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

时间:2019-05-12 18:2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

第一篇: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

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

摘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围绕着某个主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切实解决问题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引导;探究学习;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76-0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利用问题的引导进行探究会使教学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引领学生围绕某个主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让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平面设计教学跟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在问题的设计、开展的形式到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都应有其相应的策略。以下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键在于问题设计是否准确、恰当,是否能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问题来源于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怎样把大的问题进行分解。

(一)问题来源于什么地方

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是来源于教学的反思总结。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品中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分析归纳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经过几周的海报学习之后,发现不少学生的画面色彩没有处理好,于是笔者就把这个作为引导探究方向设计的问题。其二,还可以按照过往的教学经验,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探究的方向。例如,在版式设计学习初始阶段,尽管教师提醒过,但不少学生还是会把正文字号设置过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文字大小比例的问题。其三,也可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最难理解的问题,由此展开探究学习。其四,在别的班级的教学中出现过的问题也可以拿到这个班上进行探讨研究。另外,从社会需求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作为平面设计师,四色印刷前的设计稿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二)问题怎样分解

有了由大问题引出的研究方向,就要懂得怎样设问,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需要对研究的主题进行分析,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逐个击破,从而解决好最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分解知识结构的组成,列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与实际的设计应用联系一起等方面进行系列的设问从而形成了一个问题组,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组进行思维探索。

例如,在以往的企业形象设计的教学中,笔者只是通过一些图例讲解VI设计的概念,通过图例说明VI的应用设计,然后就转入到各个部分的设计教学中。这样脱离了问题思考的教学,导致学生对VI设计的真正意义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形象设计的意义及具体应用,笔者组织了一次到宜家家居的调查活动,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思考。

笔者把VI设计的相关知识与宜家联系在一起进行系列的设问。VI设计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的设计。基础部分的核心是标志和辅助形、标准色的设计。因此,这基础部分的探究问题是:宜家家居的标志是怎么样的?请从形、色两方面进行分析?你认为家私类的标志可以通过什么手法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家具行业的标志共性是什么)?具体讲讲你对这标志的感受,它有什么特点?(即宜家家私标志的个性)?至于VI设计的应用部分,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针对VI应用设计的组成,结合宜家家私提出这样的问题“宜家家私内有哪些是属于视觉识别的设计应用,请结合照片归类说明。”然后对每个类别的设计也提出相关的调查问题。例如,对广告宣传类别的问题有:宜家家私内的广告宣传有哪些形式,请结合照片归类说明?宜家内海报分为几类,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设计时要注意些什么?结合照片说明。商品价钱牌(包括促销的商品价钱牌)是怎样设计的,你认为价钱牌设计要注意些什么?结合照片说明。学生经过仔细寻找、观察、拍摄,然后再归类、分析、总结。最后以ppt的形式完成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问题引导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掌握调查学习的方法途径。这就是运用分解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恰当运用多种形式引导探究

精心设计好各个问题后,还可以配合各种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总结等不同的方式寻找答案,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是课外通过某个项目设计或项目调查进行的探究活动。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在于创设激疑的教学情境,把知识点的探究过程设置成有层次性的问题组,配合大量的参考图例指引学生根据问题组进行思维探索。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要让课堂信息容量和思维容量趋于最大化。

相比之下,课外的探究形式更加多样。可以是以专题调查分析为主,例如,学习包装设计的时候进行“怎样的食品包装才吸引你?”的市场调查,或者针对个人的VI设计选题内容进行同类型的公司店铺的视觉识别设计的调查。第一二次调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好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查。学生熟悉这种调查方式后,教师就指导学生设计问题进行调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调查,否则调查的内容是空洞的。

调查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有时候是先个体后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先根据问题组各自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调查的ppt,代表上台作报告;有时候可以先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调查的主题和设计好“问题组”,然后分工完成调查活动;有时候可以个人单独完成。

课外除了通过调查展开探究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展开。例如,在版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课外完成一本不少于16P介绍自己的《个人形象小册子》设计,并打印成册,每个完成的阶段会布置一些不同的探究问题进行指引,例如,“你的小册子主题是什么?”“怎样才能进行人物拍摄?”“怎样根据主题找素材,图像素材怎样才符合印刷要求?”等等。要完成好这个设计项目,学生必须课外根据教师的各个探究问题学习主题构思、文案编写、摄影拍摄、素材选择、印刷操作等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在课外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形成很好的探究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朋友圈、qq群等建立讨论组,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轻松的沟通平台。

总之,用问题引导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三、切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引导探究学习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好地理解某个知识点,并把知识转换为能力。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每个问题都配合大量的典型图例或各种尝试操作,让学生观察、对比、总结、体验。

(一)配合典型图例有效地指引学生解决问题

这些图例可以是以调查的方式让学生搜集,但更多的是教师对典型图例的搜集归类,这样的图片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下面以版式基础设计的教学为例针对学生前期练习中画面散乱的问题解决,说明一下图例运用的几种方式。

1.正反面的图例对比,让学生找出好差的原因。可以找张画面排版松散和一张版式舒服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对比一下哪张好看,并指出不好那张出现了什么情况。

2.运用同一类型具有突出特点的图例,让学生找出这个特点。例如,在学生讲不出那张不好看的图例所存在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找几张画面散乱、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分析这几张出现了什么共同的问题。

3.运用大量的典型图例说明一个问题,这问题可以通过图例很容易得出结论,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分析那几张画面散乱的作业的点线面分布情况、主次处理、疏密关系等,进而列举出处理画面散乱的方法。

4.指导学生观察归纳不同类型的图例。为了让学生了解画面散乱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对一堆图片进行分类,有画面层次混乱的、有疏密关系处理不当的、有点线面处理不当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归类,从而归纳出画面散乱的原因。

图例说明具有直观性,能很好地通过观察对比找到问题的答案,各种的方式要灵活运用,关键是图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点

例如,在版式设计的标题文字处理方法上,直接在电脑上进行不同效果范例的示范,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还有一些不同软件的运用操作技术难点也需要教师现场示范。例如,photoshop图像去底操作、路径怎样导入illustrator软件进行操作,等等。教师的示范对解决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很奏效的。

(三)重视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与个性问题(个别辅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有时候是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出错,有时候是技术难点的未掌握。问题的出现正好是教学的契机,我们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解决重点难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众多的问题当中,有些是属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全班公开探讨去解决。例如海报的色彩处理的教学,可以拿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让学生去共同探讨,得出解决的方案,然后让学生对色彩出现问题的海报进行修改。

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具普遍性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合作学习或个别辅导的形式解决。这里的合作学习就是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这特别是在软件的技术操作上非常有效,既可以让帮助别人的学生通过讲解和操作示范加深印象,又可以让被教的学生弄懂某个问题。对于设计美感上出现的问题,也同样适用此方法。让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帮忙分析一下能力弱的学生作品,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这对双方都有提高。对于极个别的学生,不是一下子能通过合作学习提高的,这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性的辅导,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在课间和课后,在教师办公室、或在过道上、或专业场室内进行交谈、讲解、示范等,随时通过qq、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切实解决问题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学建构/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何丽华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结题报告

我校 《高中数学教学中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课题,现将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众所周知,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差、无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课题组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学案”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学习方案。“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进行了探索。“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要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和本课内容简析。通过不长的篇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以及在自学时,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了这课内容后,可以让自己学到哪些新的知识等等。

自学过程: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和例题讲解等。根据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引入,引入可以和课本相同,也可以选自课外,但关键要简单易懂,生活化,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对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的处理上,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运用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小结与反馈: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二)学案的组成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新授课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阅读思考等部分。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录、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应体现专题的特点,其内容应包含下列四大要素: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公理、概念和定理:基本公理、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公理、概念和定理的推导和实例;二是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外延: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变形、性质和推论等;三是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应用。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运用能力训练 :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怎样开展好学案教学的探索: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那么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课题组认为:

1、熟悉新课标的要求(备课标):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并理解熟悉,否则就不会形成对学生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2、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备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3、充分组织教学素材(备教材)

立足于课本,同时教师也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教学材料,科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4、思想与方法的融合 数学课堂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所以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融合,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们的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全体课题组长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有关学案教学的理论;

2、积极宣传利用学案来进行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学案进行主动学习的热情;

3、集体备课,参与学案的编写;

4、实施学案教学;

5、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即使调整、完善学案教学;

6、对学案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

7、对学案教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深入研究。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基础知识: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如反函数求法,学生概括为:

1、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2、用y来表示x,并判断是否为函数。

3、交换x、y。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运用能力:采用问答、探讨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如研究反函数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会在是不是每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的问题上提出不同的意见,经过探讨,发现这个定义是一个构造性的定义,在定义中已经指出按照定义不一定能求出任何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所以不是任何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

创新和研究: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如在学习反函数的时候,同学们会提出复合函数的求反函数问题,老师问:为何想到这个问题?学生指出复合函数本身自变量和对应法则的特殊性,所以求反函数的过程一定有还原、求反函数、再变形的过程。老师再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还适时提示:从函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角度来分析,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联系练习题,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认识。

第三篇:浅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平面设计专业是近年来顺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集美术基础、设计理论与技能、电脑操作技术、制作工艺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涵盖了户内外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装帧设计、网页美工设计等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平面设计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平面设计越来越成为当前热门职业,就业前景看好。由于中职阶段学习时间短暂,因此快速提升学生的平面设计职业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是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盲目扩张,影响专业教学质量

平面设计专业投资小,一台机械设备的资金装备数个画室、机房、绰绰有余。其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使很多学校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就业形势等在未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盲目扩招甚至增设新专业群,导致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失调、师资配备严重不足、教学内容匮乏、实训设施设备短缺、人才培养低端化,人才素质达不到社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

2.思想认识偏颇,重软件轻美术基础

现代平面设计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因此,很多教师误认为学平面设计就是学电脑操作,只要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AI等几个软件把图片处理一下、文字排版一番即可,根本不必学素描、色彩、构成等美术设计基础知识。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设计基础课的厌学情绪弥漫,严重影响了整个班级、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

3.教材良莠不齐,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当前中职所用的平面设计专业教材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有的一门课程多达数十种,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在这些专业教材中,符合本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又能突出设计实践技能的精品教材少之又少,很多教材存在着缺乏深度、临时拼凑的问题,内容陈旧、知识点错误、时代感不强,缺乏创新性、实践性。

4.教学形式单一,纸上谈兵脱离实践

许多任课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大都采用“我讲你听,我演示你模仿”的传统教学套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讲解书本上的案例,讲完之后学生进行“依葫芦画瓢”临摹学习。一堂课中,学生除了被动听课就是一个劲地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更谈不上创意。所有学生作业“千篇一律”,作品完全散失了独特性、新颖性。学生对客户需求,构思立意,创意表现,设计制作的整个流程一无所知,缺乏实践性。学生毫无真才实学可言,教学目标难以得到贯彻落实,这是专业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1.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专业健康发展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认识它、遵循它和运用它。而不能只顾眼前小利,一味地追求办学效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师资不足问题,即使新招聘教师,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一段时间,没有三年五载的历练难以独当一面。另外,由于画室、机房等实训场地紧缺,扩招后学生增多,实训机会减少,专业学习效果差,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不是试验品,专业盲目过度开发,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学校应该充分听取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用人单位的思考和建议,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就业形势等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扩招或新开设相关专业的条件是否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确保平面设计专业有序、健康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营造专业学习氛围

平面设计与美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美术是基础,平面设计是上层建筑。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是平面设计的前提,设计实践中涉及的造型、透视、色彩效果、视觉美感等问题,都在美术基础训练中得以解决。离开美术,平面设计无从谈起,两者绝对不能割裂。对设计师来说,创意就是作品的生命,离开了美术基础,再优秀的创意也无法表达出来。纵观国内外,但凡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其作者无一不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独特艺术眼光。否则,不可能创造出独具美感的设计作品。

专业师生要统一思想,提高专业认识,深刻领会平面设计与美术的关系。作为专业任课教师,特别是专业班班主任,更要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强调美术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加强素描、色彩、构成设计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强化基本功,解决形体比例、结构、透视、色彩关系、造型等问题,为今后的创意实践夯实基础。要打破单一的软件学习局面,通过美术创意和软件学习的相互贯通融合,提升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和作品内涵,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平面设计高技能人才。

3.开发教学资源,助推专业教学质量

网上征订教材犹如“盲人摸象”,在网上除了封面和目录,人们看不到具体内容,完全凭借教师的经验判断完成征订,往往事与愿违。且每年订的教材知识体系不尽相同,割裂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给教师授课、学生接受新知识带来不便,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立足本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包括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微视频、微课的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基于专业学习的手机终端开发以及教学资料、案例的搜集等。以专业团队形式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有助于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动?B的开发建设过程,与时俱进,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完善,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当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首先理念要创新,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注重已有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梳理,建构完整的平面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更要注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才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指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

论文摘要: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对选择社会某种职业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的统一,主要包括择业理想、动机、途径、价值取向等,具有引领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入手。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引导措施

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许多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择业就是在大学毕业时从社会众多职业中最后选择的某项具体工作。择业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整个过程中所具有的根本观点,是择业者在选择某项具体职业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的统一,它既是择业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表达,也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除了与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因素等“外因”有关外,他们的择业观也是决定能否在竞争中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择业观构成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目的、意义、途径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它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的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取向五个方面。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他们的择业行为受到择业观的支配,这五个方面是对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评价标准,这五个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包括择业观念、心理品质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是体现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在大学生就业素质中,择业观念提供统领,职业技能是主要内容,心理品质是重要保障,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就业。在招聘会时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招聘岗位应聘人员寥寥无几,有的招聘岗位却让大学生趋之若鹜。前一种现象除了是岗位要求太高,具备应聘条件的大学生不多以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这些岗位不符合自己的就业预期。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功能分析

择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直接体现,不同的学生其择业观各不相同,对就业的目标也有不同的认知。总的来说,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引导择业目标功能

择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因其性别、出生环境、专业、个性等差异而对职业的要求各不相同。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时,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择业观是重要因素。择业观中的择业理想和择业动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引导择业主体在现实中选择平衡点,从而有效地选择就业岗位。所以,只有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把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择业目标与就业岗位的现实统一,既有利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又有利于个人需求与目标的明确。

2.素质培养的导向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表达能力、强烈的进取精神、较好的能力结构等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要素。大学生的择业观引领着他们的择业目标,在职业规划中起着导向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学习、实践与确定的择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方位拓展个人素质,从而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相应的素质,以适应未来岗位对自身能力的需求。

3.规范择业道德功能

毕业后能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和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的期望。市场经济是双看不见的“手”,不断调整着就业市场。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择业观规范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约束着大学生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大学生作出的择业决定不能草率和轻言放弃,保障择业行为的健康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具有明确择业观的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信息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这样,大学生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着择业道德,保障全社会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调节着择业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

4.对择业行为的推动功能

面对有限的工作岗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求职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面对用人单位的拒绝是非常正常的。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择业观直接推动着就业行为。在当前国家统筹、宏观调控、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大学生确定了就业目标,就要勇敢地去“推销自己”,积极参加现场招聘会、网络双选会等,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挫折都是锤炼意志与增强能力的学习机会,多些尝试就多份积累。有的大学生通过克服苦难、锲而不舍的努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就是因为明确的择业观提供了永不停歇的动力。

三、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表现特征

1.择业目标短期性

大学生在择业时,时常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导致大学生能选择的职业范围受到限制。二是一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把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客观结合起来。三是有的大学生对职业要求无所谓,只要是发达地区提供的岗位就热情高涨而忽视欠发达地区提供的对口的工作岗位。四是有的毕业生缺乏人生规划,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有好的用人单位就跳槽。五是一些毕业生求职的目标只看准“铁饭碗”等,观念陈旧。这一系列的现象,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存在择业目标短期性的现象。

2.价值取向趋利性

在当今社会,受“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择业时,许多大学生想的就是工作轻松、待遇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其择业观体现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趋利思想。这样的大学生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忽视社会利益,缺乏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奉献精神,社会服务意识严重缺失。这种价值取向趋利化的思想,是影响很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择业心理矛盾性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有的对自己定位不准、高估自己的综合能力,求职时自负轻狂;有的又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成绩、社会关系等太多因素,求职时出现自卑现象;有的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梦想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一夜成名,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还有的虽然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却在选择职业时常常优柔寡断,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

4.择业认识片面性

社会是千变万化的,与时代合拍、与发展同步,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个人素质。在择业方面,大学生往往缺乏宏观思想与发展眼光,随大流的思想比较严重,当前什么职业热门就向往之。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环境与形势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择业观的树立上摇摆不定。对以前、现在和将来向往的职业没有相对稳定的观点,既高估了自己适应社会职业的能力,又忽略了社会职业岗位供给平衡,认识的片面直接导致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在求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建议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当前从“内因”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价值观的载体是价值主体,离开价值主体谈论价值观将毫无意义。[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且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念,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主体。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崇高的择业理想和与时代相适应的择业动机。

2.大学生要多渠道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对择业的认知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付诸努力,不断拉近与理想的距离。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多渠道提升综合素质。在择业时,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业后怎么去干。只有明确自己的择业认知,才能有好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不会好高骛远。

3.政府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大学生择业途径

择业途径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有效路径,这个路径体现在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信息等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政府,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等方面向大学生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作为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要要全方位寻找就业渠道,畅通就业信息,保证大学生广泛参与就业应聘;作为企业等用人单位,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和见习,使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了解大学生的能力,从而在择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竞争力。

总之,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的基础性导向。正确的择业观能够指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择业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并达到成功就业。大学生只有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择业观,对自己的择业理想、动机、择业途径等有清晰地认识,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择业行为,才能明确用人单位和自己的需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人们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据悉,全国近千万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探究与解决.【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障碍 策略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父母双方或单方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在一起生活的儿童(本文所指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我们调查表明,很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都是因为“负担不起家庭花费”、“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孩子”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务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是供其家人生活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之后,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被监护的方式:

1、隔代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多数年老体衰,本身文化程度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我对一位正在七年级就读的15岁儿童进行家访,他60多岁的爷爷上山砍柴时受了重伤,在家休养,奶奶一直患有心脏病,还要整天做饭干活,爸爸妈妈在新疆务工已经三年未回家了,地里的活主要靠这个孩子干,忙不过来时才雇人来帮忙,家里的花费全靠他的父母不定期的邮寄。当我劝阻两位老人别这么辛苦了,老人说:“这样都习惯了,不吃力,这娃懂事,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要能识几个字就行了,念了书也是闲(无用)的。”

隔代监护,对孩子监护的重点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放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彼此间由于过大的年龄差距,很难有真正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

2、委托监护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就形成了委托监护。这些受委托的亲戚或朋友充当临时监护人后,他们绝大多数都以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责任。而这些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致使他们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引发种种逆反心理,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滞后。据调查,历年的刑事犯罪中,有20%以上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去年我校初三级的三名学生经常发生集体逃学、打架和外逃等事件,学校对他们进行了重点查处,这三名学生均属“留守儿童”。事后班主任对这些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其中一名学生说:“爸妈都去外面务工,我一直都住在姑姑(姑妈)家里,很不自在。我们三个人是朋友,在一块感觉很自由,一直都互相帮助,想要一块去外面挣钱……。他们这种放任自流、盲目冲动的做法,势必会耽误了学业,进入社会后,很容易走上歧途。

3、无人监护

我校有两名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家里就他们俩,姐姐现在已上高中,弟弟正在初三就读。他在日记里写道:“家里就我一个人,任何事都由自己决定,我最怕做饭,就常吃方便面。父母在外务工好几年了都没有回来过,只是每月寄些钱回来,每周打一次电话,这些时候我才能感到他们的存在。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我真不想再念书了,可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在这种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令人深表同情和担忧。

归纳起来,农村“留守儿童”90%均属于以上三种生活状态,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其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其成因主要有三种:

(1)“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2)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和父母交流的机会。(3)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过渡阶段,个性正在形成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

2、逆反消极、价值扭曲

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迅速发展,易我行我素,常常和长辈的要求背道而驰。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有的赌博、打麻将,有的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时,这些孩子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这些父母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大量的零花钱,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根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心理问题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便很容易走上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策略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务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务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对务工经历的讲述,和务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务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务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务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务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务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务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

2、新华网北京2006年10月19日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记者:吴晶晶 王娅妮)

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浅谈“留守儿童教育”》

4、蔡笑岳《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5、李刊文《普通教育学》甘肃省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下载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面设计教学中用问题引导探究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33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

    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引导-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引导 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构成这个知识网络体系的基本结构点就是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即建构在对概念正确把握的......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探讨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探讨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林少平 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

    关于引导小学生快乐而主动学数学的策略探究

    关于引导小学生快乐而主动学数学的策略探究 摘 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与快乐学习这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

    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究(5篇范文)

    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究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精辟的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

    平面设计专业书法教学理念探究(精选5篇)

    平面设计专业书法教学理念探究 【摘 要】书法作为多数院校平面设计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教育意义并不仅限于对经典作品的临摹,书法本身广博的内涵与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将......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问题引导)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问题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能力目标: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