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云珍 化学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元教学”理念下的化学微课实践
鲁云珍
摘要 元教学是基于元观点对教学的认识与反思,是关于教学的教学,是教师自己会教的教学,是一种基于教学思维、指向教学实践的意识性教学。而微课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践行元教学理念。本文简述了自己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
元学习元教学 微课 教学知识
一、对“元教学”理论的认识
元教学,英文为meta-teaching,其中的“meta-”即“元”,意即“在„„之后”、“超越”。“元”是一种高级的逻辑形式,可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表现”。“‘元概念’是一种‘看或观察’的本体论承诺,它规定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教学究竟是什么’,是教学的‘元概念’。每一次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首先是教学的‘元概念’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基本问题的更替。”1从“元概念”出发,元教学便是从教学的本体论视角,用元语言对教学进行逻辑[]分析,超越教学现象本身,采用思辨的、批判的态度,“在教学之后”反思教学实践,即省察教学自身,从而在发展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修补、完善教学实践,建构教师的教学实践哲学的过程。
日本的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是与客观世界的相遇和对话(称“活 动”,action)、与他人的相遇和对话(称“协同”,collaboration)以及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称 “反思”,reflection)的三位—体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其实,教师的教也一直是教师在学“教”,作为与元学习对应的元教学是教师主体思考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素质,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如何改善学生元学习的能力等。从元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应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帮助学生发展了学习力、思考力、调控力和建构学习环境的能力。教师通过元教学的反思和批判,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元学习的品质,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元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说教学是一种服务于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话,那么元教学就是对这种社会活动计划之针对性、实践之合理性、过程之有效性和结果之理想性的检视与修正活动。也可以说,元教学是一种基于教学思维与教学哲学,但指向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的特殊教学形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赞可夫在他的教学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中提出的五条原则之一“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可以看成是元教学的思想表现。从实践角度考察,一直以来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重要环节的“教学大纲”制订及文本呈现,还有说课活动,现在正在流行的微课教学和教学反思,都可以被看成是元教学的具体样态。
二、“元教学”理念下的微课实践
“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可采用三维动画,教师本人视频与屏幕视频可互相镶嵌,演示教学效果好,直观、清晰,细节知识点可非常到位透彻地讲解,便于学生学习。其中,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
视频制作的技术对成功有效的微课教学当然是重要手段,可是,我这里想介绍的重点还是微课主题思想的确定。元教学由3个基本的层面构成:一是对教学活动的自我明晰;二是对教学活动的自主表述;三是对教学活动的自我反思。它具有保持教学内部动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促进教师有效教学、保障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论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秉持元教学理念设计微课学习活动,举例如下: 搭建阶梯,破解学习难点
高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对量气管的使用都觉得困难,而这个难点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方法。笔者用微课实验进行了尝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文字部分摘录如下: 课题:量气管的实验原理
1、理论认识量气管的工作原理
量气管是通过排液体来测量气体的体积的,这是两种量气管(左边的两图),左装置是读取左边的液面差,右装置是读取右边的液面差。我们读出的是气体的体积,还必须确定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才能利用气体状态方程:pV=(mRT/M)=nRT求出气体物质的量。气体的温度就是实验时的室温,压强一般为一个大气压。
2、实验探究量气管的工作原理:用品:两支碱式滴定管(去掉橡皮管和玻璃珠),一段长橡皮管,红墨水,乳胶头,洗耳球。
我们看这个装置(装置图片略去),它是用一段橡皮管从底端连接两支各25mL的碱式滴定管构成,我们向其中加入红墨水。当两只滴定管高度相同时,两边液面相平,我们改变滴定管的相对高度,无论怎样改变,发现两边液面始终相平;因为两边液面上的气体都是一个大气压。
现在,我们给左边液面做一个记号,并用乳胶头将其上端封住,使其不能与大气相通。此时,当我们提高右边滴定管时,右边液面可以远远高于左边液面。并且,左边的液面也略
有上升,说明左边的气体被压缩,压强大于一个大气压。相反,我们将右边滴定管位置放低时,右边液面可以远远低于左边,同时左边液面也略有下降,说明左边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小于一个大气压,因此,只有当两边液面相平时,左边被封的气体压强才是一个大气压。现在,我们取下乳胶头,重新调整两边的液面相平,在右边滴定管的液面处也做上记号,读取两边的读数都作为各自的V(1),用洗耳球向左边充入一些空气,并用乳胶头封住,再次调整两边液面相平,读取各自的V(2),两次的读数只差,就是刚才充入的空气的体积。我们发现,两边读出的充入的空气的体积是相等的,只是左边是V(2)>V(1),右边是V(1)>V(2)。所以,上述两个装置中,有刻度的部分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但是,实验时,都是从右管注入水,排出左管的空气,收集的气体从左管进入,将液体排入右管。其实,读取气体的体积除了要注意左右两边液面相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外,还有一点是首先要注意的,它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时,会因盐酸的浓度下降而停止反应。现在欲测量反应停止后剩余盐酸的浓度,取10mL剩余液和足量的锌,用如图所示(前面最右)装置进行试验。(夹持器具已略去)。
(1)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中。(2)反应完毕,每隔l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问题(1)是为了保证盐酸完全反应,而问题(2)则是因为反应放热。所以,测量气体体积时,第一要注意的是使装置中的气体恢复到室温。这段课程,使用了实验室里简单的仪器用品,并且借用红墨水显色,巧妙地展示了学生们感觉深奥不解的实验原理,为他们解决此类问题扫清了障碍,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爱动手动脑发现、验证知识的良好素养。
去伪存真,还原知识系统
高中化学的物质结构部分介绍了铁原子的价电子构型是3d64S2,Fe2+的价电子构型为3d64S0 ,而Fe3+的价电子构型为3d54S0,一般说来,老师们会向学生介绍“由于Fe3+价电子构型满足了3d5的半满结构,所以,一般情况下Fe3+离子比Fe2+离子稳定”。作为常识,这样传授无可非议。但是,在化合物中,Fe2+和Fe3+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与阴离子共同存在的,所以,Fe2+和Fe3+的相对稳定性往往与阴离子或配体的种类、结构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与体系的温度有关,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让他们见识庐山真面目,有利于培养他们高瞻远瞩、全面追逐知识来龙去脉,力辨真伪的科学态度。笔者就此课题设计了下面的一段微课:
课题:Fe2+和Fe3+的相对稳定性比较
氧化物中,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铁的各种氧化物相互转化的自发性,来比较铁和氧化合时形成的氧化物的相对稳定性,即:
3FeO(s)+ 11O2(g)==Fe304(s)
(1)2Fe304(s)+ 02(g)==3Fe203(s)
(2)22ΘΘΘ
对于反应(1)rGm(1)=fGm(Fe304)-3fGm(FeO)=-1012.634-3(-266.563)≈-274.8 kJ·mol-1 [3]
ΘΘΘ
对于反应(2)rGm(2)=3fGm(Fe203)-2fGm(Fe304)= 3(-742.435)-2(-1012.634)≈-202.0 kJ·mol-1
这表明,反应(1)和(2)的rGm都小于零,都是自发的。因而,若将Fe0、Fe304和Fe20
3Θ跟标态的氧气(P=100 kPa)放进一体系,Fe0将自发地转化为Fe304,Fe304又将自发地转化为Fe203!这正与我们的经验一致:氧气充分时常温下铁生锈得到的铁锈是Fe203。
在不同的配合物中, 例如,F-、CN-、联吡啶(dipy)、菲绕啉(phen)都可作为配体与低价的Fe(Ⅱ)、高价的Fe(Ⅲ)生成六配位配合物,从下列数据可以分析出这些配合物将使Fe(Ⅲ)稳定还是使Fe(Ⅱ)稳定。
已知:
(Ⅰ)Fe3++e-→Fe2+ φ1=0.771V(Ⅱ)[FeF6]3-+e-→[FeF6]4-φ2=0.40V Θ
ΘΘ(Ⅲ)[Fe(CN)6]3-+e-→[Fe(CN)6]4-φ3=0.36V
Θ(Ⅳ)[Fe(dipy)3]3++e-→[Fe(dipy)3]2+ φ4=1.10V
Θ(Ⅴ)[Fe(phen)3]3++e-→[Fe(phen)3]2+
φ5=1.14V[3]
Θ
通过计算可知,F-、CN-与Fe(Ⅲ)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比Fe(Ⅱ)相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要大得多,而 与dipy、phen 生成配合物时低价稳定。
在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如在酸性溶液中,利用相关数据也可以计算出Fe2+、Fe3+的相对稳定性(因篇幅所限,此处省略)。综上所述,+2价铁和+3价铁的相对稳定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离开环境,简单说哪个更稳定,有失科学性。但是,这段知识的难度较大,以微课的形势教学,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型,而且,视频可以随时、反复观看,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回归生活,拓展学习视野 课题:高压钠灯的构造与原理
高压钠灯使用时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和不易锈蚀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场所照明。高压钠灯构造中半透明多晶氧化铝的电弧管、高纯钨丝的电极、硬质玻璃外壳、黄铜灯头、金属钡消气剂、氙气保护气、钠汞发光物等涉及到了金属及合金材料、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结构陶瓷以及稀有气体的惰性等广泛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其发光原理:当灯泡启动后,电弧管两端电极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的高温作用使管内的液钠汞受热蒸发成为汞蒸气和钠蒸气,阴极发射的电子在向阳极运动过程中,撞击放电物质的原子,使其获得能量产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或由电离态变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无限循环,此时,多余的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便产生了光。这是物质结构中核外电子排布中基态和激发态的知识。我们校园的道路都是用高压钠灯照明的,学校的电工房里也储存了许多废旧的高压钠灯。我把高压钠灯的照明效果、高压钠灯的构造、高压钠灯 的工作原理、高压钠灯相关部分物质的实验检验等内容制作成了微课,很受学生欢迎。我们东海县的西湖污水处理厂、东海县环保局、东海县龙腾化工厂等单位,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源,在学生没有条件去参观的情况下,我自己去参观,并且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原理,制成微课,配合学习进度合理使用。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阔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风骚,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达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力量’
[4]
其实,这里阐发的正是元教学、元学习的理念,照此推演,化学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符号、性质,甚至不单是实验室里的简单验证,而应该是回归生活、关注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以生发、成长。
深刻思维,集知识成智慧
例如,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专题三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光照的条件下,烷烃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的本质是在光照下,氯分子离解成氯原予,氯原子与烷烃进一步发生反应。氯气跟甲烷的反应机理如下式所示,2Cl·,Cl·+CH4 HCl+CH3· Cl2请根据Cl—Cl键的键能,计算烷烃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需光的波长。(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的关系为E=hv,式中,h=6.626×10J·S。光的波长与光的频率v的关系为=c/v,-34光其中,光速c=3×10 m·S。)Cl—Cl键的键能为243KJ/mol。看上去问题很简单,但是,光子的能量是每个光子具有的,而键能的单位是KJ/mol,若果不能想到先求出每个Cl—Cl的键能,就只能误入歧途,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把铝粉和某含铁氧化物xFeO·yFe2O3粉末配成铝热剂,再分成两等份。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另一份直接放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质量比是5:7,则x:y为 A.1:2
B.1:1
C.5:7
D.7:5
比较聪明的解法是:设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a0b,则恰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Al+3FeaObbA12O3+3aFe,Fe与盐酸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m(H2)之比3a/3b=5/7,8-1即a:b=5:7,则(x+2y)/(x+3y)=5/7,x:y=1:2。如果再做本质思考:若设氢气物质的量为5mol和7mol,则铁原子物质的量就是5mol,而Al生成氢气物质的量和Al原子接受O原子物质的量相等,所以混合物的平均组成就是Fe5O7, 目测FeO和Fe2O3物质的量1:2则刚好满足平均组成Fe5O7,这样处理既节省了时间,又体会了变化的本质。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它可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土耳其谚语说:“智慧在市场上买不到。”德国物理学家斯特恩说:“一盎司自己 的智慧抵得上一吨别人的智慧。”法国作家马塞尔·普纽斯特说:“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是的,智慧买不来,也学不到,它与经验有关,但绝不同于经验。智慧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有专家说背诵不是学习,学习是指必须要与新的知识发生建构。杜威曾说过,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过程。可见,在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做创新思维,就可以认为学习不曾发生过。摆脱题海战术的困境,减轻课业负担,反复思考,集知识成智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反思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出了道题目,“如果真像电影《2012》那样,有一艘船,让你做主,你会选什么人上船?”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好几个回答是:要测试基因,挑选那些基因最优秀的人上船;还有人说,要挑选身强力壮的,体弱的不行。老师问:你们觉得知识分子应不应该上这个船?多数人都认为不应该,为什么不应该?多数人说,没想过为什么不应该,但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们现在全部的知识。一个u盘就够了,干吗还要知识分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在知识几乎唾手可得、知识量不断积累增长的今天,拥有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开展了“为理解而教”项目,有一位教授研究了很多获得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获奖者,最后得出的结沦是:创新并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它们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那创新与什么有关?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与想象力有很大关系
[5]
显然,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仅仅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教学知识”。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首次提出“教学知识”的概念。他认为:“教师专业知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知识。”l990年,美国教师教育专家P·L·格罗斯将学科教学知识解析为四部分:1.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2.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3.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组织和结构中的知识。4.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6教学知识从何而来?重要来源有三:一是建设与本学科相关的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脑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广阔视野和信息组合;二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三是和同事间的日常学术交流。当然,学校层面的价值引领、个性关怀和理性自由是必要的。元教学是教学的形而上学,是教师在通过反思明晰了自己的教学之基础上向学生说明、阐述自己为什么教学的教学。从哲学与教学哲学的视角考察,元教学包括元教学思想与元教学行动。它既是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形成的重要认识与实践前提,又是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在教学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样态。元教学对课堂教师领会和掌握使学生明确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元思维、元学习、元认知等元教学策略的运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微课的深刻、灵活、便捷与高效为元教学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学习、思考、实践、习得,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陈晓端.元教学研究引论[J].新华文摘,2011,(12):114,117.
[2] 李彩艳,徐光明.十分钟“微课”带给学生十分精彩[N].中国教育报,2014-04-21(3)[3]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检验室.无机化学(上,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4] 姜怀顺.毫厘之间—由几个概念引发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4,(3):21.
[5]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 [J] .人民教育,2014,(3):12. [6] 姜怀顺.毫厘之间 ——由几个概念引发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4,(3):24.
第二篇: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创设真实情境,引导高效复习
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需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创造真实科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趣味性和生活性,以便拓展复习课的深度和广度,将科学观念更好的落到实处。
关键词:情境
复习课
主题
化学复习课教学通常是梳理考点、讲析典型试题、巩固练习、模拟考试,这些常规做法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效率比较低下,知识点难以落实。假如我们创设恰当科学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使主题复习教学高效深入,从而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进而解决生活与化学结合的实际问题。
一、利用身边的物质,建立类物质思想。
化学是研究物质,我们要抓住化学学科特征,利用化学物质进行主题化复习,提高复习质量。如教师展现针状硝酸钾晶体实物,引导学生可以从其组成、分类、化学式相关计算、化合价、做黑火药炸药原料书写化学方程式、深入思考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相关计算、硝酸钾作用、检验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放出氨气、能否与其它物质一起发生复分解反应等等。通过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步步深入讲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发生条件、溶液相关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对这化学物质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对一类物质进行归纳学习。我们再探究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采用类物质的思维进行思考。
二、利用实验的“意外”,探究“意外”的惊喜
化学实验意外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当成失败而懊丧,如果我们深究“意外”的原因,挖掘其中深意,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实验中出现的真实“意外”问题,会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深度思考“意外”发生的原因。
如在一次实验中,小锋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H2O2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硫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H2O、SO42-、Cu2+),小锋想知道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粒子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率加快。请你和小锋一起回答下面有关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的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1)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哪一种粒子?
理由是。
(2)检验实验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3)小锋如果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须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随后红色消失?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镁条燃烧有黑色物质生成?铁丝伸入硫酸铜中有气泡放出?
三、生活的情境,认识化学的价值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使学生养成化学很有用的观念,它可以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同学讲自己游玩5A旅游景区美丽金丝大峡谷的感受,空气清新、水甘甜、美食诱人。引导学生如何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透明的水都能饮用?如何将水的净化?美食中含有那些营养素?你能否为家人做一次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午餐呢?
四、综合实践情境,培养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主旋律,根据发现的现实问题,创造综合实践情境素材,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落到实处。
金秀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金秀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
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填序号)。
A.消石灰
B.生石灰
C.石灰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
猜想二: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三: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
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并自选药品仪器进行验证。
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秀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试举一例:。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我们还可利用真假黄金的鉴别可以对合金、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纯度的计算等等;
五、巧用化学史,培养探索精神
化学给我们知识,化学史给我们智慧。结合化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制碱先驱侯德榜,面对外国对中国制碱技术的封锁,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历经五年独自求索,终于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并公布于世;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也做出巨大的贡献。
六、利用实验仪器,实现模型构建
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仪器,也可成为专题复习的素材。
对于常见的试管我们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试管放的方向不同,各有什么作用?试管的用途有哪些?你能设计出改进实验中的试管?三大气体的制取、CO还原CuO实验改进、加热、取液体等等
还有生活中常用的注射器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代替长颈漏斗、改进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子间有间隙、电解水装置改进、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等等。
实验仪器创造情景进行主题化复习,不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还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相关知识的模型构建。
复习课中的方式并无现成的模式可参照,我们肯开动脑子,善于收集有主题式复习教学的一切素材,研究教法。创设多种方式的情境会使主题式复习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检验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最后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生活中的物质、意外、活动等为情境探究的主体时,有时会出现学生意料外的惊喜,此时教师就要随时注意观察收集生活素材,并对适时启发和指导,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化学复习课工作绝不是旧事重提,而要推陈出新,采用创设精准真实情境的复习策略,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毕业学业水平成绩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永军,主题探究式初中化学实验复习的实践——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07期
2.周洁,基于知识建构的主题式复习课设计——以“酸碱盐复习”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年第02期
第三篇:浅析专题微课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专题微课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之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微课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专题微课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应用
微课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的知识点来进行设计的,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有效的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极大的便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专题微课的教学新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文先围绕微课的概念以及设计进行分析,然后就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特点进行阐述,最后围绕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微课的概念以及设计
1.主要概念
微课指的是教师根据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来开发设计的一种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微课是由以下几方面所构成,(1)课件的内容、(2)随堂测试、(3)学生反馈、(4)教师点评、(5)教学视频等,该教学模式不仅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更是在其基础上的创新。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利用电脑或者手机来观看教师所录制的视频,进而实现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的学习[1]。在制作微课资源之时,教师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1)微练习、(2)微教案、(3)微课件等,然后将其制作成视频传送到互联网中,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2.主要目的
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个统一,知识与能力统一以及过程与方法的统一。要确保自己所设计的微课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要注意对生物化学学科的知识进行传递,另一方面要重视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的认识,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传统的授课方式较为单一,而且时间较长,很难让学生集中精力去进行学习,为了改善这个状况,在录制微课视频时,教师需要对微课视频的时长进行控制,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知识点。
3.制作步骤
通常情况下,微课的制作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微教案的设计。微课的视频时长较短,大多数微课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也正是因为微课短小精悍的这个特点,使得学生更能够集中精力去进行学习。由于微课的时长较短,这就对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等都有着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对讲解的时间、说话的语速以及所添加的动画时间等进行提前的安排,这样才能够确保自己所制作的微课视频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将知识点的精华都呈现到学生的眼前。如果教师不提前制作微教案,那么盲目的录制视频只会使微课视频漏洞百出,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2)视频的制作。当教师提前进行了微教案设计之后,就会对自己接下来工作心中有数,这时再进行视频内容的制作也就事半功倍。首先,教师需要对视频内容中所需要的素材进行准备。在素材的收集上,教师除了平时要注意素材的积累,还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的方法来获取素材,当然也可以自己动手去制作。在录制视频之前,教师需要对录制的内容进行预演,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对时间的分配更好的把握,使教师对重点内容的讲述游刃有余。在录制视频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出镜。(3)后期的修改。不同的学生对内容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以当微课制作完成之后,教师还需要观察其效果,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后期对微视频进行修改完善[2]。?c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所制作的微视频给其他教师观看,让他们从教师的视角去提出意见,使微视频变得更加的完善。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专题微课应用的主要特点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些高等专业院校教育体系中,生物化学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型人才。该课程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困扰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一股脑的传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这样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容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而专题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能够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形象、简单,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视频中的一些动画内容较为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在视频中进行辅助性的讲述,通过各种方式促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可应用于多种移动工具
一般来说,课堂时间都较为有限,通常控制在40分钟左右,而学生的精力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集中,这就使得学生很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而微课视频的制作,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用微课视频来分开讲授几个知识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的去进行自主学习。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移动设备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这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来观看教师所制作的微视频[3]。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也就得到很好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针对性较强
微课视频的内容比较短,主要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来展开讲述的,所以时间也较短,通常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这就使得微视频的内容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快速抓住知识重点,并通过动画视频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与此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讨论环节,对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个理科性较强的学科,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较为复杂,理论性加强,如果教师单一的围绕的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讲述,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生物化学课程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对基本的生物以化学的方式进行了解,还需要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以及化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故此,要想将专题微课应用到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目标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专题微课的应用仅仅是教师的一个教学手段,并不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主体。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专题微课的位置,要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微课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在课堂教学中,微课的演示内容主要是以“微视频”为主,以“微案例”为辅,并加入一些生物化学的作业练习。此外,由于大学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就会离开校园,这使得许多学生的疑惑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建立在线答疑平台,这个答疑平台可以是教师来进行答疑,也可以是学生去进行答疑[4]。如此一来,通过专题微课教学,就能够使学生的自身疑惑得到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微课形式下的翻转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教育领域之中,微课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现如今,在许多大学院校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翻转课堂指的是学生在课前利用微课或者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去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去讨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单纯地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改变了以前被动的学习模式,逐渐变成主动的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网络资源以及微课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翻转,可以说对微课的一种创新。
例如,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脂代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脂类物质的结构与功能、(2)脂肪酸合成、(3)血浆脂蛋白代谢等。在这之中,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是本章的重点。这一章的信息量较大,内容也非常的繁杂,如果教师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引发学生的畏惧,使他们对知识点难以掌握。基于此,教师可以将专题微课的新模式――翻转课堂运用到教学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专题微课视频,里面包含甘油三脂的氧化分解、血浆脂蛋白代谢和胆固醇合成的视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这些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甘油三脂氧化分解的视频,主要是以减肥为导入,在视频中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如在运动之后,甘油三酯会转变成何种物质,或者是减肥药左旋肉碱是否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等等[5]。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胆固醇合成的微视频中,主要以降胆固醇药物洛伐他汀为例,在视频中提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洛伐他汀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或者“胆固醇对人体是否百害无益”等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课件和教材,使他们能够对脂肪动员的概念、脂类物质的化学组成、甘油三酯的结构式等有所了解,并能够熟练的掌握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在微课视频的结尾,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代谢的过程,有助于完善其对知识概念的学习。同样的,在胆固醇代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视频,使他们能够对胆固醇合成的主要过程有所了解,并对胆固醇的代谢去路进行掌握。在视频的结尾布置几个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来进行探究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专题微课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微课的制作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来预习或者复习知识点。所以微课的导入需要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本视频系列中,引用了减肥药的例子,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在视频开头,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增强学生注意力,而在视频的结尾,也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来让学生讨论。
2.学习包的设计
在课堂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需要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有所明?_。学习包中的课件、任务单等,都需要围绕基础知识来进行设计,这样一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就可以不用花时间去解释这些基本性的概念,而是为学生留足时间去讨论。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设计能够将师生的角色进行翻转,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其中的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学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填鸭式教学,他们不会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一些学生畏惧发言,不敢开口表达,这就不利于翻转课堂的开展。为了改善这个状况,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号召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讨论的内容分解成零碎的小问题,降低讨论的难度,这样便于学生找到自信,敢于发言。
4.教师对课堂的合理掌控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主要扮演辅导者的角色,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占较大的比,所以学生出现错误或者疑问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延伸到其他的学科,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
结语
综上,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有了新的发展,这极大的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专题微课的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应用于多种移动工具,极大的便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过要想提高专题微课对学生的学习的效果,需要教师与时俱进,重视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生物化学教学之中,要注意微课设计的一些细节,巧妙利用一些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课堂进行合理的掌控。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专题微课的作用,继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陶毅明,韦日明,邹先琼,金荣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以脂代谢为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9:102-103+106.[2]邵颖,陈宏伟,曹泽虹,董玉玮,郑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00-202.[3]蔚晓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3:88-90.[4]高涵,李淑艳,吴琦,乔树清,宁小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8:74-75.[5]刘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39-40.
第四篇: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微课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 -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四、微课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教师制作微课,在数学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一般模式不固定,针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 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 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结合PPT 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 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
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3、课堂之后
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 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 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
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
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 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 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 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 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五、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选修2⁃2 第一章第5 节中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要通过割圆术中“ 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课本通过图象,在定义域内把区间分成许多小区间,进而把曲边梯形拆分为一些小曲边梯形,对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再对这些近似值求和即可.教学中我们若把图象的每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曲边梯形面积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矩形面积合成? 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笔者做
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 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设计教学流程为:提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回顾求圆的面积的思想方法———(类比)得出求曲边梯形面积问题的思想方法———给出解决问题的“四部曲”,并得到结果———一般曲边梯形(在轴上方)面积的求法.
本微课难点之一就是如何“ 以直代曲”.针对这个难点,微课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 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 怎样才能“ 越来越接近”?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对割圆术在思想和方法层面都有一定的认识.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 无限逼近” 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微课分别采用图形、数表两种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笔者用的是最普通的PPT.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 楚如何“ 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 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 心意达微课宝,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此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六、结束语
从上面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微课的一些优势.把高中数学所涉及的,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地方,合理地整合.将重点、难点、专题、典型题做成微课程.按章节、知识点等模块分类整理.一整套的数学微课程做好,就是很好的一门校本课程.这需要学校整个数学团队中每个数学教师的努力.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但是我们可以用微课程补充实际教学中的缺陷.
第五篇: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微时代”早已悄悄来临. 微博、微信、微电影„„这些名词纷纷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些在教育领域不断地酝酿发酵,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微课也成为“ 微时代”语境下一种新探索.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 年秋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 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 从教学上来说,就是将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给教师,整合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五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五个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 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改造与完善.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建设性观点.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一系列微课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微”关键就是短而精,内容小而作用大.
二、微课和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课堂,一节课为40 分钟或者45 分钟.目前学校教育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 课时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完整、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微课程是把教学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点,可以是某个重点、难点,一道题目或者一个实验.学生借助电脑、手机、ipad 等设备下载后,可以随时拿出来学习.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堂课的知识.而微课程在传统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三、微课教学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1、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广度,结合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微课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微课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 -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四、微课该在什么时候使用
教师制作微课,在数学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一般模式不固定,针对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 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 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结合PPT 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 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
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3、课堂之后
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 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 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
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
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 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 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 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 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五、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选修2⁃2 第一章第5 节中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要通过割圆术中“ 以直代曲,近似代替”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课本通过图象,在定义域内把区间分成许多小区间,进而把曲边梯形拆分为一些小曲边梯形,对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再对这些近似值求和即可.教学中我们若把图象的每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曲边梯形面积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矩形面积合成? 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笔者做
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 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设计教学流程为:提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问题———回顾求圆的面积的思想方法———(类比)得出求曲边梯形面积问题的思想方法———给出解决问题的“四部曲”,并得到结果———一般曲边梯形(在轴上方)面积的求法.
本微课难点之一就是如何“ 以直代曲”.针对这个难点,微课采取的措施是引导学生在回顾割圆术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用正多边形计算圆的面积? 为什么让边数逐次加倍? 怎样才能“ 越来越接近”?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对割圆术在思想和方法层面都有一定的认识.另一个难点是对“极限”和“ 无限逼近” 的理解.针对这个难点,微课分别采用图形、数表两种方式呈现逐渐细分和无限逼近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引出取极限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水到渠成.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笔者用的是最普通的PPT.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 楚如何“ 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 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 心意达微课宝,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班级QQ 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此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六、结束语
从上面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微课的一些优势.把高中数学所涉及的,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地方,合理地整合.将重点、难点、专题、典型题做成微课程.按章节、知识点等模块分类整理.一整套的数学微课程做好,就是很好的一门校本课程.这需要学校整个数学团队中每个数学教师的努力.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但是我们可以用微课程补充实际教学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