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信息及相关概念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信息的含义 重点:信息相应的特征
3.教学用具
黑板
4.标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上课下课铃声、马路红绿灯分别告知了我们什么? 学生花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本找到信息的概念。
教师总结得出信息的概念并与学生探讨书本是不是信息?电视是不是信息? 活动一:游戏
比划、猜游戏
规则:一个同学站着讲台面对其他同学,老师在黑板上词语,坐在坐位上的一个同学通过手势和语言描述黑板上的词,不得说出词语中的任何字,站着的同学就猜猜黑板上写的是什么。
1、得出信息具有依附性,需要通过载体进行保存和传播。
2、信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而被保存和传播。活动二:观看视频、名言
看《花木兰》电影部分视频并提问?:古代发生战争时,驻守的士兵都会点燃烽火,为什么? 肖伯纳的名言。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通过点燃烽火让所有人都知道有敌人偷袭。信息具有传递和共享性。活动三:看寓言故事
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信息具有时效性,并要求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具有时效性的例子:(时间效应)天气预报、报纸… 活动四:看短信
今天早上老师收到了湖南卫视发的短信,短信内容说是我参与了快乐男声的投票,中奖1000万元。同学们帮老师判断这个短信能不能相信呢?老师从来没有看过这一期的快乐男声。
信息具有真伪性。并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各种信息,有选择的相信。
发散扩展:信息还有什么特征
比如:中考改革信息对于你们高中生来说有用吗?
信息的价值相对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扩展思维
布置课堂作业:部分关于信息及其特征的选择题
课堂总结:总结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的特征
课堂小结
总结信息的意义: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的特征:依附载体存在、可以加工和处理、可以脱离所反映的事物存储、可以传递共享、时效性、真伪性等等。
课后习题 1、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全世界发布,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壮举。信息可以同时被众多接收者获取是因为信息具有()
A、传递性、共享性
B、传递性、真伪性
C、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D、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
2、信息技术考试成绩公布后,张老师利用电子表格对本班考试成绩进行汇总,这属于信息加工一般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A、记录信息
B、加工信息
C、发布信息
D、存储信息
3、下列有关信息与载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①同一个信息不可以加载到多种不同的载体上 ②信息可以不依附于载体而独立存在 ③点燃的烽火是信息的载体
④信息不会随着载体的物理形式变化而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4、下面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
A、“烽火告急”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B、天气预报、情报等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
C、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相对性(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板书 信息及其特征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2、信息有什么特征?
载体依附性
加工处理性
共享性
传递性
真伪性
可保存传播…………
第二篇: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
第一节 感受信息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2.了解电话和电报。
3.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重点难点
重点: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难点:了解电话和电报。教学过程 新设计
引题:《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而最有效、最高明的战争 “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做到呢?信息战就可做到,信息战顾名思义就是以信息为主要武器,通过打击、破坏对方的信息系统,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的战争。
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信息战在两次战争中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战争开始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通过计算机病毒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运用信息技术破坏伊拉克的无线电、电话、雷达等设施,使其完全失效,在没有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古代战争靠人力,近代战争靠机械,现代战争靠信息。
那什么是信息呢?
信息并不神秘,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随时随地、有意无意都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嘀铃铃—清脆的电铃声发出上课的信息;打开收音机,无线电传来世界各地的信息;翻开南阳日报、晚报,我们可以了解各地市的信息;推开窗户,暖洋洋的风吹在脸上,它传达了气温的信息;在十字路口,红灯停绿灯行,发出是否可以穿越马路的信息;教师用语言、文字、图片、动作传递知识信息。
一、信息的记录
1、大脑就是天然的存储器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就要记住周围的环境,那些动物、植物对人们有害,那些有益;如何寻找食物,如何应付自然灾害。因为没有别的记录方式,所以这些信息只好存储在大脑
古人还要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但是大脑会遗忘,而且大脑记录的信息会随着躯体的消失而烟消云散。
2、结绳记事
古人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两件事就要打两个结,如此等等。如果绳子上打得结多了,恐怕他也就既不清楚那件事了。所以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仅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3、文字的的诞生
使人类对信息的记录取得重大突破。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早期人们将文字记录在牛骨、竹简、木椟上。历史上记载秦始皇批阅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各地传来的竹简每天都有二三百斤。在竹简上刻字是一件缓慢、吃力的手工劳动,由于选用了不合适的记录材料,限制了信息的传播。
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信息开始被人类共享。
5、光记录、磁记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光记录、磁记录等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 1TB=1024GB 1GB=1024MB 1MB大约能存储50万汉字
现代存储介质的特点:容量大、体积小、存取速度快
信息只有记录,没有传播,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二、信息的传递
1、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常使用烽火、驿马、信鸽等方式传递信息。
当外敌入侵、边关告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此把来犯之敌的信息传递出去:寇不满五百,放烽一炬,五百以上放三炬······
驿马:古代官方用来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如电视和电影中看到的六百里、八百里加急 信鸽:信鸽具有天然的回巢本领,因为他们的恋家和归巢性被人们所发现,因而被用来传递紧要信息。
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
我国古代有顺风耳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人们想要冲破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实现长距离、快速互通信息的美好愿望。有线电话和有线电报的产生使这种愿望变成现实。
2、电报、电话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为人类打开了电信世界的大门。莫尔斯电码用短和长的脉冲(点和划)代表数字和字母,信息就以电流的形式沿电缆传递出去。收报端就会听到“嘀”、“嗒”声,收报员根据码表就知道对方发出信息的内容了。SOS这三个字母的摩尔斯电码分别是‘‧‧‧’‘─ ─ ─’‘‧‧‧’,念为‘滴滴滴’‘答答答’‘滴滴滴’。海上的船只遇到危险需要求助时,除了用无线电发出sos信号外,也可以用灯光发出三短三长三短的信号,周围的船只只要见到后,就会立刻赶去救援。同样也可以敲击物体发出三短三长三短声音的方法求助。1906年在柏林会议上把sos规定为国际统一的呼救信号。
莫尔斯电报缺点:从发报人到收报人要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语言的装置,通过导线把人说话的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他的脑海里出现一个新奇的想法:先设法将发声的空气振动变成电流的连续变化,再用电流的变化模拟出声音的变化。贝尔向当时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求教。亨利仔细倾听了贝尔的设想后说:“干吧!”贝尔犹豫地说:“先生,在电学上我还是门外汉!”大科学家坚定地鼓励说:“掌握它!“ 在亨利的鼓励下,经过贝尔不懈努力,终于在1876年发明电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原理:声音的振动 → 变化的电流 → 振动的声音
话筒 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听筒 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第三篇:第一节 疆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
3.教学用具
地球仪、《中国疆域示意图》《中国政区拼图》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南北跨纬度近50度。
教师归纳: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她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地建设她。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了。
二、新课教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看图知位置
由于七年级已经学过如何去描述一个地区的位置,因此先请学生回顾,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再分别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三方面结合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半球位置,可利用课本图1.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至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请学生自己对照课本图1.2或地图册中的《中国疆域图》归纳出来就可以了。
位置问题讲完后,以一句“那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过渡到课本P3“活动”.2.讨论知优越
对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组织学生分两大组针对课本P3“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比分析,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归纳如下:
(1)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南北纬度的气候差异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觉得比较抽象,也可举一些例子,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①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②沿海地区也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二)海陆兼备的大国
包括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
陆地国土中要求掌握:一是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二是四至点;三是陆上疆界;四是陆上邻国。
1.歌诀记四至
四至点的教学,采用结合图1.3再归纳成歌诀的形式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很形象,学生立刻就可记住。然后结合P5页“活动”让学生动手量算东西端距离和南北端距离。
读课本中图1.4《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
(师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答)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读课本中图1.5《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
(师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教师总结: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上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洒满金色的晨光时,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2.彩笔描疆界
陆上疆界和海上疆界。请学生在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中用笔描画出来。用红笔沿逆时针方向描出陆上国界线,用蓝笔由北向南描出大陆海岸线,并且将它们的长度与赤道相比,再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疆域之“大”的印象。
3.口诀记邻国
邻国的教学,先让学生沿逆时针找出陆上邻国和自北向南找出海上邻国,老师再介绍一个口诀记忆:“十四邻国陆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然后让学生比赛记忆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增强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4.广阔的海洋国土
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渤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领土、领海、内水和管辖的海域面积等这些概念,也应向学生稍作介绍。领海、内水是完全享有主权的,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后者则享有管辖权。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
三、课后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说明其优越性。
课后习题 写一篇小短文,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说明其优越性。
第四篇:第一节 美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3.通过了解美国的地形和河湖,分析其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大量的图片、事例、数据、视频来分析和理解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明白学习美国的意义,提高他们学习美国的积极性;
2.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认识到种族平等的必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领土组成、种族构成、地形与河湖 教学难点: 通过美国的地形与河湖,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可口可乐、米老鼠、麦当劳来自于哪个国家?(由学生们熟悉的品牌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1.展示一张图,图中有很多代表美国的事物,让学生上台指出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体已经对美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部分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让学生先对美国有个大致的印象。)2.教师: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唯一的超级大国。1个美国财富等于4个中国财富,等于四分之一世界财富。
教师以“超级学霸”类比“超级大国”,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美国的经济、政治实力。
教师:中国和美国经常有贸易来往和政治商谈,因此我们要去了解美国;而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因此我们要学习它。
(通过认识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学习这一节的意义所在,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美国的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及其他概况
1.展示世界上国土面积前六的国家,让学生了解美国是一个国土广大的国家。2.展示西半球和东半球的图片,通过回顾北美洲的位置,认识美国的半球位置。并顺带回顾北美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
3.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认识美国的领土构成(三个部分)、纬度位置、频临的大洋和邻国。
4.展示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的图片,加深学生对两个海外州的印象。
5.展示美国国旗,问美国国旗的含义,,考察学生平常对美国的认识。
由国旗的含义进一步了解美国国土组成(除了刚刚学习到的两个海外州外,本土还有48个州和1个特区),并引出美国USA或US的简称。6.由美国简称US引出美国的漫画形象山姆大叔。(过渡自然,提高学生兴趣。)
7.展示美国的国鸟和国徽、自由女神像、美国总统山图片,让学生脑海中对美国的印象更加丰富。
8.由美国著名景点美国总统山图片,顺利引出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由黑人总统奥巴马当选备受世界关注这一事,自然过渡到“美国的种族构成与种族歧视问题”这一教学内容。
(三)美国的种族构成 1.播放一则短视频。教师:由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社会由哪些人种构成? 小组讨论出结果,小组代表回答。
2.通过读图表具体分析美国的人种构成。3.教师提问:为什么美国的人种构成如此复杂? 4.由几位学生表演小品,重现美国殖民历史。
(生动有趣的小品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5.看完小品后,通过提问“美国的白种人祖先来自哪里?”、“黑种人最开始是作为什么身份来到美国”等等,考察学生对美国殖民历史是否理解了,并拓展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6.了解美国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教师: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较快。但是,就我们之前学习过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如何? 学生:都很低。
教师:美国也是发达国家,但为什么美国人口增长这么快?
(由美国殖民历史,过渡到美国当今社会的人种构成和人口增长情况,了解移民是美国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理解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7.教师:这么多移民,来到美国后,会对美国文化产生影响呢? 8.播放刚才看过的短视频,让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小组讨论并发言。
(通过视频的直观展示美国人的生活,提高学生兴趣,主动思考。由视频中白种人打麻将、黄种人跳华尔兹舞、黑种人吹萨克斯风等现象,得出各国移民的文化互相影响的结论。)
9.教师提问:各国移民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习俗,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美国吃到中国的饺子吗?
学生们可以通过日常积累的常识回答:可以。
教师:但是,在美国吃到的饺子,跟在中国的饺子一样吗? 学生们回答:不一样。教师:在美国华人餐馆吃到的饺子,都为了迎合美国人口味,而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各国移民的文化交融,形成了新的美国文化,成为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由结合生活的例子出发,让学生更有兴趣地了解美国移民文化。)10.教师:移民对美国的影响,除了文化交融外,还有什么呢? 顺利过渡到种族歧视问题。
11.阅读两则材料,通过事例感受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12.教师: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种族歧视。
13.教师简单点拨种族歧视产生的历史原因,由此再简单回顾美国的殖民历史。并说出奥巴马曾经受过种族歧视以及目前为种族歧视问题做出努力,承上启下,结合时事。
(四)美国的地形与河湖
1.展示美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通过观察颜色判断地形,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学生在课本地图中找出美国三大地形区。
3.通过展示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形图,指导学生区分科迪勒拉山系和落基山脉
4.引导学生找出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让学生齐念五大湖分别的名字,熟悉五大湖。
5.引导学生找出美国和加拿大的国界线,了解五大湖的位置是位于美国与加拿大的交界处,只有密歇根湖是全部位于美国境内。
6.对比之前学习过的里海,区分世界上最大的湖和最大的淡水湖。7.小组讨论,美国的地形和河湖对农业发展是否有利。小组代表发言。
(启发学生,地形与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点。)
8.展示美国河山图片,加深学生感性印象,提高学生兴趣。
(五)总结与练习
1.归纳本节课内容。
2.课堂练习,学生现场回答。
3.学生看导学案,对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纠正,小组讨论。
第五篇:第一节 疆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天安门、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