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科研课题研究方案
《网络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从整个教育大环境来谈
从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网络将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人们在从不自觉情况下使用网络到自觉使用,如同空气和水的使用一样,即网络与生活无处不在,教学模式与生活模式都能实现了数字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儿童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国内外大量专家提倡知识转换教育方式,不再给孩子做大量的试题,而是以一种转变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进行学习,就会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
在国内外教育方式的倡导下,以游戏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到知识,摆脱了传统的灌输模式教育方式。有效地增强儿童记忆力,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反复思考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种种疑问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将以更多的娱乐知识、有趣的图文、听说、写、表达为一体的教育理念。让生长在21世纪的孩子,快速适应这个年代的新生物,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网络教学资源融入了少儿艺术、百科知识、健康安全、社会道德、识字教育、儿童启蒙等丰富的知识。以儿童乐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画面,快乐的游戏、相互的学习、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里每个孩子都不会孤单,每一个地方都会成为孩子欢乐的海洋。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网络设备和资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各学科教学按照新课标进行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合过程中离不开教育信息网络和资源的支持。用好教育信息网络和资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网络设备和资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教育信息网络和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去抓。
1(二)从我校教学发展实际来谈
首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需要我们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深奥,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学科不再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是给学生极大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狭小,知识建构缓慢,加之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很少顾及孩子学习,而农村学校的教学如果仍处在较封闭的状态,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必将造成学生求知欲下降、思维受到禁锢,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教学更多的人文色彩。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唤醒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启一道通往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走进更高远更深广的知识世界。
其次,从我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来看有必要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本研究,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益,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随着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无法跟进,针对学校这一实际,我们开始从网络资源的使用这个方面开展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不断更新的设备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有的时候盲目地选择了一些网络资源却对提高课堂效率的意义并不大,甚至出现因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导致课堂失控的情况。有的教师能获取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却苦于无法用于自己的课堂,只能生搬硬套。很多老师教师在有效使用网络资源的水平还需要提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何收集,筛选、应用网上的资源,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加强课件及信息资源的个性化研究,如何加强课件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使网络资源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些都成了我校迫在眉睫的研究问题。
再次,从学校发展的前景来看有必要承担该课题的研究。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小学,但非常重视加大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投入。近几年来,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在不断的完善,灾后重建后,学校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修建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添置了许多电教设备,每班配备 2 了电脑、电视,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增强,学校有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全校所有中青年教师经过电脑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培训,三十岁以下的教师能自制课件,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中、高段的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科研兴校”是我们的立校之本,用好网络教学资源,走在教改的前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将为为学校的发展开创一条宽广的道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也开始在农村普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发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网络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利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看,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其中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网络资源和电教媒体正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要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发展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教学论依据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权益,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性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观点,从赞科夫、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到在我国引起深入研究的主体教育,其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各方面素质的自主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整体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主体的观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发掘潜能,更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在多种活动中的创造性。
(四)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意在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小孩子更是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引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丰富的知识,由此激发他们去感受美、创造美。
(五)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正是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依据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将教与学有机地、和谐地统合起来,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努力,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课题界定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此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每种教学方式都有一席之地。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去打倒和消灭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如何将过去几百年班级授课制中所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和现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方式相结合,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此课题研究涉及到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教学媒 体),往往通过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表现出来。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也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我们必须明确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
在信息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作为职业角色的教师,还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技术和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应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应是合作者、应是研究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新技术培训及技术应用是网络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正象亚里亚那州立大学教授吉姆·M所说:“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教师为将来做好一切准备,而不仅仅是为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将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进行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地获取信息,正确地处理和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学生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课题研究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执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搞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基本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目标。既要重视优化“教”,更要重视优化“学”;既要重视“教学资源”,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优化教与学的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并建构符合新时代小学生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验,使师生双方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会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心理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得到完善,习惯得以养成,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努力建立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通过使用网络资源的典型课例的研究,探索网络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一般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接触网络教学资源到接受网络教学资源,再到真正喜欢网络教学资源这一过程的迅速转变,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让每一堂课都要做到让学生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去,让学生有切切实实的收获。这样的师生交互才是成功了,这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学生欢迎。
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五、研究内容
1、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价值意义。
2、研究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收集并整理网络资源,丰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源。
3、研究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使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如何运用从网络中获取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来传递这些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研究小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过程中学习心理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困惑。
5、研究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动机的变化、学习策略的改变。
6、研究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情况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各科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必须体现“教学做合一”的陶行知教育思想。
2、创造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师生都要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不囿于陈见。
3、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要盲目提高要求,忽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要追求一种空灵的意趣,走向虚无,也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让教学没有实效。
4、发展性原则。教学研究要随时关注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作好宣传、推广和应用,以推进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工作。
七、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文献研究法: 在整个研究阶段教师都用此方法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在实验中,我们阅读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查寻积累相关资料,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与实践相印证,在比较鉴别中披沙拣金。
行动研究法为主:主要在试验阶段使用用此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按既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教学实践,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不断验证、修正。通过广泛开设研究课,探索出尽可能适合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并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探讨其可行性。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在课题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用问卷的形式向参与实验的老师和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一种调查手段。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课题组每一学期的小结时,参与研究实践的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研究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写好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定期在课题组内交流,并在校外交流发表。
九、研究周期 三年
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9月为研究的准备阶段,参研人员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统一思想,明确分工,编写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
1、组织管理
2011年6月,成立课题组,同时课题组建立了科学的组织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该课题的正常实施,聘请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组成了专家顾问组。
(1)、课题由学校教育科室具体负责研究管理,由省市电教馆进行理论指导,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组长,集中了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了一支科研意识浓、科研能力强的队伍。每学月进行了一次研究小组集中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转变教师观念;学习在网上收集,筛选、应用信息能力,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可再次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每学期定期进行观摩课,请市、区的相关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光临指导,检查、督促与指导我们研究工作的,同时对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服务于全校的教育教学。
(2)、研究小组的成员到省、市参观学习,学习其它地区在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经验。同时组织研究小组的成员在网站中进行学习。有《中华教育资源网》、《中国小学教育网》、《新课标第一网》、《免费教育资源网》等。
(3)、一次实验均提前三周进行准备。首先研究小组成员集中研究该实验怎样进行及分析所需资源,然后人员分工进行收集资料和教学设计。每一次实验后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评价该实验的得与失。
(4)、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讨论会,研究活动,展示活动等,做到资料收集完整。
(5)、规范课题研究的档案管理,做好课题简报的编写工作。(6)、抓成果的物化:将研究心得、体会等形成论文或教学设计(7)、学校从政策上保证研究时间和课改所需经费并争取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2、制定制度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课题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来加强管理。
(1)、会议制度
课题组实施过程管理,每月召开研究进展情况交流会,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习制度
课题组除了学习学校教科室下发的有关学习资料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络教学有关的专家理论文章,交流使用网络资源的经验和体会。(3)、观摩课制度
课题组每期进行一次课题实验观摩课,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做好记录、积极参与讨论,并邀请市上相关专家参加,请他们对我们的课题进行指导。
3、课题组研究成员名单及分工
(二)、实施阶段:
2011年9月——2013年1月,进行课题实验。组织参研人员进行网络教学理论的学习,进行网络搜索的技术培训,在各学科进行教学的尝试。
1、组织开题仪式,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
召开科研课题的开题大会。聘请上级电教研究员参加开题会对课题研究做精心的指导。
论证课题方案的研究意义、看课题是否设计规范,界定清楚。让教师明确职责,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让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既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又能推动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选题较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以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认真对待、扎实研究、10 同时指出:对于网络资源不能盲目的选择,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要能切实的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帮手”。而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应注意教师、学生应该做什么,整个操作过程应该是有序、有效的。通过开题会修正课题方案,使研究方向更明确。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组织研究课收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论文,争取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
(三)结题验收阶段:
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完成研究报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成果。申请结题,验收、鉴定,召开结题评审会议。
十一、预期成果及形成
1、整理的材料主要有:《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网络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报告》
2、总结出在网络中搜索教学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的有效教学模式。
3、收集整理各类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育故事、课堂实录及教学资源、研究活动教学活动照片。
十二、组织管理
1、指导小组
2、领导小组、3、课题研究小组(1)主研人员(2)参研人员
4、保障措施
(1)完善硬件设施建设(2)学校列支专项科研经费
(3)主研、参研人员加强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4)聘请各级专家指导
(5)加强课题管理,实施激励机制(6)收集、整理、规范课题档案资料
第二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2003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为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提出的重大举措。这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已普及到中小学,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能直接推动农村教育手段的改革。
远程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而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前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远教资源,能促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相)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学。它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社会;将会有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供学习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套可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加以推广,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均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和谐教育,切切实实提高广大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都成为目前农村课改中的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最早依赖于印刷媒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函授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视技术被应用到函授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技术应用到函授中。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远程教育实践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远程教育的学术研究也随之繁荣起 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这段文字无疑向我们教育工作者预示一个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包括信息技术)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快远程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优化、整合,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度,开阔教师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彻底改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实际的需要。我们的任务就是立足于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规律、形式、方法;探讨提高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及其运用远教资源能力的途径;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校远教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农村地区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远程教育项目应用效率不高、效益不够显著等现状,旨在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构建出适宜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意在让现代远程教育走进农村小学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探求农远工程资源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策略和方法。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的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运用,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变农村小学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是加强校本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农远工程资源和小学学科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能力,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深化“模式一”和“模式二”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创新课堂模式,在小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假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具有多种媒体资源(电视、流媒体、数据信息),可以大量和快速地更新、下载、存储,不受地面网络条件限制的强大优势,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使农村中小学师生与城市师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工程资源为信息传播源,在现代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学校、教师、学生及农村社会人群中的传播与交流,可促进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有机整合,以此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师生学习方式和农村人员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向情感、方法、知识、技能及智力培养等方面的转化,就可以整体地提高工程效益,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有效运用农远工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针。由于农远程资源和小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首先动员实验教师对农村学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实验的相关变量,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其次注意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选择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的形式与方法,从注重知识传授向自主、合作、探究、能动、创 造性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试验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便于更好地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实验班级,定期进行测试,收集各项数据,结合学生现状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描述。
经验总结法:参研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论文或报告。
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1.组建课题组、撰写、申报课题。
2.研究撰写本课题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3.参加各级组织的课题学习培训活动。
4.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学习本课题的有关文件、资料,研究讨论本课题实施方案。
5.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6.做好初测和问卷调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4月)
1.根据课题研究计划,选择进行“整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遵循教学原则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编写教案,选取相应的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2.课题组成员间相互研究,修改完善进行教学内容的授课方案;课题组成员有计划的随堂听课、切磋;对典型课例进行录像研讨。
3.定时举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教学研究课。
(三)结题、深化阶段(2018年5月)
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实验研 究报告。
2.申请结题评审,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们学校属乡镇中心小学,共有在职教职工28人,在校学生400多人。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远程教育室,有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技术过硬,文化理论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目前项目学校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课题研究需要。
2、本课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我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之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论文、课题、案例多次在舞钢市、平顶山市,甚至省级获奖。
六、预期成果及课题组分工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为:
2017年12月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论文、教学设计和课例集锦。2018年02月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018年05月前完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集锦:研究报告、成果报告、优秀论文、优秀教案等。
课题分工
张江涛:数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41岁,舞钢市骨干教师。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
臧华平: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总体研究实施工作。李红艳:负责课题研究总体研究实施工作。乔 涵:负责课题研究总体研究实施工作。赵书杰:负责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与资料整理工作 郭 琼: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后勤保障工作
武功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7.04.05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武功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7.04.05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案(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方案
一.课题名称: 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课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我们的教育事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新课程实施以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推动中小学信息化硬件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构建了学校信息化的基本体系。以信息化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得如火如荼。黑板和粉笔已经部分地让位于多媒体投影和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目前,现代教育设备的装备已由城市扩大到农村。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在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学生结构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经验,因此,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很有必要。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国的普及速度很快,应用研究也很广泛。但是很多研究都是建立在“授”的理念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受”,课件为教师事先设定好了的不可更改的教学内容展示,学生被动地观看教师的展示和表演,同时,教师忙于在讲台上操作微机,疏于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度被打了折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和电教技术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的应用有望着突破这一瓶颈。在我们农村中小学校课堂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在公开课、研讨课上多媒体教学成为亮点之一,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常被闲置,黑板、粉笔风采依旧。可见,先进的教学媒体、技术与日常课堂教学应用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寻求多媒体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有机配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则很好的将黑板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教学工具。但是电子白板是新生事物,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优势,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课题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
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和研究等,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确定了基本目标和任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也指出: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应用,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并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1)、视听教育理论。视听教育理论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直接的经验(做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替代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符号的经验)。“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可以归结为:①、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按照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②、教学活动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③、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各种教学活动更为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④、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具体,更形象,能有效突破教学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具体经验后,才能有效地参与更复杂的、更抽象的教学活动。(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与教师两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互相沟通、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以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材料的刺激,并控制这种刺激呈现的次序,期望学生掌握所呈现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迁移效果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
一种自我发展、自我重视,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而不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方式。
四.课题实验目标
1.提高农村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2、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3、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4、丰富和完善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教学资源。
五.课题实验对象、方法及手段
本课题实施对象为韶关市新丰县回龙镇中心小学校全体教学班级。研究初期主要研究范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研究者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上,进行常态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进行螺旋上升式研究。调查分析法:在研究中对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之所在,进行调整、优化,最终形成先进的经验。经验总结法:通过研讨会、阶段总结会等,整理较为有效应用成果,并进行应用与再实验,最终汇总成为课题经验成果。
六.课题实验原则
1、实用性原则:开发的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同时要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活动。
2、整体性原则:遵循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开发课件,使开发的课件和教材成为一个教学整体。
3、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发。凡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操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教师小学目标达成的均可开发。
4、易推广性原则:开发出的课件要具有操作性、大众性,推广到其他人继续使用,也能收到教学的好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操作使用;
2、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3、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4、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5、探索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整合应用。
八.课题实验的步骤 1、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为准备阶段。2、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第一阶段(学习摸索阶段)
3、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4、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为总结结题阶段。
九.课题实验的保证措施
1、广泛宣传和动员,全体参与,并成立课题组作重点研究;
2、争取资金建设设备,聘请专家理论引领;
3、建立研究制度,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4、重视过程管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
5、制定课题管理制度,保障课题顺利开展。
十.课题的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指导小组成员:
姓名 性别 职称 职务 承担主要任务 卢扬幸 男 小教高级 校 长 课题组管理 冯汉保 男 小教高级 副校长 课题组管理 罗秀华 女 小教高级 回龙教办教研主任 课题管理、研究 胡小杰 男 小教高级 教导处主任 组织指导 张新旦 女 小教高级 教导处主任 组织指导
2、课题研究组成员:
姓名 性别 职称 职务 承担主要任务 冯玲 女 小教二级 英语教研组长 课题组组织与研究 龙玲 女 小教一级 英语教师 协助研究工作 胡小杰 男 小教高级 教导处主任 课题管理、研究
第四篇:“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黑河市第四小学 王磊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针对相关领域或专业;本网页制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针对性,是否面对特定方向的用户;所提供的信息的广度、深度如何;包括哪些网络资源类型,是书目、索引、文摘,还是网络期刊或者网上图书,等等。这些都可作为用户评价和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
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想从“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
(3)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11月)选择课题,学习理论。制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二、行动的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4月)
围绕研究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
2、调查研究法
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
3、案例分析法
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本人担任三、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能重点研究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
联系本职工作,注重自身提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展开研究,并积极地参加各项学习、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善始善终地完成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
1.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2.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4、撰写、发表相关经验论文。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二)教学典型案例。
(三)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四)课题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
(五)其他。
第五篇: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远程教育资源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峡口镇学区 郭广平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农村 小学语文 教学 应用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它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手段、个性化的方式、友好合作的态度、富有挑战目标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初步走进我们农村学校的课堂,它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多功能性,大容量和高速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教育教学不仅仅是靠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完成的,它们只是承载教与学的一种手段,操作它,使其魅力得以展示的主体是教师。怎样有效的适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农村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加思索我充分的感到远程教育资源在我们农村教学中的重要性。我认为要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不能完全照搬,而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教学中,本人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合理运用“学习指导”。
课程资源中的学习指导,都是由知名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是很好的教学参考资料,摒弃而不用,实在可惜。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对教材理解更加深透,上课才不会捉襟见肘。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播放“学习指导”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
二、捕捉时机,解除学生思维疑虑。
启发式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时机上。学生想问题,会出现一时想不出的情况。这样,使用电教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时,无论我能样用语言去启发学生,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深入的去体会杏林子对生命的那种认真执著的态度,可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去体会。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在远程教育网上看到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当时穿插了有关杏林子的介绍,我立刻打开远程教育网,把有关杏林子的介绍放了出来,当学生们亲眼、亲身感受到杏林子的真实的生活后。学生们理解了,明白了,释然了,我也轻松了。再谈时学生们都联系自己谈的很深入并且学生也能很好的端正自己的生命态度。
三、根据新课标,整合资源,进行再加工再运用。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四、利用电教媒体,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形象。借助电教媒体教学,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景物,用电教手段充分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黄果树瀑布》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美文。在初读课文后,我问:“瀑布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瀑布的什么特点来写?结果学生回答的是零零碎碎,没有条理。后来让学生看投影图片,他们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瀑布的色、形态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分别找出瀑布的声、色和形态的句子,旨在让学生从瀑布的色、声、形态三方面感知文的壮丽,再如《江上渔者》这首诗,它描写了捕鱼的小船在大风浪中惊险的场面。文中的插图是平静的画面,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又极难体会到小船处于风浪中的场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用抽拉式的投影片,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通过直观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并能体会到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很透彻。
五、多媒体只能辅助传统教学。
无论是多么优越性的教学手段都应是为教学服务的,即在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者,而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其虽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们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较之屏幕更具有亲和力,师生间的交流较之学生与屏幕间交流更为融洽、有感染力。另外,教师在板书、板画的同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若一节课的每句话,每个问题都由屏幕显示,而教师则一味地翻页、解读,那么屏幕便代替教师成了学生的视觉中心,而没了普通教学过程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融洽交流。这种多媒体形式的“满堂电灌”不仅无法正常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而导致学生更疲劳,所以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若过于完整、详细不一定是最好的,应留出充足的时间、空间发挥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此,应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语文教学的感性阶段,如优美诗文的朗读宜采用非言语媒体;而进行到教学的抽象阶段,如说明文、议论文的分析则应更多地使用言语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语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比用幻灯片效果差。在讲复习课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但也要注意穿插传统教学手段,如中间的停顿,辅助解释,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先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位学生等等,这样做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手段、个性化的方式、友好合作的态度、富有挑战目标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才能在这种环境下,有效地进行教学,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学生实际,将远程教育资源内化,为我所用,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