然后,他精心设计了续写课本剧的活动,进一步来丰满人物的形象,唤醒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学生写的内容来看:有文本内容的转述,有文本内容的引用,有对人物神情的想象,还有对故事情节的创造„„非常精彩。亲身观摩了他的课后,我们发自内心地服了:一篇新的课文,学生读得那么投入、写得那么精彩,这岂能说学生没学好课文?
陈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阅读课,就是要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文中有哪些人物?人物的品质,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为真理而战的正义感,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就已经读懂了。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老师再反反复复地教,就是漠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就是制造课堂教学垃圾时间。
今天,杨晓燕老师这节课„„
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和谐的、高效的?其实就是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和学生一起跨越新的障碍。
3、让课堂和谐、高效,应该有精当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的精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让我们看看孙双金老师是怎样设计课堂提问的吧。他执教的是儿童《论语》,他出示了《论语》前三句,并这样问:“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了,孔子在黑板上写出这三句话,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懂吗?”他这一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好奇呀:刚开学,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先人孔子会问他的学生什么问题?这问题我能懂吗?我只要答出来,我不就成了孔子的学生了吗?)他在讲解“不耻下问”时说:向爸爸提问有问题吗?讲解“三人行必有我师”,问:“在你们小组,谁是你的老师?为什么?”一连串的有价值的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
薛法根老师在教《番茄太阳》的提问也很精当:“摸不到太阳,明明快乐吗?”“如果有一天失去双腿,明明还快乐吗?”这些提问都有一定的技巧和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怎么能不高效呢?
4、让课堂和谐、高效,就要扎扎实实地抓好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方能得其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审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绞尽脑汁、大费周折,用尽各种方法丰富课堂活动,以至于一节课上又讨论,又表演,课件演示、小组合作„„热热闹闹,课效果却并不怎么好。如:《鸟岛》
让我们再来看看支玉恒老师的课吧,他的课就像来自山野的清风,朴实无华而又让人回味无穷,他讲得课文是《海燕》,两节课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而支老师似乎就让学生读了两节课,从开头低沉渐进的指读,到中间激情理解的导读,再到尾声深情延绵的诵读,一读,二读,三还是读,但却不显得单调繁杂。在支老师适时的点拨引领下,学生兴趣盎然,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让人仿佛就觉得,那只勇敢、矫健而又充满智慧的海燕真的飞起来了。读多了,也就读懂了,学生对海燕、海鸥、企鹅、海鸭的理解都非常到位。听完支老师的课,我忍不住在听课笔记旁写道:原来“阅读教学就得读”是这么回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简约而不简单”吧。这一次,我算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
支老师说,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平日里,我们如果都这样扎扎实实地抓朗读,这样熟读成诵,还愁学不好语文吗?
5、让课堂和谐、高效,应该有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这种魔力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造就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形成这种魔力的原因之一是就是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吧:
于老师上的是《杨氏之子》,当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于老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他让学生新编故事,当一学生读“„„嘴虽小,但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不但长得讨人喜欢,还十分聪明。”他是这样评价的:“鲁迅是大文豪,你就是小文豪!” 短短两节课,像这样的细节很多,如:
“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你读课文最大的特色,是有男子汉气概。如果再沉着一点,会更好。你再试一试。”
“掌声送给她。读得多好啊,你们个个像她,老师就下岗了。” “你真会听,聪明的人耳朵都会特别灵。” “真是大将出马,一个顶俩。” „„ 就这样,在于老师赏识激励下,学生兴奋得小脸涨得通红,小手举得如林。他的评价语言,没有任何的说教,却无时不在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也随时随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实力或努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于老师这些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是饱含真情的。正因为这样,才打动了学生的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也更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课堂那样更精彩,更高效。
6、让课堂和谐、高效,还需要老师的激情
要上好课,没有激情不行;要上好语文课,没有激情更不行。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激情,缺少了激情,课文就成了冷冰冰的铅字。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这门学科投入尽可能多的感情。只有感动得了自己的东西才会感动得了学生。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握课文中的感情,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把自己对生活的爱付诸于课文身上,用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亲切的笑脸感染学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充满勃勃生机。“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如何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需要激情。”这句话是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在这一点上,她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要让语文课堂更高效,还要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的教学环节,要加快提高教师的素养„„ 总之,课堂是不是和谐,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不和谐的、低效的教学。只有学生愿意学,才是和谐的教学,只有学生学好了,才是高效的课堂。一句话,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更没有和谐、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让我们一起努力,以学生为本,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吧!
第三篇:给学生一个支点,还课堂一份自主
给学生一个支点,还课堂一份自主
【摘要】通过浅析部编教材七(下)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未选择的路》《一棵小桃树》的教学设计,借助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多维批注式、比较阅读式、问题牵引式这三种自读课文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这样的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 多维批注式 比较阅读式 问题牵引式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42-02
2016年的部编本教材,体现的是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基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我们尝试了多维批注式、比较阅读式、问题牵引式这三种课堂教学策略。
一、多维批注式――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一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感受文本、欣赏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学习形式,深刻新颖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彼手腕,开人心胸”。可以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加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当然,我们还要教给学生准确合理的批注位置,才能“批文入情”,读懂、读准、读深、读透文本。
1.在妙语处批注
以《带上她的眼睛》学生展示的批注为例:
生1:“地狱”一词写出了小姑娘生存环境的恶劣,更能衬托出为什么看到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阵不期而至的风都会让她激动不已。
2.在留白处批注
文中的留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留下的中断、残缺、反常、隐蔽的创造空间,在留白处批注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够发现文本中隐藏的密码。比如:
生2:45自然段的留白:虽然我再也回不到地面上,但我会把自己的余生用在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只要我心中的花儿还在,我就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3.在疑惑处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看看学生在疑惑处的批注:
生3:为什么“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经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呢,因为她被困在了6000多公里的地底下,这是她最后一次看到地面世界的机会,所以她的表现才会那么忘情。
二、比较阅读式――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
这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因为它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W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比较阅读一般分为篇内比较与跨篇比较。教学设计《未选择的路》就预设了这样三方面的比较:
1.阅读《未选择的路》,比较每一小节的内容(篇内比较)
2.阅读《我选择的路》,比较它与课文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跨篇比较)
3.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比较它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跨篇比较)
值得一提的是,选好了比较的内容,精心筛选比较点也很关键,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1.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生1:《我选择的路》突出的是对自己已经选择的路的无悔。哪怕路上荆棘不断,都要勇敢的走下去。而《未选择的路》诗人想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我们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便绝无重走的机会。
2.从写作的手法上去选择对比点
生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未选择的路》则运用象征,树林里的路也象征人生之路,里面运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的运用、文体的特点、表现的手法来选取对比点。
三、问题牵引式――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所谓问题牵引式,就是由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师生一起整合为几个问题,作为全班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目标。采用“问题牵引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设计《一棵小桃树》分别在三个班上尝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第一次试讲学生总共提出了6个问题,但是一节课处理6个问题显然不切实际,经过问题小组的梳理以及老师的整合,我们选择课堂上只解决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我的梦是绿色的”?
2.“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是在写花吗?
由此可见,采用“问题牵引式”教学,教师应做到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具备相当的教学经验,能够迅速判断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预期效果,及时作出相应的点评和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促进问题牵引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施行多年,现在语文核心素养更是备受关注,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自读课文教学方法的探究,都应该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愿我们努力探究的方法能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支点,还自读课文一个真正自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家尧《.必要的转身:从教“自读课”到学“自读课”》
[2]林爽.《渐渐向里 寻那精英处――批注式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篇:还灵魂一个自由的步调
人生感悟日志
还灵魂一个自由的步调
我们急着买房子,急着学车,急着学会理财,急着去懂得怎样保养成天山童姥,急着学会了解男人,急着学会看透世界,急着学会驾驭奢华„„我们本该行云流水缓缓前进的生命,我们本该花开花落踏风而行的灵魂,已经被催促着凋零。最易的是随波逐流,最难的是拼死坚守。我的生活已经愈来愈慢,我并不着急去得到一些什么。我相信,该来的时候,它就会来。
如今的女孩子,已是愈来愈不易在这个世界找到方向。
整个中国社会像是无数趟不断被所谓的“技术”推动的列车,她们坐在里面,总是觉得心有余悸。似乎稍不用力,就会被甩得很远。眼见着旁人在不断地赚钱,赚钱,继续挣钱,全都敌不过社会风气充斥着无数的近路——一段“情”可以换得下半生的信托基金这么有概括性。
男人也好,职位也罢,房产,车子,基金,恋情,保养,所有的资源,都在需要不断地去抢夺。她们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被无形的力量开始催促着去做一些本该不属于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
这几日,无数个问题朝我喷薄而来。
21岁的女孩子问,要不要买房子;22岁的女孩子问,要不要给已婚的富二代当三奶;23岁的女孩子问,要不要给自己买一份养老保险。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没有想到要如何回答你们的问题,我只是在想,当我21岁的时候我在做些什么。
在大学里上课。很长的头发,齐刘海。一个月五百块的生活费。最贵的护肤品是五十八块的欧莱雅。在学校的后街吃也许是地沟油炒的菜,八块钱一份。不舍得花钱买书,从学校图书馆借,或是从小书店里租,两毛钱一天。在十八块钱的小夜灯下看完了所有的张小娴和亦舒。有过一个很好的男朋友,我们骑着自行车到浏阳河边去吃米粉,冬天点两大碗牛肉米粉,那时候长沙米粉还只要三块钱一碗,猪肉牛肉都还没有涨价。六块钱的粉用一个大盆装着,两双筷子两个脑袋凑在一起吃。他的左手捧着我冻得冰凉而发红的左手。后来他出国,我们分开。
手机是诺基亚3100,没有iphone,没有微博,没有炫富,没有花花世界。大二之前没有电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去网吧上通宵。
关于理财——还有生活费,一个月五百块,根本不够用,哪里还会去想什么理财的问题。
see?这就是我21岁的生活状态。但是你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我,其实是出身于一个条件已经算是很好的家庭。然后大学毕业,直到工作。22岁的时候,已经有人在想着为了一个几千块的包包如何找个有钱的老公嫁掉或是找个有钱人包养。
但是,我没有。因为家庭条件已经足够让我有尊严地活下去,何苦为了一件昂贵的大衣就玷污青春。
其实我很能明白你们如今的感受,因为物价疯涨,人心膨胀,生活早已物非人也非。
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你们在着急什么。你们急着买房子,急着学车,急着学会理财,急着去懂得怎样保养成天山童姥,急着学会了解男人,急着学会看透世界,急着学会驾驭奢华。急着早早的就用上雅诗兰黛,急着早早地就背上爱马仕,急着„„
你们急匆匆急匆匆,脚步愈来愈快,心里愈来愈空。眼前有无数条路可以走,但是当你们真正走到路口的时候,你们却不断地踟蹰,持续地惆怅,失掉勇气,望而却步,停滞不前。生怕选择了一条什么平凡的路,就够不着你们想要的未来与世界。
我想说的是,你的未来,(伤感日志 www.xiexiebang.com)它根本没有固定的摸样。
不要以为前方有一条最适合你的路,等着你一路绿灯的过去,你所做的只是需要找对它。
NO,你的前方根本没有路。你要做的,只是不断不断地坚强,继续继续地强大。学会看清自己,承认现实,看懂世界,持续失败,然后了解规则。
有一天,你会发现你随便遛一弯儿,都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哪里还会惆怅路往哪儿走。
前两年,我曾与12聊天说起我的迷茫。我怕我走错路,怕入错行,怕嫁错人。怕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我的选择错误而做成。后来,我终于悟出来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不怕没运气,就怕没实力。
而如今,我敢大胆地说一句,一个有实力的女子,无论走那条路都会走成星光大道。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她总活的风生水起,不卑不亢。
而忘却了自己内心方向,单单凭着随波逐流,即使是人行天桥,也会被她走成了地下通道的女子,早年不也是一脸傲气在拼命追求些什么。
如今这个世界让女孩子们沾染了一种非常浮躁的风气。所以我从来不曾怪过小MM们,去浮躁不安的追求一些什么。更不会像个刚刚从古墓里爬出来的卫道士,指责世风日下,女子都像婊子。我只是觉得,一定不要丢失一个叫做坚守的词语,更不要不懂得如何去相信你可以走出你的未来,而不是找到你的未来。你一定一定要记得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女人,不要抛弃了她原来的模样。
我只是更加相信,这个世界上,一些太昂贵,太世俗的东西,在过于年轻的时候拥有,其实是一种悲哀。如同在商场里看到一个满身名牌的年少女孩儿,我只觉被那么多的blingbling遮住了本来面目,已经看不清摸样。
可怜啊,我们本该行云流水缓缓前进的生命,我们本该花开花落踏风而行的灵魂,已经被催促着凋零。这个世界强加给年轻的姑娘们太多不需要的理念与选择,因为选择太多,所以如果摒弃,就让她们觉得自己失去太多。其实并不是这样。女人的道路其实很好走。一路走一路减法,而不是一路走觉得内心的贪念愈来愈大,直到负累太多筋疲力尽,抬头被纸醉金迷照耀得迷了眼睛,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25岁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男人。今天才拿到驾照。房子依然在装修。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想起往年,却并未觉得自己蹉跎了什么。这几年,过完了平平淡淡的日子,流过失恋的眼泪,我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不过是坚守与淡定两个词。如今再回头,如果说我真的会为自己骄傲些什么。不过是在有那么多选择的日子里,我选择了安然平淡地度过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并未失掉了那个最初的自己。并未卖掉了灵魂。
最易的是随波逐流,最难的是拼死坚守。我的生活已经愈来愈慢,我并不着急去得到一些什么。我相信,该来的时候,它就会来。
当有一天,你知道你自己是谁,你要谁,你的生活在哪里。这才是后半生得以依靠的本钱。
当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浮华物质,真的没有心境强大的在周末的下午饮一杯茶让你觉得有底气。
当有一天,你懂得这个世界里,你不需要的东西太多,而不是需要的东西太多,你才真的成长。
走得太快,不完全是件好事。更别怕走错路,走错路不是因为找不到眼前的路,而是你的内心根本没有给灵魂留一盏指路的灯。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_浅议还学生一个享受学习的课堂 2
浅议还学生一个享受学习的课堂
内容摘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享受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舞台,使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的同时掌握知识。关键词: 学生 享受学习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其实,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学习享受,在享受中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应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享受学习!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舞台?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由我们教师来设计。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创造,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思索着: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我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以情激趣。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七年级下14课《乡愁》时,我请学生说说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学生说出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另外我又用投影显示了王维的“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告诉学生,思乡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并欣赏歌曲《乡愁》,接着介绍作者的创作过程,并用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所引用的《乡愁》诗句“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恋”,将学生带入一个浓浓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而后朗诵、赏析、品位等教学环节,顺利地展开。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展示才能的天地,并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氛围。合作学习除了小组学习,还可以打破课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组合学习。那么,如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造大胆交流、自由发言的小天地呢?教师请学生交流汇报时,应善于利用激励性语言,例如“谁想说?”“谁愿意说?”等等;在表扬时,也要抓住学生个性,有创意地表扬,例如“你真爱动脑”、“你说得真的与众不同”等。回答问题、讨论交流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现自己,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内容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尽情去“展示自己”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讲课有关的都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如学七年级下18课《桥梁远景图》,课前学生共同设计了新型的各种桥,对于19课《洲际导弹自述》,把文章改编成相声后表演,则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开放”的空气中尽情飞翔,学生尽情“展示自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在感悟中享受学习
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的学习能力。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讲七年级上4课《风筝》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学生纷纷发言,热情很高。我顺势鼓励:“大家都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把握主题,我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践谈谈认识”。就在同学们认真思考之时,我偶然发现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投向我,低头又抬头。这是一个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女生。我猜测她一定有话要说而又担心说错。于是我送给她一个激励的眼神,示意她主动发言。终于她站起来了:“我觉得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风筝能在空中飞翔,而弟弟手制的风筝却被毁了,这表明弟弟的内心自由的天地也被毁了。因而文章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这确是一个创新的认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我把握时机适时表扬鼓励:“何平同学有着一颗敏锐的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且能够主动发言表现自己,真是一大进步!希望以后更大胆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更多更好的见解告诉我们,大家说好不好?”话未完就赢来了一片掌声。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感悟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快乐
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试想如果学生长期按教师的命令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老师们应培养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应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来说,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说,或者找出自己不知道的请同学讲给自己听。总而言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在这当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时,只要学生能抓住一部分所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自由和欢乐的。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将课堂变成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课堂中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去创造、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吧!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2] 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7; [3] 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