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酸奶优质教案
《做酸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罗
源
第二篇:《2. 做酸奶》教案1
《2.做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旦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7、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第三篇:做酸奶教学设计
《做酸奶》教学设计
赵秀宏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第四篇:做酸奶 小学生日记
今天,网购的豆芽机终于送到家了。听说还有做酸奶的功能,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寻找说明书,我要自己做酸奶吃!
按照说明书的步骤,我自个动手,做我最喜欢吃的酸奶。首先要把容器、纯牛奶用开水分别消毒,等牛奶不烫手时,把纯牛奶倒入容器,往牛奶里面倒入乳酸菌,充分搅拌后,把容器放入豆芽机内恒温发酵。
十二个小时之后发酵成功,再往里面加些糖,爸妈尝了连说好吃。听着他们的夸奖,心里很有成就感。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甜在心里。同时也告诉自己以后多做些有益身心的事情。
第五篇:做酸奶 教学反思
《做酸奶》的教学反思
牛俊忠(2014年9月24日)
本课以学生十分细化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生命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做酸奶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文后面的内容,如细菌的繁殖、细菌的功与过等。做酸奶既是课文的一部分,也是课文中的针对细菌认识的引入,又是学生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因为牛奶在适宜的条件下添加乳酸菌就可以变成酸奶;乳酸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繁殖。我们知道牛奶与酸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牛奶向酸奶的转变是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进行。做酸奶的成功对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乳酸菌在一定环境下能够繁殖。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认识乳酸菌,乳酸菌是什么物质?我们发现,做酸奶的实验既是学生的科学实践,也是对乳酸菌的再认识。
学生们回家做酸奶,每个人都是信心满满。以为掌握了操作程序就可以做出酸奶。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总是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实验不成功;有的做出来感觉一半酸奶、一半是牛奶;有的做出来酸奶口感不好。
有的学生实验不成功的,可能是没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我们要有效指导学生制作酸奶的步骤。首先,牛奶煮开,储存牛奶的罐子要消毒;其次,将牛奶冷却到35摄氏度至40摄氏度将酸奶倒入消毒过密闭的罐子中,盖上盖子,最后,密闭5小时到6小时,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我们发现,制作酸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如果学生们按照严格的程序操作出现了不成功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找找其他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做每一个实验都要把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确。我想,学生们做这一类实验也需要反复地实践,最终才能够掌握这项技能。
科学实验具有典型性,它能创造一个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的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和规律;实验具有重要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实验教学的这些特点,能使孩子们顺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儿童形成正确的观念,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人终生受益。从这种意义上讲,良好的素质无价之宝。良好的素质不仅对学生将来学习科学技术有用,而且对他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任何知识以及处理日常个人生活,社会生活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