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长源教学点 刘仁翠
教学目标: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3、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教学重难点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不同的生命周期。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出示蚕的生命周期循环图)。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都认识那些动物,将名字至少写5个在书上,指名回答。
2、在这么多动物中,青蛙大家都比较熟悉,(出示青蛙图片)那么青蛙的生周期怎样?它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谁来说说。科学家们也经历了观察与研究,记录了青蛙的一生,我们来通过一段视频了解,看是不是和我们同学们说的一样呢?(指名回答青蛙一生的变化,教师板书)青蛙:卵-------蝌蚪------幼蛙-----成蛙
3、比较青蛙的一生
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比较发现,指名回答)————发生很大变化
4、那么像这样发生很大变化的,我们把它们统称变态动物,像这样的动物你还知道哪些?(指名回答)教师请学生板书出来:蝴蝶、蜻蜓、鱼、鸡、鸭子、鹅等
5、出示熊猫幼崽和大熊猫的图片
(指名说说熊猫的生命周期,并比较前后的变化)——————发生变化不大。
板书:幼崽————成年熊猫
像这样从出生到生长发育到死亡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的动物,我们称之为不变态动物。(指名举例)学生黑板板书:羊 牛 狗 猫 等
6、学生根据所学,分组讨论交流p33页其他动物或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循环图。
指名回答,出示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表,师生对照了解。
7、比较这些动物的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 :
相同之处:都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之处:变态和不变态 卵生和胎生 教师分类板书,学生了解。
三、小结
同学们,刚我们探究了这么多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都有出生到死亡,这就说明动物有生命。
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的生命有多少?出示各种动物图片。(指名回答)
完成后,教师出示动物生命时间表,学生对照。
四、课堂延伸。思考;
那么,动物的生命有长有短,甚至有的动物一出生就面临死亡,这都有哪些原因导致?(指名说说)
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禁止乱杀动植物等,呼吁人们环保的重要性。
五、作业
选一种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观察研究。
六、板书 见课堂过程
第二篇:《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这学期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以蚕宝宝为例。
学具袋里给我们提供了蚕卵,所有同学都对蚕卵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的取出蚕卵,蚕卵很小,丝毫看不出能发育成蚕宝宝的迹象。在观察蚕卵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任务(记录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根据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蚕卵是椭圆形,略微有些干瘪,很小,有点棕黑色。老师说蚕卵孵化成蚕宝宝需要一定时间,在课堂上无法清楚的看到这一过程,课后观察才是最重要的。
蚕卵拿回家,首先要学会的如何养蚕:
1、小蚕爱吃桑叶。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叶或条。
2、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桑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3、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用放大镜看起来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温下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几天之后,蚕卵孵化成小蚕,体色逐渐转变成青白色,小蚕身体肉肉的、软软的,身体呈圆筒形,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小蚕的头很大,有口器,有两片“牙齿”的大颚,适合咀嚼桑叶;胸部有三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腹部五队足,帮助身体运动;腹部后端的被测有一个突起。几天之后,我看见小蚕的房间里有一张皮蜕下来,查阅资料后,我知道了小蚕一生要蜕皮四次,并且在蜕皮过程中有少量的丝吐出。可是有一天,我回家之后发现小蚕不怎么喜欢吃桑叶了,总是趴着一动不动,身体变得越来越透明,原来这个时候小蚕开始要吐丝啦,渐渐地,小蚕的丝越吐越多,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个时候小蚕开始改变摸样了,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蛹。
蛹是蚕宝宝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呈纺锤形,颜色变黄,但身体的各部分(头、胸和腹)依然存在,而且还长出了一个特有的结构—盾片,资料上说这是以后长出翅膀的原始结构。这时候,做丝绸生意的叔叔就会剪开蚕蛹,把里面蚕茧上的蚕丝取下来,织成丝绸,这个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现在人们还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十几天之后,蛹上面出现了一对翅膀,蚕茧羽化成飞蛾(蚕蛾),呈白色,同样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但是很奇怪,飞蛾有翅膀,却不会飞翔,安静的待在纸箱子里面,不吃任何东西。
蚕从蚕卵但蚕蛾总共经历了50多天,这一过程中,蚕经过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过程,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这篇文章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所写,虽然从文字上看略显幼稚,但是作为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她懂得认真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并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我觉得已经是挺棒啦。她从蚕卵、小蚕宝宝、蚕蛹以及蚕蛾这几方面来观察,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即使是观察蚕宝宝,也体现了这位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我们科学老师在以后课堂上需要鼓励学生去做的。
第三篇: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
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教学后记:
第四篇:产品生命周期 教学设计
2016年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微课比赛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__________韦亚洲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123644100@qq.com___________ 讲课内容所属类别:________工商管理类____ 讲课内容所属专业:_______会计电算化____ 讲课内容所属课程:________现代企业管理__ 讲课内容适用对象:________经济管理类专业_ 讲课内容(作品名称):____产品生命周期__
一、设计理念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基本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重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操作指导,学生“学做一体化”达到实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技能训练要求;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自主思考意识,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本课程设计围绕以上两方面,从教学对象、目标、策略、评价等基本要素展开,并从学情分析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设计出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案例。展示大哥大、收录机、寻呼机等产品图片,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案例的讲述,让学生了解产品的市场状况,就这些产品销声匿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并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弄的定义,通过举例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使用寿命的不同;用图和曲线展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划分。
第三步:分析讲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中产品的价格、成本、竞争、销售额等方面表现出的特点;配以图及曲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列举出几种产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析出这些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五步: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案例教学法。课程的讲授由案例引入,通过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对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设计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通过插入一系列小案例,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给学生讲解产品生命周期。
3、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电子课件,通过幻灯片把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要点、基本原理打在屏幕上,教师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尽量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配以图片和标志,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更能理解理论的内涵。使得这样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特色
(1)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强调学生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不同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3)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联系,用理论去分析案例中的具体情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总结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涨。单纯的理论讲解显得枯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销案例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要选择市场中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案例的表述要形象生动,另外必须要对案例有所思考,否则案例便失去了它的意义。
第五篇: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塘州乡梅育小学:潘洪甲
本文是对教科版《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后的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饲养过程不仅是能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引领式“问题”的出现,这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纵观整单元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组成:
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1、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蚁蚕是什么样的(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二、可爱的蚕宝宝(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
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改以往《养蚕》教材主要以展示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为内容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养蚕乐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教材期望: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和勇气,培养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总之,学生需要的材料我们要尽量满足,这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本单元的课型特点,将讨论、观察、交流、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把这单元教学设计成两大块:(1)观察认知性探究活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认识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2)实践体验性探究活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能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课后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养蚕的情况,及时给学生以帮助,一定要想办法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锻炼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在饲养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小蚕的生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在实践活动中,我真实感受到:
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实验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昨天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
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养蚕活动结束后,我的个人体会是:运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