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20: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旁白):这里是新华社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新华社人民广播电台,有重要消息宣告:今天,是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仍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教师出示:第17课 内战烽火

二、演绎历史 情境一

(旁白):1945年8月,陕北延安。

学生(周恩来):主席,这里有两份急电。一份是我地下党窃获的情报,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积极支持下,正把大批军队从大西北、大西南运往东北、华北、华中各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另一份是蒋委员长给我党中央发的急电。

学生(毛泽东接过电报):看来蒋委员长再也坐不住了。(旁白):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旁白):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之一。从字面上看,蒋介石“诚心诚意”,“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毛泽东敢不敢去重庆赴“鸿门宴”? 情境二

地点:国民党陪都重庆。

时间:1945年8月。

人物:《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及其编委。

学生(陶希圣对其下属的训话):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情境三 地点:国民党陪都重庆。

时间:1945年8月。

人物:《中央日报》总编陶希圣、陈立夫。

学生(陶希圣和陈立夫的谈话):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情境四

(旁白):1945年8月20日、23日,中共中央再次收到蒋介石电邀毛泽东的电报。

地点: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时间:1945年8月23日。

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学生(任弼时):我坚决不同意。

学生(朱德):这分明是一个“鸿门宴”。

学生(周恩来):不去,这中老蒋的下怀。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强加在我们共产党头上。

学生(刘少奇):去,我们必须做好去的准备。

学生(毛泽东):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这是大势所趋。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为了更好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为了唤醒广大人民,我毛泽东愿冒这个险。情境五

(旁白):1945年8月28日新华社重庆电。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受到各界人民的欢迎。毛泽东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学生(毛泽东):我们是期盼和平、民主、团结而来;是为了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来;是为广交朋友而来。(旁白):另据报道:重庆各大报刊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重要评论,毛泽东敢冒风险来重庆是“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中共已经在政治上占据了谈判的主动权。

三、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图片。

教师提问:你能从图片中找出毛泽东和周恩来吗?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谈判最后的结果如何? 学生:讨论、识图略。

学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学生:为了欺骗人民。学生:为了欺骗世界舆论。教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

教师:经过40多天惊心动魄的较量,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正式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1946年6月,蒋介石单方撕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教师:播放《中原突围》片断。

教师: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 学生: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学生: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作战方针。

学生: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一百多座城市,歼敌7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教师: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败后,不得不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教师:播放《巍巍昆仑》《孟良崮战役》片断。教师: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 学生: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同敌人周旋,在5个月中,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歼敌3万多人,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学生:陈毅率领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教师: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教师出示:《挺进大别山》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大别山位于哪几个省的交界处?请在图中填出正确的省名。

②在图中画出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进攻的方向,并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

③结合地图说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当时有何重要的战略意义。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教师:出示板书。前奏:重庆谈判

爆发: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四、实践创新

1.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有正义感的记者,你将从几个方面来报道重庆谈判?怎样让人了解重庆谈判的真相?(学生活动略)2.诗咏比赛。

教师: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她就是重庆谈判期间,各界传诵的不朽历史名篇──《沁园春·雪》。学生:活动比赛。师生:共同评定优胜者。

第二篇: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 :

(1)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3)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2 教学难点

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新知介绍

一、内战的爆发

1. 重庆谈判

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1)目的

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

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3. 内战爆发:

(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2)战术:运动战

(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战略反攻: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 战略决战: 提问:中共发动了哪三次战役?了解每个战役的经过,三大战役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回答,老师归纳。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老师提问: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大溃败,蒋介石又提出“求和”声明,国共进行谈判,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呢?学生阅读回答,老师归纳。

1.北平谈判:1949年

国民党目的:拖延内战准备时间

共产党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新民主主义胜利在国内国际方面的意义。学生回答。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意义:

①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②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课后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1)复习总结

1.区别内战前后国共两党斗争的不同方式

(1)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是国共双方围绕和平、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时期。

(2)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国共双方围绕着和平、民主而进行军事斗争时期。

2.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3.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答案提示:(1)①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②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③战略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④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作战,基本解放全国。

4.解放战争后期,在山西的白云观蒋介石曾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

(2)课堂练习

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 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 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 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 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3.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头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战略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第三篇:《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

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

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

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重庆谈判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 一6个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

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平与内战采取何种态度?

3、重庆谈判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派了哪些代表人物?

4、重庆谈判成果如何?

5、蒋介石是怎样破坏谈判成果的?

6、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要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知识,也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二)、三大战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1 948年9月一1 949年1月发生了哪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的领导人分别是哪些人?

3、三大战役的战况如何?分别取得什么战果?

4、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地图,以加深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和归纳纳分析能力。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三)、渡江战役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问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指的是什么部队,穷寇又指的是谁? 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解读资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反馈巩固 根据板书总结,按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随机确定一些简洁的小题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第四环节:引导综合,适当拓展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打败拥有美式装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2、回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结合历史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怎样的认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深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达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

第四篇:解放战争教案

第三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二)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

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把握历

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

意义: 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

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

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

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是空前的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努力;

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小结]:(略)[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

一地区()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

“转折点”是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二、材料题

材料1 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①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②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③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

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为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回答: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D

二、材料题

①材料1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2没收地主土地,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3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4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篇: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解放战争》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八课,是单元之末。解放战争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的诞生。在教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地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作了如下的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材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技能:

1)通过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国民党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2)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括,使学生们联想到政治学上的一个规律——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终结,是建立独立自主新中国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使学生认识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利用巩固性原则和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的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只有这样的政党采取的政策和方针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著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历史史实更加具有生动性)、问题探究法(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针对本节课程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本节难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潜伏》的片段,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策略和心理状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余则成会背叛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呢?这样带着问题,而导入今天的解放战争的学习。

2.新课讲解

(1)内战爆发

运用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内国际形式及矛盾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式以及各种力量的斗争。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从而认识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和平诚意以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4)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式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式,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2)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的发展的意义。(探究活动)(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通过对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和谈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2)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电影《渡江战役》片段,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下载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7 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的]:基础知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北平和平谈判;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

    第17课__解放战争教案 4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如果要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即将脱离贫穷落后,忍痛挨打的旧社会局面,开创一个举世瞩目的雄伟篇章;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揭开了新中国成立的序幕,......

    解放战争有感

    解放战争有感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观解放战争一书,对我感触最大的,我想就是这句古话了。解放战争这本书不仅全方面的撰写出了1945年到1949年这四年解放......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是不能用军事攻势来计算的,是人民的选择,人心的选择。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

    解放战争 读书笔记

    《解放战争(套装上下册)》作者是王树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它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以生动的笔墨描写和展现出抗日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解放战争》读后感[定稿]

    《解放战争》读后感 加强党性教育,有不少方法。我觉得,浦东新区人大机关组织新老党员,读优秀书籍,写心得体会,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读《解放战争》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