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课堂教学设计
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板书第三节课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
生:(回忆并回答)
师: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反封建军阀的需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段”,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基本相同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
师: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地土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抗
1.战略反攻的条件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投影片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我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主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
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指出: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引导学生看书)
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
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情况怎能。(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师:(请同学在地图中填入下列内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豫解放军一部,进攻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呈品字阵势,像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面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定的胜利
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向?
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
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
生:(思考并回答)
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
生:(思考并回答)
师: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缓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生:(分析、总结意义)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讨论、归纳)
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师:小结(略)北京市回民学校曲建国
【简评】本课教学设计有两点比较突出。第一是对土地改革这一重点问题的处理。教师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联系,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党的政策是与当时的形势和斗争任务紧密相关的,同时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问题有一个综观、整体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就比较容易了。第二是对地图、图表的利用。本节课要讲清战争进程,利用地图才能使学生理解战争的空间状态、理解我军的作战方针和意图。表格用来展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真切、直观。
第二篇: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想教育:
1、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国民党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的统治正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说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双方围绕和平谈判而展开的斗争,培养学生从复杂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新民主革命斗争的回顾,培养学生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难点知识:对新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分析、概括。[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三大战役的概况和意义。
[讲授新课]:
一.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内容、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二.国共和平谈判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国共和平谈判:
思考:国共和平谈判的背景?主张?结果?
背景:①三大决战的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的决定;②蒋的求和声明;③中共为尽早实现国内和平。
主张:①蒋---以和谈作缓兵之计;②李---和中共划江而治;③共---为尽早结束战争,揭露蒋的阴谋。
结果:虽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没有签字,和平的阴谋被揭穿。
思考:引用课本71页材料分析国民党的假和平的阴谋。
2.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4用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客观上: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上: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③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④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⑥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思考:中国近代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曾提出过哪些不同的救国方案?结果怎样?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提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小结]:(略)
[作业]:
一、选择题
1、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A、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B、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D、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1948年,蒋介石曾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这反映了()A、国民党的腐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垮台
B、国民党军队起义导致国民党失败 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迫使蒋介石下野
D、国民党内反蒋势力不断增长 3、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主要都是为了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D、以和谈换取部署作战的时间
4、标志着国民政府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结束 B、蒋介石下野
C、北平和谈失败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核心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问答题
1949年北平和谈与1945年重庆谈判背景和结果有哪些不同以及共同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D
二、问答题
背景不同: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从扶蒋反共立场出发,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中共中央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号,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1949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加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的苦难,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表示愿意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开始了北平和谈。两次谈判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但是目的都不在真正谈判;而中国共产党接受谈判要求,都是出于争取和平的愿望。
结果不同: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规定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虽然共产党方面作出重大让步,但仍未能达成协议。按照《双十协定》规定,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府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则不同,4月初,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代表团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以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被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揭穿了;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推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两次谈判都由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真实目的而无法真正进行或贯彻。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17课 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握
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别插图处理信息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梳理教材分析时局
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
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提示学生根据82页文献资料回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布置学生阅读88——9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88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 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根据91页“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转战陕北
1.当堂完成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3.根据9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 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按照新学案63页梳理知识:
A.地名:重庆、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延安、山东西南、黄河、大别山、南京、武汉
B.时间: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4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3页“
一、单项选择”1-6题(必答题);“
三、读史有感”(选答题)。4.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 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 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3.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5.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
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
二、配伍选择”(必答题);“
四、想一想”和“
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总复习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能力目标: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三、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
一、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右图是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本专题相关的周恩来的事迹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1946年1月上旬,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同马歇尔、张群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通过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1月10日至31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3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随后与军事三人小组其他两方人员赴湖北宣化店阻止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并同中原部队领导人研究、部署了突围方案。这期间,周恩来极力防止内战,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但国民党军队终于在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返延安。
1947年3月18日,和毛泽东等撤离延安之后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1948年4月下旬,到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今属平山县),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3月25日,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四、中考试题回放:
例1: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贡献是
A.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了基础B.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C.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 D.指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改区文科综合试题
解析:该题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对所学知识具有快速、准确的再认再现能力,而这一切能力的基点是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程度。A项说的是陈独秀,B项指彭德怀,D项为林彪、罗荣桓。答案:C 例2: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右图为西柏坡所在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该省区为(河北省轮廓图)
A.贵州省
B.河北省
C.陕西省
D.江西省
解析: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把相近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历史学科和政治、地理、语文学科联系都比较密切,学习中要引起我们注意。
此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
一、结合地理课本上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可知该图为河北
——2005年河北省课省。
二、人教旧版历史课本第四册在讲“七届二中全会”时,提到会议地点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人教新版历史课本没有讲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只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导入框中提到会议名称,在配套的地图册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柏坡在河北省。
五、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 A.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中国人民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工人、农民同地主、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中国人民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以下人物中西安事变谈判和重庆谈判均参加的是
3、陈毅同志在1947年作诗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扬立马薄燕台。”它指的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进行战略大反攻
D.进行战略大决战 4、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
①为争取国内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③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④为了争取时间作好自卫战的准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5、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句诗与下列哪一战役密切相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淮海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平津战役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8、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B.三大战役中同时进行的是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C.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
9、右图反映的是
A.百团大战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庆谈判是民主力量的胜利
②中原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
③首先发动辽沈战役,是因为我军在东北地区占优势
④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二、读图题:
欣赏完上面两副图片后,小明同学说:“我说怎么蒋介石会打败仗呢,你看他的部队太懒了,才有几步路啊?还要美国用飞机送。条件太优越了,把这些士兵都宠坏了。还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伟大,当时情况那么危险,仍然坚持留在陕北,目的在于表现出对蒋介石进攻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胜利。”
聪明的同学:你认为小明的评论有问题吗?请说出你的看法。
三、材料分析:
1、有人把重庆谈判称之为“鸿门宴”。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对此芳芳和明明各自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芳芳说:“不去。因为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高级领袖,不能轻易去冒险,有张学良前车之鉴,万万不可重蹈覆辙。历史上借谈判为名,扣押、杀害对方的事情很常见,因此,绝对不能去。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定,即使去了也不能制止他。没有任何意义。”
明明却说:“去。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不放弃和平的一丝一毫希望;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因此去谈判,利大于弊。”
(1)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2)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2、材料一: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华北地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群众忍饥挨饿献粮献物,舍生忘死运送物资、救护伤员。
材料二: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想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讲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
人民。”
(1)材料一描述了解放战争中的什么现象?
(2)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和解放战争的结果印证了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你能具体说明吗?
四、简答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原因有哪些?
六、[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DBCDB DCCDA
二、读图题:有问题,表达不准确。日本投降的时候,蒋介石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大后方(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为内战做准备。),离内战前线确实很远,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在敌后。这种形势对他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很不利,因此让美国飞机紧急运送其军队到内战前线。另外,美国支持蒋介石也是想在中国扶植亲美政权,逐步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条件太优越”并非蒋介石军队打败仗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内战爆发后,1947年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我军仅2万多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危急形势下仍然坚持转战陕北,有其深刻用意。主要目的是牵制敌人主力,缓解其他解放区的压力。坚定解放军必胜的信念,鼓舞士气。并非如小明所说单纯为表现英雄主义精神。我们胜利的主要原因是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再就是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等。
三、材料分析:
1、(1)明明的观点正确。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2、(1)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舍生忘死运送物资的情景。(2)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权利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证实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四、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具有进步性、正义性。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剥削和搜刮。对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是反动、落后的政权。
3、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
4、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国民党指挥失当等。
第五篇:教学案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案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掌握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式讲授、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加深对十月革命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十月革命的学习,理解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是本课学习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对俄国、对世界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成功范例。
难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与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才能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在俄国的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发生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俄国十月革命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的开端,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教学要点:①20世纪初的俄国是西方列强中的落后国家;②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第二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教学要点:①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②“四月提纲”;③“七月事件”;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第三目“伟大的开端”
教学要点:①《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②《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③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④人民行使苏维埃政权的权利;⑤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
出示印有金色的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的前苏联国旗。提问:这面旗帜曾经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1991年,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
出示北京展览馆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图片,两座建筑物很相似。
北京展览馆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这座由苏联建筑师设计,洋溢着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建筑起初就叫做苏联展览馆,它映射出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段历史。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了解那场给世界带来巨变的十月革命。
1.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补充相关材料,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
提供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一战前,垄断组织已经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俄国是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0世纪初,俄国已经是号称世界第五的工业国家,但仍然相对落后,它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无论是工业技术水平、工业规模,还是工业生产产量,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
代史》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阶级成员的眼睛里,农民阶级是牲畜,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设问一: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俄国有什么特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设问二:俄国的落后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列强;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结合教材及以上资料,分析俄国存在着哪些方面的矛盾?
概括归纳: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和其它帝国主义的矛盾等等。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有几个人合用一枝。——岳麓版教材
当时一个俄国高级军官无奈的说‚德国人有的是大炮、机关枪,而我们有什么,我们有的只是胸膛。‛ ——岳麓版教参
设问三: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反映出俄国的什么状况?
一战中俄国的惨败激化了早已潜伏的各种矛盾,使得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俄国发生革命的原因所在。历史条件:
20世纪的俄国是西方列强中的落后国家;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代表人民的意愿,制定正确的策略方针,最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结合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概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为十月革命作了准备―→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从理论上指出了进行社会革命的任务―→七月流血事件使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思考: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什么道路?
教师归纳: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可以看出,俄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到全国乃至广大的农村,这就是我们后来归纳的“城市中心论”,而这样一条革命道路是适合于俄国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得出结论:必须按照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
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无产阶级将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权呢?
3.伟大的开端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加深对苏俄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1)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和作用
材料一:代表大会决定: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材料二: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合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合约
——《和平法令》
材料三: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设问:苏维埃政权是如何改造旧的国家机器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得出结论,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是本课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组织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评价十月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材料一: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要建立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要废除警察、军队和官吏,即以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一切官员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其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材料二:出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世界政治版图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材料三:‚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当然在人民面前还有困难和曲折。但是,列宁在36年前说得好,‘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议上的讲
话》
设问一:如果没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怎样。
俄国在一战中,军事溃败、经济崩溃,领土被支解,国内局势继续恶化。而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为以后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设问二: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社会将是怎样的状况? 资本主义仍将一统天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继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全世界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以新的希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出路,走俄国人的路,成为有识之士的选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国际关系。
总结: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有理想变为科学 —→1871年巴黎公社,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求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了民族解放之路。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树立为人类发展进步勇于探索和实践的人生理想。
五、教学资源建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下)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张建华《俄国史》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六、学习评价建议
1.1949年,美国政府发言人艾奇逊曾说:“中国共产党是在20年代初期,在俄罗斯革命的思想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向你的父母或祖父、祖母们了解他们年轻时期会唱的一些前苏联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小路》、《三套车》、《红莓花儿开》等,感受他们在回忆演唱这些歌曲时的那种催人奋进,焕发斗志,同时对纯洁爱情美好期待和向往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