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7课__解放战争教案 4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抗战的胜利》,资料: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请问:抗战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漫画:《磨好刀再杀》。
第17课 解放战争
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阅读材料,分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意图: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目的:缓兵之计
一、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
1、背景: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2、努力:
(1)重庆谈判:(2)政治协商会议 思考:
1)中共为什么要参加重庆谈判? 2)谈判达成了哪些协议? 3)有没有未达成的协议?
4)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有利于人民的决议是否得到实行?答(略)
同学们阅读课文,指出1946.6、1947,6、1948.9、1949.4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指出内战的阶段。二:国共内战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问:(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哪些军事胜利? 结合图示讲解。
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思考: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 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 内线又指什么? 图示讲解: 意义 :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国
图示:共双方兵力变化 1946年6月,国民党430万、共产党 130万;1948年秋,国民党365万、共产党 280万。
表明;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一1949.1)
图示:三大战役
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基本胜利阶段(1949.4-10)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到1949年初国共两党对中国时局的发展各自态度是什么? 国: 共:
阅读材料:
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对中共和谈态度存有疑虑,就找个话题试探毛泽东:“毛
先生,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不知他话中的含义,随口答道:“晓得些,只是晓得一些。”刘斐问:“您是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大笑起来,话中有话地说:“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泽东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勿攻安庆,和谈期间不发生任何进攻性战斗。
思考: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争取与国民党和谈?
[提示]: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1)标志:
(2)历史意义:
中国: 世界: 理论:
(3)胜利原因: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遭受了百年屈辱,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失败了,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齐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史上曾称“虎踞龙盘”之地.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 附:板书设计: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中共争取和平的努力
1、背景:
2、努力:
(1)重庆谈判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二、国共内战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一1949.1)
4、基本胜利阶段(1949.4-10)
(1)标志:
(2)胜利原因:(3)历史意义: 中国: 世界: 理论:
作业:
第二篇:《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
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
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
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重庆谈判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 一6个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
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平与内战采取何种态度?
3、重庆谈判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派了哪些代表人物?
4、重庆谈判成果如何?
5、蒋介石是怎样破坏谈判成果的?
6、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要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知识,也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二)、三大战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1 948年9月一1 949年1月发生了哪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的领导人分别是哪些人?
3、三大战役的战况如何?分别取得什么战果?
4、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地图,以加深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和归纳纳分析能力。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三)、渡江战役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问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指的是什么部队,穷寇又指的是谁? 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解读资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反馈巩固 根据板书总结,按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随机确定一些简洁的小题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第四环节:引导综合,适当拓展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打败拥有美式装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2、回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结合历史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深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达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
第三篇:解放战争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二)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
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把握历
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
意义: 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
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
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
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是空前的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努力;
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小结]:(略)[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
一地区()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
“转折点”是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二、材料题
材料1 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①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②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③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
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为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回答: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D
二、材料题
①材料1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2没收地主土地,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3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4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篇: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解放战争》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八课,是单元之末。解放战争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的诞生。在教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地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作了如下的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材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技能:
1)通过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国民党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2)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括,使学生们联想到政治学上的一个规律——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终结,是建立独立自主新中国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使学生认识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利用巩固性原则和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的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只有这样的政党采取的政策和方针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著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历史史实更加具有生动性)、问题探究法(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针对本节课程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本节难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潜伏》的片段,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策略和心理状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余则成会背叛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呢?这样带着问题,而导入今天的解放战争的学习。
2.新课讲解
(1)内战爆发
运用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内国际形式及矛盾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式以及各种力量的斗争。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从而认识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和平诚意以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4)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式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式,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2)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的发展的意义。(探究活动)(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通过对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和谈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2)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电影《渡江战役》片段,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第五篇: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思想教育:
1、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国民党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动的阶级本质,而其腐朽的统治正是它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说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双方围绕和平谈判而展开的斗争,培养学生从复杂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新民主革命斗争的回顾,培养学生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难点知识:对新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分析、概括。[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三大战役的概况和意义。
[讲授新课]:
一.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内容、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二.国共和平谈判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国共和平谈判:
思考:国共和平谈判的背景?主张?结果?
背景:①三大决战的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的决定;②蒋的求和声明;③中共为尽早实现国内和平。
主张:①蒋---以和谈作缓兵之计;②李---和中共划江而治;③共---为尽早结束战争,揭露蒋的阴谋。
结果:虽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蒋没有签字,和平的阴谋被揭穿。
思考:引用课本71页材料分析国民党的假和平的阴谋。
2.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4用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客观上: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上: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③走经过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④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⑥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思考:中国近代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曾提出过哪些不同的救国方案?结果怎样?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提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小结]:(略)
[作业]:
一、选择题
1、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A、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B、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D、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1948年,蒋介石曾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这反映了()A、国民党的腐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垮台
B、国民党军队起义导致国民党失败 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迫使蒋介石下野
D、国民党内反蒋势力不断增长 3、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主要都是为了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D、以和谈换取部署作战的时间
4、标志着国民政府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A、三大战役结束 B、蒋介石下野
C、北平和谈失败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核心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问答题
1949年北平和谈与1945年重庆谈判背景和结果有哪些不同以及共同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D
5、D
二、问答题
背景不同: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从扶蒋反共立场出发,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中共中央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号,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1949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加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的苦难,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表示愿意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开始了北平和谈。两次谈判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但是目的都不在真正谈判;而中国共产党接受谈判要求,都是出于争取和平的愿望。
结果不同: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规定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虽然共产党方面作出重大让步,但仍未能达成协议。按照《双十协定》规定,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府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则不同,4月初,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代表团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以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被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揭穿了;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推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两次谈判都由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真实目的而无法真正进行或贯彻。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