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

时间:2019-05-12 18:1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

第一篇: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

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

南开大学文学院 徐江

语文课,是让学生聪明的课。

然而“愚化倾向”却是中学语文课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愚化”指什么以及怎样克服,我将在本文结合具体问题进行阐述。

一、没有教会学生“不知人”、“不论世”就能读懂作品

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4期《专题》栏内《<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文中说:“

一、借助各种资料媒介,做好学习准备;

二、由检查学习准备情况导入;

三、交待本文写作背景;

四、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该设计明确强调——文章“洋溢着闲适的诗意心情”,并且告诫读者“千万不要把这话(指“少吾两人”)理解为愤世嫉俗的牢骚——这样理解才大煞了此时此地的良辰美景呢!”要看到苏轼“达观”、“潇洒”、“从容”地“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

以世俗对苏轼性格定论作标签,进行所谓“知人论世”式的套解,而不顾及文本自身所透示出来的信息,从而消解了在阅读中生成认识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被歪曲了的概念化结论,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教学现象。前面所提有关《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与这种倾向进行对抗,我主张反其道而教之。一不介绍其他资料,二不要求预习,三不讲究什么导入,四不交待什么写作背景。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百十字的文章细嚼慢咽来研究文本提供的一切信息,甚至某个字的背后蕴涵都要认真品味,从而在文本提供的事态“表现”里认识事件的“表现性”。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不知苏轼是何许人也,更不知他被贬黄州。我只把他看作是一个夜游承天寺的人。且看文中所记此人夜游承天寺之“表现”及其“表现性”。

从事的时间上看,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历史知识甚少的人无从考究“元丰六年”是个啥年岁,且不去管它。但这“十月十二日”,我知道它表现出那事的发生是在一个深秋。“夜”,“解衣欲睡”,可知不但是深秋,而且是在“深夜”,人们都已开始睡觉了。“深秋深夜”,在承天寺夜游,说明游者连秋寒侵袭都不顾及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不宁静的程度。

从地点上看,是在承天寺。寺院,是人们修行养性之地,是“空”、“定”之所。游者在这清静之地,心情且不宁静,他时时刻刻都在念着“吾”,这更说明他无法摆脱人世间各种事情的干扰和牵挂。

再从具体的情景上看,这位游者是因“月色入户”而睡不下的。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令人“思乡思亲”的文学意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所以,从“月色入户”而不能安寝看,这位游者显然是内心里思绪绵绵不绝。想什么呢?无非是家乡、亲人、还有自己过去某些经历或现在的处境而已。“欣然起行”,“欣然”与其理解为高兴,莫不如说一种心理亢奋或者说心血来潮。“起”,是“解衣”后之复起,因“月”而“起”这是一种“躁”的表现。“行”,是起来走动走动,徘徊、踱步,显然并不知往哪里走。这从后边“念无与为乐者”心理自白可以看得很清楚。“念”字表现出这位游者在踱步时的心理活动,他在思索着身边的一切,试图找到可以“为乐”者,这种“找乐”的心理正说明此时“无乐”。在自己身边他找不到可以为乐之人或事由,这正是寂寞、孤独、无聊的表现。“遂至承天寺”,“遂”字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境,是对现实的被动顺从。很显然,要是有“为乐者”深更半夜未必一定去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这两句话中那“寻”、“亦”两字都颇有意味,需要细细体会。“寻”,有“探”的意味,是一种“未知”状态。所以,“寻”字表现出一种怀着不安、疑惑去找的心理。因为苏轼不知道张怀民是否在寺中,是否已睡下。倘若将“寻”字换作“见”字,那心理活动就又不一样了,目标明确,情态单纯。所以,这“寻”的行为是一种纷乱无奈思绪下的选择,是身边“无与为乐”情况下的选择。“亦”字,与“寻”字相呼应,是“见”到张怀民“未寝”后心情有点放松的心理反应,并把张怀民与自己同样的表现作相同的联想、判断——“张怀民看来和我一样也睡不着”。“相与”,表现出两人意气相投,同病相怜,互宽互勉。

文中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一幅水墨画,除了白就是黑。这里面也是有内涵的,寺空月冷,竹柏影叠。从游者勾勒出的这张《寺庭步月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孤洁情怀之中,充满了怅然甚至有形影相弔,顾影自怜的悲楚。“寺空月色清,人尽我自行。眼前何所在,惟有竹与柏。”这就是画的意境概括,颇有点儿象征意味。特立独行,以竹柏自况。画境寂冷,哪里是“洋溢着闲适的诗意心情”?

至于小记最后两句话,更是一种禅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把此时此景与社会现实作了一个同异比较。境相同,人相异。现实的世俗世界里“少”吾人,其实就是说吾人对于那个世界来说是“多余”的。这说明他的“心”并未如“止水”,他在叹自己不为世容,不为世用。统观全文这是一首怀才不遇、见弃于世之人共同的自叹、自艾、自嘲的散曲。

通过此番解读,我要告诉学生:作为一个解读者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文化积累和文本联系起来才行。就以方才我解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应该看到这里有关于季节、佛学、构图想象以及特定的语感能力诸方面的积累。我们的语文文本欣赏解读正是进行这种积累及应用的实际训练。记叙文解读应该恪守这样的规律——循着文本中事相的表现,“逆序”再现所叙述事情的发生过程,使解读者成为一个“在场者”,并思考这些事相的潜在意蕴。然而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这个探索的过程,面对一篇创造性地记录了历史真实、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记叙性作品,教师们通常都是先入为主地将“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时代特点”等与直接的文本阅读能力培养无啥关系的内容灌输下去,使学生在未读之前或者说没有自己的理解之前,就已有了一个横亘在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先于自己体验的结论。这无疑将在很大成度上取消了他们在文本语言文字的引领下成为作者所叙事实在场观察者的思维过程。比如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把前边所述直接面对文本的训练过程跳过去,简单地以“知人论世”法直截了当地把苏轼仕途不得意,特别是被贬黄州做“闲官”这样的背景告诉学生,使学生直接套用解释,实际上就跳过了解的过程,减少了解读的生成性,使学生由“文字符号”——“事相”(表现)——“表现性”的思维空间空了。这就是一种愚化教育。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愚蠢。

二、思维能力启发的缺失

《中国石拱桥》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对这篇文章,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很少有老师作质疑性教学探究。当这样教出的学生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来到我的写作课堂上,面对我关于这篇文章质疑性的提问,他们感到茫然无措——中国的石拱桥建筑成就辉煌是归因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吗?这是茅以升谈及石拱桥的辉煌时所首肯的。

我向学生指出,当提出中国石拱桥如何如何辉煌时,这个话语内涵就意味着是作一种国际比较。这样的话就有可怀疑的问题了,外国的石拱桥不发达难道外国的劳动人民就不勤劳、不智慧吗?当然不是。有位叫杨迪的同学说:“埃及的金字塔见证着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谈论起人类早期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哪怕是其中比较晚一点儿的巴比伦文明,人们都会神采飞扬,那里的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不容抹煞的。”我引述学生的话语只在说明,学生的知识面是很宽的,但是他们却不能运用这些知识比照茅以升的分析对他提出怀疑和质询。

既然大家是勤劳智慧的,为何我国的石拱桥独铸辉煌呢?

我告诉学生,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它们有某种相同的因素但又有不同的特点时,那么这个相同的因素对于那个不同的特点从比较上讲就不具有什么规定的意义了。因此,若有效回答为何形成那个“不同的特点”,就必须寻求两者之间的不同因素。这是重要的思维教育。比如说,我国的南方竹乡,人们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竹子的影子,竹编工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北方则不行。是因为北方劳动人民不勤劳不智慧吗?显然不是。北方盛产小麦,而一根根的麦杆在北方大嫂大婶的手中又可化成精致绝伦的麦杆工艺品,南方人又无法与之匹敌。是人们的生存条件向生存着的人们提出相关的挑战,生存生活的需要造就了劳动,造就了劳动的人。尼泊尔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坡上,石料可谓丰富了,然而尼泊尔永远不会有著称于世的石拱桥建造业绩,不管那里的人民是多么的勤劳、是多么的智慧,原因就是那里河很少,人们生活中过河的需要不那么迫切。由此说,茅以升的分析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这是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认识观,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老师就不能分析呢?

面对这样的课文,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把握各篇课文特有的问题,充分利用其不同的教育资源把孩子们教得聪明一点儿。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极大失误。所以,还是前边提到的那位杨迪同学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24期发表文章说:在《读者》杂志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西方某国小学生阅读课堂里,小朋友阅读童话故事《灰姑娘》,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迪性的问题——有谁发现了《灰姑娘》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在老师的启发下,小朋友们发现午夜12点后灰姑娘的一切都回到原来的状态,唯独她逃离王宫时丢掉的那只漂亮鞋子为何没有变回去呢?老师是睿知的,学生是幸运的。而我们则是不幸的。对石拱桥成就辉煌原因的辩证考问为何要等到上大学才有新的理解呢?

三、错误的文本、错误的解读、学生写作的错误及写作教学的再错误

看到这则标题,读者就会感到吃惊,怎么这样长啊!连同标点竟然有28个符号。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写实的标题。错!错!错!错!它的连续性揭示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有某种程度失败的因果关系。教学所选文本本身有错,而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知道文本之错,以已昏昏焉能使学生昭昭?老师本应把错的文本当作错的教,然而事实却是当作正的教,教错了。学生接受了,并按错的文本和老师错误的解读进行写作实践,当然他的实践也错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老师竟然又把学生错误的实践作品当成正确的范例又去给学生讲如何写作。这样惨酷的现实周而复始循环到何时呀!也许有人不服气,会觉得我故弄玄虚。其实我多么希望这不是事实!然而它却真的是事实!当我把这个连续的过程叙述出来的时候,我想各位中学老师会看到许多许多为之尴尬的情景。它就在许多许多教师的身边发生,大家习以为常。

我的叙述是从标题的结尾开始,也就是倒叙。

2007年7月29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整洁的多功能报告厅里,“首届‘中语杯’全国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正严肃地进行着。广西的一位选手正在做课,他的课题题目是《淘课本之米,为巧妇之炊》。他讲课所用的主导例文是他的学生写的一篇文章——《“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该生这篇作文是该师所出题目——“请以‘诱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的作业。

现将例文节引如下: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真甜!

如果(上帝)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

鲜红的草莓就是诱惑,诱惑之大,上帝都无力抗拒!„„为诱所惑者,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藐权贵如草芥,视金钱如粪土,名垂千古。

„„

他无望地盘坐在路边,容颜像枯干了的木柴。他面前放着一只残破的碗,空的。他那无助的双眼似乎在乞求每一个路人:行行好吧,施舍一点吧,我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弄来了一碗饭菜,远远地放着,用唤狗一样声音对他嚷嚷:“来,吃啊!”乞丐坚决地摇了摇头。这个锇死的乞丐告诉我们:在诱惑面前,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

讲课老师就是利用这篇文章做例子,给学生示范如何从课文中积累材料,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而我,宁肯把这篇例文当作反面的典型,在讲不应该这样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怎样以严谨的态度使用所学的东西。

我首先要指出,学生使用这个乞丐拒绝生存而保持所谓“尊严”是错误的:其一,生命是珍贵的,乞丐“死”不值得;其二,学生所使用的典故是被篡改了的,违背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准则。这就是标题中所说“学生写作的错误”。

当然,老师再用这篇文章作范文继续给学生讲作文,那就是“写作教学的再错误”了。这里所涉及到的学生和老师是高中的。但是,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初中所讲吴晗《谈骨气》。教师和学生所犯错误是有来历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在谈及吴晗引述事例时,有关的吹捧性阐述对没有鉴别能力的中学生就是误导。

请看其原本的阐述:

在议论文中引述事例,还须注意引述的方法。一般说,一个现成的事例,在引进文章中去的时候,往往还要作一番加工,才能使事例真正符合论证需要,并增强其针对性和论证力量。„„不食嗟来之食一例便是。《檀弓》中的这则故事,尽管很著名,但内容简单,人们对于它的积极意义,未必都能领悟,所以需要稍加评析。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再夹叙夹议地重说一遍,即“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几句,使故事的真意明朗化。(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笔者以为《教师教学用书》所讲是错误的,其错就错在对“事例”的“加工”要“符合论证需要”。论证观点引述事例,“需要”对事例进行“整理”,而不要将之称为“加工”,“加工”这个提法容易产生负面性的理解,即根据需要进行修改。“需要”进行“整理”,但这种“整理”不是根据“需要”进行。符合论证需要的提法,从哲学上讲是实用主义的,是唯心主义的。它将危及论证的客观性。而文中所讲吴晗引述“嗟来食”的典故,恰恰是根据自己“论证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了主观唯心的“加工”。请看吴晗的原文: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么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笔者以为吴晗的文章本身就有错误,他没有尊重客观事实。让我们先看一看“嗟来食”的历史记载。

此典出自《礼记.檀弓》: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从原文人们清楚地看到,那位舍饭的黔敖在大灾之年“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见饿者来,“左奉食,右执饮”,亲自招呼。这样热诚地接待灾民,怎么能说人家是“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呢?还能找出多少比他更善良的呢?“嗟”相当于今天我们所喊“喂”,不就是吆喝得直接了一点儿吗?因为喊了一声“喂”就说人家不尊重,难道是一位普通的“穷人”的心态吗?这倒像一位落魄的贵族或者是一位腐儒,饿得快要死了还端着臭架子。他一点儿也没有体察到黔敖在路边“奉食”、“执饮”的辛苦。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吴晗在文中的所谓“加工”居然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写议论文说明事例应该是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做“减法”,绝对不允许搞“加法”,而他却凭主观想象大搞“加法”。《礼记.檀弓》原文根本就没有提到黔敖“丢给”饿者一碗饭,而是“奉食”。“奉”很恭敬嘛。另外,原文也没有提到黔敖要饿者吃了他的东西如何如何,“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这样的心理活动完全是吴晗自己的推测。况且,吃人家的饭替人家办事,只要是合理的、平等的交换,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且不要说大灾之年以工换食,我们今天在工厂、公司干活赚工资不还是以工换食吗?难道吃了人家的饭,拍拍屁股就走,那才叫有面子,有尊严?这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心态吗?吴晗在这里为了自己的“论证需要”,影射某种现实,宣扬一种“骨气”,而不惜对历史典故进行“加工”,这种学风本身就有背一个历史学家应有的严谨。吴晗由于一开始就选错了故事,为了一声“嗟”的吆喝而放弃生命,这不能说是有骨气,况且这个故事可作详尽考察的资料也太少了。吴晗这样写显然是受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句话的局限,他要再凑一个“穷人”的故事,加之又受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讲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面粉事情的影响,在那篇文章中毛泽东说“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的。所以,吴晗在这里讲骨气就使用了这个历史典故,并对这个典故进行了“符合论证需要”的“加工”。“引事乖谬,虽名人亦为瑕”。吴晗这种“加工”典故的文风要不得,要不得。我们应该教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考辨。

种种“愚化”不胜枚举,抛砖引砖,望语文界深思之,力改之。

可能性和必然性 ——与徐江教授商榷

近日读到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的一篇题为《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的文章,读过之后感触良多。对于徐教授文中提出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深有同感;对于徐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情,我也十分钦佩。然而就徐教授的论述而言,在对一些文本的解读方面,我认为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

比如说作为全文一大重点的对《<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的批评。徐教授认为应当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鉴赏:“一不介绍其他资料,二不要求预习,三不讲究什么导入,四不交待什么写作背景。”“我不知苏轼是何许人也,更不知他被贬黄州。我只把他看作是一个夜游承天寺的人。”我很赞成徐教授的这种阅读切入法,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本身而进行所谓的背景分析确实并不可取,但是在阅读文本时是否可以完全不管作者和创作背景呢?按照徐教授的分析,在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内,已经寓含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深秋深夜’,在承天寺夜游,说明游者连秋寒侵袭都不顾及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不宁静的程度。”“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令人‘思乡思亲’的文学意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所以,从‘月色入户’而不能安寝看,这位游者显然是内心里思绪绵绵不绝。想什么呢?无非是家乡、亲人、还有自己过去某些经历或现在的处境而已。”

别的且不论吧,单说这个“月”的意象,的确,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与思乡怀远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能说,“月”只是一种“令人‘思乡思亲’的文学意象”。“月照花林皆似霰”是一种澄静的美感,“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种忧伤的哲思,这些都未必等同于思乡之情,还有“明月别枝惊鹊”、“欲上九天揽明月”、“明月松间照”、“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等等,都不能简单地用思乡之情概括。或许徐教授会反驳说,文中的月亮是深秋的月亮,有其特殊性,那么,不知徐教授是否读过苏轼的《后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如果徐教授肯屈尊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的话(元丰五年十月之望,正好差不多是《承天寺夜游》写作的一年前),是否还能仅仅根据深秋之月这个意象看出作者想的“无非是家乡、亲人、还有自己过去某些经历或现在的处境而已”?

所以我们认为,尽管月亮往往会触动人的思乡之情,但这只能说是一种较大的可能性而已,并不能由此断言苏轼此时的心绪。那么就文章本身而言,我们是否能够从其他部分中直接读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徐教授又说了:“这(指苏轼心中的‘躁’)从后边‘念无与为乐者’心理自白可以看得很清楚。‘念’字表现出这位游者在踱步时的心理活动,他在思索着身边的一切,试图找到可以‘为乐’者,这种‘找乐’的心理正说明此时‘无乐’。在自己身边他找不到可以为乐之人或事由,这正是寂寞、孤独、无聊的表现。„„很显然,要是有‘为乐者’深更半夜未必一定去承天寺。”然而苏轼说的毕竟是“无与为乐”而不是“无以为乐”,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苏轼说的是希望有人能分享自己的快乐、使“独乐”变为“众乐”,而一定要解释为没有快乐呢?联系《后赤壁赋》中苏轼与朋友在月光下的“行歌相答”来看,这不也是一种可能性相当大的解释吗?至于徐先生将“欣然”解释为“一种心理亢奋或者说心血来潮”、认为“寻”字“表现出一种怀着不安、疑惑去找的心理”、“遂”字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境,是对现实的被动顺从”,那就更接近于牵强附会了:“欣然”一词在词典里似乎并没有所谓的“心理亢奋”的意思。就算徐教授不小心从中读出了“心血来潮”的感觉,那么如果徐教授读过《世说新语》中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的话就应该知道,不管心绪如何,夜中出于一时兴致去拜访别人的行为本身往往就意味着一种随心任性的潇洒。“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又为何一定会有什么“不安、疑惑”?又何来“无奈”、“被动顺从”?

因此,我们认为,就这篇文章本身来说,我们很难从中读出作者真正的情感基调。无论从意象还是从叙述来看,文章都充满着朝不同方向阐释的可能性:苏轼说自己是“闲人”,既有可能意味着他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也同样有可能意味着他在这样的情境中确实得到了身心的解脱(古代得志的文人也经常会说“偷得浮生半日闲”之类的话)。如果没有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的话,我们很难真正进入作者的情感。但不知徐教授是联系了创作背景才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呢,还是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上述的种种可能性?

徐教授文中对《中国石拱桥》一文的理解似乎也同样混淆了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问题:“我向学生指出,当提出中国石拱桥如何如何辉煌时,这个话语内涵就意味着是作一种国际比较。这样的话就有可怀疑的问题了,外国的石拱桥不发达难道外国的劳动人民就不勤劳、不智慧吗?”且不说在古代我国不用桥柱的石拱桥的确引起了众多外国使臣的欣羡吧,单从逻辑上说,徐教授的推论就是很成问题的。肯定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逻辑上并没有构成对其他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否定,因为勤劳和智慧只是产生石拱桥的必要条件(可能性)而非充分条件(必然性)。没有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能产生石拱桥吗?徐教授又说:“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它们有某种相同的因素但又有不同的特点时,那么这个相同的因素对于那个不同的特点从比较上讲就不具有什么规定的意义了。因此,若有效回答为何形成那个‘不同的特点’,就必须寻求两者之间的不同因素。”但问题是,一方面,茅以升先生写作此文时并非是为了和其他民族进行比较、为了得出什么“不同的特点”,而只是说我国石拱桥的辉煌成就主要在于“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更可以看到在当时从阶级性和民族性两方面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一种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各有其特殊性,与我国人民并不能构成“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比如说,有一位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在分析自己之所以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时,他如果说“一是因为我学习刻苦,二是因为考试时心态比较放松”,能说他说错了吗?难道我们只需要将他考试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心态放松”?

同样,在徐教授所论及的“不食嗟来之食”这一典故中,那个施舍食物的人到底是出于真正的仁慈还是别有用心?我们其实不得而知。而在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生活中,节操和迂腐的区别往往也很难分辨。如果在原文之后加上一句,说那个施舍食物的人通过这样的行为救活了成百上千的灾民,那么我们也许会更倾向于认为他有一颗仁慈的心;而如果加的是在施舍之后他要求接受食物的人为他耕作打仗,那么我们就更容易认为这个人别有用心。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原文到此为止了,它并没有任何的后续内容。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它同样具备朝多方面阐释的可能性。的确,毛泽东、吴晗只是从其中的一个角度来阐释这个文本,并没有展开分析这个文本的多种可能性。然而他们不是学者,他们的解释更多的是着眼于其现实意义,虽然不够全面,却并不能算错误。但是,作为当代一所知名大学文学院的专业研究者,徐教授竟也同样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对文本作出自己所需要的阐释,这是否有些不够妥当? 的确,如今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很多弊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老师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从这个角度说,徐教授的批评是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虚心听取的。但是,从学术研究的本行来说,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性的分析和探讨,而不只是一逞口舌之快的指责。比如说,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我们需要有不盲从、不迷信的精神,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只需要不断提出怀疑。更重要的是在怀疑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我们的学术素养,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细细分析其中的是非曲折,逐渐接近问题背后的真实。而对于一名学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当我们从一个现象推出一个结论时,要想一想这个现象是否必然只能推出这个结论,而这个结论是否只是因为这个现象而推导出的。如果在推论过程中有各种并不那么确定的东西,那么当这些东西被进一步确定下来之前,我们最好做到同样尊重那些不确定的可能性,而不要随意地作出结论。否则,哪怕得出的结论多么标新立异引人注目,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推论过程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始终是弊多于利的。

回到中学语文教学上来看,徐教授提倡从文本切入、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生成,这些都是很好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但是我们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除了需要破除僵化的灌输和约束、鼓励学生细读文本并善于质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保持一种灵活开放的心态、从各个角度探讨文本阐释的可能性,而不是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排斥多元思想的现实存在。这不仅是对思维能力锻炼的要求,更是一种对人格养成的要求,学生除了要善于思考之外,还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并通过吸取别人的不同观点来开阔自己的心胸、开拓自己的视野。否则,在否定来自他人的“愚化倾向”的同时,很可能又会落入一种刚愎自用的“自愚”,那也许是更为可怕的。

中学语文教育是不是“愚化教育”

浮利古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可否认,建国以来,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还是有显著成效的。澄清了许多认识,许多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不断的舍弃和拾取中得到了锤炼。可是,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批评却是一直就没有间断过。一方面是社会各界格外关注母语教学,另一方面就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育怎么了?是不是真的像有的老师批评的那样,我们是在进行愚化教育?即使没有这样的主观故意,如果出现了这样的客观现实,也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我们费尽心力竟然换来了这样的结果,这讽刺的到底是谁?我们要思考。

思考之一,我们有没有主观故意的愚化?必须承认,有时候是有的。回想我们教学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类似的话——“这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句子往往成为我们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使我们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关键,使我们帮助学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这话说错了吗?没有,是非常正确。正是因为它太正确了,所以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想一想吧,那一项劳动成果不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万能的话实际上在丧失了其具体的功用是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而我们却在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正确的废话,能说不是愚化吗?一篇文章的最关键之处应该是文章最具体、最独特的、最具有个性化的地方,是所有的其他文章都不能具有的。我想,这一点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非常清楚的。可是,我们为什么就舍弃了这些内容而选择了那些正确的废话乐此不疲的教导我们的学生呢?说我们是在进行愚化教育,能说是很过分吗?

思考之二,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根源有三个。一是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讲的。我们毫不怀疑的接受了,有心安理得的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教我们的学生。我们是被愚化的学生,却有赖愚化我们的学生。只是为了保险。因为我们找不到对这种能够愚化的任何权威的驳斥,这就要注意到第二个根源,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使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依托,它是由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编纂而成。编纂机构的权威性和著名编者的学术权威光环,令广大中学教师只有臣服的份,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反驳的能力了。谁敢和教材对着干?谁敢挑战教参?还要不要分数了?还要不要高考升学率了?即使自己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空间,没有这个权力,小小的教师想翻天呀?这就有了第三个根源,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分数是学校发展的命根子,分数是各级领导的政绩和脸面。为分数计,还是老老实实按课本教,按教参教吧。即使没功,最起码也没有大过。谁想走异路?那就另谋高就吧。教师算什么?教师是教学改革成败的根本。这是在改革出了问题的时候的说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他连自己都不是,他们仅仅是教材编者、权威专家和各级教育领导的工具。如此而已!

思考之三,光埋怨别人是不对的,我们的有些表现也确实缺乏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有时候的愚化是我们自身对知识的掌握不准。在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去教育学生,不是真的有愚化之嫌吗?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位老师给学生讲习题。事前这位老师肯定是没有认真细致地钻研这道题,也许只是看了一眼答案,就上讲台了。结果呢?老师顺顺利利把题给讲完了,讲得头头是道。下课以后,同组的老师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这道题的答案错了,详细地解释当然也是错误的。怎么办?重讲吧。这位老师居然能把原来的答案有批得一无是处,按正确答案又讲得头头是道。玩弄学生于股掌之间,这难道还不是愚化吗?令人揪心的事,这样的老师的数量似乎有增大的意思。

思考之四,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作为一线的中学教师,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编教材。作为教育最底层的我们,想改变教育的体制,哪怕只是评价教育的观念,也是蚍蜉撼大树。但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以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更精心的雕琢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让每一节课都姓“我”,都带有鲜明的“我”的思想印记去教育、影响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真的能够不跪着读书,不跪着教书,能后不知用脚走路,更多的是想着用思想领路,用我们自己的思想来引领我们的双脚。这样做了,别人再说我们是“愚化”学生,那也只好让人家说去了。

(摘自温州愚人超的博客)

第二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

石岘幼儿园田晓隽

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现结合我园实际情况,针对这种倾向所采取的措施来谈一谈。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当前很多幼儿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首先,是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

2、其次,有些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违心去搞小学化。幼儿园本应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通过优质服务,获得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正常之道。可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他们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在南方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大园、名园就是利用各种能凸显孩子外显行为的办法:如开设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特色班,因为这些方面的教育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

3、再次,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被推向社会还需缴纳一定费

用的老企业办的幼儿园以及自负盈亏性质的幼儿园等,其所聘用的教师多数是新毕业的年轻教师,她们的理论根基不是很雄厚,实践经验也比较欠缺,接受培训、再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因而受社会的影响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采取小学化的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家长也比较满意。有些幼儿园聘用的教师是小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小学化的方法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4、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研究部门监管、培训不够,也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幼儿园的办园许可、师资选用、定级评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的力度,随访性督导成为日常职能,不符合条件的园所及时取缔,小学化泛滥之势怎会愈演愈烈?如果业务研究部门在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上,加大培训力度和指导,既有长远、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又有应急性的培训预案;既有集中性的信息输入、案例导向、问题交流,又有教师自身岗位的练兵;既有全员性的整体培训,又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差异性培训,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就会成熟起来,我们的担忧就会变成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孩子个性发展的一种期待。当我们认识到小学化倾向是一种痼疾时,就要积极主动去加以克服防治。

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它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是自然的,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上。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经常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当他们充分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作法和教育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就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真正做到家园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发展。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要从源头上对幼儿园办园条件、教师选用及资格认定、幼儿园课程设置等制约到办园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核、检查、监管和评估。机制和制度的保证是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最关键措施。

3、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小学化倾向。要帮助教师建立和实践如下观念和行为:幼儿园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主要是帮助使幼儿掌握初步接触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非智力因素等。幼儿学习的特点必须是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要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不应是教出来的。课程设置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宗旨。注重课程统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4、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一般都发生在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这除了是由于办园性质的不同造成的差别外,也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结果。要克服小学化也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

5、大家习惯于从表面看问题。孩子上小学字写不好,就认为原因出在幼儿园没有早点写字;孩子拼音没有掌握好,就认为是由于幼儿园没有早点学;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就简单地认为在幼儿园没有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这就造成大家普遍比较注重在幼儿园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的倾向,导致幼儿教育向小学化倾斜。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度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靠儿童的发展规律。让幼儿延长课时,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这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反教育科学的,危害很大,我们必须彻底根治它。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肌体才会健康,我们基础教育的根基才会牢固,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我们的孩子才会幸福、快乐,“我多想回到童年”就会成为每一个人美好的期待。

第三篇:如何克服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倾向

如何克服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倾向

2010-09-30 15:40:25 作者:佚名 来源:幼儿园 网友评论 0 条

镜头一:大班十几名幼儿家长联名强烈要求幼儿园大班教汉语拼音、书写汉字、计算等知识。

镜头二:学期末,幼儿园中班教师进行升班统计,结果有46.4%的家长准备让孩子上学前班,原因是:想让孩子提前学些知识。

镜头三:幼儿园大班幼儿严重流失,在园大班幼儿数远远少于中、小班,而各学前班爆满。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除学前班办学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家长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掌握不够,对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认识不够。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学前班仍属于幼儿教育,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学前班的主要教学目的,应是使孩子在学前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和学习兴趣,能迅速适应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目前,一些学前班教材存在有“小学化”的教学内容,提前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计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编入了教材,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这样就使一部分家长认为,在学前班可以提前学习一些一年级的知识,孩子上小学时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不至于“跟不上”。而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顺利适应学校教育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家长观念上的误区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给幼儿增加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滞碍了新《纲要》的实施。幼儿园作为专门教育机构,要坚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自觉抵制各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案、教材、学具、活动及比赛等”(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幼儿园应当考虑家长的需求,但不能盲目满足家长的所有要求。我们冷静面对家长的要求甚至是社会上已经形成的风气,理智的进行价值判断,“坚持应当坚持的,抵制应当抵制的。”

作为幼儿园,担负着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责任。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家长真正理解和形成《纲要》倡导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和科学的幼儿教育”新思想,促进家长成为实施《纲要》的主体之一。

1.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学习特点。

平时许多家长送了小孩不愿离去,很想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到底是怎样活动的,想知道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老师是怎样在带孩子?我们每学期都要向家长进行教育活动开放日和亲子游戏活动,并向家长承诺:欢迎家长随时进班了解班级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家长了解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了解了幼儿学习的特点,从而就消除了他们的疑惑,见识了一些教育方法,进一步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2.幼儿园与学校、家庭密切合作,为即将入学的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加强与小学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组织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座谈,让小学教师对我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使本届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我们也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方法,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

了解小学教改情况,熟悉小学教学计划的基本精神和各科大纲及教材的基本内容,使幼儿园大班后期的教育逐渐接近一年级要求,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可改的对接。同时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特点,了解以往幼儿入学后的表现,共同探索改进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在活动安排上,大班幼儿临近毕业时,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幼儿认识小学的环境:教室、操场、图书室、计算机房等;参观一年级小学生的一些活动,如上课,少先队活动等;与小学生联欢,与幼儿园上届大班毕业生见面和谈话,以激发起幼儿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做好入学准备。同时,调整幼儿的作息制度以适应小学作息制度的变化;幼儿园活动室的布置逐步具有小学的某些特征,如设立黑板、桌椅成排摆放、减少游戏角等;召开幼儿升学庆祝会和幼儿毕业典礼;指导家长为幼儿购买书包、铅笔等幼儿入学时必需的文具用品。以上这些幼小衔接活动,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向家长公布,让家长了解到为使幼儿能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幼儿园所作的具体工作,达到家、园、校三方认识上的统一。

3.认真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做好家长工作。

(1)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2)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3)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家长认识。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发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搜集成功的教育案例,提供操作上的经验帮助。

4.家长与小学教师及家长间的互动。

我们的家长会形式一改过去的老师说家长听的做法,而是让老师和家长同成为家长会的中心,以“座谈会”的形式,让家长积极地发言。

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各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宗族化倾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影响及对策

文章标题:宗族化倾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影响及对策

近年来,在农村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中,某些宗族出于维护本族利益的考虑,常常凭借人多势众,阻碍村委会选举活动,违反了“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原则,导致一些村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采取抵触或消极对待的态度,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宗族势

力存在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我国几千年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使得传统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农村的自然村又是由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加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宗族在农村中的生活互助、处理纠纷、维持社区秩序、婚丧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就使得宗族势力存在于当今的农村。宗族势力集“家族化”与“世袭化”于一身,形成盘根错节的较为稳固的关系网,成为拥有特殊利益的权势阶层。他们在选举中采用“团结本族、拉拢中间、孤立少数、打击异己”的策略,从候选人提名到写票再到唱票,直至最后确定干部名单等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暗箱操作,“内定”现象非常严重。从选举主体即农民方面看,他们在选举时不仅要考虑选“能人”,还要考虑选“自家人”、“本房人”,期望他们当选能为自己带来比别人更多的利益。同时,以“自家人”组成的宗族在村子里的地位上升,自己也能“扬眉吐气”,甚至也能捞上一官半职,这无形之中又加速了“利益集团”的扩展。为了攫取权力,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拆台、相互倾轧、甚至武力相向

“宗族势力”在农村的主要表现:一是重人治,以血缘关系划线,是乡村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的对立面。二是重私利,强调宗族本位,封闭保守,与现代民主所必需的市场经济和开放精神格格不入。三是重族化政治,肆意膨胀本宗族的势力,严重削弱正式组织的权威。在“宗族势力”肆虐的地方,村民自治往往变成一种不顾全村村民权益、畸形发展的“怪胎”。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乡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而且也会影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二、消除宗族势力对村委会会换届选举干扰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基层党员、干部的观念

农村改革20年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调动农民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但在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他们或对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认识不深;或因为丧失权力,从心里就不赞成、不喜欢、不乐意让农民自己选村委会成员;或认为农民素质太低,根本就不会搞民主、搞选举;或怕选乱了不好收拾;或是怕麻烦,工作量太大。这一类人在选举中,往往简单从事、应付差事,选举图形式;不按法定程序办事,操作不规范、运用不合理,随意性大。如此就给了宗族势力可乘之机。所以,在工作中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转变基层干部在选举工作中出现消极对待、应付差事的观念,使其依照法律和政策积极开展工作。

(二)加强宣传,切实保障选民的知情权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民的主要任务是种好自身的责任田,参加村子里的社会公益活动比较少,特别是一些年轻选民,长期在外务工,对村子里的人和事了解得更少,由此导致对候选人不了解,无法比较、选择。加之选举竞争机制在农村尚未建立,选举程序尚不规范,有些做法还不够公开、透明、民主。所以,选民认为选谁不选谁,与己无关;参选不参选,无所谓。为此,急需加强宣传力度,切实保障选民的知情权;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把选举人和被选举人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一是要拓宽宣传介绍范围。宣传不能只限于在选民小组会议上介绍,而应拓宽到整个选区。必须要进村入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邀请选举工作先进村的村民代表介绍经验体会等,向村民宣传民主选举的意义。二是要延长宣传介绍的时间。不仅要在推荐候选人时进行介绍,而且要在酝酿协商、确定正式候选人阶段,直到投票选举日前一天,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进行宣传介绍。三是要扩大宣传介绍的内容。不能只限于介绍候选人的年龄、性别、工作简历等基本情况,而要如实介绍候选人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参政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四是要改进宣传办法。不能只限于张榜公布名单、印发或广播候选人的基本简历,还应该提倡候选人与选民直接见面,当场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推行竞选演说办法,让候选人在选举大会上发表竞选演说。这样有利于增强选民对候选人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消除宗族势力非法“地下活动”对选民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选民在听其言、观其行之后,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评估,在相互比较之中,理智地作出选择。

(三)严格规范投票程序及方式,严防“暗箱”操作

由于种种原因,个别村仍违规使用流

动票箱。流动票箱的使用,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科学地规范投票程序,创造宽松的投票环境,避免宗族势力操纵选举,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规范委托投票,严防“暗箱”操作。选民在领取选票时,只能一人一票,减少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的数量,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宗族中一人抓着一大把选票填写的情形。二是设立秘密划票处划票。此举可

以有效地保障选民表达选举意愿的真实性和自由度,选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立意志,决定投或不投谁的票,不必再担心被别人知道自己选谁或者没有选谁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也就消除了宗族内部成员的种种顾虑,有效地瓦解和抵制宗族势力的干扰。三是从制度上严格控制选举的方式。如在制定《选举办法》时,可以作一些硬性规定,只对老弱病残者实行流动票箱,并根据选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以自然村庄、村民小组或机关事业单位为单位设立投票站,投票站设有验证处、领票处和秘密写票处;对委托投票的,应特别强调每个选民接受委托的票数不能超过法定数额,以体现直接民主选举的基本精神。

(四)消除宗族势力,杜绝“内定”现象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民群众中存在着较强的宗族观念、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尚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他们往往缺乏全局观念,选亲、选近、选邻,内定现象严重,派系斗争时有发生。为了杜绝宗族势力的活动,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立起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缓解干群关系,遏制宗族势力抬头,提高正式组织权威的有效途径。第二,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依法民主自治的能力,提高村民自觉抵御宗族观念影响的能力。第三,要树立村委会的权威。强有力的村委会可以产生对宗法组织的威慑作用,减少宗法组织的影响,使处理问题由依靠家族影响转到依靠法律法规上来。第四,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遏制宗族势力蔓延。农村法制不健全、执行不严格是宗族势力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必须依法治农、依法治村。

《宗族化倾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影响及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宗族化倾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影响及对策。

第五篇: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教师素养

大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教

师素养

学校: 黄冈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班级: 鄂东女子学校校区1107班

姓名: 范朗

指导教师: 陈老师

完成日期: 2016 年 5 月 18 日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教师素养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以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内容不符合幼儿园教育宗旨,教育方法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而小学化教育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利益诉求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直接原因,各地方的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工作,将工作落实到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际问题上,并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化;身心发展;教师素养;

目 录

1.引言„„„„„„„„„„„„„„(2)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1.2 研究背景„„„„„„„„„„„„(2)1.3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2)1.4研究方法„„„„„„„„„„„„„„(2)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3)2.1教学形式„„„„„„„„„„„„„„„„(3)2.2教育内容„„„„„„„„„„„„„„„„„(3)

3、教师素养„„„„„„„„„„„„„„„„„(3)

4、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教师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3)4.1 现状„„„„„„„„„„„„„„„„„„„„„„„„„(3)4.2归因分析„„„„„„„„„„„„„„„„„„„„„„„„(4)5.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的策略„„„„„(5)6.改进对策与建议„„„„„„„„„„„„„„„„„„„„„(6)

1.引言

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而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师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本文重点论述了小学化教育和教师素养,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并促进我国儿童健康稳健的成长。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严重违背了幼儿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而幼儿教师的师德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未来的栋梁,能否成为有素质,对国家有用的人,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1.2 研究背景

幼儿教师要具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意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吐故纳新,不断学习。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近年来, 随着家长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竞争心态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课程 ,幼儿教师的课程设计更重于“灌”式教学,这种在幼儿园实施的“小学化”倾向的教学逐渐演变得越来越普遍, 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一日生活以及课程结构都受到巨大冲击。

如何改变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本篇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时下的幼儿教育方法,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1.4研究方法

主要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总结,和自身在幼儿园的经验。补充其不足的地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2.1 教学形式

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作为主要手段, 为了追求学习效率, 逐渐演变为幼儿在教室里像小学生一样接受知识的灌输。,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一样学知识。让幼儿机械的灌输知识,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学习,对幼儿更是危害不浅。从教学形式上看, 完全与小学生的生字学习过程相同, 毫无游戏色彩可言。

2.2教育内容

有的幼儿园教材甚至会选取小学的,主要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一味地迎合家长的要求,完全无视幼儿发展水平,从中班就开始学习写字、拼音、算数,要求上小学前学完拼音,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应用题。与此同时, 基本的生活常识、行为习惯、情感与社会性等教育内容则受到了极大的冷落。

3、教师素养

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也是原因之一。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不懂得教育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他们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组织培养、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

4、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教师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现状

(一)幼儿园园长的办园理念的影响

现大多办园者为了利益放弃办园理念,一心放在自己利益最大化上,只为生源和 3

利益。想的只有如何让家长满意,怎样让幼儿都来自己的幼儿园。让不懂教育的家长牵着鼻子走,将原本单纯的幼儿园变成了竞争的个人单位。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

许多幼儿园都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导致现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一些妇女或初中、高中毕业的孩子,这些人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很高专业素养。并不懂得全面发展,并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并不懂得教育规律。

(三)家长教育观念的问题

现在一个家长衡量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多少生字,会背多少唐诗,会算多少计算题,会说多少英语„„这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向幼儿园提出了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幼儿园也会以此来向社会“炫耀”,作为竞争的“有利条件”。

(四)小学的招生标准

小学的招生考试内容根本不符合刚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题目都是以小学一年级内容为标准,而幼儿园和家长为了孩子能顺利通过入学测试,也不得不实行小学化教育。有的小学老师甚至会直接说在某某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学习差,幼儿园老师没教好。

4.2归因分析

(1)主观因素

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得出,大部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够,专业知识欠缺,缺乏对新的教育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多数教师只是“门外汉”,对教育研究不够关心,对自身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不够,教师的信息交流比较少,许多教师年龄尚小,教学经验明显不够。

(2)客观因素

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过低,从而要求也比较低,降低了教师的投入热情。幼儿教师职业的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严重;幼儿教育机构间的交流学习机会又少,培训机构更少,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有限,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不够等等。

5.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如果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来说“幼儿园即保育园”,“幼儿教育即保教结合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基本方式来说,“幼儿教育即游戏活动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目标来说“幼儿教育即身心和谐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来说,“幼儿教育即学前准备教育”。但幼儿“教育”不是“教学”,幼儿教育的首位不是“智育”。

总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需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如果不能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幼儿教育必然偏离正确而科学的方向。

(二)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研培

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大力开展园本培训、举办各种基本功比赛,提高幼师的舞蹈、绘画、演讲等专业技能。业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三)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教育既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适当性、科学性,做好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等于不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而是要强调幼儿教育不应被小学教育“绑架”,强调幼儿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园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幼儿园也需要为幼儿升入小学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如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亲社会行为,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奠定心理与行为基础。

(四)开展幼儿教育家庭指导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使广大幼儿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要让家长主动学习和了解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五)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长期以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为了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使学前教育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保障。

6.改进对策与建议

针对分析出的上述造成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存在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予以扭转。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弊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教师、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监管,对一些错误宣传及时制止,使幼儿园之间生存竞争的条件不再是以看谁教得知识多,而是以谁的幼儿园办得好、办得正规、更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竞争的条件。

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让学前教育走上规范化轨道,幼儿教育早日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幼儿园也有固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国家规定的幼儿教材,更多年经教师走上幼教一线。

第二、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研培。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大力开展园本培训、举办各种基本功比赛,提高幼 6

师的舞蹈、绘画、演讲等专业技能。业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第三,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通过培训、讲座、学习等形式,使家长和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即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幼儿园从大班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包括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注意力等,从生理、心理上为儿童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结束语

为了孩子在最好的时机学到最合适的东西,幼儿园小学化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们幼儿教育行业应还给孩子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本论文分析的一些问题还不够深入,是以自身的体会与前辈的经验总结分析,不太全面。参考文献:

(1)张丹“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反思” 《幼儿教学研究》 2008年第9期(2)姜勇 庞丽娟 梁玉华《儿童发展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国家教委关于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意见,教基[1996]15号.(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基[2001]20号(5)陈爱萍.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7

致 谢

感谢学校的所有老师,感谢你们在我学习时给予的帮助,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我将最诚挚的谢意奉献给我的老师们。最后深深地感谢指导老师程老师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多方面的入微关怀和帮助。老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胸怀宽宏的高尚品质,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下载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谈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对策(范文)

    略谈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遵循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

    语文教学情趣化

    语文教学情趣化 双龙一小 浦琼梅 一、 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意义 根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克服了“注入......

    近年来对娱乐化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台的主流倾向

    近年来对娱乐化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台的主流倾向,各级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开始纷纷效仿那些收视率较高台的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成为电视台效仿的新宠儿,但是同样的受众定......

    对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的探讨

    对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的探讨 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指语言,“文”就是指文字。由此可见,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 那么,进行语文训练的基......

    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范文大全)

    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 一、巧设开场白,让每节课都有新意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中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南京第十二中学初中部陈梅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吴江市高级中学 李琴芳 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

    语文教学中如何化静为动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化静为动 激发兴趣 ---谈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摘要]:在拼音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时刻保持拼音教学的新鲜感。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手段,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