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18: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 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 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学生:(1)预习课文,查阅校园网中链接的资料,包括《唐璜》片段、《堂·吉诃德》片段,关于宫相、丕平献土的故事、琅城起义的故事等。(2)根据所查阅的材料自编自演关于骑士精神的历史剧。(3)准备纸张、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几种宗教?

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在三大宗教中,哪一宗教影响最大?

生:(略)

师:为什么基督教创立的时间比佛教晚了近6个世纪,但却影响了整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和了解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讲授新课

一、西欧的封建制度——公爵与骑士的由来

师:请同学们打开校园网主页,进入历史教学资源平台,查找相关内容(《罗马帝国的分裂示意图》和《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公元前31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公元395年,这个帝国一分为二,成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有一个就叫法兰克。法兰克王国统治时期有一位宫相叫查理·马特,他进行的改革,对西欧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网络链接资料:关于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历史作用)

生:(略)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以看出同学们查阅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查理·马特通过有条件分封土地的方法,将贵族豪强、军政官员和王室紧密联系起来。这种领主和附庸的关系加强了地主阶级内部的联系,为以后的骑士制度和等级制度打下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那么,西欧的封建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呢?

生:封君封臣制。

师:对。这里所说的封君应该是指„„(生:分封或授予别人土地的人),而封臣是指„„(生:得到土地的人)。对,分封土地给别人的人成为封君,得到土地并因此而承担义务的人成为封臣,两者之间以土地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因此,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生: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请大家在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查阅网络提供的关于中国西周封建制度的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张《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形象、直观、准确、美观地把这种等级关系表现出来。生:(略)

教师点评:将各组绘制的图表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在讲解中强调公、侯、伯、子、男、骑士的等级关系。并请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评判哪一小组的成绩最好并将作品收录在学生成果档案中。

师:西欧的封建等级关系是一种契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为当时的法律所保护,而且还受到当时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在这种金字塔型的等级关系中,骑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后一层。下面请看由同学扮演的骑士。

生:(略)

师:请从同学的演出中归纳出骑士的精神。

生:(略)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表演)正是由于骑士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的特权,因此,成为骑士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的荣耀。

二、欧洲的精神领袖

师: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和网页提供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三个问题:

1.基督教的教义是什么?

2.基督教的影响有多大?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点。

生:(略)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指出三大宗教的产生大多在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地区;都有一位救赎世人罪恶和苦难的共主;都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苦难,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世界。指出任何宗教都带有很强的麻痹性。由于基督教教义以博爱为核心,在当时人们倍感绝望的混乱时代赢得了人心,影响逐渐扩大。(点击基督教的兴起与扩展图)让学生在意大利政区图中找到教皇国。

师:下面请听故事。

生: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略)

师:讲得很生动,也很详细,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丕平献土”奠定了罗马教皇国的基础,教皇国由此形成。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列举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生:(略)

师:大家答得很好。罗马天主教会在经济上占据了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在整个中古时期,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对西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历史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宗教有关。那么,基督教对我们的现代生活还有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生:圣诞节、复活节、十字架的饰物、礼拜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是很仔细的。从刚才同学们举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1)宗教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2)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三、“中世纪的花朵”

师:这里所说的“花朵”是指„„(生:城市)。对,“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为什么恩格斯要这样说?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中关于欧洲城市兴起的内容。

师:城市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封建领主们把城市看成是财富的源泉、下金蛋的鸡,对城市进行搜刮和盘剥。因此,城市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展开反抗封建领主、争取自治的斗争。请听下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法国琅城起义的故事。

生:(略)

师:许多城市经过斗争取得了自治权。这些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对西欧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请同学们回答。

生:(回答略,政治、经济、文化上)

师:根据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那么,中国古代 的城市也是“花朵”吗?古代中国的城市与中古西欧的城市有什么区别?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各组派代表发言。

生:(略)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言。归纳: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古代中国的城市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出现的。二者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而古代中国城市则没有那么突出的作用。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的中古时期西欧的基督教文明,同学们通过绘图、表演、讨论、比较等方法,对基督教文明的鲜明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同学的发言和表现非常精彩。到底哪一个小组表现最出色,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练习巩固

在电脑上完成,可即刻评分。

作业

1.从产生的时间、地点、教义、扩展及影响等方面对比世界三大宗教的异同,并说说你对宗教的认识。

2.对今天的新课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请在论坛或留言板上留言,同学们也可针对学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套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简表??学会利用表格的方法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说说你出生时的情况”,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生疑、生趣。

通过学生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学会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

通过搜集新中国成立的有关资料,学会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通过分析“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鼓励学生对本课内容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一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要突出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开国大典》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展现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来感受和体验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引导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

难点 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策、藏族历史及政治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先让学生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然后通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学习方法〗

1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搜集、查阅、整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辅助学习的方法。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生日吧!(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哪位同学能根据家中的资料(录像带、相册、成长记录袋等)以及长辈提供的信息,说说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生1:我妈妈说我出生时体重很轻,天还下着雪,所以给我起名叫小雪。

生2:我经常翻看我的成长记录册,里面记录了我出生时的情况:体重、身长、接生的大夫,还有我小手、小脚的印记。对了,再补充一条,还有我出生时的照片,很可爱。

生3:我看了我出生时的录像,还听到了我第一声啼哭的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把老师的思绪带回了小的时候。(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一二件趣事与同学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祖**亲的生日?

生齐答:10月1日。

师:你们一定也很想知道我们的祖国?D?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一些情况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习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师:新中国这个大家庭即将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筹建新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的肩上。下面请出“开心辞典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名词。(学生鼓掌)

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称“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早在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一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于1949年6月在北平召开,同年9月21日,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发挥作用。

师:这名同学及代表的开心词典组在课前经常认真查阅资料,帮助老师和同学们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资料真实详尽,老师给你们提一个建议好吗??你们小组可以把你们本学期搜集到的历史名词资料,以单元为单位,整理出来,打印或手写都可以,编成小册子。我们期待着你们的作品早日问世。

师:同学们,想一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阅读课本,勾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将找到的条目想办法归纳成体系,使其一目了然。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纳?

生1:我们小组采用图示归纳法。

(教师提示学生到实物投影台展示该小组的作品)

生2:我们小组采用表格归纳法(实物投影展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简表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大家掌握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得到了什么收获?

生1:我学到许多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

生2:我学到了两种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图示法和表格法。今后我们再学习这类知识时,我要大胆尝试这两种方法。

师:(望着一名同学,发现该生眼睛中充满疑惑,老师及时调整)同学们可能会对刚才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有疑惑,可以大胆提出来。

生:老师,我们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我观察现在通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为什么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的呢?

师:这名同学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明他是一名善于思考、非常有勇气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哪位同学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小组之间开始讨论)

生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时,全国领土还没有完全解放,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还在继续顽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选举,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不可能,也行不通。所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师:让我们谢谢这位同学。师:同学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是对我们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还需要一些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搜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或实物,你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将进行资料展示。展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可以挑选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同学比较感兴趣的资料,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另一种方式就是将我们共同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

1国旗。(多媒体展示国旗图案和有关国旗的文字资料)

即“五星红旗”。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以后历次宪法均做同样规定。其样式:旗面为红色,长方形,长和高为三与二之比,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其余四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旗杆套为白色。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上海的一位普通市民曾联松。

2国徽。(多媒体展示国徽图案和有关国徽的文字资料)

新中国的国徽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表示革命政权;天安门象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也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人、农民;绶带紧结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3国歌。(多媒体展示国歌词谱及文字资料)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同学们,据记载,代表们讨论确定国歌时,曾经过一番非常激烈的争论,有一些人认为,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不太合适,建议修改一下。但多数人不同意修改,请说出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时小组的同学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新中国即将成立,我们的国家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不应该再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

生2:我们也赞同他们小组的观点。这句话已过时了,不符合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

生3:我们小组持反对意见,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危险仍然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醒。

生4:我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不高,一些强大的国家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我们还需要万众一心,共同战胜困难。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很高兴。其他同学还有哪些看法?

生5: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挫折,我们还应继续艰苦奋斗。

师:以上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国歌歌词取舍的看法,每一名同学都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没有过时,不应删掉,因为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大部分领土获得解放,但是我们还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我们还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和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在今天,我们还应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振兴中华民族不断努力奋斗。

二、开国大典

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后,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生:通过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决议。

师:下午3时,举世闻名的开国大典开始了。(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盛况的录像)

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1:我非常激动,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有扬眉吐气的一天了。

生2:听着熟悉的国歌,我很自豪,我们终于把侵略我们的外国人赶跑了,我们终于有了完全独立的国家了。

生3: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周都举行的升旗仪式。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生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28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生2: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耻辱,国家任人宰割,生灵惨遭涂炭。中国人民当了一百多年的亡国奴。一百多年直不起腰杆,这都是因为我们贫穷,我们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惨痛教训,珍惜我们的新国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我们的新中国建设好,让过去受压迫、受奴役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老师很受鼓舞。你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能分析一下旧中国落后的原因吗?

生1: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

生2:清政府采取了愚昧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自诩为天朝大国,不与任何国家往来。

生3:清政府满足于过去的辉煌,不思进取,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抵挡不住列强的侵略。

师:你们分析得很全面。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中国不能再闭关锁国了,要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必须进入世界发展的大舞台,与世界各国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的发展。

生2:我们现在社会也有腐败的现象,国家应该大力惩治那些腐败分子,才能更好地发展。

生3:我们应该发展科学技术,多培养人才,才会有竞争力。

师:善于吸取教训的民族才会强大。中国百年巨变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实现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

三、西藏和平解放(多媒体展示)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纪录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从网上下载制作而成)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到,早在近代英美两个列强就窥视西藏,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在英美支持下,积极策划“西**立”,并在1950年1月派出“亲善使团”,赴美、英、印度等国活动,谋求支持,企图以武力阻止解放军进军西藏。

生2:西藏是世界屋脊,海拔很高,道路交通十分不便。

生3:我们学过西藏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解放前实行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他们的宗教领袖称“**”和“**”。

师:同学们结合地理学科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大体概述了西藏解放前的情景。解放前的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你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生1: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对美国等国家干涉我国内政,提出强烈抗议。

生2:我们不能再回到近代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老路上去,屈辱的历史不能重演。师: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西**立”、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我们国家正在帮助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经济,行动是什么?

生:西部大开发。

师:对,只要我们坚持发展西藏,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的政策,西藏人民就会过上好日子,我们坚信西部大开发会给西藏等西部地区带来生机和活力,西藏的明天会更美好。

学习小结(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感受?

生1:我学到为了筹建新中国,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生2:我还学到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

生3:我通过看录像亲身感受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生4: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生5:我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经过小组讨论和老师的帮助,解决了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6:我学到了用列表格来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

生7:我学会了通过搜集资料来帮助自己学习的方法。

生8:当我再次听到国歌奏响时,我会有不同的感觉,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全面,你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学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从内心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学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你们与历史课共同成长。

课后扩展

以《新中国成立的故事》为题,出一本小册子,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连环画,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反思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你出生时的情况”,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带上浓浓的“生活味”,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会提出:“我们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我观察现在通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为什么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的?”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个性,保护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探究的热情。

3历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如学习本节课第一子目老师让学生讨论国歌歌词的取舍问题、第三子目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后,把学生的思维由历史引入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新课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学习成果,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使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三方面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能进行初步的资料整理,能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但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的能力较弱。农村地区由于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剪辑有关的电影片段,录制有关的音响资料,拟定访问题目。

学生准备

访问本地区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解1950年本地区土地改革的进行情况,访问志愿军老战士入朝作战的有关情况,课前预习本课

〖板书设计〗

〖教学活动〗

〖教案点评〗

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调查汇报、讲述历史故事、即兴辩论、自由讨论、感受音像资料、分析归纳等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采用多种视听媒介,将学生倾听、阅读、观看等接受式学习方式与辩论、讲述、讨论等参与式学习方式相结合,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在作业布置上,采用了学生编题与相互推荐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该教学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创新点和借鉴之处。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难点 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板书设计〗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

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布置作业

(略)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及成效,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本课采用情境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解决课文的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

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明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制作本课课件。

板书设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二、“一五计划”

重点:重工业

成就

三、“三大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我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巩固新生政权的?(学生回忆回答)那么,在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经济建设的策划者,你们会怎么办?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新课学习

第一个五年计划

师: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有限的资金决定了我们只能进行重点的投入,那么最迫切发展的是哪一产业部门呢?请大家看经济图表。

(学生观察回答)

师:引用毛泽东的话,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根据客观现状,我国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简介什么叫过渡时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请学生看书,具体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

师:“一五”计划实施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然后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先辈们的创业故事。

(学生上台发言)

师: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三大改造”高速进行

师:土地改革完成后,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当时的农村看看。(教师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某个村子。村里的农民在土改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因为原来生产基础差,某某家有地没牛,某某家有牛没青壮年劳动力,某某家有地但一件农具都没有,某某家分得的地地势较高,使农田无法得到灌溉,而且村子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更难以抵挡重大的自然灾害,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个村虽然人人有地,但是生产效率低下。现在你们开个会,看看如何发展你们村的农业生产。

(学生讨论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单讲解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述农业合作化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上台发言,教师点评)

师: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发挥出来后,生产力提高得很快,很多农民纷纷要求入社,甚至说:“不让入社,挤也要挤进去。”

师: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开展,手工业也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农业和手工业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那资本主义工商业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集体化道路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查找的资料讲述一些老字号店铺当时是如何实现公私合营的。

(学生上台发言,教师点评)

师:(小结)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由原来的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拓展学习(课后作业)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们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调查一下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情况,以“生活在50年代”为题出一份历史小报。

〖教案点评〗

该课的设计通过创设真实亲切、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陌生抽象的,但教师以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融入具有鲜活情境的课程内容,为发挥学生的个性创新和跨学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并联系实际,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材分析〗

“‘万方乐奏有于阗’?D?D‘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情分析〗

1.经过近两周的学习,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也知道了一些,所以,这节课操作起来不是很难。

2.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历史信息进行初步收集与整合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活泼好动的基础上,又多了份思考,所以他们更乐于参与自己组织的活动。因此,此次演讲擂台赛的主持人、裁判可由他们自己来推选,参赛题型由他们自己来设计,活动现场也由他们自己来布置。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地位与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更利于活动的顺利展开。

〖设计理念〗

本节学习探究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快乐学习,探究合作,共同提高”,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有所收获。此次的学习与探究,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相关文字资料,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讨,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与积极配合,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活动目标〗

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搜集资料并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考查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对资料的综合归纳能力。

演讲擂台赛的形式,旨在对学生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应对能力在内的多种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培养公平竞争意识,营造平等、团结、民主、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对我国民族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了解,确立基本的民族观念,焕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增强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将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布置下去,如要求学生自愿结组、准备收集相应的资料,提供可供查阅的工具书等等。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准备进程。

2.教师应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图》《民族区域分布图》《省级民族自治区分布图》等,随着活动的进行适当展示。

3.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本次演讲擂台赛的相关程序,并做好与各环节有关的一些事宜。同时,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并将相关的图片以PowerPoint的形式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

1.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本着自愿的原则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小组(简称蒙古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小组(简称回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组(简称维族)、西藏自治区小组(简称藏族)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小组(简称壮族)。各小组成员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题目,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职责。并能根据自己的选题,表演相关少数民族舞蹈、歌曲、节日庆祝活动等等,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献哈达仪式等。同时,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选题也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应适当收集一些能够反映民族区域特色的物品,如服饰、食物、器物或相关民族风情图片;学会一些相关少数民族的简单语言,如简单的问好、自我介绍语等。

3.在推举和自愿原则并重的基础上,推选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口齿伶俐、应变能力强、反应敏锐并熟悉活动的相关程序。

师生共同准备

作为演讲擂台赛,首先,要组建评委团。由教师和同年级的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及每小组各一位代表共9人组成。在评委协商的基础上,设置演讲擂台赛的评分标准,复印分发给各小组成员;其次,在演讲擂台赛进行前,师生要进行一定的场景布置,以便更好地烘托现场活动效果。〖活动过程〗

共由三大板块构成:即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演讲、少数民族知识比拼、少数民族风貌展示。

第一板块?D?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演讲

首先由主持人宣布演讲比赛的规则。

然后演讲开始。演讲以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小组为单位,围绕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民族区域自治概况、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重要节日等内容进行:他们从内蒙古大草原到西北的塞上江南,再到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壮族。各小组同学不仅要对这些民族自治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简单的介绍,还要非常生动地描述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最具特点的民族风情,同时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他们对历史资料的归纳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各小组演讲的过程中,主持人对每一小组的演讲情况进行简单的点评,由评委对各小组进行适当的打分。

最后由主持人略加总结,统计出本轮的最高分,同时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板块?D?D少数民族知识比拼

分两个程序。在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之后,首先进入必答题程序:每一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答题,同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每小组有两次机会。然后进入选答题程序:分值不同对应的选题难度就不一样,也可以放弃不答。为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此环节还设置了场外竞答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竞赛环节之后,由主持人略加总结,统计出本轮的最高分。

第三板块?D?D少数民族风貌展示

这是学生根据所收集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自编自演,重在体现民族特色。这也是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重要环节。首先由主持人宣布相应的游戏规则,然后各小组再有顺序地进行展示。如蒙古族表演摔跤,藏族表演献哈达,回族表演穆斯林的古尔邦节,维吾尔族跳新疆舞,壮族进行山歌对唱等等。评委在每组展示后按照规则给予适当的分数,最后再统计出本轮的最高分。这一环节重在考查学生对民族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良性竞争的意识,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与活动的 积极性,这个环节又将本次活动推到了最高潮。

最后评出本次活动得分最高的小组,即演讲擂台赛的擂主,同时选出其他奖项。教师在民族歌曲《爱我中华》的优美旋律中进行总结。

〖活动总结〗

确实如同学们所说的,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不同,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在这里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了解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实;了解了我国发展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处理好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是保证我国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我们体会到了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全过程,提高了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了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学习探索过程中表现得更出色。

〖活动说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今天,我们以演讲擂台赛的方式对我国的这一基本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学习与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领略了各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关于少数民族的基本常识,也学会了对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加工与整合。这次学习与探究活动,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应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提高了我们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教学活动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学生对本次学习与探究活动的测评,是对活动进行的一次及时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能够从侧面了解他们对本次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认知程度。

评价方法

填写测评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

教师提前将表格准备好,待活动结束之后,由课代表发给学生,第二天收上来,教师做好统计。

评价总结

根据学生的填表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富有创意的意见或建议,应对提出者给予及时的鼓励,并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附录一课堂实录

主持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投身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今天,我们在这里通过“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演讲来了解各民族自治区的建立、发展情况,同时,让我们也切身感受一下,正是56个民族的共同开拓、一起奋斗,才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我宣布“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演讲擂台赛现在开始。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演讲。演讲评分规则:主题明确,思路清晰,10分;语速适中,表达流畅,10分;演讲具有感召力与感染力,10分;内容完整,不超时,10分。好,现在就让我们先到科尔沁大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一下热情、粗犷、豪放的蒙古民族吧!

内蒙古自治区小组(简称蒙古族)代表

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们小组的演讲题目是:“马背上的民族”?D?D蒙古族

(伴着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只矫健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长期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肥马壮、肉乳飘香、广袤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后来发展成为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它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自成立以来,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河流湖泊数量可以与南方的“水乡泽国”相媲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者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腰上系带,带上佩挂荷包。妇女喜欢用布包头。蒙古人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他们住的是圆形蒙古包,多数用木制的圆形围壁和伞形顶架组合,帐顶和四壁覆盖或围上厚毡,用毛绳缚定。蒙古包顶上有天窗,可以通风、采光。农业区的蒙古族由于与汉族杂居,生活方式有所改变。

勇敢剽悍的蒙古民族素以能骑善射而著称于世。摔跤、赛马、射箭被称为“男儿三艺”。每当草原上花草繁茂、牛羊肥壮的夏秋季节,蒙古族人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D?D“那达慕”。蒙古族同胞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乐器是马头琴。如今在广袤的草原上,绵羊、山羊、三合马、乌珠穆沁牛、阿拉善骆驼成群结队,逐水草繁生。土地肥美的河套平原有“塞上谷仓”之称,东部的农业区与它并驾齐驱,北部大兴安岭的木材、药材、珍禽异兽资源也十分丰富。蒙古族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了经济。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吸收并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有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谢谢“蒙古族”的同学们,他们让我们了解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致情况,也让我们领略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下面我们再随“回族”的同学一起到拥有“塞外江南”美名的宁夏去看一看!

宁夏回族自治区小组(简称回族)代表(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组(简称维族)(略)西藏自治区小组(简称藏族)

(女生独唱)“雪山啊,闪银光;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每当我们听到藏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这首歌时,那高亢、嘹亮、自豪的歌声就会把我们带到那世界屋脊上的雪域高原,带到那牧野无垠、水草丰美、野花盛开的西藏。

藏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西部平均海拔4 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这里高山连绵、雪峰重叠、地势高峻;这里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这里有位于中尼边界的世界第一高峰?D?D珠穆朗玛峰;这里江河蜿蜒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正是这些雄伟的名山大川,孕育了藏族这样一个粗犷豪放的英雄民族。

早在1955年,中央政府就做出了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宣告成立。广大藏族人民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的愿望。西藏是我国的草原牧区,农业以青稞和耐旱杂粮为主,牧畜有藏羊、牦牛等,而牦牛俗有“高原之舟”之称。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袒出双臂,两袖系于腰间。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穿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布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花纹的围裙。男子将发辫盘在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以糌粑为主食,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人民不吃飞禽和鱼。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纯洁、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藏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文化绚丽多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非常有特色;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藏族地区的工业、农业、林业、交通、文教、科技等各项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藏族地区已建起了成千上万所大、中、小学校及各类干部学校,藏族不仅有自己民族的大学生,而且已经有了一支数量可观、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藏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天,有着“雪山雄鹰”美誉的藏族人民正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新的时代谱写着自己民族的新篇章。

主持人:走来走去,这边风景也不错。这里处处是奇峰秀水,这里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里有 “歌仙”刘三姐,看,她来了?D?D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组(简称壮族)

壮族是世居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1958年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可见早在5万年前,壮族先民就广泛分布在广西一带。作为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它位于我国的南部,西邻中国的云南省,北邻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广东省,南靠北部湾,西南接越南。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 548万多人。在1965年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结束了壮族人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地形呈盆地状,四周环山,约有一半土地为石灰岩分布区,峰林、溶洞星罗棋布。素有“八山一水又一田”之称。在20世纪初期,广西和邻省广东成为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基地,于194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1958年3月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建立了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

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顿要吃五六家。他们多住“干栏”式房屋。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壮族人日常喜欢吃蔬菜、羊肉、鸡、鸭、鹅等。他们自家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饮料。

壮族人民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当地人们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峭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画,其中花山崖一处,陡壁上就绘声绘色地绘制了1 300多个人物,笔画古朴粗犷。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壮锦是久负盛名的壮族丝织工艺品,独具民族风格,远销国内外。

主持人:谢谢壮族小组的精彩演讲。现在给5分钟的时间,各小组之间可以就你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与少数民族有关的问题进行自由问答,借此机会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交换一下意见。(学生活动略)

主持人: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本环节暂告一段落,分数落后的不要着急,靠前的也别得意,下面的这一环节是大家得分的好机会。我们一起进入“民族知识大比拼”。这里有15个题签,具体规则是:在所有的题签中任选一题,答对者得4分,答错者扣1分;补充对者得2分,错者扣2分。第一轮,我们先按演讲的顺序进行,第二轮再从后往前来,机会均等。(具体过程略,竞赛题见附录二)

主持人:大家在搜集少数民族资料的时候,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是不是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来,进入我们的最后环节“民族风貌展示”。具体规则是:凡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如歌曲、舞蹈或小品等均可。每表演一个节目,即可加4分。(学生展示过程略)

主持人:宣布“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的各小组的名次及本次的擂主。由得到擂主的那一组的同学介绍他们在本次学习与探究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演讲、比拼、表演等活动给予恰如其分的评定。附录二民族知识比拼竞赛题

1.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传统乐器?()A.满族B.蒙古族C.维吾尔族D.壮族

2.我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自治区是:()A.宁夏回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3.这是一个被誉为“草原骄子”的民族,她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4.把下面各民族与其对应的传统节日连起来:

傣族 蒙古族 苗族 彝族 藏族 回族

泼水节 那达慕大会 龙船节 火把节 旺果节 开斋节

5.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襟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凡鞋帽、胸兜之类,往往都是五色丝线绣上花纹、鸟兽、人物,色彩艳丽。请回答这是哪个民族?(壮族)

6.请说出你知道的一个少数民族的著名歌手。(藏族的才旦卓玛,蒙古族的德德玛、腾格尔)

7.试着说出下面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饮食: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糌粑、奶茶、马奶酒、烤馕、拉面、冷面等)

8.黑龙江省特有的一个民族是:()A.满族B.俄罗斯族C.赫哲族D.鄂伦春族E.朝鲜族

9.男女都穿肥腰长袖大襟衣,颜色以深蓝、黑色为主,男子一般头戴皮帽或毡帽,外穿长袍,腰束一腰带,可放物件。妇女 穿宽领、无袖的长袍。男女均穿靴子,底厚、筒肥大、不分左右脚。这是哪个少数民族?

10.衣服多为青黑色,男子穿长袍和围腰,最有特点的是女子服饰:一套上衣共有三件?D?D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及腕;第二件居中,其袖长仅及肘;外衣是一件无领无袖,短及腰间的夹布坎肩。这样的一套妇女服装需布约三丈。这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蒙古族)

11.嚼槟榔是他们的传统习俗,他们还用槟榔来招待远方的客人。请问这是哪个民族?(壮族)

1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A.藏族

B.蒙古族

C.维吾尔族

D.壮族

13.下面的哪一个少数民族形成的最晚?()A.藏族B.蒙古族C.维吾尔族D.壮族E.回族

14.下面的哪一个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最晚的呢?()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E.广西壮族自治区

附录三学生总结节选

1.这节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学习与探究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课上,由同学来当主持人,学生代表做评委。有各小组的演讲和才艺表演,还有那激烈的“知识大比拼”。每一位同学在课上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尤其是那主持人,先不说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毫不紧张,单说那台词就能使你如痴如醉。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知识大比拼”这个环节,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加分,气氛十分活跃。赢了,也不骄傲;输了,也不气馁。这节课,就好像做游戏一样轻松快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许多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知识。同学们也在快乐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2.今天上的活动课,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代表五个少数民族。每个小组在收集了很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演讲,之后,又进行了民族知识比拼和民族风貌展示,大家受益匪浅。一堂课都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主要是通过擂台赛方式来进行。主持人,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课代表,把这节课组织得很好,既让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情、风俗和他们美丽富饶的家乡,也让我们自己过了把当少数民族的瘾,在民族风貌展示中可以大显身手。我感觉这才是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吧。附录四

〖教案点评〗

纵观整个教案设计,这节学习与探究课的优点是:

1.活动方式得当。通过演讲擂台赛的形式,营造了平等、团结、民主、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我们呈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况、各民族分布区域及他们的风俗习惯、服饰特征等,在学习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的意识,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同时,演讲擂台赛的形式,还能对学生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应对能力在内的多种综合素质进行考查。

2.课改理念突出。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活动的设计理念、教学流程及课堂实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不难看出,教师的着眼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任他们尽情演讲;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任他们全力比拼;提供展示的平台,任他们全方位地表现自我。在活动中,学生蕴藏的无穷潜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张扬。所有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之处在于:就活动的全过程而言,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将活动准备过程(即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中想到的或是遇到的具有探 究性问题展示出来,再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与探讨,时间可以稍长一些,那样活动的内容会更丰富,也更能体现本次学习与探究的实质。

总体来说,这确实是在全新的课改理念下设计的一篇优秀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提高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找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调查采访、阅读课文和讨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对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的曲折、取得的成绩等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通过具体史实的展示,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使历史概念浅显易懂。

通过对**八大主要内容的分析,认识**八大对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积累的过程,高指标等错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通过对十年探索中成就与失误的原因分析,认真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历史规律并认识历史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认识要按规律办事,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教学重点〗

重点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在十年探索中的努力、成就和教训。重点为“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难点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曲折。

〖课前导学〗

进行社会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1956?D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如收集当时的图片、歌曲、影像、顺口溜,阅读当时和以后相关的报纸、文章、小说。采访经历过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物,增加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全班同学分组?D?D“炼钢工人”小组、“种稻农民”小组、“公社成员”小组,分别设计讲解主题,并根据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制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

相互合作,进行历史短剧及劳动模拟的排练。

〖教学渗透点〗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有类似于“大跃进”的做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史料。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将所搜集的资料,以生动的形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历史的再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同时提高对资料的整理及再加工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并充分体现历史的综合教育功能。

开放式教学方法: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网络信息的作用,通过网上论坛及资源共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1956年召开的**八大会议确定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什么说**八大对经济建设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讲授新课

一、**八大

通过表演“情景回放”,介绍**八大的内容、意义及“大跃进”的背景。

旁白课件展示八大会场图片:1956年9月15日,毛主席在八大会议上致开幕词,周总理作了经济报告。„„

新的经济建设方针,就是要为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完成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可是第二年,由于受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八大的既定方针,开始了“大跃进”。„„ 二、八大二次会议及总路线

利用课件介绍八大二次会议及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师引导质疑:社会主义总路线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生1: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生2: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生3: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三、大炼钢铁

凭借大跃进时期音乐、录像的情境设置,如《今年产钢千万吨》,让学生感受热情似火的特殊年代,并质疑。

“炼钢工人”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件《1957年中英钢铁产量比较表》讲解: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 年以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

各个小组同学合作表演,以展现各界群众激情昂扬、“全民大炼钢铁”的热烈场景。

旁白:1958年钢产指标为 1 070万吨。

工人:只要我们使大力、出大汗,就是砸锅献铁,我们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赶超目标。

农民:棉花不用摘,先进山砍树炼钢去!

学生:老师,我家门上的插销我全拿来了。

社员:反正要入社了,这锅、铲都交公炼钢吧。

工人:听说安徽的土法炼钢形势很好。

“炼钢工人”小组展示“土法炼钢”的几幅课件图片,概括总结炼钢场景:“土洋结合”,钢铁厂开足马力,小高炉遍地开花,10月底就高达几百万座。从找矿、运输、炼钢、炼铁、炼焦„„都靠大批群众投入,从中小学生到七八十岁老人,全国高达9000多万人。

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情境,交流介绍社会调查结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进行“大炼钢铁”的调查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1: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生2: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生3: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生4: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生5: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认识: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四、农业大跃进

“种稻农民”小组边展示课件,边进行打擂台、喊口号、移秧并田劳动的场景模拟,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旁白:(课件:1958年粮食、棉花产量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要求5年、3年以至一二年达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

生1:我们要苦战3年,改变面貌!

旁白:(课件: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生2:河南小麦亩产7 320斤。

生3:湖北早稻亩产36 900多斤。

生4:广西中稻亩产13万斤。

生5:福建花生亩产1万多斤。

生6: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了的。

生7: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

旁白:(课件: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为达到高指标,大力推广深翻土地、高度密植、工具改革、养猪积肥等措施。

生8: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呼风唤雨的力量!

生9:我们徐水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2万斤,山药亩产120万斤,白菜重达500斤。

生10:一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旁白配合劳动模拟,介绍将12亩合并成1亩水稻的移秧并田的实例。

模拟动作:犁耙、拔秧、运肥、灌水、鼓风、撒肥、搭架、“庆丰收”、照相、接待参观等。

师让学生表述真实的想法:同学们还有哪些补充?你对这些史实有何看法?

生1:农民表现出了不甘落后和争创奇迹的决心,人们的干劲确实鼓得十足。

生2:他们的竞赛内容不是实际产量的高低,而成了胆量的较量,看谁更敢说谎和浮夸。

生3:看到这些,我只感到不可思议。

生4:《人民画报》封面上坐在稻丛上的那个小姑娘,其实是坐在一只凳子上,被稻穗遮住了。

生5:农民们投入了极大的激情,付出了超乎想像的劳动,农业产量肯定能提高。为什么后来还能饿死人?

生6:大炼钢铁抽走了大部分的壮劳力,就是粮食丰收了,也只能扔在地里烂掉,或草草收割。

生7:深翻土地甚至到了1丈3尺,结果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来年的农作物生长。

生8: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生产关系方面向更高形式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走向“左”的极端,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师带领其他小组同学以“报社记者”的身份对“公社社员”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及公社社员的生产、生活、思想状况。

农1: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堂不如新乐园。

农2:敞开肚皮吃公共食堂当然大家高兴,许多人都说,一生也没有像这两个月吃这样饱的饭。

农3:公社实行全民所有制。男女老少都实行“十六包” 供给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都由公社负责。

农4:要搞穷富拉平:自留地,果树,自养猪、鸡、鸭,生产工具等,都要转归社有;还有部分桌椅、板凳、刀锅、碗筷都无偿归公社食堂。

农5:入社前,我家的猪、羊全宰了吃了,果树也砍了当柴火。

农6:实行军事化,全公社编成了15个营、50个连。还实行房屋公有,搞集体住宿,社员男女老幼分开,按编制集中居住。礼拜六才回家度周末。

农7:全县总动员大炼钢铁,男女老少爬高山,背矿石,大部分妇女也上山了。炼钢积极性是高,可地里庄稼没人收,只有老师带着一些小孩摘一点棉花,拾些谷穗。地里的棉花大部分没有摘下来。

农8:这样吃法长不了。

农9:我家两个强劳动力,养一个孩子;李四家6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劳动力不一样,干活不一样。可供应是一人一份,我家比李四家还少拿三份。

农10:才吃了几个月的饱饭,就又开始吃咸菜了。我家表姑从城里回来,说粮食凭票限量供应,让我找点地瓜干,我也没有啊。

师:利用课件概括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分组讨论:“你支持人民公社的做法吗?”“按劳分配好还是按需分配好?”“共产主义要不要实现?如何实现?”

生1:各地生产水平很不平衡,公社规模太大,平均分配损害富队富社的积极性。

生2:按需分配是按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强的贡献大,得到的报酬反而少。这样的供给制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生3:严重地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水平,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生4:还是按劳分配好,比较公平公正。

生5:共产主义的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更合理,但是,只有产品极大丰富了以后才可能实现。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会妨害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就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产品的增加,也就不利于促进共产主义的实现。生6: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个相当长和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

六、国民经济的调整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

师:“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七、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生1: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必须遵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

生2: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生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

生4: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新闻记者看问题要全面,要头脑冷静,要实事求是。下去采访,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报道什么。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是否真实、是否有理。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研究性学习及作业

登录校园网站,在“学校论坛”中“文科”栏目下的“历史论坛”中,教师提出话题。

师:“大跃进”的年代已经远去,现在很多人把那荒诞离奇的做法当作了有趣的谈资;有的人则对它的严重后果耿耿于怀,给予非议。我想与同学们讨论两点看法。课后,请大家依据网上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建设意见书”。

第一,“大跃进”是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心理下的产物。广大群众满腔热情的冲天干劲也是空前绝后的,他们响应政府的号召,为早日改变城市、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实现工业化、机械化,过上美好生活,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田间地头,甚至十天半月地连续作战,的确创造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奇迹。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不免令人为之感动。这毕竟是一场激荡人心、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试验。其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和纯粹献身的精神,就像绝大多数人都已看到的那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第二,“大跃进”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许多往事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在全局上再也不会出现类似“大跃进”那样违背科学规律的蛮干了。但浮夸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今天,在各地各部门浮夸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统计腐败”和“数字出官”都是不争的事实,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难以治愈的政治慢性病。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发表话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

生1:1958年的天气很好,粮食产量也不错,国库里也存有粮食吧,怎么后来就死了那么多人?

生2:为什么和苏联关系突然恶化?

生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4:位于西部的一个贫困县“豪情万丈”,要建成跟北京、上海一样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花园!

生5:无独有偶,东北地区一个欠发达的县也“不甘示弱”:“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

生6:由于原材料不足,有些工厂不得不时开时停,停工待料;有些建设工程,安了柱子没有房顶,建成了房子没有机器设备,不能及时投入生产。

生7: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不能有急躁情绪,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去武断决策、盲目攀比。

„„

〖教案点评〗

本节常规课,设计不落俗套,独具匠心。漫画、图片穿插期间,问题讨论与小组合作都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学习便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

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历史录像资料,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原因。

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邻里进行采访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

通过相互提问题和相互解答问题,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便于今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现场竞赛逐步学会快速阅读,并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抓住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通过学习“文革”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通过对“文化大革命”起因的分析,认识到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难点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教训。〖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中介绍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本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目,用精炼的语言对十年**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重在事实的阐述,很少有结论性的语言,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本课的内容设置适合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将搜集的材料与教材中的互相印证,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得出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结论,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个性继续发展,探究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愿望强烈,探究过程中理性的思考越来越多。

“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些家长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锻炼,搜集资料获得有用信息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增强。

青少年学生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增强自信,因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安排本课的学习。

教师准备

查找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分析学生可能提到和问到的问题,查找相关书目。

学生准备

自愿组成调查组,采访调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和邻里,了解自己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了解大庆市在“文化大革命”时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状况,将本组的调查整理形成报告,在课堂上通过抽签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果。

〖教法和学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观察、讨论,提出问题并着手解决其他各组提出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发展个性,并初步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环节设计〗

情景进入

三分钟展示:每组组长抽签,由一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具体经过略)

新课探究

第一环节智力大比拼

设计理由:通过课前的材料搜集和整理,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落实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常识性问题。

活动内容:教师设计如下几个题目:

1.自从“我”一公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猜猜“我”是谁?

2.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了好多大事,说出其中的任意两件事。(本题可以由各组互相补充,答对者均可加分)

3.“文化大革命”中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4.我们看起来亲密得像是兄弟,其实各怀鬼胎。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狼狈为奸??互相勾结,一起搞乱形势,都准备抢班夺权。所以后来都被冠以“反革命集团”的恶名。猜猜我们是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以上题目各组学生抢答,答对者给本组加分,成绩累积,到期末进行评定奖励。

第二环节博士站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大革命”中感兴趣的方面设计问题,每组提出的问题限一道。提出后由其他组讨论作答。有争论的时候可以进行辩论。对于各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设计理由: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大多数同学迫切希望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这一环节,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激烈的辩论中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其目的是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由发散到集中,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2.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D?D我的一张大字报》中的“司令部”指的是什么?

3.什么是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武装夺权会产生什么后果?

5.国家主席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说明了什么问题?

6.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7.“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这说明了什么?

可能的回答:“四五运动”是为了祭奠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抗议“四人帮”的革命运动。说明“四人帮”不得人心。

教师准备的资料:四五运动录像。

分析: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自发地采取各种形式悼念总理,但江青等人却倒行逆施,禁止各种悼念周恩来的活动,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不满,导致“四五运动”。它说明人民群众开始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中清醒过来,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逐渐认清了“四人帮”的险恶用心。

8.“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它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哪些重大损失?

可能的回答:“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它摧残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师准备的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损失简表。用翔实的数字进一步说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

9.怎样理解邓小平说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可能的回答:说它有功,是因为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变“坏事”为“好事”。

教师提出的问题:“文化大革命”能否避免?

(学生讨论略)

总结:“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严重的错误,它的起因很复杂,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惨痛的。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把实现社会主义大现代化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中国才会强大。

本课小结

纵观“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错误占主要地位,但正义力量仍然存在,如谭震林等老干部进行的“二月抗争”,周恩来的努力,群众性的“四五运动”;这些力量的存在使得“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知识迁移

就本课中获得的知识,写一篇论文,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教案点评〗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高度灵活,学生的活动余地很大,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和谐。通过小组竞赛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

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改之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充分发挥了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得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

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询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自己制作课件,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

收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图片,制作课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动手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学习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认识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两弹一星”的伟业,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通过对伊拉克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两弹一星”的精神,能分析出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通过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和中国军事发展资料,搜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图片。

2.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整理。

3.指导学生将资料制作成课件。

4.教师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通过录像、图片制造情境,让学生感受。

2.学生参与教学,展示课件并讲解。

3.启发、讨论、辩论穿插于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课件展示:伊拉克战争中,受伤的小男孩在哭喊)同学们,认识画面上的男孩吗?

生:这是美伊战争中,在美国对伊拉克的轰炸中,一个受伤的小男孩哭着喊他的爸爸。

师:这个小男孩的眼泪和正在进行的美伊战争,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对于这场正在进行的战争,我们还不能去评判谁是谁非,今天就让我们的十位同学用事实来告诉我们:战争是什么?

生:(共有十名学生,从自己搜集的美伊战争图片中,选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十名学生依次展示图片,并谈自己的感受)

师:听完同学们的演说,我想我的心情和你们的一样,沉痛、无奈、愤怒。刚才的同学用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战争是什么?

生:战争是一场灾难。

生: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痛苦。

生:我觉得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它带给交战双方的都是痛苦,没有任何好处。

师:对呀,回顾历史的脚步,只要有战争,就有灾难和痛苦。(课件展示: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同学们,还记得画面上的这幕悲剧吗?

生:这是1945年8月,美国为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师: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了原子弹? 讲授新课

生:这是我搜集到的资料。(课件展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和爆炸以及邓稼先、钱学森的图片与资料,简单讲解)

生:我还找到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资料。(课件展示:第一颗氢弹爆炸图片、资料,简单讲解)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两弹一星”?

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

生:不对,是导弹、原子弹和卫星。

师:那么谁说得对呢?

生:(陈述理由略)

师:谁能告诉我,第一颗卫星又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生:(课件展示:中国每一次卫星发射的图片,并讲解)

师:太精彩了,我也跟着学到了好多知识。让我们感谢这几位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制作。

师:(课件展示: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卫星试验时间表)同学们,这几个时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不知你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当时,中国经济困难,科技落后,怎么会有能力研制“两弹一星”?

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奇迹,恰好体现了中国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罗布泊研制原子弹时,生存条件极差,牺牲了很多人。

生: 还有人才,因为我们有邓稼先、钱学森、赵忠尧,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历尽艰辛回到祖国,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为贫穷的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对,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但我们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传统,我们有一批胸怀赤子之心,甘于奉献牺牲,而又才华卓越的科学家,有什么奇迹不可以创造?

师:但是,同学们,你们又想过没有: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是有必要的,两弹虽然没有用过,但不能说它没有作用,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一种作用,一种震慑作用。另外,它也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力量,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生:我们组补充一点,“两弹一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不管它有没有使用过,有了它,中国的地位就提高了,就不会被别人小看。

生:“两弹一星”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证明了中国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过去可以,今天和将来也可以,我们今天可以加入WTO,可以申办奥运成功,明天就一定可以更加辉煌。

师:让你们这一说,我都不用总结了,你们说的比我想的更生动、更感人,特别是最后小组的发言,我听了很激动,他说出了“两弹一星”的精神。

师:(课件展示: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看来,“两弹一星”不仅仅强大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同时还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我,去参观中国的先进武器,了解国防建设新成就,我给你们免费当一回解说员。(录像:1949年、1984年、1999年阅兵式片断,边看边讲解)

生:我还有补充。(课件展示:中国尖端武器并讲解)

师:请问,你参观后第一句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速度太快了。

生:太振奋人心了。

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生:中国,好样的!

生:我觉得还有一定的差距。

师:看来刚才的参观,让我们热血沸腾,无比自豪。而××同学也非常及时地给我们浇了浇冷水,让我们从自满走向理智,中国的路还很远,中国还要不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曾有人说:“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的国防建设已取得不小成就,何不把资金转入经济建设中去??”你对这个人有什么评价?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这个人没有忧患意识,现在虽是和平时期,但不能说就永远没有战争,像海湾战争、波黑问题、今天的伊拉克战争,将来可能还会有战争,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还要不断加强国防建设。

生:中国加强国防建设是为了争取和平,只有我们的国防强大了,我们才会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

师:你们要珍惜和平,并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和平。我们也希望,和平鸽的橄榄枝会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成为一个和平的大家园。

师:但是随着军事的发展,我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军事的高科技化,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来一场唇枪舌战,分成两大组,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略)

师:非常抱歉,我要打断你们,两个组辩得难分难解,可惜时间有限。这样吧,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辩论。

师:本节课已接近尾声,我想要知道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一节课中,你的情感经历是怎样的?”

生:我可以说是喜、怒、哀、乐交集,怒的是挑起战争的侵略者,哀的是战争的受害者,喜、乐的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小结

师: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想想这节课,我一直处于一种享受和感动中。你们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再加上精美的制作,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认知上,都是一种享受。你们对和平的渴望,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对祖国的深情,让我感动。你们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你们的真情,让我欣慰。你们同我们的祖国一样,让我骄傲,我相信将来的你们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两弹一星”,二是“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从整体看,内容过于简单,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本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拓宽,调动学生大量搜集资料,充实本课内容。二是要联系实际,把历史引入学生的身边,使学生有效地去感性认识。三是深入挖掘,如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等。

在教学中,我改了本课的题目,以突出课题性。我认为教材的内容仅仅是给你一个方向,一个课题的方向,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再过多地受教材的束缚,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给的方向,设计出一个课题。而为了这个课题,就需要学生与教师大量补充知识,深入挖掘史实背后的东西,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我没有对本课知识做总结,而是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给予评价,并谈了我在这节课中的感受。我觉得这样比单纯地总结知识,给学生的触动更大,这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

〖教案点评〗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师打破了教材原有框架,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融入自己的立意,对教材的各个环节进行个性化的理解。用美伊“战争回放”导入,而“50年话军事”把“两弹一星”和国防力量新发展综合为一个板块,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历程。

课堂中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演讲语言朴实,更能引起共鸣,而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讲解,同龄人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挥,所反映出的学生的品质与潜能都令人振奋。

本课设计的几个问题独具匠心。如:“战争是什么?”“和平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接近生活,体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对此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最后设计的问题,既给了学生一个评价自己的机会,也是师生间的一次情感交流。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课程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合国的相关知识(溯源、宗旨、职能、作用等)。

2.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及意义。

3.中美关系从恶化到缓和。

4.中美关系的症结(台湾问题)。

5.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发表。

能力目标

1.通过讲述中国从被拒绝在联合国大门之外到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及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纵向、横向、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展示相关影视资料、图片(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毛泽东接见斯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等),培养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台湾问题的讲述,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努力学习,奋起直追,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两岸统一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合国的宗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发表。

难点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中美关系的症结?D?D台湾问题。

〖整体感知〗

一、新中国初期外交环境的恶化

1.美国的孤立、封锁、遏制。

2.中苏关系的恶化。

二、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两步

1.重返联合国。

(1)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2)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美建交。(1)原因。

美国方面: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认识到中国的作用。

中国方面:打破苏联的威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2)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

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教具准备〗

纪实影片:“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美国孤立新中国”“毛泽东接见斯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台湾厅”“于右任的思乡之情”。

1.图片:联合国徽章、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尼克松。

2.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习竞技场。

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反馈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合知识、互助协作的精神。通过及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游戏中学习:找朋友。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建交。将相关内容(如阿尔及利亚、安理会、上海、尼克松、乒乓球等)做成纸板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归属的组别,并说明理由。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渗透、整合。

3.历史探寻:中美关系中的“握手”真相。

将民间津津乐道中美“握手”话题引入课堂,留下悬念,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考证历史事件真相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重返联合国

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出示联合国徽章)

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在宪章上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至今为止,联合国已拥有成员国191个,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不同性质的国家,在联合国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因此美国控制和操纵了联合国,使之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如印巴分治、巴以冲突、朝鲜问题都是美国利用联合国造成的。7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加入,联合国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主要论坛,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否认联合国的地位及职能。

2.中国重返联合国。(播放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纪实片段)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之后,理应由新中国的代表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席位,但是美国执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致使台湾当局得以非法窃据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达20多年。

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美国处于守势。由于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至1971年,已有65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而与台湾当局维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55个。随着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赞成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逐年增多。1971年,毛泽东点将乔冠华为团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时,机场上有一些国家的外交官员和联合国的官员前来迎接。早有200多名记者等待在那里,尽管有美国警察的阻挡,但中国代表团立即被团团围住、拍照、采访,忙得不亦乐乎。关于中国代表团的消息随即被各家电视、广播、报刊作为头号新闻,队员由谁陪同、穿着怎样都做了详细报道,宛如看见了一群“外星人”,其中有家报纸甚至用半版篇幅登载了中国的中山装,并称之为“毛泽东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获得通过。当大会主席宣布“提案通过,立即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两分钟。不少亚非国家表示热烈欢呼,甚至跳起舞来,场面之热烈,情绪之高涨,令人惊叹。同一天,台湾当局宣布台湾“退出”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联合国得到了确立。此外,世界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和所有重要国际组织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一个中国”的原则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发展对华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前提。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前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

1.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的态度: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及经济强国。为实现霸权主义,美国制定了全球扩张的战略计划,中国是亚洲的重心,也是美国称霸世界无法逾越的中间地带。蒋介石正好满足了美国扩张需要。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的态度:孤立中国。(播放抗美援朝片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对华政策,企图将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里。50年代,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发动了朝鲜战争,不久又发动越南战争,从东北和南部威胁中国安全,中美两国直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2.中美关系的缓和。(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

第一,由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等国家的关系,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致使美国一贯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第二,70年代以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美国想通过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增加对付苏联的筹码。

从中国方面来看:

第一,可以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60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控制和操纵中国,遭到拒绝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协议,并在中苏、中蒙边境部署重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可以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播放中苏关系恶化片段)

第三,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乒乓外交。(播放毛泽东接见斯诺、“乒乓外交”和尼克松访华片段)

尼克松上台后,为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尼克松主动表示“想和中国对话”,并在美国的《时代》周刊上公开表示想来中国的意愿,在公开场合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同时在贸易、旅游等方面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中国领导人注意到美国方面接二连三的引人注目的姿态,及时做出了反应。毛泽东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夫妇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问北京。1971年,第31届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中美运动员进行了友好的接触,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是中国采取的松动中美关系的重大步骤。尼克松迅速批准美国运动员赴华邀请,中国利用小小的乒乓球使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被世界誉为“乒乓外交”。

(3)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会谈。全球都对这一历史性事件进行了密切关注。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3.中美关系的症结?D?D台湾问题。(播放课件出示地图)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尽管台湾问题不能够完全决定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势与总体格局,但制约与牵制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双方不得不十分重视台湾问题,对之谨慎处理。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始终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处理台湾问题,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台湾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台湾对于双方的重要性与敏感性。

(1)对中国而言:

政治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顾历史),台湾是中国主权和领土的组成部分。

经济上,台湾海峡是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是“大陆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战略要地,对21世纪中国的崛起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军事上,台湾是东海海域与南海海域军事防御的重要纽带。

(2)对美国而言:

美国为实现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需要,建立了大东亚军事包围圈。东北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驻军韩国,支持亲美的韩国政权。

日本:美国拥有军事基地。

东南亚: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占领了南越和柬埔寨的部分地区,从南面威胁中国的安全。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使之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前沿阵地。

菲律宾:美国拥有重要的军事基地。

从东北亚到南亚,美国对中国构建了一个军事包围圈,而台湾就是这条军事链条上的一把锁,控制台湾就可以控制中国沿海的港口,控制了沿海港口,就能够控制中国。

因此对于双方而言,台湾问题都必须谨慎处理,否则就会使之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拦路虎”。

那么,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是如何协调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呢? 4.《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双方表示坚决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承认,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上海公报》大概是国际法上最奇妙的一个公报,各说各话,互不反驳。

不管美国当时怎么狡猾地使用文字,从1945年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9年企图扼杀新中国,此后执行一系列孤立敌视新中国的做法到主动访问中国,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毕竟做出了让步,使中美关系得到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得到了一个继续发展的空间。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5.中美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了《建交公报》。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至此,美国成为世界上第117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6.知识拓展。

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台湾情结。(播放课件:“台湾厅”“于右任的思乡之情”,根据时间取舍该内容)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思念大陆的妻儿无法释怀,写下了感天撼地、泪迹斑斑的民族长恨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张学良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乡愁中度过的,他在金门参观时用高倍望远镜贪婪地眺望大陆。他说,我还是想念我自个儿的大陆故乡,和平统一是我此生的最大愿望。

播放课件:《七子之歌》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世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7.研究性学习。(根据时间自己取舍该内容)

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揭示:三国、隋唐、元朝、明清时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三、课堂反馈与跟踪

1.学习竞技场。

(1)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有多少?(2)联合国今天的成员国有多少个?(3)下列哪一位没有任过联合国秘书长? A.吴丹 B.安南 C.加利 D.鲍威尔

(4)你知道三个联合国城吗??(5)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联大是第届。

(6)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

A.乒乓外交

B.尼克松访华

C.《上海公报》的发表

D.毛泽东接见斯诺

(7)乒乓外交与哪一事件有关??()

A.中苏关系

B.一国两制

C.中美关系

D.统一

2.在游戏中学习:找朋友。

请将下列有关的事件、时间、地名、人物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两组朋友,并说明你的理由。

中美关系 联合国

琉球 阿尔及利亚 尼克松 周恩来 26 日内瓦

《上海公报》 乔冠华 乒乓球 安南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课程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活动目标〗

通过搜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并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寻找自己身边的人(主要是同学)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尊敬的品德。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及社会调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进行准备。

1.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四个小组,分别命名为“王进喜小组”“焦裕禄小组”“邓稼先小组”“雷锋小组”。每小组十余人,自行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活动。

2.各组负责收集其中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观看影视片、进行社会调查等),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由组长将这些资料汇总,制定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对需要制定课件的小组进行相应的指导。每小组的活动时间为5分钟左右,选出小组上台展示的学生和主持人。

3.对于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品质,进行一定的思考,形成一定的认识。

4.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每人都要有相关的资料及心得体会。

5.由各小组推荐评委一名,组成评审团,进行各小组活动评比。评审团要根据本课内容、形式等制定评比标准并制出评比表格一张。

6.教师要多渠道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总揽全局,精心设计问题。

〖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人民中间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人物是我们对爱国主义理解的最好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焦裕禄同志的一生为国为民,不辞劳瘁,身患绝症,仍心系兰考,感人至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鼓舞了多少青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刻苦钻研,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的事迹又激励着多少人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奋勇攀登;用自己的身体搅拌用以压制井喷水泥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铁人”王进喜„„这些英雄人物告诉我们,欲振兴中华,只有全力拼搏。这些创业年代的英雄,代表着我们时代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英雄,和他们对话。

在学生具体活动之前,教师说明本节课分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四个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现四位英雄人物的风貌;后一部分,师生共同参与,对英雄的事迹精神进行内化。各小组的活动要进行评比,评审团的同学要公布小组评比标准,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本次活动最佳小组、金点子发言人、最踊跃发言人。

各组活动展示

王进喜小组

主持人首先简单介绍本小组活动的过程、方法及成果,然后进行活动展示。

四名学生饱满激情地演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锦绣河山美如画„„铁人精神传天下„„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慷慨激昂的歌词,斗志昂扬的旋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之后,一学生播放电影《创业》的片断,满含激情地介绍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重点突出油井发生井喷,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用以压制井喷的水泥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感人场面。播放与演讲同时进行,学生犹如置身其中,无不为王进喜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动容。

焦裕禄小组

主持人介绍本小组两周以来,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出翔实可靠的社会调查报告,然后进行展示。

一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他们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他们深入社会调查,发现青岛市流亭附近有很多木器厂,他们所需的泡桐树80%来自兰考,这些木器厂将泡桐树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出口日本。

另一学生在大屏幕上打出焦裕禄手迹:“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然后饱含激情地介绍焦裕禄同志当年在兰考这个最困难的县造福千秋的事迹:为了改变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焦裕禄提倡种植泡桐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兰考境内长满了成片成网的泡桐树,全县半数以上的耕地实行了农桐间作,一亩地每年仅泡桐树就可增值300多元。所以至今在兰考仍传唱一首民歌:“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邓稼先小组

一学生向其他小组提问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发展,学生回答(略)。然后演讲《做人就做这样的人》,介绍邓稼先作为一名世界上非常出色的科学家,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舍荣华名禄,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大西北奋斗几十年的感人历程。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发出一种呼应: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雷锋小组

主持人介绍:雷锋的事迹我们非常熟悉,因此,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世界七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学雷锋的。

一学生上台介绍:1994年3月,在辽宁大连的一家日本独资企业?D?D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推出了一项学雷锋的创举?D?D“雷锋卡”。“雷锋卡”对员工的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遵守规定、团结互助方面进行考核,半年一次,作为对获卡人的精神鼓励,作为职工升级和表彰的评价基准。在日本,有森藤悟、桥本幸夫等编译的《雷锋物语》。在抚顺雷锋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几位美国人留下了这样的话(译文):“雷锋的精神就像一滴油,他能覆盖整个大洋,使世界更加平静。”

一学生上台配乐诗朗诵:《雷锋是一支歌》。“从中国的幼儿园,唱到美国的西点军校„„谁说雷锋不见了,请听这跨世纪的歌声。”

最后,本小组提议全班同学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结束前部分活动。讨论、内化的过程

教师:充分肯定四个小组的出色表现,对“焦裕禄小组”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的行为进行大力表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引导学生对四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形成一个整体的轮廓,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指出,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不平凡的品质内化为我们成长中的指导和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当时已大大不同,这必然也会使我们用和以往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具体谈谈应如何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身谈起,切勿一味“高谈阔论”,要谈到实处。(学生回答踊跃,不一一列举,仅选其中一位复述)

学生回答:通过对这四位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远大的理想,所以我谈的心得主题就是:“学习英雄,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是一种精神现象。

理想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崇高的理想是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才有坚定的信心、不屈不挠的毅力。《国际歌》中“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壮烈歌词和高亢旋律,不知推动了多少人为之去奋斗,写下了一篇篇壮丽诗篇。烽火硝烟散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主义理想同样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英雄模范。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他们之所以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凡业绩,是因为他们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灿烂的前景在向我们招手,美好的理想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信心和力量,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理想的旗帜下,奋勇拼搏吧!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提示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这一问题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进而导出第二个问题:寻找自己身边的英雄,以他们为例,谈谈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者)

学生(仅选其中一位复述):我今天想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位创业英雄“海尔首席执政官?D?D张瑞敏”。

16年间能够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在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变成年营业额406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无论从其个人还是他所在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奇迹。1996年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给张瑞敏颁发了全球服务领域最高荣誉“五星钻石个人终身成就奖”,他成为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大陆获得者;1999年英国《金融时报》将张瑞敏排在“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的第26位。海尔集团的“动作”被当做哈佛商学院的教案。2000年10月,张瑞敏又成为第一位登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讲台的亚洲企业家。2000年第二期的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球家电企业10强,海尔集团位列第九,是中国唯一入选企业。张瑞敏是我们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张瑞敏曾经说过,16年的高速增长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断创新。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观念,以及企业结构,都要不断创新,否则就会生“大企业病”;另一个因素就是目标要远,搭建全球架构,组建跨国公司,创出世界名牌,进入500强。当然,苦干实干是任何一个时期创业者都必须具备的,张瑞敏也不例外。

海尔成功了,海尔发展的领域、空间更大了。张瑞敏成功了,他走的路更开阔、更坚定。张瑞敏就是我们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创业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师:这两个问题讨论回答结束后,进行一定的小结,指出无论是创业年代的英雄,还是今天的创业者,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性: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品德、坚韧的意志、不懈的追求、务实的工作,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他们的丰功伟业,就是要以他们为榜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自己的正确人生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若时间允许,可再指出,绝大部分英雄都是由平凡的人成长起来的,由此引导学生要多向周围的同学学习,树立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风气。

〖活动总结〗

先由学生谈这次活动课的感受。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小结:通过本节活动课,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处理信息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拓展,尤其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大大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基础上,我们了解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并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和指导,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同学们,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的骄傲,也是老师的骄傲,每一个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祝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一帆风顺。

最后,评审团根据前部分各组的表现和后部分个人发言情况进行总评定,公布最佳小组和个人名单。奖品:英雄人物邮票。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这种课型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观点可以不尽苟同。因此,自使用新教材以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这种课型是学生比较感兴趣和乐于接受的。但这四位英雄人物确实离我们,尤其是大都市的孩子有些遥远。而调查又显示,学生关注现实远胜于关注历史,因此,如何把本课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而不是流于形式、限于空洞的说教,是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贴近现实,用事实说话,并在他们准备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焦裕禄小组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课堂上学生们以不同形式显示自我,敞开思想进行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出我之所见。虽然有些做法、说法还很幼稚,但我认为体现了“各尽所能”,这就足够了。

〖教案点评〗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

(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0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0 文化艺术和体

育教案

第20

文化艺术和体育

内容提要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建国0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成就辉煌。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会。从此,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XX年,在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XX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取得了XX年夏季奥运会(第29届)的主办权。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掌握

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煌

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作品,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大赛事中的夺冠人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本图片和外网络等历史资源,收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体育明星等相关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

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Z。xx。]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体育事业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溯源固本立志奉献

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

文艺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事业的成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

教学难点

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

组织学生阅读99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但要注意从讨论时间、思维理念等方面予以调控。)

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和体育健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

文学的繁荣

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A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B丰富:新旧社会交替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批《班主任》之类的好作品。)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艺术的发展。

1你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

(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方面的形式,还有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形式。)

2根据100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为什么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演出时,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

(他个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作品本身质量很高,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还得到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B你还可以从这张图片中感受到周恩来怎样的人品?

(作为国务院总理要日理万机,他却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来观看演出,说明他对人民大众文艺事业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无比关心。照相时,他谦虚地站立在郭沫若身后,甘居平凡之位,却在平凡之中流露出不平凡的伟大,这就是一代伟人令人敬仰的风范!)

3请一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100页“文献资料•艾青的诗句”,提问:这些诗句中的“出发”和“到达”说明了作者的心境怎么样?

(出发=事业的开始,到达=事业成功。诗人借水手之口,表达了渴求事业成功的心境。)

4组织学生根据101页“动脑筋”:谁的做法正确?

(女生做得对,因为她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脚踏实地学好各门功。对于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她能合理安排时间,并且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阅读、练笔,准备好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男生的做法不可取。他也许会有偶然的收获,但基础太单薄,就象在沙滩上堆积砖瓦,最终是建不成高楼大厦的。)

•教师小结、过渡: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学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哪个行业,只要真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象郭沫若、老舍等文学大师那样,从文化知识开始,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为了事业不懈地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A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国际体坛上卷起一阵阵“中国旋风”,获得大把大把的金牌。振奋了民族精神,张扬了国威。B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屡建功勋。容国团、许海峰、李宁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就象那长江后浪推前浪,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2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A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B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发展体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体育的发展,使民族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

•教师画龙点睛:我国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作用中不断崛起。我坚信,到了XX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全世界将欣喜地观赏到中国龙在东方盘旋升腾的壮观场面。

练习巩固

关于本103页的“练一练”,应提示学生分三点回答:

A从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来说,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B从典型的事例来说,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国际体坛上卷起一阵阵“中国旋风”,获得大把大把的金牌。在悉尼举行的XX年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三,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弘扬了国威。今年,第28届奥运会即将在雅典举行,我国体育健儿正在厉兵秣马,届时能够展现怎样的风采,应当不会辜负人们的厚望。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举世瞩目,所以越来越得到国际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XX年将由北京承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根据103页“动脑筋”:你愿为XX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希望大家学好各门功,特别要从上好日常的体育做起,自觉提高身体素质,学好外语,学好计算机技术,争取成为奥运会的运动员或志愿者。大家还要积极动员亲邻好友为XX年奥运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总之,要在XX年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体育水平高、人文素养好、环境景观美,三位一体的全新的大中国形象。2完成《历史填图册》26页的题目。

3提醒学生预习下一。

当堂检测: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篇: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编教案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知道中共“七大”的召开,进一步表明中共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收集资料,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思考回答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 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挂图,制作投影胶片,准备歌曲磁带、录音机。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准备辩论主题与辞令。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投影片,通过阅读资料、辩论等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调节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主要内容:

A.毛泽东报告

B.政治路线:放手(),壮大(),领导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的新中国。

C.指导思想:()

D.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教学过程〗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伟大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引出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14日)

问: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师: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

那么,我们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呢?

引出中共“七大”。(板书课题)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目内容,勾划出本目的主要内容,并选择两三位同学陈述、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陈述板书: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毛泽东的报告

政治路线:放手(),壮大(),领导人民(),解放(),建立

主要内容:一个()、()、()、()、()的新中国。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出示资料(投影)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在大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毛泽东在大会预备会议上说:这次大会的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阵线,我们的队伍。我们要有一个团结的队伍去打倒我们的敌人,争取胜利;而队伍中间最主要的、起领导作用的,是我们的党。没有我们的党,中国人民要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大会闭幕词中,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根据地军民将抗战进行到底。

学生阅读有关内容,体会“团结、胜利”的含义,认识会议的作用。

根据资料拓展:中共十六大有代表2134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

拓展:同学们还知道我党历史上的哪些重要会议?(自由发言)

师简单评价,给予鼓励。

情绪调节:同学们,大家喜欢唱歌吗?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歌呢?(学生回答,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演唱展示)

老师也有一首喜爱的歌,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

问: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请告诉大家。

能不能说一下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展示图片“卢沟桥事变”,让学生认识。

教师说明: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1945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八个年头,中国人民和其他各国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最终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1.分组学习,了解基本史实;

2.观察图片(课本插图:“八路军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及“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阅读小字介绍。(点到为止: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3.齐声朗读本目最后一段,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堂辩论

确定辩题:正方――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反方――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洗雪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分组抽签:分男女两个小组,抽签选择辩题。推选几位同学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判。

总结归纳

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归纳:正如正方同学所言,一般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并对反方同学的精彩辩论进行鼓励。

自由论坛

各位同学,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各条因素。

内容小结

请几位勇于表现的同学以不同方式进行小结――以时间为序;以本课重要内容为线索;以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为线索;以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来切入进行小结……

课后测评(投影)

1.请把你看过或读过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或书籍介绍给大家。

2.宝岛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强行割占整整半个世纪之久的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1)请列出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史实;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3)台湾的主要民族有哪些?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4)台湾有哪些矿产资源?有哪些风景名胜?

准备性作业

下节课是活动课――“抗日歌曲大联唱”,把课本中提示的歌曲分给各小组,要求精心准备,下节课进行小组比赛。

〖教案点评〗

教学设计在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以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切入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在进入新课后,通过投影展示有关资料,对两次会议都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史观今、以今推古,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史鉴今、服务现实的意识。通过学生阅读有关课文内容,利用挂图、投影片、歌曲录音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认识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期间,还通过学生上讲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和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录音,来调节学生情绪、创设情景、联系史实。并当堂设置辩论,对大家已普遍认同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散等创新思维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展示了学生的胆识和才华,又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在最后,一方面设计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课后测评,从历史学科向政治、地

理、旅游等其他领域延伸,以体现“跨学科综合”的课改理念。另一方面又布置了关于下一节活动探究课的“准备性作业”,在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作业观念。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创新点和令人借鉴之处。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 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知道《申报》和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 温故知新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间结束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一、知识目标 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导学案 新人教版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自主学习】 一、文学的繁荣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

    初二历史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教案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初二历史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文学艺术(下)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0课 文学艺术(下)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书法家及其名作阎立本、吴道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