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时间:2019-05-12 20: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

(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篇: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想教育:

1、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国民党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的统治正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说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双方围绕和平谈判而展开的斗争,培养学生从复杂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新民主革命斗争的回顾,培养学生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难点知识:对新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分析、概括。[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三大战役的概况和意义。

[讲授新课]:

一.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内容、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二.国共和平谈判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国共和平谈判:

思考:国共和平谈判的背景?主张?结果?

背景:①三大决战的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的决定;②蒋的求和声明;③中共为尽早实现国内和平。

主张:①蒋---以和谈作缓兵之计;②李---和中共划江而治;③共---为尽早结束战争,揭露蒋的阴谋。

结果:虽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没有签字,和平的阴谋被揭穿。

思考:引用课本71页材料分析国民党的假和平的阴谋。

2.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4用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客观上: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上: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③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④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⑥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思考:中国近代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曾提出过哪些不同的救国方案?结果怎样?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提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小结]:(略)

[作业]:

一、选择题

1、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A、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B、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D、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1948年,蒋介石曾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这反映了()A、国民党的腐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垮台

B、国民党军队起义导致国民党失败 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迫使蒋介石下野

D、国民党内反蒋势力不断增长 3、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主要都是为了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D、以和谈换取部署作战的时间

4、标志着国民政府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结束 B、蒋介石下野

C、北平和谈失败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核心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问答题

1949年北平和谈与1945年重庆谈判背景和结果有哪些不同以及共同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D

二、问答题

背景不同: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从扶蒋反共立场出发,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中共中央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号,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1949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加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的苦难,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表示愿意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开始了北平和谈。两次谈判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但是目的都不在真正谈判;而中国共产党接受谈判要求,都是出于争取和平的愿望。

结果不同: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规定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虽然共产党方面作出重大让步,但仍未能达成协议。按照《双十协定》规定,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府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则不同,4月初,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代表团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以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被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揭穿了;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推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两次谈判都由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真实目的而无法真正进行或贯彻。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剪辑的视频资源等,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自制电子白板课件。

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什么年代?

这首歌曲诞生于1943年,歌曲气势雄壮,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日寇进攻团结战斗的精神。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2.学习新课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先放映中共七大的视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示学生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要素去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补充介绍七大召开的背景:国际上: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形势下召开的。

3.学生总结会议的主要内容

4.结合背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5.讨论: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胜利”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日本无条件投降] 1.多媒体视频 “日本无条件投降”,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经过。2.学生结合教材和视频资料,说明为加速战争结束,美国、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各采取的行动。

要认识到,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客观上为我国军民举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3.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启发学生联系以往知识: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结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4.教师总结

[台湾光复]

1.多媒体课件:台湾光复图

2.学生回忆:近代台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是什么时候被日本占领的,根据哪个条约?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先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台湾的光复,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的统一大业。【课堂小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课堂练习】

多媒课件展示本课练习题 【板书设计】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日本无条件投降

台湾光复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之一)

第四篇: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17课 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握

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别插图处理信息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梳理教材分析时局

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

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提示学生根据82页文献资料回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布置学生阅读88——9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88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 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根据91页“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转战陕北

1.当堂完成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3.根据9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 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按照新学案63页梳理知识:

A.地名:重庆、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延安、山东西南、黄河、大别山、南京、武汉

B.时间: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4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3页“

一、单项选择”1-6题(必答题);“

三、读史有感”(选答题)。4.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 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 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3.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5.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

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

二、配伍选择”(必答题);“

四、想一想”和“

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五篇: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知道中共“七大”的召开,进一步表明中共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收集资料,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思考回答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挂图,制作投影胶片,准备歌曲磁带、录音机。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准备辩论主题与辞令。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投影片,通过阅读资料、辩论等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调节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主要内容:

A.毛泽东报告

B.政治路线:放手(),壮大(),领导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的新中国。

C.指导思想:()

D.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教学过程〗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伟大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引出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14日)

问: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师: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

那么,我们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呢?

引出中共“七大”。(板书课题)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目内容,勾划出本目的主要内容,并选择两三位同学陈述、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陈述板书: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毛泽东的报告

政治路线:放手(),壮大(),领导人民(),解放(),建立

主要内容:一个()、()、()、()、()的新中国。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出示资料(投影)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在大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毛泽东在大会预备会议上说:这次大会的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阵线,我们的队伍。我们要有一个团结的队伍去打倒我们的敌人,争取胜利;而队伍中间最主要的、起领导作用的,是我们的党。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大会闭幕词中,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根据地军民将抗战进行到底。

学生阅读有关内容,体会“团结、胜利”的含义,认识会议的作用。

根据资料拓展:中共十六大有代表2134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

拓展:同学们还知道我党历史上的哪些重要会议?(自由发言)

师简单评价,给予鼓励。

情绪调节:同学们,大家喜欢唱歌吗?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歌呢?(学生回答,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演唱展示)

老师也有一首喜爱的歌,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

问: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请告诉大家。

能不能说一下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展示图片“卢沟桥事变”,让学生认识。

教师说明: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1945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八个年头,中国人民和其他各国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1.分组学习,了解基本史实;

2.观察图片(课本插图:“八路军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及“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阅读小字介绍。(点到为止: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3.齐声朗读本目最后一段,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堂辩论

确定辩题:正方――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反方――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洗雪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分组抽签:分男女两个小组,抽签选择辩题。推选几位同学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判。

总结归纳

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归纳:正如正方同学所言,一般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并对反方同学的精彩辩论进行鼓励。

自由论坛

各位同学,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各条因素。

内容小结

请几位勇于表现的同学以不同方式进行小结――以时间为序;以本课重要内容为线索;以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为线索;以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来切入进行小结……

课后测评(投影)

1.请把你看过或读过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或书籍介绍给大家。

2.宝岛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强行割占整整半个世纪之久的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1)请列出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史实;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3)台湾的主要民族有哪些?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4)台湾有哪些矿产资源?有哪些风景名胜?

准备性作业

下节课是活动课――“抗日歌曲大联唱”,把课本中提示的歌曲分给各小组,要求精心准备,下节课进行小组比赛。

〖教案点评〗

教学设计在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以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切入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在进入新课后,通过投影展示有关资料,对两次会议都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史观今、以今推古,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史鉴今、服务现实的意识。通过学生阅读有关课文内容,利用挂图、投影片、歌曲录音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认识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期间,还通过学生上讲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和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录音,来调节学生情绪、创设情景、联系史实。并当堂设置辩论,对大家已普遍认同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散等创新思维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展示了学生的胆识和才华,又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在最后,一方面设计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课后测评,从历史学科向政治、地

理、旅游等其他领域延伸,以体现“跨学科综合”的课改理念。另一方面又布置了关于下一节活动探究课的“准备性作业”,在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作业观念。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创新点和令人借鉴之处。

下载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