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学设计(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8: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现象》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篇:《声现象》教学设计

中考物理复习教学设计

声 现 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的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3、了解声的应用和噪声的防控。教学重点:

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的特性及其决定因素。教学难点:

声音的特性及其决定因素。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习目标

二、完成知识梳理

三、教师点拨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3、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②一切振动都能发声,但不一定能被人听到。知识点二 声音的特性【乐音三要素】

响度: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决定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知识点三 声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

例如: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用B超诊断病情、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等。

2.声能够传递能量

例如:利用次声波清洗机械、击碎结石等。知识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和乐音

⑴物理学中,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波形无规律。发声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有规律 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注意:乐音有时会变为噪声,但噪声永远不会成为乐音。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⑴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⑶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一:区分声波和电磁波 易错点二: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易错点三:减弱噪声适用的途径

易错点四:对“信息”和“能量”理解不透彻。

五、当堂训练

教学反思:《声现象》这章内容相对简单,重在理解与记忆。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强调物理计算题与数学的区别,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第二篇:《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1.教学内容分析

级:初中八年级上学期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章

节:第四章 课

时:六课时 内容概述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乐音与噪声和超声波,其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内容,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内容。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和它们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

知识结构图

2.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5.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

通过对乐音与噪声的学习明白声音的一些特性,并且懂得防治噪声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生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2、体会物理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重点

1、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从实验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3、从真空铃的实验出发,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简介回声测距。

5、认识乐音的三要素,弄懂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6、噪声是世界四大公害之一,认识噪声的真特点和噪声的防治。

7、初步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

1、回声测距的原理,并应用速度公式计算。

2、真空铃的实验操作。

3、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教学关键

1、让学生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了解声音靠介质传播,认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明白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然后逐步把实际问题表示为物理问题 3.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

4.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恰当考查知识与技能。设计思路

3.各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及课时安排 任务设计 教学环境

1.声音的产生 探究+合作+演示 一课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从实验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实验室

2.声音的传播 探究+合作+实验 二课时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 普通教室

电子白板

实验室

3.乐音与 噪声

探究+合作 二课时

1.知道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相同.

4.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普通教室

电子白板

4、回顾与思考

本章知识点,进行小结

讨论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教室

电子白板

第三篇:《声现象》教学反思

《声现象》教学反思

《声现象》教学反思1

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本节课个别演示实验观察困难,采用视频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但总觉得没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演示和视频二者结合会更好。

《声现象》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设计、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一段没有声音的视频进行声音的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的重点,讲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物理情境始终贯穿其中,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中去体会物理的现象。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设计这一章的教学措施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做了一些尝试。在开始上课时,改变教师直接阐述课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有意思的视频。于是我找了一个外国人唱中国国歌的视频,但把声音去掉,让学生猜一猜他唱的是什么歌,外国人夸张的表情和嘴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都踊跃的参与进来,当有同学猜到的时候,老师可以发问,“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什么有的同学猜不出来呢?”同学们很自然的想到是因为听不到声音,而一个小小的视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

在讲授过程中,辨析乐音的三要素就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利用了学生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提前录制了几位老师对同学说的话,上课作为音频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位老师说的,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猜老师声音的“游戏”中,当他们猜出来后,我问他们“你们是如何

猜出来的呢?”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声音不同,“那么这反映了声音的什么特性呢?”,这样音色的概念在学生的“游戏”中让学生得到了理解,这比老师在讲台上多么细致的讲解都能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只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如果我们可以将上课所提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中的某个悬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我想学生不用我们催促他们去思考,而是早已开动他们的脑筋,希望早日知道故事的“结局”了。当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在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对响度和音调的辨析时,我播放了“青藏高原”最高音的一句音频,在学生都叹为观止的时候,我请学生来模仿一下,当学生进行模仿的时候,这节课也被推向了最高潮,甚至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一下,当他们由于调太高唱不上去的时候,自然理解了音调的含义。在课后,我让学生试着独立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交上来的总结报告十分具体,而且很有条理性。学生在和我的交流中,对我说“以后可不可以多上一些这样的课,这节课很有意思,感觉在玩中就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习到了,而且全部都理解了,很难忘记。”。这给我了一个启发,我觉得物理其实是可以不让学生感觉困难的,只要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出发,为学生创建物理情境,搭设学习的平台,学生就可以在轻松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共同参与教学,并对所学的知识点理解更加的透彻了。

在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为学生创造有效的物理情境,搭建良好的学习的平台,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对于其他教师给我提出的缺点我一定虚心接受,尽快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吃透中考标准,搜集典型习题,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既来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提前预习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

《声现象》教学反思3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多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几种声音引入,与学生一起复习本章内容,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教师点拨其中两个重点,讲解第二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再让他们展示出来实现知识共享。最后通过四个典型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知识点。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讲解声音的特性概念浪费了很长时间,有点越讲越乱的感觉,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进度比较慢。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太好。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对于简单的可一掠而过、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概念重点复习,并对学生加以强调。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教学时应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选取习题,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知识,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处理教材,不能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课堂教学。

对于其他教师给我提出的缺点我一定虚心接受,尽快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吃透中考标准,搜集典型习题,利用“班班通”的有利条件,既来增大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提前预习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

反思:

声音的传播速度中要注意强调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介质、同一温度下传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有关回声定位的计算。对于路程、速度、时间三个物理量,学生只是在小学学过,但还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学生的`难点。另外,这里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物理应用题的第一次规范化计算,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强调物理计算题与数学的区别,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声现象》教学反思4

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因为有了声,我们人类的世界变的多么美好,我们能通过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关心。如果没有声,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研究声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根据蝙蝠采用的方法-——回声定位,发明了声纳,还发明了雷达;还能利用超声波更准确的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还通过“B超”得知病人体内的身体状况;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看着这些高科技利用声音的例子,谁会想到“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被邻居家的电视声扰的无心去写”,“班内乱糟糟的声音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家木俱厂在用锯割木头时,常会乱到正在午休的人们”┄┄ 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看,声音并不都是那么美好,而它(噪声)成了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听人说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极少得病,肯定是跟逃离了大街上人来车往的糟杂声有着密切的关系。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看了这段资料,我逐渐讨厌起现在大街上“笃笃”的汽笛声及一切干扰我学习和休息的声音。

我曾幻想过生活在无噪声的环境中,那该多好呀!人们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高高兴兴的学习,再也不用为噪声而烦恼了,我在无噪声哪个环境中学习该多好呀!

我真想造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在两个人说话时,不让第三个人听到。幻想毕竟是幻想。要想我们在无噪声的环境中生活,那还要我们共同携手打造。大街上,如果每人少按一下喇叭声,大街便会安宁;教室里如果每个人少说一句话,我们的学习效率将普遍提高。控制噪声,人人有责,愿我们在今后几年中“无噪声的世界”不再是幻想

《声现象》教学反思5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起启下的作用,基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为后面《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小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是具体的,但是产生的原因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找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振动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实验,分层次设计实验,层层递进,从直观的看到振动现象,到借助其他物体感受肉眼看不到的振动现象,再到反证实验,声音停止,振动也就停止了。本课还提供大量的发生物体,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发声现象,用看、听、摸、画、说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发声的动作落到发声体发声时的现象,从而总结出物体的发声来源于振动这一科学知识,来突破重难点。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丰富的材料准备,且材料的结构性是随着教学任务递进的。比如橡皮筋、尺子、撒有豆子的鼓都是很好的发声材料且感知明显,同时延伸教材中仅探究固体和气体的发声体,引入了水这一液体发声体,为后面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吹小瓶这一环节,做了两个调整,一是将教材中的盐换成了塑料泡沫,因为在课前的下水实验中发现盐根本吹不起来;二是将这一分组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因为学生在分组时只关注了好玩,而忽视实验现象的思考,同时由于是冬季,湿气大,学生分组在轮流反复吹的时候,会出现吹不起来的现象,影响实验结果。而演示实验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一个点,通过一个空瓶、一个装有塑料泡沫两个瓶子的对比,发现空气在振动,带动塑料泡沫在振动,从而解决气体的振动引起发声现象这一知识。在反证实验环节,用小锣取代小叉,因为小锣的声音延续时间长,振动明显,而用手去按住小锣停止发声,振动也停止,现象直观好操作。

此外,本课设计中重视学生的良好实验纪律和实验记录填写的好习惯。从猜测—验证—结论,用事实说话,善于观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最后的两个问题,为后续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大小两课埋下伏笔,让孩子们在好奇中继续研究。

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但是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和关注程度不够,其次,我放手程度不够,虽想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引导过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抑制。还有,我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的细节表现关注不够,对学生的指导过多,对学生探究能力挖掘的不够。若是在探究阶段有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论,就能更好凸显出科学课的探究的特色。此外板书整理方面应将本节课的结论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更好的总结本节课的科学知识。

《声现象》教学反思6

《认识声现象》教学反思《认识声现象》一节中,教材中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第一,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第二,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自身素质不过硬,在板书的课题上出现了错别字,实属马虎。

2、情境引入,学科东西突显不强。能用实验引入的今后一定要用实验引入

3、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对于基础的知识,一定要夯实。

4、今后要加强小组建设,关注加减分情况,让他们比着学。

5、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四篇:声现象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上《声现象》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

3.声音在介质中以___的形成向远处传播.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_____,超声波还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 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5.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s.

6.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嗽叭,经4s钟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m.

7.频率为Hz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频率为Hz以上的声音为超声波.

8.噪声强度如果在dB以上,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如果在dB以上,长时间会造成对人的听力的伤害.

9.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产生的。

二选择题

1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11.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D.岸——水——鱼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月球上的宇航员可直接用语言交谈

C.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1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2 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在墙壁内传播D.利用回声加强原声

16.医用听诊器的作是()

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17.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传出

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种树木花草

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18.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1-1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

B.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19.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21.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① 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 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1-2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祛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 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

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 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 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

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 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4)请你将小李他们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猜想③ 的实验.(写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

2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 中① 和② 两处补上恰当的文

字:①②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左右,声具有.(4)短文B 中所填的物理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是

四、应用题

23.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声现象》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响度音色音调2.空气音色3.声波振动能量4.2250 不能真空不能传声5.甲116.6607.208.70909.振动

二、选择题

10.D11.D12.C13.C14.C15.A16.C17.C18.C19.C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机械闹钟A泡沫锡箔纸衣服 21.(1)低(2)控制变量法(3)改变弦长、改变音调(4)增加粗细不同但长度、材料与实验中弦一样的琴弦22.(1)超声波频率(音调)(2)次声波(3)20HZ能量(4)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四、计算题

23.固体略

第五篇: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初步学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 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 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

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2、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3、学习方法: 认真实验、认真观察、认真探究

三.知识疏理

(一)课本知识疏理

1.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水中1500m/s、钢铁中5200m/s 2. 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 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 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

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

广义上说是一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消声、吸声、隔声。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意点:伤人。

(二)课外知识疏理

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

音更具立体声。

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s人耳

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

3.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

4.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5.(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

六.难点讲解

[例 1]“声音的高低”到底指什么? [分析]: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例2]声音的三要素.

[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它们用来描述人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受.因为响度、音调和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

响度,它表示的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调也称音高,客观上音调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

音色人耳也可以分辨出这不同声音靠音色。[例3]超声波是怎样清洗精密零件的? 精密零件浸没在清洗液中,清洗液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一会儿受压变密,一会儿受拉变疏.在受拉变疏时清洗液会发生碎裂,碎裂时会产生许多小空泡,这种小空泡立即又会崩溃,而崩溃时会产生很强的微冲击波,这种现象叫“空化现象”.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小空泡便急速地生而灭、灭而生.由此产生的冲击波就像是许许多多无形的“小刷子”很起劲地刷洗着精密零件的每个角落.

例题讲解

1.甲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 B.入耳的错觉

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D.人的双耳效应

2.闭上眼睛我们也可以辨别熟人的说话声音,这是根据人的声带振动时,有不同的()A.音色 B.振幅 C.频率 D.响度

3.声音是一种波,在下列的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总是在看到白烟的同时按下计时器 C.巨大的雷声响过,我们发现活动的窗户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必须通过无线电来通话

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声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B.各种乐器都是声源 C.正在发动的摩托车是声源 D.公路边的高音嗽叭是声源 2.声音既可以在固体物质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气体物质中传播,那么声音在它们当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一样快 3.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A.在海洋深处 B.在月球上 C.在旷野中 D.在封闭的房内 4.在一般情况下,房间内说话比室外听得更清楚,其原因是()A.房间内能听到回声 B.房间内没有嘈杂声 C.房间内原声和回声混合 D.以上原因都对 5.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会上的钢琴声 B.节日的焰火鞭炮声 C.邻居装修房屋的电锯声 D.爽朗的笑声

6.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几乎立即消失了,这是因为()A.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了 B.锣面停止了振动 C.锣的振动频率变低了 D.锣的响度变小了

7.某人在下雨天看到闪电后2秒钟,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的云层离人大约()A.680米 D.6×107米 C.1360米 D.1.2x108米

二、填空

8.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吉他弦被弹拨发声时,用手按压住琴弦,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9.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______体、_____体和______体能传声,在_____中不能传声。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也能够传声。

10.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________。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

1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_______Hz到_______Hz之间。频率高于听力上限的叫________,频率低于听力下限的叫_______。

三、实验

14.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小的泡沫塑料颗粒再用该喇叭播音,想一想,你能得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物理结论,试举两例。

五、计算题

15.一艘船,停在海面上利用声音的反射向海底垂直发射声音,经测量,从发射到接受到回声,所用时间为10秒,求海底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

下载《声现象》教学设计(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现象》教学设计(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现象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

    声现象学案

    声现象【知识梳理】一、声音是什么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2)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声音的传播:(1)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

    声现象教案

    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邢贞成 声现象 【教学目标】 1、 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

    声现象 教案

    仟叶北京路分校 第三讲 声现象 秋季班初二物理培优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传播。 2. 知道声音的特性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 3. 知道噪......

    《声现象》的教学反思

    学完声现象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初二二班的宋念晨同学的感想颇深.全文如下:学过声的现象我对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樱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正......

    集锦声现象竞赛练习题[大全]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二----------声现象 1、(08年)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的轮......

    声现象拔高题

    声现象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

    2011年中考专题--声现象

    2011年中考《声现象》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11杭锦旗)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 )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