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模式设计语文论文
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学习都有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规律,依据这一规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率的关键。经过低、中年级对字、词、句、段的局部强化感知,高年级学生对文章局部把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升入初中,则必须具备整体的独立学习文章的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关键时机,教学中借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经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投入,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有一定定势的学习过程。对一篇课文、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具有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模糊的。某个教师在对一个学生群体的教学过程中,就高年级这一阶段,必须有一个教与学的一定的定势,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相对科学的定势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优化、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需要一定的模式,只有在合乎规律的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才得以增强,自主方法才得以优化,自主能力才得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才得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依托,是一篇篇相对完整的课文,如何运用好这一个个“例子”,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江苏孙正荣、李凤英老师认为相对稳定的模式应有如下几方面的操作过程。1.课前整体预习,自主尝试预习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浅层次感知的时间,又是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过程,其内容可概括为读、画、思、列,作为学习每篇课文的自主预习习惯过程。①读:提倡教师范读一遍,给学生以一个整体的美的感受,避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误导,消除对新内容的倾向性偏差,给予学生一个基调;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②画:读中将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③思:查阅字典和有关材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全篇课文尝试解决。④列:将无法彻底解决的字、词、句、段、篇方面的疑点罗列出来。可在书中标,也可在纸上写,还可在心中设疑。联系课题、开头、结尾,初步列出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2.课堂贯穿“三点”,自主操作在师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可理解为对“疑点”的解决过程、对“重点”的消化过程,对“学点”的掌握过程。教师抓住“三点”整体操作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围绕“三点”自主加入各个操作过程。疑点:即预习中罗列出来的无法彻底解决的内容、问题,再适当增添教师根据需要设置的疑难问题。重点:一是文章所固有的重点词句段落、主旨;二是本单元、本阶段的重点训练项目。前者以学生的反馈为来源,后者为教师的有意识安排。学点:一方面是学生与自身的知识、能力、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字词、表述、描写、结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本篇文章所规定的必须牢固掌握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技能。在各课时安排的训练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反馈揭示收获,巩固练习,并延伸到课外加以运用。(1)“三点”学习过程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矛盾。“疑点、重点、学点”只能是模糊的先后安排,不能理解为必然的前后程序。要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文章的自身特点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三点”往往是互相交叉、互相协调、互相联系的,应将这“三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2)主导作用体现与主体地位确立的矛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原则、方向,但有赖于教师的整体调控、主导,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起始阶段的整体教学中主导为主、部分教学中主体为主,逐步发展为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动体现。(3)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的矛盾。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疑点、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中,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我们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抓住带普遍性的问题,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又不要忽视现实学习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教育、互相提醒、互相提高的关系。当然对个别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特好或特差的学生进行课外“开小灶”也是不可缺少的。3.课外能动延伸,自主安排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二是学生自认为需要学习的内容,当然也有个别家长会布置作业。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机械抄写、背读等被动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依然存在,这当然不符合自主教学的规则。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外延伸应重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抓住课堂学习中的“学点”,经过课堂的初步训练,让学生在课外能动地进行巩固练习。最理想的方法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家庭、学生群体在生活中运用,联系学生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现实生活的品味、理想生活的向往加以运用,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课外对课文整体进行回味,简要复述,向他人形象表述的习惯。其次,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依托教师一贯的教学习惯、预习课文的要求,自主预习。以上两方面的课外学习时间安排上应相对平衡,偏重于第一项则会出现负担过重,被动作业现象难以消除。偏重于后一项则不易于知识、技能的牢固掌握。
第二篇: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自主预习,初步感知——精讲点拨,互助探究——悟情悟理,学习表达——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一、自主预习,初步感知
1.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高年级语文的预习一般放在课前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预习,对课文内容的预习一般包括:
(1)读准生字词,认会生字;(2)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3)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4)找出不明白的问题;(5)搜集资料。
2.检查预习情况
采取学生互查和教师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小组检查或同桌互查预习情况,交流初读所得,质疑并请教同伴。
(2)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情况,摸清情况,及时将自己的预设和学生的质疑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达到“以学定教”。
这一环节可在课前几分钟去做,也可在讲课开始时完成。教师根据检查情况进行问题的预设,决定课堂教学策略。
二、精讲点拨,互助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可分四步进行: 1.独立感悟。
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书,独立思考,自己感悟。
2.小组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围绕重点问题展开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独立见解。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交流中去。在这一环节中,一定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交流进度,千万不要流于形式,走过场。
3.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解决存留学生心中的疑惑,统一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和疑惑,并及时引导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重点问题的解决,完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潜心读书、感悟是基础,组织好学生的充分交流是关键。而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适时适度地引导是提高读书感悟、自主探究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推进的过程,学生的回答就是丰富的资源。我们注重课前问题的预设,但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生成。新生成的问题往往很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动态生成性执教。
三、悟情悟理,学习表达 在完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具体操作: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文本,领悟感情。进而领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的独特体验。
3.领悟表达方法要有重点,强调一课一得。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每个单元的主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领悟到一篇课文在写作上的独到之处,或是学习作者表达的方式,或是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或是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等等。
四、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积累、巩固,对所学方法进行梳理,达到系统整合、夯实基础的目的。
1.积累
大家要明确,积累并非单只积累好词佳句,还要积累学习作者好的写作方法、观察方法等。
2.拓展
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或是对课内阅读内容的延伸(拓展阅读),或是对写作方法的运用(练笔),或是对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的搜集(综合实践)等。
总之,通过拓展延伸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内的学习。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高年级 2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激趣教学模式
“读中——感悟”教学模式
“读中——感悟”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完成)——细读课文、体悟情感(由教师点拨完成)——拓展阅读、综合练习” 四段式为基本操作模式。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做相应的调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欲求之”的愿望,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电教媒体、巧设问题情境、师生互换角色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即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组内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辩。通过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试读、听读、评读、练读,达到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听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起到主导作用,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质量、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悟”的质量。
(四)拓展阅读、综合练习
这一环节,都是可出示一则小短文或是阅读课本上的短文,让学生来阅读读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如何使目的和手段达到统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读中感悟”这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通过读这种手段,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12岁),一般说来他们很乐意、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有插图的书,教师描绘性的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才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遵循: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2、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传授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以意逆志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十目一行法: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5)写写画画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3、“讲、读、评”有机结合
读与评均出自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适当调节,读评结合,过多的评,只能是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使读的训练不能落实。只读不评,或读不到位,使读失去了标准,影响教学的质量。同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第四篇: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记得看到这句话时,脑里满是问号,这是什么意思呀?于是赶紧查找资料,才明白大致的意思是“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由此想到,这不跟我县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样的吗?
我县“读、疑、解、思”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实行了两年多,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语文教师们也树立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下面谈一点自己运用这个模式后的感想。
一、理念认识
“读疑解思”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课文教学的大过程,也是细节教学的小过程,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方法。突出“读”,读通读顺是前提是基础,熟读过程生疑问,品赏诵读解疑惑,读是主线,贯穿全程。要给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更要教给学生读的技巧和方法。突出“疑”,疑在读中产生,“疑”有对整篇文章的“大疑”和对文章细节或字词句的“小疑”,“大疑”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小疑”是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化“大疑”为“小疑”,解“小疑”破“大疑”,在质疑解疑过程中,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疑问,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疑是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要渗透到整个课堂。“解”要突出独立与互动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不同难度不同价值的疑问,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式解答,也就是说要相机而解。解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完成课标教材要求。“思”即反思,是小结巩固拓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扎实有效。“读疑解思”从模式操作来讲,是四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同时还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四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创造性地用好这一模式。
二、课堂教学的改观
传统课堂上,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思维不活跃。现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师生互动,教学变得有趣起来。这都得益于新模式的运用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新模式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老师们克服传统教学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尽量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意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引导他们发现知识,探索知识上。如阅读教学,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识字教学,你认为这个字应该怎么记?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不错”,“你很棒”,“真好”等等课堂用语不再是奢侈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老师们努力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状态。
2.呈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提出:“让学生们每天几个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往学习方式的单一化把学习活动变成为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新模式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两年多来,老师们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尽量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主地读、感悟、发现问题,学生“自能读书”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充当了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关于合作学习,老师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识字课上,学生合作交流识字方法;阅读课上,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重点问题;习作课上,交流各自作文,合作修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探究合作学习,大大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变得活跃敏捷和富有朝气。
(二)学生的变化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的体验就是苦涩的痛苦的。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其乐融融的。两年多来,我们一直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学生喜欢读书吗?乐于上课吗?课堂投入的积极性如何?主动思考问题吗?我们发现,与过去相比,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教材,加强了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另外老师们的新理念也充满了尊重和理解,使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能力也自然随之增强了。这就是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识字多了,阅读能力强了。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他们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现在学生比以前的学生的识字量有了明显提高。识字量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前阅读,广泛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2、表达和积累的能力增强了。课内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老师们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地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课外背古诗,背名言警句,读童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累量,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外积累和阅读量的增强,使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学生表达的欲望,也是以前的学生不能比拟的。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新模式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的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教师的提升
教师们在课改浪潮中都接受了一次洗礼,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新模式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观念变了,教学策略变了,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是广泛的,是绝不仅限于教材的。教师们有意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资源,在教材的空白处开发资源,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开发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现在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行动研究日趋成熟。教师注重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我县推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得以培养和增强,校园文明氛围得以形成,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的乐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不断探索新模式的运用与研究,为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自主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我近几年来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的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是少数。对此现象,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份量,即教师的训练意识在增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其实是变相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的急功近利行为。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我尝试建立了“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流程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流程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流程: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流程: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流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
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该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课文的教学。
三、模式的理论依据
模式的理论依据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能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我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确,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四、运用原则
教学策略是为教师实施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则、方法和操作的技巧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思想活跃、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在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自主参与”教学模式有以下四方面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一旦入了境,爱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主动提问,启发思考。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以后,我一改过去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法,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3、鼓励超前,培养能力。
超前教学观即以学生“现在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学力发展:鼓励超前,培养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4、分层激励,体现成功。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特定的教育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老师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有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的目标便能顺利完成。
五、操作要求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拉回现实中来,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6、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如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价。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小兴安岭的书籍,更多地了解小兴安岭。
六、实施要领
在此模式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不同的实施要领。
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目标,探索方法,激发主体想学,加强有意注意,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要让学生乐学新知,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想学的兴趣,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视学习需要复活原有的知识和学法,或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为新旧知识迅速联系准备。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指明学习目标探索的方向,使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协同活动。
2、自学质疑:学生依据目标,自觉地把注意力投向学习的重点上,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并能针对重点询问进行圈划、批注或质疑问难。我们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巡视指导、了解学情,给予充裕的自学时间,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及时收集自学中的信息,注重圈划批注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解。
3、细读解题:在交流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疑的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解疑答惑,更全面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体会结构的内在美。课堂上以读为本,精讲善问,巧为点拨,重视反复阅读,以读促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语言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4、交流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学生的心智得到启迪,求知的欲望得到实现。此时让学生自我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加深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充实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教师此时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七、实验效果
经过课堂实践尝试,“自主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带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和突出的成效。
1、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
在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认为课堂时间过得有点快或特别快,这种时间错觉是由于对某项事情的兴趣程度所决定的,而兴趣又决定了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种突出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基础。该模式实行的是一种没有强制的教学。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而且“自主参与”核心主题又来自于学生,因此,学生有了对文本学习的感受和问题,这种感受和问题就使学生形成了迫切想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这种愿望的达成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自主参与”中,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学生是喜欢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的。
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会学习是检验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实践初步表明,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思考和发表想法的权力与机会。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来进行,此中有分析、有综合,有具体、有抽象,但是不管如何延展,学生最终都需要回到“自主参与”核心主题上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能否自主参与、能否质疑、能否对问题进行评价,可以反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缜密程度。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助于学生质疑问难、积极表达,有助于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对提问的优劣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升。
八、试验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自主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跟、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在课堂中进行师生的双向活动,多边活动,形成师生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教学模式,是我校进行语文课堂改革的一种尝试:“自主”教学的实质在于力图从观念上和教学机制上,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教师通过“自主”教学课堂模式的设计,力图把教学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自觉要求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觉能动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主动想学、主动理解、善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达到教学上的真正成功。
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中,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以“趣”办先导,其中审题激趣“你想知道什么?”虽是简单一问,却颇有新意。以往教师不会关心学生想什么。而只是要求学生循教师思路回答。这一问打开学习这篇课文的思路,后面的小组讨论交流,自我回顾,似乎都是教师跟着学生走,其实是教师在巧妙地引路。
我深切地感到,教师的教学思想会自然地融进其设计的教案中、融进课堂教学中。在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这场攻坚战中,我们的老师是主人翁,得先把他们武装起来。
九、问题讨论和研究展望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材来看,由于目前的教材内容并没有按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模式编排,这就为“自主参与”模式的实施带来了相应的困难。也对教师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从学生角度看,“自主参与”来自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这就出现了如何不断改进预习的方式以克服学生对长期的预习的惰性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同时,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因书写等原因带来的预习问题。另外,从教师角度看,教学专业化绩效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学控制能力太弱。而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需要对文本的方方面面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中顺利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二是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参与”和依托点之间的链接,如何巧妙地将学生的各种依托点融合在一起,最后形成整合的认识和理解,都将成为该模式下的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三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众多具有差异性的信息面前,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自主参与”的优势面对这种差异,激发不同层次的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也是教师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可见,以“自主参与”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它能提高学生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效能,并能促进教育理解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