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
第二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1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有关生物遗传方面的信息;
●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提出有关研究的问题;
●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动物、植物界都存在遗传现象;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遗传信息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遗传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搜集自己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祖父祖母的照片若干张;动物家庭和植物家庭的图片;相关课件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探究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多媒体有选择展示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理由。到底哪里最相像。
【说明】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教学效益。
3.认识什么是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4.学生先各自和父母的照片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体征?
5.活动:在教材42页上,连线的方法帮下面的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
1.分别观察小狗、小兔、老虎、企鹅等家庭,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评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5.提问:有谁知道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样长吗?
6.学生讨论、猜测。
7.介绍长颈鹿的特殊性:它们很早以前的脖子没有这样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它们吃掉了低处的叶子,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叶子,结果脖子越来越长,并且遗传给了下一代,现在就叫它们长颈鹿了。“用进废退”学说认为,不仅生物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随着环境产生的一些变化也可以遗传。
【评析】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查阅资料,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3.查阅资料或者看书,或上网等手段,得到肯定的答案。
【评析】这里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评析】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请各组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现在请各组同学把这些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交给我。
(学生混合照片并上交)
师:现在我把你们的照片与其他小组交换,看各组同学能不能为其他组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家人。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生(实物投影):我们认为这是陈晓荣的爷爷,这是他奶奶,这是他爸爸,这是他妈妈。
师:你们凭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陈晓荣的脸像他爸爸,都是长的,下巴比较小,他爸爸也是这样的,他爸爸像他奶奶,你们看,这三个人的脸都是这样的。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和气地制止)
师:观察很仔细,请继续说你们的理由。
生:陈晓荣的鼻子很挺,眼睛不大,这个像他妈妈。
生:陈晓荣的嘴巴有一点向上翘的,这个他的奶奶就是这样的。而且他奶奶的眼睛和他爸爸的是一样的。
师:说的很有道理啊,下面我们请陈晓荣自己说说,王芳有没有找对?
生:她找对的。
……
师: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在科学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片断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要突出一个“趣”字,只有学生感觉到了有趣,他们才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有这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篇:《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领会生物变异现象研究的方法,并能进行持续研究;
●运用所学的方法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解释和推测;
●能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理由拒的研究和表述习惯;
●养成浓厚的生物科学研究兴趣,并能关注科技前沿的信息。
●有生物学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导入
【说明】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要观察的金鱼,不过是精选一个家族中差异比较大的和其它家族中经过人工繁殖的,把这些有相似的放在一起。
1.谈话:请你们观察这鱼缸里的金鱼,看看哪些是一家子。
2.学生分组观察寻找并回答。
3.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分?
4.学生讨论回答。
5.老师告诉他们真正答案。
【评析】让学生处在矛盾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正所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这样的障碍,使课堂带来活力,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
二、引导寻觅
1.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4.大胆的猜测,回答。
5.谈话:如果要想得到较准确的答案,单从一个角度研究是不够的,像上节课一样,我们也来从人类、动物、植物中寻找答案,如果都有你们所猜测的这一特点,我们才可以认可这个结论。
【评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儿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真实而自然再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影响深远。
三、筛选解疑
1.谈话:把你们上次看的照片重新拿出来,再从他们身上寻找不同点,我们看看这些不同点有哪些。
2.学生观察、比较、筛选。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5.提问:动物和人我们都观察和分析过了,下一个是观察分析什么啦?(生:植物)
6.谈话:对,是植物。你们打算怎么观察研究呢?先讨论一下。
7.学生讨论,引导拿出操作方法。
8.学生室外观察,并做好记录,采集样本。
9.师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评析】这一环节真实而自然的引导和经历,使学生感受深刻,同时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放手给学生,学生拥有自主研究的主权和时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的合作也异常活跃,积极性很高。
四、学生轻松经历变异的奇异
1.谈话:生活中生物产生的变异现象很多,并且还有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作了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请大家留心,看哪些变异现象可以往下一带遗传,那些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学生观看有关变异现象的资料。
【说明】这里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视屏信息或者电脑制作的动画或幻灯片,内容是有关变异现象的,应该有的可遗传性变异和不可遗传性变异的现象。
3.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师生总结这两种变异现象。
【评析】我们研究往往也会疲倦,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单一的活动形式,会引起人的倦怠。在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轻松一下,并透过今天的媒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可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印象深刻。
五、课后调查活动
谈话:经过两堂课的研究,我们对遗传和变异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我们会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可以互相转换,并不固定。请你们回去将课本45页书上的调查表带回家和你的家人比比填写好,或许你们你还会发现很多的秘密。
教学片断赏析
“引导学生寻觅”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你确定它们是一个家庭的吗?
师:为什么这么问?
生:你看这个金鱼头上有个小突起,而这一个却是平平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差别很大。
生:尾巴也不太一样。
生:嘴巴也有不同。
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也很多,这两条鱼头部形同。
生:这两条尾巴相同。
师:刚才不是说尾巴不同吗?
生:那时那两条,这是这两条。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值得表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更值得表扬,不过老实告诉你们它们是一个妈妈生的。
生:哟――
【片断评析】当学生的发现和理想的答案有反差时正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老师抓住学生这一点,并深入的引导他们去比较遗传和变异的内容特征,含而不露,自然而生动,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真对动物发生的部位特征,有其相交和重叠的地方。层层深入,学生也被带入一个深思的境地。
教学手记
在教学中经历,在经历中反思,过程中有许多使我们的教学走向深入的东西。本课与上一节课的教学,按教材的体系和形式都比较雷同,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有意地调整了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兴趣横生,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加深对本课理解。例如,教学在两个班级的对比中,(1)班是沿袭前一课的教学方法,学生轻车熟路,很顺利的完成任务,准确的得到结论。而在(2)班上课,明显地感到学生的思维深度、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特别在“引导寻觅”这一环节,(1)班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就是观察比较不同,直接跨入变异的主体,然后就是验证。而多了这一环节,学生就蹦出很多的思维亮点,提出很多的问题,对遗传和变异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的较深刻,很容易找到同一特征可以是遗传可以是变异的发生点。我想,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就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我们老师所要精心的地方。雷同的教学形式有益于同一方法的复习和巩固,但缺点就是容易引起孩子的麻痹,而缺乏激情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篇: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教师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教学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的产生各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植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一般不明显,但也有一些反应比较明显的。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五篇:《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生物的遗传》教学案例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新教材,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以《生物的遗传》一节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说明我的做法与想法。
一、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1. 情境中质疑
引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的现象。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短片,能说明遗传现象吗?(播放短片: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马)
[设计意图:以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和学生自身的一些特征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教学的情境,丰富了教材实例。能很好地有直观地形象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质疑服务的。同时也暗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地学好生物知识。] 激发质疑:你想了解有关遗传的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能够结合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并能将问题表述清楚。有部分学生能够抓住总是的关键。也体现出了学生对一些遗传问题的困惑,如,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为什么我却是单眼皮?难道我不是他们的孩子?动植物的遗传与人的是否遵循一样的规律等等。] 师:同学们对存在着一些困惑,想了解更多的遗传知识,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看学过本节知识后能否解决?本节课我们着重解决的就是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染色体、基因、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些名词,同学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质疑的前提下,整合学生的问题,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抓了本节内容的本质,将目标表述的清晰,用语避免了生硬的学术性较强的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巧妙地将知识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探究问题,关键名词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问题中探究(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后代是如何获得父母性状的呢?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后阐明小组观点)后代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精子来自父亲,卵细胞来自母亲,所以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有充足的自学、讨论、交流的时间。小组成员能够代表小组发表见解,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教师讲述:其实,每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染色体的稳定才保证了物种的稳定。
(探究问题二)请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在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如何保持恒定的呢?(出示示意图)
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能够及时捕捉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组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探究问题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以人体为例,23对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却能决定成千上万的性状,为什么呢?(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显隐性基因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能强化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容易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三、体验中自结自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有关遗传的一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现在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了吗?
3、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又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小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而且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品质。]
四、课堂拓展
同学们学过这些知识之后,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学生站在新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重新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与之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在情境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经过努力解决了部分问题,带着收获同时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同时也暗示了对科学的探究没有尽头,创新没有止境。] 教师激励:遗传知识一直是生物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共同的努力解决了很多问题,同学们可以查阅各种资料来探计这些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进行交流。希望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些知识,并能通过研究解决新的问题,为生物学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