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
河北省围场县腰站乡中学语文教师:边淑梅
一 教学任务分析
《马说》是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婉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 学生分析
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四
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
欣赏画面,自古以来,马在人们生活中很重要,请分组积累:带马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人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朗读课文
1.欣赏flash画面,听读课文,正音正字
祗(zhĭ)骈(pĭan)一石(dañ)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2.看书,听马说朗读,划分节奏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师给予指导,共性的难点要集体商讨,以达成共识。
4.分组探究,强化对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重点的字、词、句理解。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之不以其道.策 名词 鞭子 作动词 鞭打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2.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1)同桌间互相听读(2)男女生比赛朗读(3)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 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怀才不遇,愤懑不平)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六)拓展延伸
1、选择适中的中考试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2、针对现在中考的形式,文言文出现了课外的小短文,为此在本文学完后,我又选一篇精短的《马价十倍》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2、根据课后练习六,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文。
第二篇:《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它使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意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教学设想:
在复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究文言文复习方法。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自学能力;探究、分析、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应用于写作实践。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争做千里马。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动画片“伯乐识马”导入。
二、读课文,正音上口
1、欣赏课文朗读。
要求:注意字词读音、句子停顿。
2、单个朗读。
3、再次欣赏课文朗读。
4、试背课文。
三、温故知新,探究方法
1、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
2、探究文言复习方法。
四、探究课文
辩论: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五、背景介绍
六、拓展探究(德育渗透)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来发奋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图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2、你是千里马吗?在你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伯乐了吗?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
2、学完《马说》后,你有何感想,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第三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顺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校搞经典诵读活动,背诵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2.解题《马说》
二、反复诵读,理顺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出示重点字音)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直接举手问老师。
5.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重点把握。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千里马的悲惨的命运是_____________,它被埋没的原因——————(2)表现食马者的愚蠢无知————————————————————(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仅仅是在说马?(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食马者不知马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小议论文《马说新解》,观点要鲜明,不少于500字。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板书课题(直接出示)
2.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读出,确保每位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2)自学时间20分钟。
(3)学习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检测《学习与评价》积累与运用中1、2、3、4题和《练习册》积累运用中1、2、3、4题。
5.学生自学
(1)看书(学生看书时,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或给与鼓励或给与暗示,确保学生能专心读书,紧张思考,但教师的活动不能影响学生的读书)
(2)检测
检测形式为各组比赛积分,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检测学生多数以后进生为主,这样能够暴露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共同解决。回答问题的形式分为口答题或者是黑板板演。
6.后教
(1)更正。对于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且首先让中等生解决,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优等生也就没有必要了。纠正学生的面要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叫几名学生
(2)讨论。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班同学都不是很懂,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能完成的即好,完不成的教师给与点拨,并把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方法和技巧,如在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抽象,教师要结合背景予以解答。
7.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后联系一、二、三题
(2)选做题:《学习与评价》拓展阅读检测与《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中的(二)。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先学是实施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为此我注重了对学生自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的小组积分制竞赛的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有序,高效。每一位学生唯恐给本组丢分,力争给本组加分,让本组的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认真看书,详细做笔记,热烈地讨论,生怕自己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高效的自学,所以课堂中的检测,当堂训练都能顺利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把这种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型学习,一种考试型学习,从而变得主动,有趣是应用好这种模式的重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不满
千里马人才
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文言文。本课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名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章入选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和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和“其、以”等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及作品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七、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伯乐相马”的视频,引入《马说》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解释题目以及“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2、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有《昌黎先生文集》。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
4、听文章的朗诵音频,注意停顿和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5、讲解要注意的字
伯乐bó lâ祗辱zhǐrǔ骈死pián槽枥cáo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ùdàn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而食也sì不外见xiàn策câ邪yã
6、齐读课文,读完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同学讨论,试着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句。
7、请同学把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8、在疏通了文意后,再次齐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再次齐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本文的论点、千里马的命运和遭遇、本文的结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补充讲另外两个“也”(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②是马也。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再次齐读,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先齐读一遍课文,后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四)分析理解,交流评议
1、用文中原句回答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说说下列词语的寓意:
千里马伯乐千里马不遇伯乐食马者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以此化解教学难点。
4、自由讨论: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①总结重点字词句
②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拓展延伸:以“韩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来宽慰韩愈。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八、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第一课时
论点:伯乐 → 千里马
命运:祗辱骈死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现与常马等不可得
结论:不知马
第二课时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
马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