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大全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和学文,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用几句话简述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结合插图简述课文内容。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自制葫芦图形):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葫芦)注意:“芦”这个字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单独念的时候,或者词语由它带头时,应该读第二声——比如说“芦苇”、“芦笋”、“芦荟”。跟老师一起念念“葫芦”。
2、同学们,葫芦娃娃微笑着和你们打招呼呢: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吗?我的名字叫葫芦,我的腰细细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像两个球连在一起。我的作用可大了,在我很嫩的时候人们把我当蔬菜食用,我老了以后硬壳可以当器皿盛东西!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葫芦娃娃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则跟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读课文,找生字 师:同学们想去读读这个故事吗?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翻到63页。在读课文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做好三件事:
(1)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圈出生字,读准字音。(3)尽量把句子读通顺。2.认读生字
(1)指名拼读(如果读的不正确请其他同学帮忙,教师适机指导,注意:“哇”一般跟在句子的最后,是一个语气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吗、呢、吧”差不多)。(2)全班齐读。
(3)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无音节生字。(同学们,摘掉这些生字宝宝的拼音帽子,你还认识它吗?)如有读不出来的,请其他同学帮忙教读。(4)摘葫芦游戏
把带生字的葫芦卡片贴到黑板上,请学生观察,交流记字的好办法后,指名学生猜字谜摘取。
记字办法:
熟字换偏旁(形近字):哇—蛙—娃—洼
盯—丁—灯
猜字谜:
头戴小草帽:葫、芦、藤 左边长着小嘴巴:哇
左边长着小眼睛(有眼不见灯火):盯 右边长着长耳朵:邻
3.出示词语卡片测读。(师:这些生字同学们都会认了,现在这些字都找到了它的朋友变成了词语,同学们还会读吗?)
4.找出含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找到后,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2)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三、指导书写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要求我们会认的字,还有一些字还要求我们会写呢!1.巩固读音
言
每治
棵
挂
哇
怪
慢 2.组词(指名说说怎样组词)
言(语言)
每(每天)
治(治理)
棵(一棵)挂(挂住)
哇(好哇)
怪(奇怪)
慢(慢慢)3.找出字的特点(发现识字规律)(1)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2)谁会观察?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3)谁写得好?(提醒写字姿势,做好“三个一”。提醒写字前的注意事项:先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每一部分所占的位置,容易写错的地方„„)
教师范写生字“言、怪”,学生描红、练写。重点讲解:“ 挂、哇”二字右边 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四、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现在生字宝宝已经成了我们的好朋友,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同学们也会写了,下面就一起来听老师读读这个故事吧。同学们注意,请听听老师字音读准了吗,听听老师是怎样断句的。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贴挂图):刚才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好多同学都想自己读一读,老师相信同学们能读的比老师更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结合挂图说说课文大意。(指名说——同桌相互说——再指名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适机指导,板书相应内容)
课文大意: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开始(葫芦长得很可爱),后来(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同学们说的真好!真会开动脑筋!
3.师: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结果得到葫芦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得到,我们下节课再到葫芦园看看吧!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下去画一画可爱的葫芦,回到家把今天学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篇:《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塘栖一小
沈素芬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学写生字“言、慢”,发现宽窄的变化并能在书写中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学会生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葫芦图)指导读词。(注意:“芦”读轻声)
2、你还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题“藤”,认读。
3、小朋友,你知道葫芦有哪些用途吗?(食物、容器、药物、乐器)
4、葫芦的作用可真大呀!怪不得有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课件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那么他得到葫芦了吗?让我们赶快走进故事去读一读吧!
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问题(师板书):为什么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蚜虫)?
师过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故事中探个究竟!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件出示图片)师:我们先去看看此时的葫芦架上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请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填空题:()的小花
()的叶子
()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
我们可以把哪些形容词送给他们呢?
师:因为这些词,我们知道此时的小葫芦长得很健康。
3、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画面的呢?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重点读好感叹句。教学“哇”,注意读轻声,与“挂”比较。
4、看来你们很喜欢这些小葫芦,那么这些葫芦的主人是否喜欢呢?你从哪你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5、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那个人如此喜欢他的葫芦,可结果并非如他所愿。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出示填空题:()的叶子()的葫芦藤
()的小葫芦
此时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3、课件出示句子: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师:从最初的美好愿望到最后的失望肯定是有原因的,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的2、3两段,想想导致这样一个结果的罪魁祸首是谁?(或问:主要责任在谁身上。)
2、讨论:你认为罪魁祸首是谁?理由是什么?(随机学习“邻”)
3、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一起去找找原因吧!请同学快速地读读2、3两段,找出那个人(葫芦的主人)想的句子和说的句子。
4、根据学生反馈出示句子: ●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5、师:谁想来模仿一下这个人呢?指名读,随机指导: 要点一: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但第一个句子的语气更强烈。要点二: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这个句子表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要点三: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但第一个句子使用了反问的语气,语气更强烈。(他明明觉得不用治,反而还要故意问别人,这就是反问句。)
(四)小结。
1、师:从这三个句子我们看出了种葫芦的人的想法是——只要葫芦,其它的东西无关紧要。可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示课件理解)
2、学到这里,刚才的那些问题有没有解决呢?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游戏:摘葫芦。
师:同样的道理,只有认真学习,丰收的葫芦才会属于你们。看看谁能摘下这些丰收的葫芦。
第一关:带拼音读。
第二关:去拼音并组词读。
2、指导书写“言”和“慢”。
师:还有两个大葫芦在等着我们去摘呢!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书写就能得到它们。
引导观察“言”和“慢”的右半部分的宽窄的变化,并用手势表示,加强印象。
师指导书写这两个生字。
五、布置课外作业。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起了葫芦,会发生怎样的事呢?请小朋友想一想,编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第三篇:陈情表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夺:改变。不行:不能走路。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祚:福分。吊:安慰。
婴:被„„缠着。蓐:通“褥”,垫子。(3)分析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四篇:《九色鹿》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定稿
一、导入: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省境内,走进敦煌,就如同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那里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描摹自然风光的,记录神佛故事的„„其中,在第257窟的西壁上,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民间故事,那就是关于九色鹿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九色鹿》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九色鹿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为什么叫它九色鹿?在九色鹿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那么,通过预习,你知道九色鹿长什么样子吗?(指名说)你从哪里找出来的?(第一自然段)。PPT出示。指名读,齐读。九色鹿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神奇)。
2、自读课文:
那么,在九色鹿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9自然段。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②边读边想,九色鹿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3、检查词语、句子。
皇榜 发财 郑重起誓 浩浩荡荡 灵魂 残害 斥责 背信弃义 挣扎 气愤 肮脏 无辜
惭愧 笑话 知恩图报 见利忘义
(发誓的誓,上面是个“折”字,古人在发誓时,一般手执枝条,发完誓就把枝条折断,意思是如果违背了誓言就和这枝条是一样的下场。)
(我们来看古人写的义——(板书:義)上面是个“羊”字。古人非常崇尚“羊”,因为羊一身是宝,鲜美的羊肉,温暖的羊毛,富有营养的羊奶,都是人们所喜爱的,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喜欢把“羊”用在最好的字眼上,例如“美丽”的“美”,“善良”的“善”上面都是“羊”字。所以,这个义是很好的字。课文中哪两个词里面出现了“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义”在字典上有好几种意思,在这两个词中,“义”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A意思 B指拜认的亲属关系 C道义 D 人工制造的
而在这两个词中,义指的是道义,见到有利可图就忘记了道义;违背诚信、抛弃道义,文中的调达就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小人,他一见到重金悬赏就忘记了自己的誓言。)调达 调集 故事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九色鹿,一个是调达(板书)泄露 暴露
①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②国王听了,立即调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向着九色鹿的驻地进发。
③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4、指名读、指导读段落。过渡语:词语、句子读好了,你能读好段落吗?
5、分段、再读课文:
要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九色鹿,2-9自然段写了九色鹿的故事,包含了几个小故事?(两个)谁来分分看?
2-5救 6-9出卖(板书:救 出卖)
6、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根据每个部分的内容,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你能用上“救”、“出卖”这两个词,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九色鹿救了调达,而调达却出卖了九色鹿,最终调达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7、齐读课文:
三、生字:
誓 皇 义 斥 弃
四、板书:
救
九色鹿———→调达
出卖
第五篇:《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环节的设计虽然传统,但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使课堂回归常态,既便捷又扎实。)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望着这些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 重点句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感受反问句。你现在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2)感受叹号的用法。你们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 重点句2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1)指导朗读
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下自言自语呢!聪明的你仔细看,这人又有两个叹号,谁能读好?(2)理解词语“自言自语”。(3)师引读。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课文情境,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语言内涵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到反问句、感叹号这种语言形式。)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同桌分角色读。
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好心的邻居来劝他,瞧他,还一脸的不以为然,同桌两个人,一人当邻居,一人当种葫芦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表情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老师也像当当好心的邻居劝劝他,谁来当种葫芦的人(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反问句。你们看,同样的意思,课文中却用的是这样的说法。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依托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着急的心情。在师生的朗读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跟进,蕴含着许多的点拨和唤醒。)(4)句式迁移。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重点是要认识反问句。语文即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在于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复出现迁移到语言学习中,举三反一,引领学生认识反问句这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完成积累。)
2、探究叶子和果实的关系.(1)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葫芦叶和葫芦到底有什么关系?(2)多媒体播放:葫芦叶的自述。
(设计意图:了解胡芦叶和葫芦的关系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似乎是明白的,可又说不清楚。这里,适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3、揭示寓意。
(1)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2)不仅是葫芦和叶子,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时,面对别人的劝说,我们要虚心接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三次追问“他惊讶什么?”“他后悔什么?”“他明白了什么?”,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揭示寓意,独具匠心。)
4、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用课堂上积累的词语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作业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言,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多积累并运用词语具有激励价值。)