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时间:2019-05-12 18:1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张泽芳

当前我们学校大力推广“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是我们每位老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为问题就是一节课的“导向”,是一节课的“目标”,所以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

结合自己近一段时间的亲自实践,“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今天借此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交流。

首先我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那么怎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为什么而教?怎么教?设计问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课标》也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如:我在教学“比的应用”中“按比例分配”时,我创设了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我们班某位同学的妈妈和他的朋友阿姨合办了一个鞋厂,当时妈妈投资了3万元,阿姨投资2万元,结果她们一起赚了20万元。提问:(1)你们说怎么分这笔钱合理?说说你的理由。(2)每人应分得多少万元?你是怎么想的?(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中,对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其次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那就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没法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时,出示问题:()÷15=(),对于()÷15`=(),你有办法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吗?

问题1 要使商中间有0,你能想出被除数吗?

问题2 你是怎么思考的?

问题3 这样的商和被除数共有几个? 问题4 有没有最大的被除数?为什么?

问题5 有没有最小的被除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问题6 要使商的末尾出现一个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数吗?如果有很多,有没有最大和最小的?

这样的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猜想、思考与尝试,去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最后,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互逆型的问题,去开阔学生的思路,这样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去认识、理解、应用新知识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老师说: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想想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又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老师说:通过比较观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怎样变化?例如:“甲数乘乙数积是125,如果甲数不变,积是1250,乙数应怎样变化?”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正向和逆向交替的活动中,这样的“双向可逆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双向思维和谐发展。

2014.11.10

第二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的数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的数学”

昆十二中云子中学:慕静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新教材的推广实施,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标准下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教育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数学”,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达到置身数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目标?实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传统数学的教学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繁、难、偏、旧的题型时常存在,带给学生的真实情感

是害怕、不懂、难学、枯燥、无用。鉴于此,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并将指导着中小学

数学教学实践,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有价值数学”进行探究。“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理念下,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以爱为线 以情激趣,在爱与趣味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作为老师,只有心中有爱并释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老师向学生要分的关系,而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只有让学生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将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更轻松的学有价值的数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大胆猜测,勇于探索,深入研究,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兴趣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大脑处于亢奋状态,灵活迅速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成功反过来又增强自信心,扩大对新问题更浓厚的兴趣;第三,兴趣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对象保持接触而产生愉悦感,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所以,课堂组织教学活动应该激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数学变得有情趣,学生能快乐的接受,真正做到“发展并快乐着”。

案例1: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制小正方体,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裁剪,最后得出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情况,这一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使其热

情油然而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的将抽象转化为实际模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联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在趣味中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有价值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须回归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

案例2:下面是甲、乙两人的对话,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

岁数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问甲现在几岁,乙现在几岁?

此题是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就会积极的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正如有位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3.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体会有价值数学的广泛性

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可 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为数学 教学所用。通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数学 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的意识、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横向体会有价值 数学,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案例3:(2001 北京西城区)一圆台形物体的上底面积是下底面积的四分之一。下底对桌面的压强是200帕,如果翻过来放,则上底对桌面的压强是()A、50 帕 B、80 帕 C、600 帕 D、800 帕

上述这道例子就是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题目。学生通过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知压强与面积成反比,容易得出结果是D。在此过程中,学生感觉到了其他学科中必须运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其他学科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4.创设不同角色,共同体会有价值数学

对任何一件事或物,对其“价值”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人 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也有各种不同理解和理解的层次不 同。我认为,当学生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社会对“价值”有一个较深层的 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社会情境,让学生扮演社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案例4:某工厂现有原料甲360 千克,原料乙290 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 生产A、B 两种产品50 件。已知生产A 产品需原料9 千克,乙原料3 千克,获利 润700 元,生产一件B 产品需甲原料4 千克,乙原料10 千克,可获利润1200 元,如果你是这个厂长,你会如何安排生产? 初中)纳税问题

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 过929 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929 元的部分为全月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 表1 累加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 率 不超过500 元的部分 5% 超过500 至2000 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 元至5000 元的部分 15% 某人本月纳税150.1 元,则他本月的工薪收入是多少?

案例5:小明的父亲,预计明年全家收入与支出还差2 万元计划包一口能放三 千尾鱼塘,包金每年一千元。据以往经验鱼苗成活率为70%,年尾收塘市面鱼价

为3.5/斤,你能否估计出小明的父亲鱼塘收入是否有2 万元?

上述两个例子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了厂长和家庭成员不同的角色。从 不同角色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社会责任越重的角色越能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不论自己今后干什么工作,都要使用数学,这样才能使有价值 数学深植于学生心间,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5.探索规律,在做数学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 体验。“做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做数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从课堂教学角度看,学生数学学习是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从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投入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标准》理念下倡导的主要不是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应让 学生“做数学”,即学生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自己动手做,因为“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征,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案例6:观察下面两组式子: 1=12 1×3=22-1 1+3=22 2×4=32-1 1+3+5=32 3×5=42- 1 1+3+5+7=42 4×6=52-1 „„ „„

(2)试写出1+3+5+7+„„+99=___,99×___=___2 -1;(2)试用字母表示你探索得到的规律。

从以上例子,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归纳、分析、猜想等数学思 维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了积极的情感 体验,不仅能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认 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其中学 生学到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6.科学的估算,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估算,实质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算,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学习有着广泛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对提高学生 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数感则是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活动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 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 本数学素质,估算有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估算 能力的培养,在数的计算中,让学生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在数中提高数学素 养。

一个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 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位置,这样的学生

数学素质高吗?这是他缺乏数感的表现,不会运用估算方法的表现,要从量中体 会有价值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的估算方 法,如:化整估算法,数位估算法,循规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估算的方法 是灵活多样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 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案例7: 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 人,33 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 张长凳?学生1: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2: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3:用乘法,5×7=35,7×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 张长凳„„

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而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科学 的估算,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学生也在估算 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 的,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综上论述,数学无论是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历程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都

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有价值数学的教育是形势所趋。在教 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在学生眼中是有价值的,就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教育者 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探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数学 的价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有价值数学的认识,真正喜 欢数学,乐意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学习数学后,能将数学的思想、数 学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数学更是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1]许绍群.新课标·新数学·新理念[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5 [3]张守江.正确认识数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4]陈健兴.情趣教学艺术[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 [5]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__

第三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更多地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听不到学生的发问。课堂上的提问仍然是教师“独占鳌头”,学生充当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以及以往的经验来设计的,缺少灵活性、新颖性、相对的针对性。这种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丧失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既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又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就需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优化问题设计就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师首先需要转换思路,要明白这些问题是为谁设计的,是为了谁的“知识与能力”、谁的“过程与方法”、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培养自主而真实的人。

二、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这是设计有效问题的前提。教师引导学生产生新旧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的冲突,便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故事、生活现象、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时,我先讲了古代数学中的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同笼,数头有50,数脚有160,问笼中有鸡、兔各有几只?学生对此问题感觉很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或努力思考,或动笔计算。我便把握住时机,把问题引到了新课上来。

三、注意问题设计的情境性

问题情境化有多种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科学事实、科学史实、演示实验、生活现象等方式展示,并在其中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例如“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让学生观察并猜猜:“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得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形如何分类?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主动地猜想、分析、讨论,使得知识衔接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类型及分类方法埋下了伏笔。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说的就是一种问题设计的艺术。

1.启发性原则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意在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再思、再问。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能顺利地将学生导向学海之路。具体地讲,教师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设问,可以在运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争议点”上发问,可以在不同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连接点”上设疑,可以在同一数学问题变式演变过程的“发散点”上借题发挥……如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猜猜四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回答:“360度。”教师接着问:“请用实例说明你的想法。”这一问,学生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测量四个角的度数之和,有的说直接借助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有的用分割四边形成两个三角形等方法)。教师继续追问:“五边形、六边形呢?”学生思维更积极,也有意注意选择最优的策略去解决问题。2.开放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唯

一、太小;二是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时,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操作,找出了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设计,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当然,有效的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熟练掌握一定的言语策略,使问题准确、科学又简洁明了。教师还要善于使用等候策略,在提问前、提问与回答之间、回答与评价之间,要有意识地停顿,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对激活学生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目前,我们数学课堂上仍然是更多地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听不到学生的发问。课堂上的提问仍然是教师“独占鳌头”,学生充当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以及以往的经验来设计的,缺少灵活性、新颖性、相对的针对性。这种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丧失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既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又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就需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问题意识提供有利素材 数学的学科特点是它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缺乏实践经验,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更难以提出问题了。这就产生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学生最直接、感性的认识就是听老师讲范例,然后做“数学题目”和解题,这种片面性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枯燥无味的错觉。这种机械学习会造成学生思考能力减弱、惯性思维等现象,逐渐地失去在学习中思考质疑的能力。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蕴含着许多有意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让学生学会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活中必须的数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设计教学方案中创造性活用教材,更多地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一般都不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找”教学素材。例如在教学整除时,可以在原教学内容上作一些拓展,可通过设置一些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整除变为生活问题,如某校一年级的四个班在校知识竞赛中各自获得45、60、34、80元的奖品,学校要求各班把奖品分给各班5名表现最优异的同学,所有的班级都能采取这个方案吗?通过让学生从对生活问题的分析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轻松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也产生了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发生了 兴趣,那么他的努力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一切的发现和探索都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前提。依据数学学科的认知特点和学科规律,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死板的教学模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 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 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造数学情境“串联”数学知识,创设优美的动画“表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随之展开思维活动,自然使全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很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动手操作也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可放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长度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对折,再将相邻的两条边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结论。这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定期将学生带到课堂外,做一些调查研究、测量绘图、统计分析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咏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螺丝钉、石块);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自己家到学校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阴影长度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定期的户外教学可以维系学生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实现从好奇到热爱,从激发思考到主动思考的飞跃,从而真切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求异、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元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鼓舞学生,不断改进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让学生研究圆锥体的高有几条,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只有一条,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有无数条。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教师要培养其问题意识时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评价,保护学生的探求积极性和思考热情。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进行必要的辩论,最后形成一致的认识:圆锥体只有一条高。这样,学生就不会被老师的快速评判挫伤,还能在讨论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动作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手段。有些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会说不出话来,教师需要耐心等待,并给予鼓励,如“别着急,慢慢讲”或者“还没有想好,是吗?”。对待思考得不正确的学生,要肯定其优点,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思考,并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如“很不错,你已经非常接近答案了”或者“你现在思考越来越积极了,老师相信下次一定会表现得更好”等,也可以轻轻拍拍学生的头、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这样的语言和行动上的评价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增强思考的信心。

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仍然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鼓励中引发学生敢于思考、发掘善于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应启发、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可采用联想、猜测等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从全新的角度大胆探索,在积极探寻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时候,思考“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成宽为2分米的长方形,长是几分米”这样的题目,有几种方法?学生很快能找到两种解法,然后从已有解法继续启发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好习惯。通过开展热烈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解惑。参考文献:

[1]邓竟红,数学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4).[2] 王延奏,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J].校长阅刊.2005,(5).[3] 方会云,运用发展性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华商,2008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充分考虑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学要求创设大量生动、有趣、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实验——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的,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活动化就是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索为主,把互动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教学过程活动化,设计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第二,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初中和独立思考学习数学。第三,导“行”与导“思”有机结合,在处理导“行”与导“思”中,启迪学生思维。

第四,尽可能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性直接经验。第五,给学生数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

第五篇: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设计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Huodong

有层次数学活动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吴忠市开元小学

路军梅

一、引出

最近,听了同事有关六年级《圆的认识》在不同班级中两次授课,第二次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其中,印象深的是在学习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数量的特性和相互间的倍数关系。老师设计的活动

(二),通过画一画、想一想、量一量、说一说、辩一辨、转一转的活动,充分让孩子在画好的圆中合作探究出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比起第一次的活动要求设计,表述更为清晰。层次更为清晰,逻辑性更强。同桌合作10秒内画半径、直径,数对应的条数,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可以画多少条。量出直径半径的长度后,全班进行了交流,老师板书后,引导学生发现同圆中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的长度。至此,学生通过归纳得出同圆中直径半径数量的特性和相互间的倍数关系。为了用具象的形说明抽象的数量关系,老师又引导学生,你能利用手中的圆片来说明我们有关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发现吗?随后老师又借助动画演示了验证了刚才的发现。无论是活动(一)中有关圆的各部分名称,先自学后引导归纳,最后在圆中标注检验,还是活动

(二)中同圆半径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老师对活动的操作要求都进行删减和整合,使表述更为清晰简练,指向也更为明确,问题也更为概括,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概念的属性。那么,基于这样的对比,我们在平时组织实施数学活动时,总会出现让人烦恼的一些问题,如何避免呢?

二、常见低效数学活动的表现

1、缺乏整体性,重难点不突出。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通过呈现男队4人和女队5人投球情况,通过比较,提出问题,那个队成员的整体水平高?你是怎么比的?这一活动就可以贯穿始终,既要解决引入平均数的意义、又要解决平均数是什么、怎么算。为了突破这两个知识点,其中把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做为重点来处理。我们让学生通过摆圆片,体会以多补少法和先和后分两种方法。可如果一上课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例子,四个小组回收瓶子,怎样使每个组回收瓶子数量同样多,这样处理,会让人感觉移多补少法和先和后分法教学的引入比较突兀,没有前一个设计比较两队输赢具有吸引力。所以选用的例子最好能激发 Huodong

学生学习动机,又能为后边小知识点的突破、方法的总结提供可操作、可讨论的素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读懂教材和读懂学生的过程,这两个读懂越细致越接近事实,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越有实效。前期设计时,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要求的表述、问题的引导是系统工程,需要反复思考,用好用精。

2、表达繁琐,提炼的时机不当或提炼的不到位,活动与思考不同步。比方说同一份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有好有差。主要在于教学中教师实施的水平不同,包括表述、组织、引导提问能力的差异。概念铺垫引导不到位,或核心问题讲不清楚,学生就会听不明白,做成了一锅夹生饭。比方第一次教时让学生总结画圆的方法,不如第二次教时让学生先在家里充分的画,然后在课堂上总结出画圆的注意事项。

三、数学活动设计与问题引导注意原则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选择鲜活可感的材料。任何一个小学数学概念都是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它有广泛的生活原型,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与发展都基于具象的实例或生活经验,所以,只有从简单的生活例子起生长,经过观察、拼摆、讨论归纳、猜测验证、感悟思考、质疑讨论、类比推广、解释应用等思维活动来建立数学概念、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的好,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发展的好。如认识圆,就要找生活中的圆,圆纸片、圆规、最后再抽象出平面图形,知识从生活中来,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比如圆的认识中,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套瓶子,应该站成什么样的队形比较公平?从课前的设疑,到课后的解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有利于培养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符合孩子认知的逻辑层次性,数学概念的建立,是基于已有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需要。而活动经验的获得思维的碰撞启发,需要教师先罗列出与概念产生联系的一些要素,和易混淆的一些缺陷认知,引导孩子不断的产生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下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学习概念。如果学习效果不好,那只有一个原因,是老师对知识点的研究和对孩子认知水平特点的把握不当,导致概念的建立似懂非懂。比如,我在教学小数除法的第一节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由于我研读教材时不细致,没有充分的自己先把各类型的计算题做一遍,细致进行分类,影响计算准确的因素有除数的位数、商与1 Huodong 的大小关系、商前面或中间有零、商的位数等,预设的不全面,该补充的例题没及时补充,造成学困生的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受挫。算理的突破与算法的掌握应该在分好类型的前提下,逐一突破。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有价值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有价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搜......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请您结合数学教学实际举例分析新目标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思维的动力”。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钟问题的教学设计 钟表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物品,不仅能让人准确掌握时间,同时可以美化居室、环境,另外它还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进化的足迹。更有趣的是......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

    基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与案例设计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洲三小 徐启海 教师(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教师)教学设计仍然满足于对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作精细的“分解”与“加工”,未能很好地由“教教材......

    重叠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 课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和平镇四完小 孙小飞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课 型]: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18、11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寄信买邮票的过程。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