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反思
《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反思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 王德梅
(A原教案摘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辨证说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联系个人及社会生活实际运用这一方法的能力及自觉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学会独立思考、开拓创新。
二、教学重点
把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把他们与社会生活及人生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同学们科学思维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
辨证思维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实际,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多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目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析与综合。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板书)1合理想象及其作用(板书)师问:什么是合理想象?
生: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生: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看教材30页的《资料卡》。
师讲解:爱因斯坦看到两列火车的相对静止,想到人追着光线跑,光速会不会因此减低,人跑得极快,光会不会不动,就是合理想象,最终导致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伽利略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设想把一轻一重的物体绑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很多发明创造,很多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萌芽于合理的想象。
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31页的插图。
师问:伽利略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伽利略就是采取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他先设想轻物下落和重物下落两种情况,再把轻物和重物绑在一起,把三种情况综合起来,发现了其中的矛盾。
媒体展示:
伽利略和他的助手们
让学生举有关合理想象或非合理想象的事例
师评价:这个事例中科学家运用了合理想象,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例子很好。
师:欣赏古诗一首(屏幕展示)《 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就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展开想象(回答略)
1、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板书)
师讲: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推出科技发明创造,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学会创新是每一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师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阅读教材32页第一段。
生答: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师归纳: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请同学举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讨论:同学们如何理解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讨论略)师总结: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象力、强烈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等显著特征。它常常打破逻辑规则,往往出人意料,不受固定程式的约束。
创造是人的天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很好地把握辩证法,注 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3、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板书)媒体展示 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来自多问几个为什么。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向来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创新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第二,要敢于超越。前人总结的理论,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还有其他复杂的情形。学生举例:
第三,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想象不是凭空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是脱离科学的轨迹。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
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灵感与顿悟,是长期沉溺于研究对象之后的豁然开朗,但他决非一时之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头脑。
第五,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更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例如,关于基因“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合理想象,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它的正确性就在于能极好地解决有关现象。
扩展:联想和想象是有区别的。学生讨论发言后,媒体展示: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就比较具体。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作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用所学知识说明:
(1)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青年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B反思)
反思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实现创新的方法。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不迷信权威,要敢于突破旧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具有怀疑精神;必须反对凝固的、僵化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使学生明确创新不是否定一切,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把创新与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C改进措施)
本课设计改进措施如下:
1.要多开放教学过程。由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2.要多开放教学内容。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要多开放学生的思维。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多元感受,使教学成为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4.要多开放教学形式。运用了多媒体、诗歌赏析、名言赏析、讨论、边讲边练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
5.要多开放教学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激发学生思维。
第二篇: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导教案
《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导教案
一.教材自学导引
1.合理的科学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有什么积极作用?
(1)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已知的______________,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极为有益的。
(2)创造性思维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要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要敢于________________ 三是务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待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五是要经得起__________________的检验。3.创新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的角度,(2)从辨证法的角度,(3)从认识论的角度,4.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①培养创新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运用,这种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前提和强大动力。
②培养创新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培养创新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④培养创新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5.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①要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发展、创新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培养探索问题的兴趣。②敢于超越。不要墨守成规。③务必积累知识,把握以知规律。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作出合理的想象,形成创造性的结果。④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⑤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二.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一讲话主要强调了()
A.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B.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 D.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答案:A 2.以下思维活动,不属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是()A.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认为声音能使铁钉颤动,那么反过来这根铁钉的颤动就应该能 还原为声音,结果他成功了
B.奥斯特发现电可以转变为磁,法拉第从中受到启发,将磁又转变为电,为发电机的发 明奠定了基础
C.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D.一些人提出,要研制发明一种不需要提供动力或能源,而能够永远不停地转动的水
动机 答案:D 3.“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认识的成果甚至是惊人的。”你对这一论段的正确理解是()
①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分析与综合必须与客观事物相一致,不可能出现新事物
②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思维过程,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思维,可以产生新的认识,揭示人们过去未认识到的事物的联系
③这一论断是正确的,这肯定了合理想象与创造思维的作用
④这一论断是错误的,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4.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②突破一切成规,一切制约,超常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③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但前提是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取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① 答案:C 5.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可以()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增强市场竞争力
③决定供求关系
④提高劳动生产率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三.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国,目前有中成药生产企业1000余家,还有大约2000家西药厂也生产中成药,2001年总产值大约52亿美元。但是所有中成药生产企业中,通过国家GMP标准的不足10%,绝大多数中成药企业规模都很小,所生产的药品外观粗糙、剂型落后;缺乏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很难有国际竞争力。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中成药生产()①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②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
③只注重产品的形式,不注重产品的内容
④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设备利用率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2.我国中成药的生产状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扩大规模,通过资本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营 B.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鼓励兼并、规范破产 答案:B 3.从哲学上看,要解决我国中成药生产中的上述问题,必须()A.人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把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C.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运用创新精神促进企业的成长壮大 D.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形势要像欣赏油画一样,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出大势,领略其中的妙处,但求大势不能不注意细节,求速度不能不注意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规则,从追求量的提高到实现质的跃进。”
阅读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从思维方式上看,我们为什么既要求大势,又要注意细节?(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思维? 参考答案:(1)第一,“求大势”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综合,即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注意细节”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即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第二,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们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并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加以合理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 贡献。
2.什么是想象?它在认识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想象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从已知到未知的一条重要纽带和途径,是产生各种科学假设和理论的前奏。
3.什么是创造思维?它在认识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第三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课书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点”;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历史阶段,就是“面”;贯通单元的纵向发展线索是“线”。点、线、面构成的就是网络的结构体系。
(三)分析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
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具有各自的教育价值。历史知识通常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对以往事情的客观描述。事实性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概念性知识的基础是历史概念,是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是对历史事实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方法性知识告诉我们怎样探究历史。这类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事实性知识,有助于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四)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收益:(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要完全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是较为困难的。但一般地讲,目标的表述中主体必须明确,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及内容是要具体表示出来的。
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编写出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进而形成详细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
(五)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历史概念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确定教学难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四、教学设计三大基本问题
史密斯强调教学设计工作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第一,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第三,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达那里?(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与这三个问题对应的活动是:第一,实施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第二,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第三,开发和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五、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定位;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生、目标、策略、评价”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一)学情分析(学生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涉及、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皈依。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
进行学情分析要坚持全面性、生成性、多样性、具体性、深刻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将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2)目标表述模糊且夸大结果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既有差异又有关联,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编制要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操作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社会需要和教学环境等设计,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晰、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行为。包含四层基本意思:
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第三,教学策略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措施;
第四,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一整套问题。
(四)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坚持目的性、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过程与结果统一、可行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多元化等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评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多样、主体多元。
教学评价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包括建立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计划、试行评价计划、收集评价资料、处理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环节。
七、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历史观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一)唯物史观
(二)文明史观
(三)整体(全球)史观
(四)现代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
(六)生态史观
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 “不同的历史”。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八、三大基石
理解历史学科、理解学生心理和理解教学规律是搞好历史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历史学科应当是首要的。历史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教好历史,但优秀历史教师一定有好的历史功底。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第一要素是“历史学科素养”。
九、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一)基本理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群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其次,学生既是现时的存 在,又是历时的存在。再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就个人身份诉求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匠人”到“专家”的转变;就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主宰者”到“引路人”的转变;就与同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协作”的转变。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即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科书。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
首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始终应以“学”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成为师生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需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生长出来的稍纵即逝的资源,因势利导,演绎精彩的教学。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以“学”为中心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开放原则
十、讲授的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
第四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职称考试《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格式
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
李立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道、初步)---
(2)理解(认识、会)---掌握(能)---
(3)运用(证明)---,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感受、尝试、)---观察、猜想、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知识(2)体验(体会)---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本节课要研究两者的关系该从何处入手,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学好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教学难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从---与---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研究。提高学生利用旧知识来探究新知的能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感悟新知---【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讨论,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同时,揭示本堂课所研究的内容和---有关,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索活动
揭示新知
1、活动(1)
观察与思考
在下列---中,各有什么特征?哪些是---?你发现了什么?
操作与思考
(按要求操作),在(移动)过程中--与--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一个互相探讨的空间。
2、活动(2)尝试与交流
你能用--来--吗?请与同学交流。
思考与探索
如何解--?
怎样求--? --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学生分组探索,教师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3、总结归纳新知 ---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对规律的认同。并且适当的归纳总结,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例题解析 领悟新知
例1--- 例2---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此题来培养学生简单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展示交流)运用新知 ---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讲解,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对其它不明白的同学达到讲题效果---提问,主要是想让同学们说出不同的思路,进而可以对比两种做法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劣---此题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五)课堂小结 优化新知(提炼总结 分享收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其说出除知识以外的收获。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归纳知识,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分层作业
共同提高(当堂达标)
①必做题:课本P----题;课本P----题; ②选做题:请利用课外时间设计----;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分层次布置必做题、选做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附:典型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思想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问具有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有一定好处。本试题以--为载体,考查(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应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基础,又突出能力,区分度较高。
第五篇:《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理存款》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10页综合活动课《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足够多的有关存款的信息,并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呢?我在课前通过与电脑老师合作,有意识的教学生上网查询理财的方式、近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银行查询核实,设计调查表询问周围成人的理财方式及理由。在课堂中通过交流,通过 “争做小小理财师” 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前获得的知识,经历自我了解,交流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数学素养。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调查,让学生掌握各种储蓄方式的近期利率及成人的理财方式,初步建立理财观。
2、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让学生经历设计储蓄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让学生在体验选择存款方式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理财的艰辛。教学准备:
调查表,电脑课上的资料查询,银行的宣传资料,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前调查的结果。
“说一说,你通过上网,到银行,询问家人,知道了哪些储蓄的知识?”
(二)明确问题
出示情境图,作为“小小理财师”你了解了妈妈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明确妈妈的存款本金、年限及用途。
(三)活动“针做小小理财师”
1、设计方案。分组设计储蓄方式,并计算收益。
2、选择方案。分析每种储蓄方式,选择优化方案。
(四)反思这次活动的收获:写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通过我精心的课前准备,在这节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课前对自己家庭理财方式的调查和了解,他们的理财观让我大家欣喜„„就让我回味几个片段吧!片段:
(上课时)师:“说一说,你通过上网,到银行,询问家人,知道了哪些储蓄的知识?”
生1:我妈妈有的钱就在工资卡上,说是便于在商场买东西,积分;
生2:我家里大部分存整存整取一年期,说这样钱比较多,稳定; 生3:我妈妈也存了定期,用的零存整取。
生4:我爸爸还买了国债,因为利率比较高;不用交税,也比较稳定。但爸爸说原来不怎么好买。现在,利率总在上调,有人认为不划算。
生5: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人买基金,有的买股票,说收益很高,但亏起来也很快,还有人因为亏损而跳楼等等。
生6:我还知道教育储蓄,他是专给学生的,也不用交税。利率也满高。取时要学校开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证明,比如高中、大学可以,小学、初中生就不能取。
生7:我还知道„„
(学生们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纷纷说各种理财的信息,这些信息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反思: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的去活动,主动地去学习,在调查中获取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地目标靠拢,使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本节课课前我通过学生喜爱的电脑作为主要调查工具,学生有兴趣,还及时与电脑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整合,将调查落入实处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体尝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有了大量的理财观作支撑,在后面的设计和选择存款方式的活动过程中精彩也就层出不穷。片段:出示情景图(110页)
说一说:妈妈到银行咨询什么问题?
生:“妈妈说她准备存一万元前给儿子六年后上大学,问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师:“如果你是银行职员,你该如何工作?” 生1:把她的要求想清楚。
师:“讨论一下妈妈的要求。你要明确那些问题呢?” 生2:妈妈要存6年,本金一万,目的是给小孩读书。师:那你们考虑选择哪些储蓄方式呢?
生3:我们认为不适合买股票或买基金,因为网上说这种方法太大风险,有时赚很多,有时赔很多。
生4: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妈妈的这笔钱是用来读书的,赔不起,必须保证孩子上大学。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5:活期也不用选择,因为那样利率太低。零存整取也可以不用选择,因为妈妈已经有本金了。
生6:可以整存整取。也可以买国债。
生7:还可以买教育储蓄。但要算一算才知道哪种划算。师:那你们每人设计一种方案,算一算(运用计算器),比一比,帮妈妈选一种储蓄方式吗?
学生出现多种不同的储蓄方式,经小组讨论后,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妈妈选择:
生1:先存3年定期,再存3年定期;稳定,虽然目前效益不是最多,但三年后有可能利率上涨。
生2:先存5年定期,再存1年定期。稳定,目前效益较多。生3:先存3年国债,再存3年国债;稳定,效益较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4:先存5存国债,再存1年国债。稳定,目前效益较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5:先存5存国债,再存1年教育储蓄。稳定,目前效益最多,但不大好买。如遇急事,不划算。
生6:存6年教育储蓄,稳定,目前效益第二多,还可刺激学生认真学习,建议购买。
(其他学生笑,但都赞同,于是学生选择了第(6)种方案)反思:
数学综合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在活动中领悟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创情、激情、融情,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本节课
中,我以“争做小小理财师”为内容,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让学生充分根据调查的知识经验和先前学过的有关储蓄知识,自我探求合理的储蓄方式,令人惊喜的是,在学生大量调查研究后,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学生不仅比哪种储蓄收益高,还注重了存款人的目的,甚至初步研究了利率的走势。
在课堂评价中,我还要求学生写出本次实践活动的感想,有的学生写到:"在实践中,我知道了做一名理财师真不容易。"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把我的押岁钱存起来。""真是不实践不知道,一实践就明了""我将来长大要当一名小小理财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通过这节活动课,我诱发、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实践,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的思想,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